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课外读物系列·中医基本功

高等中医药院校课外读物系列·中医基本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玉兴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药
  • 基础医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课外读物
  • 中医基础
  • 中医学科
  • 医学教育
  • 临床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6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0691
包装:平装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1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基本功》采用64开本,方便携带,所以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内容简介

  《中医基本功》分为基础篇、经典篇和临床篇三个部分。其中,基础篇收录了《濒湖脉学》《败脉歌》《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医学三字经》《续编医学三字经》和《汤头歌诀》,经典篇收录了《素问选》《灵枢选》《伤寒论选》《金匮要略选》和《温病条辨选》,临床篇收录了《四诊心法要诀选》《伤寒心法要诀选》《杂病心法要诀选》《妇科心法要诀选》《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选》。本书采用64开本,方便携带,所以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目录

基础篇
濒湖脉学?七言诀
四诊心法要诀选
药性赋
药性歌括四百味
医学三字经
续编医学三字经
汤头歌诀

经典篇
黄帝内经素问选
灵枢经选
难经选
伤寒论选
金匮要略选
外感温热篇选
湿热病篇选
温病条辨选

临床篇
伤寒心法要诀选
杂病心法要诀选
妇科心法要诀选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选

精彩书摘

  涩(阴)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凋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人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阴)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署,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阳)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前言/序言

  《中医基本功》是专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在校学生选编的课外背诵手册。编写目的是藉此加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经典,中医临床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按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基础篇(包括入门知识、脉学、药性、汤头等),经典篇(精选了以中医四部经典为主的经典篇章),临床篇(均取自《医宗金鉴》中的相关篇章)。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门类,实践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方便读者背诵与携带,本书以原文为主,不予注释。为保证选材质量,本书原文均采自精刻本或精校本。
《中医基本功:理论与实践的融汇》 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及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课外读物,专注于中医理论的精髓与临床实践的基石。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浅显入门读物,《中医基本功》力求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剥离,引领读者走进中医的智慧殿堂。 核心内容: 中医理论的基石: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的深度解析 本书将重点梳理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理解人体生理、病理及治则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五行相生相克、胜复乘侮等动态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映射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四时变化和情感志趣。脏腑理论将不仅仅是解剖学式的罗列,而是强调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功能互助以及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本书会着重阐述“藏象”学说的精妙之处,即通过体表征象推断脏腑功能状态,以及脏腑在人体宏观结构中的定位与功能分布。例如,在讲解肝脏时,不仅会阐述其“主疏泄”、“藏血”等生理功能,还会深入分析肝与情志、肝与筋脉、肝与眼睛等方面的联系,并结合临床常见的肝病征象进行例证。 诊断学的精微:望闻问切的辨证施治之道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本书将系统地阐述每一诊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要点以及信息解读。 望诊:我们将详述面色、舌象(包括舌质、舌苔的形态、颜色、厚薄、润燥等)、神色、形态、排出物等观察要领,并配以大量典型图例,帮助读者识别不同病症的望诊特征。例如,对于舌苔薄白、舌质淡红的描述,我们会进一步阐释其可能代表的寒湿内阻或气血不足等病机。 闻诊:着重于听声音(咳嗽、呼吸、言语等)和嗅气味(口臭、体味、排泄物气味等)的辨别。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从这些细微之处捕捉疾病的信息。 问诊:系统梳理病史采集的要点,包括主观症状、寒热、汗出、食欲、睡眠、二便、月经(女性)等,并强调问诊时语言的艺术和对患者心理的关注,以获取最真实、全面的病情信息。 切诊:本书将深入讲解脉象的分类(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以及触摸身体特定部位(如肌肤、胸腹、四肢)的要领,重点在于感知病变部位的冷热、疼痛、肿块等。我们会详细介绍三部九候的取脉部位及指法,并结合临床实践,提供多种常见脉象的识别方法和对应的病机分析。 治法的精髓:方证辨证与用药规律的深入探索 本书不仅会介绍常用的治法(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更会着重于“方证对应”的辨证思想。我们将挑选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小柴胡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对其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进行层层剖析。 方证对应:强调根据具体的证候(而不是单纯的疾病名称)来选用相应的方剂,即“见病知源,识证立法,立法选方,因证用药”。本书将详细解释每个方剂所针对的典型病证,并分析方中各味药的君臣佐使关系,及其如何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在讲解桂枝汤时,会深入分析其“发汗解肌,调和营卫”的功效,并与其所针对的“太阳中风证”的表虚、营卫不和等病机紧密结合。 用药规律:除了经典方剂,本书还将探讨一些常用的单味药功效、配伍禁忌、毒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剂量和加减药物,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养生保健的智慧:未病先防与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的最高境界在于“治未病”。本书将融入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指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将结合四时养生、五脏养护等原则,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例如,春季如何养肝,夏季如何清暑,秋季如何润肺,冬季如何温肾等,都将有详细的阐述。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同时穿插大量经典医案和临床实例,帮助读者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系统性与条理性强: 内容编排循序渐进,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语言风格严谨而生动: 避免了过于枯燥的学术化语言,力求用清晰、准确、引人入胜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注重启发性与思考性: 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而非死记硬背。 《中医基本功》将是您深入学习中医、提升临床技能、实践中医养生理念的理想伴侣。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并将其智慧融入到您的学习与生活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中医,总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而《中医基本功》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非常有效地将这两者连接了起来。它没有炫技,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扎实的语言,把中医最根本的那些东西讲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对于一些像“辨证论治”这样的大概念,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你看到这个过程是如何一步步进行的,如何从表象的症状,深入到内在的病机,再到最终的治疗方案。它强调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融会贯通。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方证结合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这个病,里面的每味药都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禁忌或者加减。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中医的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将自己毕生的感悟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它讲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检验,充满了智慧和力量。比如,它在讲述如何“调神”时,不仅仅是告诉你要保持心情舒畅,而是会从阴阳平衡、情志致病等多个角度,来阐释“神”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如何在临床上通过调理“神”来辅助治疗。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很多中医著作所欠缺的。它让我意识到,中医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关于生命的养护和智慧的传承。而且,这本书在讲解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知识点时,也显得格外用心,比如如何去“听”呼吸的声音,如何去“看”病人的体态变化,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丰富的临床意义,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能够看到以前从未关注到的中医的精髓所在。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中医那“形而上”的理论,用一种非常“形而下”的方式进行了落地。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中医药学生来说,课本里的很多内容,尤其是那些需要临床经验才能体会的东西,往往是很难一下子抓住精髓的。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以一种非常亲切、贴近实际操作的视角,来解读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比如,在讨论望诊时,它会细致地分析面色、舌苔、神态等不同维度,并且给出很多在临床上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观察要点,让你知道在看病人时,究竟该关注哪些细节,这些细节又可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列举“面色苍白主虚寒”,而是会告诉你,不同的苍白,是淡白还是枯白,是晦暗还是明亮,这些细微的差别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病机。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对于培养我们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讲到问诊时,它不仅列出需要问的症状,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通过问诊来层层剥离病人的主观感受,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病邪的性质和部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返璞归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各种繁杂的理论和学说搞得眼花缭乱,甚至迷失了方向。《中医基本功》恰恰相反,它将我们拉回到最核心、最根本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医的基石。它不像一些“速成”的书籍,告诉你怎么快速掌握某个技能,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让你打牢基础。例如,在关于“神”的阐释上,它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临床表现,让你理解“神”在不同脏腑、不同状态下的具体体现。这种对“神”的细致描绘,对于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非常有帮助。它让我们明白,中医的诊疗,绝不仅仅是看几个症状,而是要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有精神状态的个体。通过对这些基本功的深入讲解,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更加自信地去面对临床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评分

这本书我前段时间刚读完,说实话,感觉收获挺大的。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个特别博大精深的学科,但有时候学着学着就觉得有点空泛,理论多于实践,总有点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中医基本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就相当不错,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特别注重从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入手,带你一点点建立起中医的“感觉”。 比如,它在讲脉诊的时候,不仅仅是罗列各种脉象的名称和特点,还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去感知脉象的细微变化,让你知道怎么去“听”脉,怎么去区分浮沉、迟数、虚实等等。我以前也看过一些脉诊的书,但总觉得纸上谈兵,自己动手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这本书里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和心得,甚至还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来帮助理解,让我感觉仿佛真的有位老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我。而且,它在讲到一些基础的方剂时,也不是简单地背诵药性,而是会追溯它的出处、组方思路,以及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真的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而是能够真正地去体会和运用。

评分

好书,推荐,强烈推荐

评分

帮朋友买的 书本很小,看不出来

评分

说实话一般,没有什么实践的东西。典型的中国书,苦涩无味。

评分

小册子开本不大.但内容实用便于记忆.随身携带不错.

评分

没时间读了,买来养心的

评分

书小巧,便于携带。挺好的。

评分

书不错 内容充实 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装在口袋里随时翻阅。

评分

很满意很开心很幸运,很知足,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