啓功日記

啓功日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啓功 著
圖書標籤:
  • 啓功
  • 日記
  • 文化
  • 藝術
  • 書法
  • 迴憶錄
  • 個人隨筆
  • 文學
  • 中國文化
  • 名傢手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79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04550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春鞦》筆法,詞約義豐
  人生百味
  既在字裏行間
  也在不言中
  隨書贈送書簽一個,上有啓功先生的書法聯語:
  雲霞詞彩珪璋度,川嶽精神鬆桂身。

作者簡介

  啓功(1912-2005),滿族,愛新覺羅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書畫傢、文物鑒定傢、教育傢、詩人。
  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書法傢協會名譽主席
  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內頁插圖

目錄

60年代日記
“文革”初期日記(1966.1.12-12.13)
下鄉日記(1966.12.14-1967.1.17)
文革初期在師大(1967.1.18-1968.12.2)
70年代日記
在中華書局標點廿四史初期(1971.8.30-10.25)
住院治療及齣院後日記(1973.10.18-1974.6.14)
80年代日記
赴香港講學日記(1982.3.3-4.6)
洛陽行記(1982.7.19-7.21)
日本行記(1983.2.28-3.27)
搬入小紅樓後日記(1984.2.25-3.27)
京西賓館六日記(1984.7.21-7.26)
煙颱遊五日記(1985.7.29-8.2)
赴上海鑒定書畫日記(1986.4.18-6.14)
參加蘭亭筆會日記(1987.4.7-4.30)
90年代日記
赴香港籌備勵耘奬學金義賣展十日記(1990.5.31-6.9)
附錄 此時無聲勝有聲--讀啓功先生“文革”初期日記有感(柴劍虹)

前言/序言

  《啓功日記》齣版說明

  啓功先生(1912-2005)是當代著名學者、教育傢、文物鑒定專傢、書畫大師。他的學術著作和詩詞書畫作品在國內外廣受歡迎,同時,他的生平事跡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根據一些親屬和友人的印象,啓功先生平時似沒有記日記的習慣,一般也不留存親友書信。先生逝世後,他的親屬在整理遺物時,發現瞭若乾個活頁冊、筆記本,上麵有啓功先生在“文革”初期和其後一些時段的親筆日記,彌足珍貴。

  遺存的啓功日記,經《啓功全集》編委會侯剛先生整理,分為14個部分,其中最為連貫的是1966年全年的日記,真實地反映瞭“文革”初期大背景下啓功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時的境遇;1971年8-10月在中華書局標點“二十四史”與《清史稿》初期的日記,則為我們瞭解這項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齣版工程提供瞭重要信息;1973年10月至1974年6月住院治療期間的日記,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一些日記片斷,不僅記錄瞭先生個人的生命軌跡,還廣泛涉及到講學、交遊和各種文化活動,也都極為珍貴。

  先生記日記,原本並非是為瞭發錶,重在記事,故其最大特色是簡略精煉、客觀真實,即便是在深受“文革”狂風暴雨侵襲的艱難時刻,仍然以冷峻的心態、客觀平實的文字,記錄瞭那一段不堪迴首的歲月。啓功先生留存的日記篇幅並不算多,但可以肯定地說,作為老一輩愛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錶,他的這些日記體現瞭自知、自省與自信的精神,其價值是多方麵的,可發掘的內涵和意義不可估量。

  為瞭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1966年日記的內容,我們請親曆瞭北京師範大學“文革”初期運動的柴劍虹編審為這一部分日記作瞭若乾注釋,同時又在書後附錄瞭他的一篇讀後感言,以供參考。

  另外,為保持啓功日記的原貌,我們對原文中有些用縮略文字錶示的日期、人名、書名等未作任何改動。

  啓功先生是中華書局的同齡人和親密師友,也是最受尊敬、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之一。為瞭紀念啓功先生百歲華誕,我們鄭重推齣這部《啓功日記》,還有其他一批相關的圖書。在本書策劃與編輯過程中,承濛章景懷先生慨然授權,並得到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侯剛、李強先生和本局柴劍虹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深錶謝忱。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2年6月

《啓功日記》的筆耕不輟 歲月如歌,時光流轉,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的生活軌跡本身就蘊藏著厚重的曆史迴響,他們的點滴思緒,匯聚成一幅幅鮮活的時代畫捲。《啓功日記》正是這樣一部承載著一位文化巨匠生命印記的珍貴文獻。它不是一個故事的敘述,不是一個理論的鋪陳,而是一個靈魂的自述,一次與時間對話的坦誠記錄。 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其“日記”的天然屬性。日記,是最純粹的個人空間,是思想最自由的放飛場,是情感最真實的流露地。啓功先生,這位被譽為“一代書聖”、“國學大師”的文化巨匠,其一生都在與漢字、與詩詞、與書畫、與傳統文化為伴。他的日常生活,他的思考,他的感悟,他的睏惑,他的喜悅,都在不經意間,被他用文字珍藏起來。翻閱《啓功日記》,我們仿佛能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啓功先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那既嚴謹又風趣,既深刻又通透的人生哲學。 它所呈現的,並非是經過精心雕琢的散文,也非刻意為之的宏大敘事。相反,它以一種樸素、甚至略帶“瑣碎”的日常筆觸,記錄瞭啓功先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心境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早上醒來時對天氣的一句隨感,看到一株花草時的片刻駐足,與友人的一次尋常談話,研讀古籍時的一點心得,甚至是對時事的一絲關注,都可能成為他筆下的文字。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點滴,卻摺射齣啓功先生作為一個人,一個學者的真實存在。他的幽默感,他的自嘲,他偶爾的牢騷,他麵對睏難時的堅韌,他對待生活的熱愛,都在這些文字中躍然紙上,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啓功。 《啓功日記》的價值,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的獨特視角。啓功先生的一生,經曆瞭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巨變。從民國時期的學術氛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教育改革,再到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他的人生軌跡幾乎與中國現代史緊密相連。日記中,他可能不經意間記錄下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看法,對教育政策的思考,對文化思潮的觀察。這些記錄,雖然不是宏大的曆史分析,但卻能從一個文化名人的個人視角,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氣息,反映齣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心境和選擇。我們可以從中窺見那個時代教育界的風貌,學術界的爭鳴,以及文化人麵對時代的種種挑戰和機遇。 此外,作為一位書法和古典文學的大傢,《啓功日記》必然會滲透齣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品味。他或許會記錄下臨池時的心得,對某幅古帖的體會,對詩詞創作的靈感,甚至是對某個漢字演變的考證。這些零散的記錄,對於研究啓功先生的書法藝術、詩詞創作以及他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精髓,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他創作的源泉,理解他書法風格形成的原因,體會他對漢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這些文字,就像是一串串散落在時光中的珍珠,需要我們去細心打撈,去串聯,去品味。 《啓功日記》的意義,還在於它對當下閱讀者的啓迪。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陷入對功利和效率的追逐,而忽略瞭內心的寜靜和對知識的深層探索。啓功先生的日記,提供瞭一個放慢腳步、迴歸本真的契機。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他的智慧,他的豁達,他的熱愛,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閱讀者,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思考生命的價值。在閱讀他的文字時,我們或許會發現,原來最深刻的哲理,往往蘊藏在最樸素的日常之中;原來最動人的情感,往往體現在最真摯的瞬間。 本書並非一蹴而就的完成品,它更像是一條緩緩流淌的溪水,匯聚著啓功先生一生的點滴思考。它的吸引力在於它的“未完成感”,在於它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我們不能期望在日記中找到一個完整的“啓功傳”,卻能通過這些零散的片段,拼湊齣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可感的文化巨匠。這些片段,可能包括他對學生們的教誨,對學術研究的態度,對國傢大事的看法,對朋友傢人的情感。每一篇日記,都是一次與啓功先生靈魂的近距離接觸,都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獨特體驗。 《啓功日記》的價值,也在於它對我們理解“文化傳承”這個概念的具象化。啓功先生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治學態度,他的為人處世,都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他的日記,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傳承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它融入在日常的點滴之中,體現在每一次的選擇和每一次的思考之中。啓功先生用他的一生,踐行著文化的生命力,而他的日記,則記錄下瞭這份生命力的生動痕跡。 總而言之,《啓功日記》是一部充滿智慧、情感和曆史溫度的作品。它以最真誠的姿態,展現瞭一位文化巨匠的內心世界,摺射齣中國近現代文化的變遷,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啓迪著每一個閱讀者。它不是枯燥的學術文獻,也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珍貴的生命證詞,一份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翻開它,你將與一位智者對話,與一段曆史同行,感受文字的力量,體會生命的厚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非常舒服。封麵采用瞭一種啞光的材質,觸感溫潤,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覺得裏麵承載的內容一定很有分量。尤其是那個燙金的書名——“啓功日記”,字體古樸又不失靈動,一看就知道是齣自一位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匠人之手。內頁的紙張選得也極佳,米白色,不反光,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排版上看得齣設計者的用心,字號適中,行距舒適,留白恰到好處,讓每一個字都能被“呼吸”到。裝訂處處理得非常平整,即便是翻開到中間部分,也不會有任何書頁鬆動的跡象,這對於一本可能會被反復翻閱的珍貴記錄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品質保證。光是欣賞這本書的外在,就仿佛已經完成瞭一次對古典審美的熏陶,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尊重和對讀者體驗的極緻追求。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內部文字內容的精妙與深度,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去觸摸那些被時間精心保存下來的思想脈絡。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描繪特定曆史時期文人日常生活的文本抱有極高的興趣,總覺得那種不經意間流露的片段,比任何正襟危坐的官方論述都更接近真實的人性與時代的肌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初讀便給我一種強烈的沉浸感。它不像傳統的傳記那樣綫性推進,而是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帶有濃厚煙火氣的時代風俗畫捲。作者對於日常瑣事的捕捉極為敏銳,無論是記錄一次突如其來的降雪,還是對於某道地方小吃的細緻描摹,都充滿瞭細膩的觀察力和生動的筆觸。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卻又巧妙地與宏大的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張力。你會讀到,在某一個尋常的午後,窗外喧囂的市井生活,與內室中對一筆一畫的精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將“大時代”熔鑄於“小日子”的敘事手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它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溫和的引導,讓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那個特定的時空維度,感受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們如何安頓自己的精神世界。

評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生活即藝術”這一概念的理解。以往總覺得藝術是高高在上的陳列品,而這本書卻展示瞭藝術是如何滲透到最尋常的柴米油鹽之中。作者對於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的感知力,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比如,他可能因為一束光綫投射的角度變化而記錄下某種色彩的心情,或者因為品嘗到某種特定食材而聯想到一段久遠的記憶。這種將生命體驗轉化為藝術感悟的能力,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他將這種敏銳性視為一種職責,一種對所處世界的責任。通過這些記錄,讀者不僅看到瞭一個偉大藝術傢的成就,更看到瞭一個人是如何通過極度的專注和熱愛,將平凡的每一天都活成瞭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生活的美學範本,教導我們如何用更詩意、更有深度的方式去感知和對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讓人讀完後,連齣門散步都仿佛帶著一種審視與感恩的心情。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展現齣一種高度的內在邏輯性,盡管它以日記體的形式齣現,內容看似分散,但通篇貫穿著一條清晰的主綫——對“文人精神”的堅守與傳承。這種精神性體現在多個層麵,比如對待學問的態度,是腳踏實地的探究,而不是浮於錶麵的炫耀;對待友人的交往,是真誠的切磋,而不是場麵上的應酬。書中對於師承關係的描繪尤為精彩,它不僅記錄瞭口頭上的教誨,更細緻入微地記錄瞭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法”。每一次與同道中人的交流,都像是對自身認知的一次校準和拓寬。這種對知識純粹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貫穿全書的精魂所在。它提醒著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真正的學問之道,最終還是要迴歸到內心的定力和對真理的執著,這對於正處於迷茫期的年輕一代讀者而言,無疑是一劑極具針對性的精神強心針。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的感受是極其剋製而又飽含深情的。它沒有過度煽情的辭藻堆砌,也沒有為瞭追求文學性而刻意雕琢晦澀的句子。相反,作者的文字如同宋瓷般溫潤、內斂,卻又在最簡潔的錶達中蘊含著韆鈞之力。尤其是在錶達對某些藝術現象的看法時,那種“不言而喻”的力量感撲麵而來。比如,當談及對某一門類技藝的精進時,作者隻是用瞭寥寥數語勾勒齣數十年如一日的打磨與堅持,但讀者卻能從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艱辛與超越常人的毅力。這種不事雕琢的文字,仿佛是自然流淌齣來的思想結晶,帶著一種時間沉澱後的厚重感。它要求讀者放慢速度,去細細品味每一個用詞的選擇,去體會那些藏在白描背後的深層意蘊。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在與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對弈,對方的每一步棋都看似尋常,卻深藏著對全局的洞察和對未來的預判,讓人在學習之餘,更生發齣一股由衷的敬意。

評分

幫朋友購買的,書的品相很好 聽說不錯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何況又是啓功老爺子的呢!這個沒什麼好說的,絕對要買來看看。

評分

這書很好看, 推薦給大傢

評分

珍貴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傢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麵臨的難題的重要啓示,比如,關於道法自然、迪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這個課題研究好,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評分

代朋友買的。說還不錯。

評分

東西不錯,京東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