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徐復觀全集:偶思與隨筆》是徐復觀先生見諸港颱報端的文字結集,內容涉及時政評論與思想藝術。作者心係天下,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生活偶有所感,便行諸筆端。雖是“燕居”日常的所思所感,卻總能落腳到對國傢社會、傳統文化的思考上,展示瞭作者拳拳的愛國之心。《徐復觀全集:偶思與隨筆》中,作者談到對戲麯、香港醫療、婦女地位、國産影片、買辦等具體問題的感想與感悟,不僅在當時擁有很大的影響,即使現在看來亦有很強的藉鑒意義。
相關視頻:
作者簡介
徐復觀,原名秉常,字佛觀,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琂坳村。著名學者,曾任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教授,颱中農學院教授,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係主任,《華僑日報》主筆。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目錄
何應欽在日本
史達林的笑話
中國人與美國人
低微的人性呼籲
論政治領導的藝術
尊重人格的政治
在中國最成功的一個美國人—蕭查禮博士
春蠶篇
良心的呼籲
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感慨
閑話舊聞
劉備白帝城托孤
賣文買畫記—《故宮名畫三百種》印行的感念
拉剋們!恐怕你們白白地焦急瞭
工業江湖
人口問題的憂鬱
政治的藝術與魔術—談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級會議
話鬼
當前思想傢的任務
有關《秦始皇》的劇本
泛論形體美
南行雜記
一個小型的中西觀念的衝突
看《梁祝》之後
國際社會間的“友道”問題
蔣夢麟先生自處之道
一個藝術傢的反抗
關於《一個藝術傢的反抗》一文
社會將如何返老還童
漫談國産影片
瑣談
風景?幽情
國産電影的民族風格問題
反科學的科學宣傳傢
從裸裸舞看美國文化的問題
賣屋
經濟保護與文化保護
吳大猷先生對颱灣的兩大貢獻
賈桂琳再婚的若乾聯想
我在畫學會金爵奬中的答詞
鐵幕國傢與孫行者
水都颱北
港居零記
颱、港之間
侯碧漪女士的仕女花鳥
談買辦
由《董夫人》所引起的價值問題的反省
對嶽王墳的懷念
自由中國的國劇運動
爭祖墳的故事
不是結婚幾次的問題
我看《白毛女》
契可夫與魯迅
颱灣二三事
老人的問題
東與西的心的接觸
擴大求真的精神吧
關於《生命閃光之美》
一個民族的衰老
老猶栽竹與人看—試論香港的前途
狗尿灑遍瞭美孚新村的海濱走廊
中國人可以不紀念七七嗎?
滄海遺珠
經濟上的循環報應
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問題
身後是非誰管得?
漫談香港問題
再漫談香港問題
在神木庇蔭之下
新年雜感—混亂中的探求
什麼叫作“麵子”
論香港可居狀
港事雜談
年頭絮語
颱灣書商的道德問題
十月二十八日的警察事件
小市民的精神自衛
由秦俑的聯想
由《楊門女將》的聯想
香港的政治氣候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港事瑣談
一席話
“破日”文章“渾漫與”
《獵鹿者》與南海血書
書與人生—嚮有錢者進一言
神座觀念的災禍
神座觀念的災禍續篇
“亮起瞭紅燈”的呼喚
跨進八十年代的門限
港事趣談
政治野心與自由選舉
政治參與和社會生活自由
我所經驗到的香港醫療問題
香港二三事
略論院派花鳥畫—為唐鴻教授畫展而作
颱北瑣記
港居瑣談(之一)
港居瑣談(之二)
《曆代詩論》序
《莊子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前言
《王充思想評論》序
按語匯編
按語:《有根柢的憲法》
按語:《李定一先生〈中國近代史〉之商榷》
按語:《朝氣、暮氣、死氣》
按語:《自由的討論(續)》
按語:《從〈南京條約〉說起—附答戴玄之先生》
按語:《對新政府之希望》
按語:《權能劃分與代議製度》
按語:《記椿山莊》
按語:《續論簡體字—答鬍鞦原先生》
按語:《簡體字題外話》
按語:《布爾塞維剋策略根源》
按語:《日本神武天皇世係考》
按語:《政治風氣與國運—奴役與諂諛是亂亡的根源》
按語:《通纔教育目的之探討》
按語:《論氣節教育之重要》
按語:《哀中學國文教員》
按語:《邏輯?語意學?科學方法論》
按語:《邏輯實徵論試評》
按語:《漫談教育問題》
按語:《中國與西方文明之比照》
按語:《鄭成功復國運動的檢討》
按語:《智識分子應有的反省(讀者投書)》
按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一個重新估價》
按語:《哭母二首》
按語:《談科學方法》
按語:《清代設置駐藏大臣紀要》
按語:《評毛澤東的新思想—評“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的統一”》
按語:《從英國當前形勢看英國的大選》
按語:《衡山趙恒惕先生八十壽序》
按語:《日本現行教科書製度》
按語:《評章太炎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按語:《論國會議員之待遇》
按語:《就“十九點計劃”再論颱灣的經濟發展》
按語:《心靈發展之途徑—東風社講演紀錄》
按語:《〈論語裏幾處衍文的測議〉之商榷》
按語:《肯尼第論》
按語:《從一首詩看杜甫沉鬱的境界》
按語:《〈梁任公年譜長編初稿〉糾謬》
按語:《美國和尚蘇悉啻自述信佛經過》
按語:《現代藝術》
按語:《一件偉大傳記文學的誕生》
按語:《如何發揚學術討論的精神—由中西文化論戰談治學之道》
按語:《覆濛文通書》
按語:《從基督教觀點看中國人文思想中的人性論及其對教育思想的影響》
按語:《參加颱灣大學畢業典禮有感》
按語:《美國政黨政治的底流》
按語:《蘇聯的歧途—共産主義?資本主義?》
按語:《西方的一○二個大觀念》
按語:《永憶錄》
按語:《記重慶聯中幾個少年朋友》
按語:《大陸反毛運動與鎮壓反毛運動》
按語:《徐復觀名字說》
按語:《先世述要》
精彩書摘
1、西方人發明瞭化學迷幻藥,而我們東方人卻發明瞭“權力迷幻藥”。
2、我們民族的生命,權現瞭天地生生不息的化機;而我們五韆年的文物,又具象化瞭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自暴者終不得而暴之,自棄者終不得而棄之。此之謂神,此之謂神木。
3、以章太炎先生為一標誌,講中國文化的人,早經講到絕路上去瞭。所以幾十年來,對中國文化的贊成或反對,都是在一條黑巷子中混戰。現在要使這條黑巷子能通進陽光空氣,希望治國學的人,能從西方的學術訓練中,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能從現實的人生社會的體驗反省中,恢復自己的價值意識,纔能在現代學術的基礎上重新來講中國傳統的學問,這是一件艱巨而長期的工作。
4、當代的思想傢們,對人生問題,我希望不必再玩弄什麼概念的把戲,而隻抓住人心當下一念所自然呈顯齣來的不忍人之心,亦即是仁愛之心,確定其為人生根本價值之所在,並承認這是一切價值之價值。
5、我常以為,在人類理性自由選擇之下,一切文化,好的受到吸收,壞的受到淘汰,不懂的受到客觀的研究,決無衝突可言。衝突的形成,乃是齣自有些人打著某種文化招牌,以求達到徹底自私之念。老實說,這與其說不同文化間的相互衝突,不如說是反文化者與文化的衝突。
6、在藝術心靈早已枯竭瞭的人的麵前,什麼地方也找不齣題材,窮固然沒有辦法,富也同樣沒有辦法。
7、現代人的生命,被機器、被權力欲,熏染得已經僵化瞭。這些人,隻有“撒野”,決沒有愛情,更不能從原始生命力中流齣一滴眼淚。於是春蠶的位置,隻好讓人造絲、尼龍等等來代替瞭。
編者前言
徐復觀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觀,於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傢坳鳳形壪。八歲從父執中公啓濛,續在武昌高等師範及國學館接受中國傳統經典訓練。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觸社會主義思潮,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國。授身軍職,參與娘子關戰役及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
派駐延安聯絡參謀,與共産黨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參與決策內層,同時拜入熊十力先生門下。在熊先生的開導下,重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並從自身的實際經驗中,體會齣結閤中國儒傢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國的理念。年近五十而誌不遂,一九五一年轉而緻力於教育,擇菁去蕪地闡揚中國文化,並秉持理念評論時事。一九七〇年後遷居香港,誨人筆耕不輟。徐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辭世。他是新儒學的大傢之一,亦是颱、港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政論傢,是二十世紀中國智識分子的典範。我們參與《徐復觀全集》的選編工作,是以誠敬的態度,完整地呈現徐復觀教授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和執著,對理念的堅持,以及獨特的人生軌跡。九州齣版社齣版《徐復觀全集》,使得徐復觀教授纍積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現給世人,我們相信徐復觀教授是會感到非常欣慰的。
……
前言/序言
編者前言
徐復觀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觀,於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傢坳鳳形壪。八歲從父執中公啓濛,續在武昌高等師範及國學館接受中國傳統經典訓練。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觸社會主義思潮,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國。授身軍職,參與娘子關戰役及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
派駐延安聯絡參謀,與共産黨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參與決策內層,同時拜入熊十力先生門下。在熊先生的開導下,重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並從自身的實際經驗中,體會齣結閤中國儒傢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國的理念。年近五十而誌不遂,一九五一年轉而緻力於教育,擇菁去蕪地闡揚中國文化,並秉持理念評論時事。一九七〇年後遷居香港,誨人筆耕不輟。徐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辭世。他是新儒學的大傢之一,亦是颱、港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政論傢,是二十世紀中國智識分子的典範。我們參與《徐復觀全集》的選編工作,是以誠敬的態度,完整地呈現徐復觀教授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和執著,對理念的堅持,以及獨特的人生軌跡。九州齣版社齣版《徐復觀全集》,使得徐復觀教授纍積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現給世人,我們相信徐復觀教授是會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曉波 郭齊勇 薛順雄 徐武軍 謹誌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徐復觀全集:偶思與隨筆》——思想的微光,生活的點滴 徐復觀先生,這位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留下深刻印記的學者,其一生著作等身,涵蓋瞭哲學、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展現瞭博大精深的學識和獨特犀利的思想。而在他煌煌巨著之中,《徐復觀全集:偶思與隨筆》一書,則以一種更為溫潤、更加貼近生命本真的方式,呈現瞭這位思想巨匠的情懷與思索。這本書並非係統性的理論闡述,也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它更像是一串串散落在歲月長河中的珍珠,是徐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人生、對社會、對文化、對藝術,乃至對自身內心深處種種感受的真摯記錄。 一、 筆尖下的生活流光: 《偶思與隨筆》顧名思義,便是作者在閑暇時日,隨心而發,記錄下的點滴思緒。這些“偶思”或許源於一次偶遇,一次閱讀,一次觀察,甚至一次夢境。它們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瞭徐先生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也摺射齣他作為一個人,一個思想傢,如何與周遭世界互動。 書中所呈現的生活片段,常常帶著一種淡淡的詩意和哲思。比如,他可能在一次漫步中,對一片落葉的凋零生發齣對生命無常的感悟;在一次品茗之際,對茶香的升騰聯想到人世的虛幻與真實;在與友人的一場尋常談話中,捕捉到人性中那些不易察覺的閃光點或幽暗角落。這些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因為它來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來源於一個敏感而深刻的心靈。 這些隨筆,如同一個敞開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徐先生更為“尋常”的一麵。他並非總是沉浸在抽象的哲學思辨中,他也有個人的喜怒哀樂,有對身邊人事物的細緻體察。例如,他可能會寫下對一位老友的思念,對一段往事的追憶,對子女成長的欣慰或擔憂。這些文字,拉近瞭我們與這位思想巨匠的距離,讓我們感受到他作為一個“人”的溫度,體驗到他豐富的情感世界。 二、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 即便是在看似閑散的隨筆中,徐復觀先生的思想光輝也從未黯淡。他的“偶思”,常常是思想觸角的延伸,是他在特定情境下對某個問題産生的瞬間洞見。這些洞見,如同思想的火花,在不經意間迸發,卻可能點燃讀者心中同樣的思考。 書中涉及的思想議題,雖然沒有條分縷析的論證,但其背後依然蘊含著徐先生一貫的關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對個體價值的追求,都可能在這些隨筆中以一種更為含蓄、更為生活化的方式得以體現。 例如,他可能在談論一次古籍的閱讀心得時,巧妙地將其中蘊含的哲學智慧與當下社會現象聯係起來,引發讀者對曆史與現實的思考。他可能在對某位古人品格的贊賞中,流露齣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對當下社會人格缺失的憂慮。甚至,他對某種生活方式的偏好,對某種藝術作品的欣賞,都可能摺射齣他獨特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 這些隨筆中的思想,並非生硬的理論灌輸,而是如同“潤物細無聲”般,悄悄地滲入讀者的意識,引發共鳴與啓迪。它們或許是一個問題,或許是一個角度,或許是一種情緒,但都足以讓讀者在閤上書頁後,繼續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與徐先生的思緒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三、 對文化的反思與關懷: 徐復觀先生一生緻力於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偶思與隨筆》中,這種對文化的反思與關懷,也以一種更為個人化、更為感性的方式展現齣來。他可能在審視當下社會某種文化現象時,錶達齣他的憂慮與期盼。他可能在迴憶往昔與師友們的文化交往時,流露齣對那個時代的懷念與感嘆。 例如,他可能在談論詩詞歌賦時,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美感,而是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士大夫精神、人生哲學。他可能在評論某幅畫作或某段音樂時,將之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相聯係,錶達他對民族藝術生命力的深刻體會。 這些文化層麵的思考,往往與他的人生經曆和價值取嚮緊密結閤。它們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通過這些隨筆,讀者不僅能感受到徐先生作為一位文化學者的深厚學養,更能體會到他對中國文化那份深沉的熱愛與責任感。 四、 精神世界的獨白: 《偶思與隨筆》最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它所呈現的徐復觀先生的精神世界。這些文字,是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流露,是他對人生、對自我、對存在的深刻探索。 他可能在某個失眠的夜晚,記錄下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在經曆某種人生況味時,錶達齣他的孤獨、他的迷茫,也錶達齣他的堅韌與希望。這些獨白,坦誠而深刻,讓讀者窺見瞭這位偉大思想傢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和精神曆程。 他對於“真”與“善”的追求,對於“獨立”與“自由”的嚮往,對於“生命”的尊重與珍視,都可能在這些隨筆中以更為個人化的語言得以體現。他或許會反思自己的不足,剖析自己的局限,也可能在自我肯定中,流露齣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 這些精神世界的獨白,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作高深,它們是思想者在獨處時,對自己靈魂的誠實探問。它們可能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讀者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反思與探索。 五、 結語: 《徐復觀全集:偶思與隨筆》,是一部充滿生命力與思想力的作品。它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姿態,嚮讀者展示瞭徐復觀先生作為一位學者、一位思想傢、一位“人”的豐富麵嚮。在這裏,我們看到瞭他生活的點滴,聽到瞭他思想的微光,感受到瞭他對文化的熱愛,也窺見瞭他人性深處的真實。 這本書,或許無法為你提供一套完整的哲學體係,也無法為你解答所有人生難題。但它能夠為你帶來一種啓迪,一種共鳴,一種與偉大靈魂對話的可能。它讓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反思存在的意義,去汲取前行的力量。 它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初嘗可能平淡無奇,但細品之下,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歲月沉澱與甘醇滋味。它如同一幅寫意的水墨畫,不著痕跡,卻意境悠遠,引人入勝。 閱讀《徐復觀全集:偶思與隨筆》,就是一次與徐先生思想的貼近,一次與他心靈的交流,一次對自身生命與文化的深度迴望。它值得每一個渴望真知、熱愛生活、關注文化的人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