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学(第3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口腔内科学(第3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长明,杨家瑞 编
图书标签:
  • 口腔内科学
  • 口腔医学
  • 临床医学
  • 教材
  • 第3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口腔疾病
  • 诊断学
  • 治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99834
版次:3
商品编码:116209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6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腔内科学(第3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特点是:①对一些疾病诊断的内容,进行了以临床医疗程序为主线的知识点排序;②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对治疗技术操作的描述性内容,放在了实训教程中编写;第2版教材中“口腔内科常用药物”一章内容,按临床医疗实际应用过程编人其他章节编写;③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或更新。例如:删除了“牙髓塑化治疗”和“干髓术”内容,增加了“根尖屏障术”;在医疗文件书写部分增加了“知情同意书”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口腔内科检查及医疗文件书写
第一章 口腔检查
第一节 口腔检查前的准备
一、诊室环境准备
二、检查器械准备
三、椅位准备
第二节 口腔检查方法
一、一般检查法
二、特殊检查法
第二章 口腔内科医疗文件书写
第一节 病历记录项目
一、一般项目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和家族史
五、口腔检查记录
六、诊断
七、会诊记录
八、治疗计划
九、知情同意书
十、治疗记录
十一、医师签名
第二节 牙记录格式
一、符号法
二、通用法
三、国际牙科联合会记录法

第二篇 牙体牙髓病
第三章 龋病
第一节 概述
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
二、龋病的历史
三、研究内容
四、龋病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龋病的发病因素及病因学说
一、发病因素
二、病因学说
第三节 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
一、临床病理
二、分类
第四节 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龋病的鉴别诊断
第五节 龋病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二、牙体充填修复治疗
三、牙体缺损的粘接修复
四、深龋的治疗
五、根面龋的治疗
六、龋病治疗中的并发症及处理
第四章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
第一节 牙发育异常
一、牙结构异常
二、着色牙
三、牙形态异常
四、牙萌出异常
五、牙数目异常
第二节 牙体损伤
一、牙体急性损伤
二、牙体慢性损伤
第三节 牙本质敏感症
……
第三篇 牙周病
第四篇 儿童牙病和老年牙病
第五篇 口腔黏膜病

前言/序言


口腔内科学(第3版) 教材简介 本书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在前两版基础上,根据当前口腔医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修订的。本书内容全面、系统,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口腔医学基础理论、熟练临床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口腔内科学概述 1.1 口腔内科学的定义、地位与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口腔内科学作为口腔医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内涵,其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以及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口腔黏膜病、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颌面部疼痛等。 1.2 口腔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回顾口腔内科学的起源、发展和重要里程碑事件,展现其学术演进过程。 1.3 口腔内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指导学习者如何系统掌握口腔内科学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 第二章 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2.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强调详细、准确的病史采集技巧,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并规范口腔颌面部体格检查的步骤和要点,为诊断提供关键信息。 2.2 口腔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介绍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CBCT)、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活组织检查)等在口腔内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注意事项。 2.3 口腔疾病的治疗原则: 阐述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预防复发等,并强调治疗前充分的评估和方案制定。 2.4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 强调预防在口腔健康中的首要地位,介绍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提升其自我保健能力。 第二篇 口腔黏膜病学 第三章 口腔黏膜解剖生理与常见病变 3.1 口腔黏膜的结构与功能: 详细介绍口腔黏膜的组织学特点、生理功能(如保护、感觉、消化、吸收等)及其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3.2 口腔黏膜常见病变的分类与特点: 概括口腔黏膜常见病变的分类方法,包括炎症性、肿瘤性、免疫性、感染性、外伤性等,并介绍其一般形态学特征。 第四章 感染性口腔黏膜病 4.1 病毒性黏膜病: 4.1.1 疱疹病毒感染: 重点讲解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口唇疱疹、复发性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等,包括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预后。 4.1.2 其他病毒感染: 简述麻疹、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引起的口腔表现。 4.2 细菌性黏膜病: 4.2.1 链球菌感染: 介绍猩红热、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口腔表现。 4.2.2 梅毒: 详述梅毒侵犯口腔的不同时期表现(硬下疳、黏膜斑、树胶肿),强调其诊断和防治。 4.2.3 结核: 介绍口腔结核的罕见类型和临床特点。 4.3 真菌性黏膜病: 4.3.1 念珠菌感染(鹅口疮): 详细阐述假膜性、萎缩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尤其关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念珠菌感染。 第五章 免疫性口腔黏膜病 5.1 口腔溃疡: 5.1.1 复发性口腔溃疡(阿弗他溃疡): 详细介绍其病因不明、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包括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免疫调节剂等)及复发防治。 5.1.2 创伤性溃疡: 强调与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物理性损伤相关的溃疡的鉴别诊断和处理。 5.2 扁平苔藓: 阐述其病因、临床分型(网状型、丘疹型、斑块型、萎缩型、溃疡型)、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和口腔癌变的可能性。 5.3 大疱性疾病: 5.3.1 天疱疮: 重点讲解寻常型天疱疮和增殖型天疱疮的病因、临床表现(口腔首发症状、尼氏征)、诊断、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预后。 5.3.2 黏膜类天疱疮: 介绍其病因、临床特点(主要侵犯黏膜,尤其口腔和眼)、诊断、治疗和预后。 5.4 银屑病: 简述银屑病累及口腔黏膜的临床表现。 5.5 白塞病: 详细介绍其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特点,包括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黏膜损害、眼部损害、血管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强调诊断和综合治疗。 第六章 剥脱性唇炎与舌炎 6.1 剥脱性唇炎: 介绍其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6.2 舌炎: 讲解不同类型舌炎(如地理舌、干燥性舌炎、萎缩性舌炎)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第七章 口腔白色病变 7.1 口腔黏膜白斑: 详述白斑的定义、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如念珠菌性白斑、慢性摩擦白斑)以及癌变的可能性与监测。 7.2 口腔黏膜白化病: 介绍其遗传性、临床表现和与白斑的鉴别。 7.3 口角炎: 详细阐述营养不良性、真菌性、细菌性、过敏性等不同病因的口角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第八章 口腔色素沉着与色素减退 8.1 口腔色素沉着: 介绍内源性(如某些全身疾病、药物副作用、妊娠、种族遗传)和外源性(如金属沉着、食物染色)色素沉着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鉴别。 8.2 口腔色素减退: 介绍白化病、花斑白屑病等引起的口腔色素减退。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与囊肿 9.1 口腔颌面部良性上皮肿瘤: 介绍乳头状瘤、角化棘皮瘤等。 9.2 口腔颌面部良性非上皮肿瘤: 介绍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等。 9.3 口腔颌面部囊肿: 介绍唇囊肿(粘液腺囊肿)、皮样囊肿、淋巴上皮性囊肿等。 第十章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筛查 10.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介绍口腔癌的常见类型、发病率、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吸烟、饮酒、HPV感染、不良修复体、口腔卫生不良等)。 10.2 口腔癌的癌前病变与癌前状态: 详细阐述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和癌前状态(如白斑、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特征、诊断和管理。 10.3 口腔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与筛查方法: 强调早期发现的重要性,介绍口腔癌早期症状(如不愈合的溃疡、肿块、疼痛、吞咽困难、声音改变等),以及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在早期筛查中的作用。 第三篇 牙体牙髓病学 第十一章 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基础 11.1 牙体解剖生理与牙髓生物学: 介绍牙齿的解剖结构、牙周组织,以及牙髓的神经支配、血管供应、感觉传导机制和牙髓炎的发生机制。 11.2 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方法: 详细讲解临床检查(叩诊、温度测试、电测、探查)、影像学检查(根尖片、咬翼片、CBCT)等在牙体牙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1.3 牙体牙髓疾病的治疗原则: 阐述牙髓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制感染、缓解疼痛、保留牙齿、功能恢复等。 第十二章 牙髓炎 12.1 牙髓炎的病因与分类: 介绍导致牙髓炎的主要原因(如龋病、创伤、化学刺激、热刺激、牙周病等),并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将其分为可逆性牙髓炎(如浅龋、深龋)和不可逆性牙髓炎(如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 12.2 牙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牙髓炎的疼痛特点、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以及如何与牙周炎、非牙源性疼痛鉴别。 12.3 牙髓炎的治疗: 重点讲解可逆性牙髓炎的治疗(去除病因、药物封药、充填),以及不可逆性牙髓炎的治疗(牙髓塑化、牙髓摘除、根管治疗)。 第十三章 牙髓坏死与牙髓变性 13.1 牙髓坏死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介绍外伤、感染、化学物质等导致牙髓坏死的原因,以及牙齿变色、叩诊不适等表现。 13.2 牙髓变性的类型与临床特点: 讲解牙髓组织退行性变化的类型,如纤维性变、脂肪性变、钙化变性等。 13.3 诊断与治疗: 强调根管治疗在牙髓坏死治疗中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 牙根尖周病 14.1 牙根尖周病的病因与分类: 介绍牙髓感染扩散至牙根尖周组织的病因,以及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肉芽肿等类型。 14.2 急性根尖周炎: 详细描述其疼痛特点(自发性、搏动性、剧烈)、肿胀、叩诊痛、牙齿松动等,以及治疗原则(引流、消炎、止痛)。 14.3 慢性根尖周炎: 介绍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根尖片上发现根尖周阴影,强调根管治疗或根尖手术的必要性。 14.4 根尖周囊肿与根尖周肉芽肿: 介绍其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第十五章 牙髓治疗的辅助技术与并发症处理 15.1 根管治疗器械与材料: 介绍根管预备、充填所用器械和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应用。 15.2 根管治疗的并发症与预防: 讲解根管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器械折断、根管钙化、穿孔、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并提供预防和处理方法。 第四篇 牙周病学 第十六章 牙周组织解剖生理与牙周疾病基础 16.1 牙周组织的解剖与生理: 详细介绍牙周包括牙龈、牙周韧带、牙槽骨、牙骨质等组成部分,及其生理功能。 16.2 牙菌斑、牙石与牙周疾病: 阐述牙菌斑和牙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作为牙周疾病主要致病因素的作用。 16.3 牙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分类: 介绍牙周疾病的主要病因(细菌感染、宿主免疫反应、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发病机制,以及按病因、病理改变和累及范围分类。 第十七章 龈炎 17.1 龈炎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牙菌斑引起的急性龈炎和慢性龈炎,描述牙龈红肿、出血、糜烂等症状。 17.2 龈炎的诊断与治疗: 强调龈炎的可逆性,介绍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口腔卫生宣教等治疗方法。 第十八章 牙周炎 18.1 牙周炎的病因与病理变化: 深入探讨牙周炎与龈炎的区别,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周韧带破坏等病理过程。 18.2 牙周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 介绍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的临床表现,如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等,并强调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18.3 牙周炎的治疗: 详细阐述牙周炎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基础治疗(洁治、刮治、根面平整)、手术治疗(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及维持性治疗。 18.4 青少年牙周炎: 介绍其特殊性、发病特点及治疗难点。 第十九章 牙周疾病的全身性影响 19.1 牙周病与糖尿病: 探讨牙周病与糖尿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互为危险因素的关系。 19.2 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介绍牙周病与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潜在关联。 第五篇 口腔颌面部疼痛学 第二十章 口腔颌面部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20.1 口腔颌面部疼痛的解剖基础与生理机制: 介绍与疼痛相关的神经解剖结构、疼痛传导通路及疼痛调节机制。 20.2 口腔颌面部疼痛的常见病因: 详细分析牙源性疼痛(如牙髓炎、根尖周炎)、非牙源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癌性疼痛等)。 20.3 口腔颌面部疼痛的诊断方法: 强调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在疼痛诊断中的作用。 20.4 口腔颌面部疼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介绍针对不同病因的疼痛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止痛药、抗炎药、抗抑郁药)、局部治疗、手术治疗(如神经阻滞、神经减压术)以及心理行为治疗。 第六篇 口腔内科其他相关疾病 第二十一章 口腔黏膜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21.1 血液系统疾病与口腔表现: 介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引起的口腔黏膜改变,如苍白、出血、感染、溃疡。 21.2 消化系统疾病与口腔表现: 介绍胃肠道疾病(如肝炎、肝硬化)引起的口腔黏膜改变,如肝病面容、地图舌、口角炎。 21.3 内分泌系统疾病与口腔表现: 介绍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引起的口腔改变。 21.4 免疫系统疾病与口腔表现: 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口腔黏膜损害。 21.5 皮肤病与口腔黏膜病变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阐述扁平苔藓、银屑病等皮肤病与口腔黏膜病的关联。 第二十二章 口腔颌面部神经损伤与疾病 22.1 面神经麻痹(面瘫): 详细介绍病因(特发性、创伤性、肿瘤性、感染性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2.2 三叉神经痛: 重点讲解其典型疼痛特点(短暂、剧烈、电击样)、触发因素、诊断和治疗(药物、微创手术)。 22.3 其他神经损伤: 简述舌神经、下牙槽神经等损伤的表现和处理。 第七篇 口腔内科常用药物与操作 第二十三章 口腔内科常用药物 23.1 抗菌药物: 介绍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在口腔内科的应用、选择原则、剂量和副作用。 23.2 抗炎止痛药物: 介绍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激素等的使用。 23.3 免疫调节剂: 介绍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在特定口腔黏膜疾病中的应用。 23.4 其他常用药物: 如局部麻醉药、止血药、保护黏膜药物等。 第二十四章 口腔内科常用操作技术 24.1 口腔黏膜活组织检查: 介绍活检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取材方法、术后处理及标本送检。 24.2 口腔黏膜病变切除术: 介绍浅表黏膜病变的小范围切除技术。 24.3 拔牙术: 重点介绍复杂拔牙(阻生牙、残根)的操作要点和术后处理。 24.4 根管治疗的基本步骤: 简述根管预备、冲洗、消毒、充填的全过程。 24.5 牙周基础治疗: 介绍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的器械和操作要点。 附录 常用口腔内科疾病诊疗指南要点 口腔内科常见药物剂量参考 本书特色 内容更新及时: 紧跟国际口腔医学发展前沿,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口腔内科学领域的重要进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调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大量临床病例分析,提升学习者的临床思维能力。 图文并茂: 配备了大量高质量的彩色图片和示意图,直观生动地展示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 强调预防保健: 突出口腔健康维护的重要性,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 符合教学规律: 体系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精炼,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的出版,将为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提高我国口腔医学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犹如置身于一个高度精炼的“临床病例库”。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医学理论具象化,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各种口腔疾病的诊治过程。他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病历,而是对每个病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细致的体格检查、严谨的辅助检查分析,以及最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复杂病例的讲解所吸引。比如,当遇到一种不典型的症状表现时,作者会引导我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如何联想到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缩小范围。他会展示他作为医生是如何一步步排除错误诊断,最终锁定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这让我明白,医学诊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细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在谈论治疗方案时,作者会详细阐述每一种疗法的原理、预期效果,以及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他还会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并解释为何最终选择了某一种特定的治疗方式。这让我看到了医学的灵活性和个体化,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佳的决策。 书中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作者会强调患者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的随访来预防疾病的复发和控制病情。这让我意识到,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质量。 在章节的结尾,作者常常会总结一些重要的临床要点,或者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临床问题,这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它让我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去查阅文献,去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 总而言之,这本书通过鲜活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口腔医学的魅力和挑战。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实战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如何在面对真实的患者时,运用我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他们。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向我娓娓道来他多年的行医心得。在讲述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时,他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到病理生理学的层面,层层剥茧,让我理解疾病为何会发生,以及其内在的机制。例如,在讨论口腔溃疡的形成时,他不仅提到了免疫系统的紊乱,还详细分析了细胞因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类型溃疡在细胞学上的细微差别。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临床表现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他会引导我注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溃疡的边缘是光滑还是不规则,底部是黄色、灰白色还是有出血点,以及疼痛的性质是灼痛、刺痛还是钝痛。这些细节,在临床诊断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这些文字描述转化为脑海中清晰的医学影像。 在涉及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这本书也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审慎和个体化的态度。它不会一概而论地给出“万能药”的治疗方案,而是会根据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副作用,来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比如,在讨论抗生素的使用时,作者会强调“对症下药”的重要性,以及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耐药性等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治疗的复杂性和对医生专业判断的高度依赖。 此外,书中对一些罕见疾病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因为其罕见性就一带而过,而是同样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能的诊断线索,以及目前研究的进展。这让我意识到,口腔医学的知识体系是如此庞大和深邃,还有许多值得我去探索和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诊断学”和“临床思维指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去做出明智的判断。它让我明白,医学的精髓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关注,而不仅仅是背诵那些冰冷的条目。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部分,以一种非常系统和细致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感到好奇却又有些畏惧的领域——口腔的微观世界。作者并非直接罗列病名和治疗方案,而是从最基础的解剖结构入手,详细描绘了口腔黏膜的层次、肌群的分布以及神经血管的走向。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每个结构在口腔功能中的作用,例如,咀嚼时肌肉如何协同发力,味觉信号又是如何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的。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正常口腔黏膜生理状态的描述,细致到了细胞层面的变化,以及维持这种状态所需的微环境因素。这不像我以前看过的许多医学书籍那样,上来就谈论疾病,而是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当读到关于唾液分泌的调控机制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看似不经意的吞咽动作,背后牵扯着如此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作者用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辅助说明,即使是像黏膜上皮细胞分化这样抽象的概念,也能被形象地理解。 在描述一些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时,作者也并没有直接给出诊断,而是首先回顾了正常情况下的表现,然后通过对比,逐步引导读者去发现异常。比如,在讲解白色病损时,他会先描述正常口腔黏膜的粉红色泽和光滑质感,然后才引入念珠菌感染、扁平苔藓等疾病可能导致的白色改变,并详细阐述它们在外观、触感、分布上的差异,以及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这种“从正常到异常”的逻辑,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它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而不是被海量的知识点淹没。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严谨,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在一些关键的临床概念讲解时,作者会引用相关的研究数据和循证医学的证据,这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在描述一些临床表现时,又会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口腔黏膜的炎症比作皮肤的红肿热痛,将溃疡的形成过程与伤口愈合的原理联系起来,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原本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接受。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打地基。它没有急于建造“高楼大厦”(即复杂的临床病例分析),而是花了大笔的笔墨去夯实基础。这种扎实的开篇,让我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口腔这个复杂的器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普通人,而是开始能够理解,牙齿和口腔黏膜的健康,是身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密的“解码”行动。作者以一种极其系统化、流程化的方式,带领我逐步解锁口腔内各种疾病的秘密。它并没有将大量的专业术语一股脑地抛给我,而是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单元,并通过逻辑清晰的框架进行组织。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鉴别诊断的章节。当描述一种疾病时,作者往往会同时列举几种可能与之相似的疾病,并逐一分析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例如,在讨论白斑时,他会对比其与 leukoplakia、oral lichen planus,甚至某些早期癌变的异同点,并指出在临床上如何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区分它们。这种“排除法”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我不再容易混淆概念。 另外,书中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的口腔健康问题,也有着专门的论述。这让我认识到,口腔疾病的诊治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标准化的模式。例如,在儿童口腔疾病部分,作者会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如何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依从性。 在介绍一些治疗技术时,作者会详细描述其操作步骤、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他会提醒我,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操作,也需要严谨的流程和精湛的技术,才能确保疗效和安全。这让我对医学操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于一些重要的临床概念,比如“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或者“炎症反应的调控”,作者会用多种角度去阐释,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表现,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模型。这使得我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个名词,而是真正理解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按图索骥”地去解决问题。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让我能够面对各种口腔内科的挑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医学侦探”实践。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领我进入口腔疾病的诊断世界。他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线索,让我自己去发现真相。 在描述每一种疾病时,作者会先呈现其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同案件中最显眼的线索。然后,他会深入挖掘更细微的体征,就像是寻找隐藏在暗处的蛛丝马迹。比如,在讨论某种口腔黏膜病变时,他会详细描述其颜色、形态、质地,以及是否伴有疼痛、肿胀等症状,并且会提醒我注意这些特征的变化。 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过程。他会列举几种看似相似但实则不同的疾病,并逐一指出它们在病史、体征、甚至实验室检查上的关键差异。这就像是在侦探工作中,需要排除掉各种“嫌疑人”,最终锁定真正的“凶手”。作者会详细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它们为何不同。 对于一些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才能确诊的疾病,书中也会详细介绍相关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病理学检查(活检)等。他会解释这些检查的原理,以及如何解读检查结果,帮助我将客观的检查数据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诊断。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作者也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和审慎性。他会根据不同的疾病分期、患者的全身状况以及治疗的风险和收益,来推荐最合适的治疗策略。他会强调,治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总而言之,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思考。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让我明白,口腔内科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严谨而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细致的观察、敏锐的分析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评分

很好.......很不错..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正版教材,值得推荐

评分

好,是正放的!

评分

可!!!!!!!!!!!!!

评分

没包装,不开心,感觉不是新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