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四肢手疗法图解》是以图解形式,从解剖学角度,利用生物力学原理,介绍四肢关节的生理功能、致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并在分析大量临床疾病案例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易于操作的四肢关节疾病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
全书共六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分析翔实,简便易学,具有较强临床指导作用。本书可供骨伤科、推拿科医生参考,也可供医学院校学生学习。
作者简介
黄国松,替代医学医学博士、教授,1944年出生,台湾台中市人。早年师从苟亚博教授研习脊椎神经的病理变化。因有感于病因的欠缺,遂于1990年开始将经络学说中的经筋系统结合脊椎神经一同研究。 1992年又将四肢结构与生物力学一同结合研究。 1993年增加人体结构工程与动态力学对脊椎神经造成的影响再评估。1995年增加血液流变学对结构工程的影响进行复合研究。1995年从大量的临床病案中总结出脏腑器官与经筋通道的互补影响,并开始以经筋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诊疗疾病。擅长以徒手治疗软组织伤病及疑难杂病,疗效显著。著有《经筋手疗法图解》、《脊椎手疗法图解》等书,学生遍布美国、瑞典、新加坡、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肩关节
第一节 肩关节的解剖与结构
一、肩关节的解剖
二、肩关节的结构
第二节 检查方式与治疗手法
一、肩肱关节功能受限
二、胸锁关节功能受限
三、肩锁关节功能受限
四、喙锁关节功能受限
五、肩胛胸壁间关节功能受限
第二章 肘关节
第一节 肘关节的结构与解剖
一、构成肘关节的结构
二、维持肘关节稳定的软组织
三、肘关节的神经支配
四、肘关节的运动
五、肘关节的组成
第二节 检查方式与治疗手法
一、肱尺关节功能受限
二、肱桡关节功能受限
三、桡尺近侧关节功能受限
四、肱骨外上髁炎
五、肱骨内上髁炎
第三章 腕关节与手
第一节 腕关节的结构与解剖
一、构成腕关节的结构
二、维持腕关节稳定的软组织与神经支配
三、腕关节的组成
第二节 手掌部的结构与解剖
一、构成手掌部的结构
二、维持手部稳定的软组织
三、手关节的组成
四、掌指关节
五、指间关节
第三节 检查方式与治疗手法
一、桡腕关节功能受限
二、桡尺远侧关节功能受限
三、手部的关节功能受限
第四章 髋关节
第一节 髋关节的结构与解剖
一、构成髋关节的结构
二、髋部肌肉及神经
第二节 髋关节
一、髋关节的组成
二、维持髋关节稳定的软组织
三、髋关节的神经支配
四、髋关节的运动
第三节 检查方式与治疗手法
一、髋关节外展的功能受限
二、髋关节内收的功能受限
三、髋关节屈曲的功能受限
四、髋关节伸直的功能受限
五、髋关节内旋的功能受限
六、髋关节外旋的功能受限
七、髋关节的脱位
第五章 膝关节
第一节 膝关节的结构与解剖
一、构成膝部的结构
二、维持膝关节完整的组织
三、膝关节的神经支配
四、膝关节的运动
五、膝关节的组成
第二节 检查方式与治疗手法
一、膝关节屈曲受限
二、膝关节伸直受限
三、膝关节内旋受限
四、膝关节外旋受限
五、膝外翻
六、膝内翻
七、膝过伸
八、腓骨上端向前后方向移位
第六章 踝关节与足
第一节 踝部的结构与解剖
一、构成踝部的结构
二、维持踝部稳定的软组织
三、足踝部的神经支配
四、足踝部的运动
五、踝关节的组成
第二节 检查方式与治疗手法
一、踝关节背伸受限
二、踝关节跖屈受限
三、踝关节内收受限
四、踝关节外展受限
五、踝关节内翻受限
六、踝关节外翻受限
七、踝关节脱位
八、跖趾关节脱位
精彩书摘
(四)肩关节的运动
肩关节的运动分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使肩关节运动的肌肉主要为肩部肌肉,并由上臂肌肉协助,肩关节正常运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肩部必须相当稳定,另外肱骨头必须与关节盂密切相接,前者需要良好的肩胛部肌肉,如外展减弱,常由于斜方肌或前锯肌损伤引起,而并非三角肌或冈上肌损伤;后者需要肌腱帽完整,以防肱骨头半脱位。
1.前屈
参加者有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锁骨部、喙肱肌及肱二头肌。当上臂越过胸前壁时,三角肌前部纤维尤为重要。胸大肌锁骨部只协助前屈至水平位置,如上臂超过头部,则起后伸作用,胸大肌胸肋部只当上臂处于过度后伸位置时,才起到前屈作用。
2.后伸
主要有三角肌后部纤维及背阔肌,当上臂在屈曲位及休息位之间,胸大肌胸肋部起共同作用,大圆肌及肱三头肌长头亦稍能后伸,但其作用不如内收强。
3.外展
参加者只有三角肌中部纤维及冈上肌,前者虽是强而有力的外展肌,但需冈上肌协助,否则最初外展时,肱骨头将上升,顶在喙肩弓之下,而在外展90度以后,肱骨头容易向下半脱位,上臂外展时,尚同时伴有肩胛骨外旋,故外展可超过90度,外展时,三角肌中部纤维作用最大,如同时伴有上臂内、外旋,则其后、前部纤维分别起作用,上臂外旋外展较内旋外展更为有力,因在前者,肱二头肌长头亦协助外展。
前言/序言
“不知生理,焉知病理。”“不会病理,怎会处理?!”这是我一生教书的座右铭。
本校黄国松教授编著的“四肢手疗法”,其内容很丰富,其解说很明了。
本书作者不惜篇幅在生理方面多做阐述进而又在病理说了原由,使生理和病理能连贯,这是本书精华的部分。
在知道病理以后,作者又详尽地用图表或照片示范表演处理(treatment)的过程,使处理更显得有根有据,易懂易学,是本书精彩的部分。这是一本好书,难得一见的好书,乐以为序。
《四肢手疗法图解》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医养生、康复保健感兴趣人群的实用指南。它系统地介绍了四肢与手部的经络、穴位知识,以及如何通过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手部疗法来调理身体、缓解不适、促进健康。全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精美的插图与详细的文字说明,力求让读者能够轻松掌握手部疗法的精髓,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自我保健的得力助手。 第一章:四肢与手部解剖生理基础 在深入探讨手部疗法之前,有必要对四肢与手部的基本解剖和生理知识有所了解。本章将从宏观到微观,为您勾勒出四肢与手部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基本结构,并简要介绍其在人体运动、感觉和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骨骼系统: 详细介绍上肢(肩胛带、上臂、前臂、手部)和下肢(髋带、大腿、小腿、足部)的骨骼构成,包括长骨、短骨、不规则骨的特点,以及关节的类型和功能。特别会强调手部骨骼的精细结构,如腕骨、掌骨、指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完成精细的抓握、活动。 肌肉系统: 阐述四肢和手部肌肉的分类,如屈肌、伸肌、内收肌、外展肌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会重点介绍手部精细肌肉群的功能,以及它们对日常活动的重要性。 神经系统: 介绍支配四肢和手部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详细讲解主要神经干(如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的走向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传递感觉和运动指令。 血管系统: 阐述四肢和手部的动脉、静脉分布,以及血液循环在维持组织营养、氧供和废物清除中的作用。 经络学说概述: 引入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解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沟通脏腑与体表,以及手部与四肢在经络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介绍手部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关联,特别是阴阳经脉在手部的起始、终止或循行。 第二章:四肢手部常见不适与中医辨证 本章将重点关注四肢和手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并从中医的视角进行辨证分析。通过理解症状背后的病因病机,读者将能更好地运用手部疗法进行针对性调理。 四肢疼痛与麻木: 详细分析由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通、肝肾亏虚、跌打损伤等原因引起的肩颈疼痛、肘部疼痛、腕部疼痛、手指麻木、指关节僵硬、腰腿疼痛、膝关节疼痛、踝部疼痛、足部肿胀等。 四肢僵硬与活动受限: 探讨因年老体衰、劳损过度、外伤后遗症、关节炎等引起的四肢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活动范围减小等情况。 手部特有不适: 关注手部常见的腱鞘炎、腕管综合征、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雷诺氏现象、冻疮等,并从中医角度分析其发生原因。 其他相关不适: 简要提及一些与四肢手部功能相关的其他不适,如睡眠障碍、头晕目眩、疲劳乏力等,并解释它们可能与四肢手部经络气血的关联。 中医辨证要点: 介绍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如望、闻、问、切。针对四肢手部不适,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舌苔、脉象、症状表现来区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方向。例如,区分风寒湿痹证、气血瘀滞证、肝肾阴虚证等。 第三章:四肢手部关键穴位详解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精选介绍与四肢、手部健康密切相关的关键穴位。每个穴位都将配以清晰的解剖定位图,详细说明其主治功能、取穴方法、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上肢与手部穴位: 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穴位: 重点介绍位于手部的阳溪、合谷、外关、中渚、少冲、少泽、太渊、鱼际、列缺、太溪、尺泽、曲池、少海、天井、肩髃、肩贞、臑会、曲陵、天井、极泉、云门、中府等重要穴位,并解释它们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如通经活络、缓解疼痛、改善麻木、调理脏腑功能。 腕部特有穴位: 详细介绍内关、大陵、中冲(心包经)等对缓解腕部疼痛、心悸、胸闷等有特效的穴位。 手指穴位: 介绍位于手指尖端或指甲旁的重要穴位,如少商、二间、三间、商阳、二白、少府、劳宫等,以及它们在急救、缓解局部不适方面的作用。 下肢与足部穴位: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穴位: 介绍位于足部的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涌泉、三阴交、血海、承山、昆仑、太溪、复溜、申脉、丘墟、厉兑、隐白、大钟、筑宾、骨会等重要穴位,并阐述它们在调理脾胃、肝肾、疏通经络、缓解下肢酸痛、肿胀、麻木等方面的功效。 足部特有穴位: 重点介绍位于足底、足侧的重要穴位,如涌泉(激发阳气、强壮肾功能)、太冲(疏肝解郁)、隐白(止血调经)等。 脚趾穴位: 介绍位于脚趾端的穴位,如大敦、行间、厉兑、至阴、至阳等,以及它们在缓解头痛、腹泻、妇科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四肢关节周围穴位: 介绍肩髃、曲池、外关、阳陵泉、膝眼、足三里等常用于缓解四肢关节疼痛、肿胀的穴位。 穴位图示与定位: 每个穴位都会配以精确的解剖学图示,并辅以骨度定位法或简易体表标志法,确保读者能够准确找到穴位。 第四章:四肢手部常见病症的绿色疗法 本章将结合前两章的知识,系统介绍如何运用四肢手部疗法来调理常见的四肢手部病症。这里强调的是“绿色疗法”,即非药物、非手术的自然疗法。 针对四肢疼痛与麻木: 推拿按摩手法: 详细讲解针对不同原因(如风寒湿痹、气血瘀滞)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点、按、揉、推、拿、拍等,并示范如何作用于特定穴位和病变区域。例如,针对肩颈疼痛的颈部推拿,针对腕管综合征的手部舒展和穴位按压。 穴位刺激法: 介绍艾灸、拔罐、刮痧等方法在四肢手部病症中的应用。例如,用艾灸温通经络,驱散寒湿;用拔罐活血化瘀,缓解肌肉紧张;用刮痧疏通经络,排除邪气。 运动疗法: 推荐适合不同病症的四肢关节屈伸、旋转等被动和主动运动,以增强关节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 针对四肢僵硬与活动受限: 关节松动术: 介绍一些简单的关节松动技巧,帮助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拉伸练习: 提供针对不同部位肌肉的拉伸方法,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瑜伽或太极动作: 引入一些温和的瑜伽体式或太极拳动作,以全身协调的方式改善四肢的柔韧性和力量。 针对手部特有不适: 腱鞘炎的调理: 介绍针对手部屈肌和伸肌的按摩放松方法,以及对特定穴位的按揉。 腕管综合征的缓解: 详细讲解手部放松、腕部伸展以及对正中神经循行区域的温和按摩。 关节炎的辅助调理: 介绍温热疗法(如热水浸泡)、穴位按摩(如三阴交、血海)等,以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 综合调理方案: 针对一些复杂或多发性病症,提供包含多种疗法相结合的综合调理方案。 第五章:四肢手部日常保健与养生 本章将重点从预防和保健的角度出发,指导读者如何将四肢手部疗法融入日常生活,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目的。 日常手部保健操: 设计一套简单易学、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四肢手部保健操,包括手指操、手腕操、手臂操、腿部伸展操等,每天坚持几分钟,即可有效预防四肢疲劳、僵硬。 手指的按摩与反射区: 介绍手部不同区域对应身体不同脏腑的反射区理论,以及如何通过手指的按摩来刺激这些反射区,达到调理全身的效果。例如,按摩拇指对应肺部,按摩食指对应大肠。 足部反射区按摩: 借鉴足部反射区疗法的原理,介绍如何通过按摩足部特定区域来调理身体各个脏腑和器官。 季节性与时令性保健: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四肢手部保健建议。例如,冬季注重保暖,夏季注意防暑,春秋季注意养生。 食疗与药膳建议: 简要介绍一些有助于四肢健康、补益气血、强筋健骨的食物和药膳,如黑豆、枸杞、核桃、鸡汤等。 生活习惯的调整: 强调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等对维护四肢手部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与四肢手部: 探讨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对身体整体健康,包括四肢手部功能的影响。 第六章:图解演示与实践指导 本章将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文字说明,分步骤地演示本书介绍的各种推拿按摩手法、穴位刺激方法以及保健操。 详细的动作分解: 对每一个推拿手法、按摩动作、保健操步骤进行分解,配以真人演示或骨骼肌肉模型图,让读者一目了然。 穴位定位图: 每个穴位的定位图将更加清晰,结合体表标志,便于读者自我定位。 常见误区的提示: 指出在进行手部疗法时可能出现的常见误区,以及如何避免。 循序渐进的练习建议: 鼓励读者从简单的手法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逐步掌握更复杂的技巧。 自我疗法的要点总结: 总结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疗法,包括力度、频率、时长等方面的建议。 附录: 四肢手部穴位速查表: 方便读者快速查找特定穴位的相关信息。 常用术语解释: 对中医和本书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可选): 列出本书参考的相关中医典籍或研究文献。 本书的编写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旨在将深奥的中医理论转化为人人可学的实用技能。通过阅读和实践《四肢手疗法图解》,读者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更能有效缓解四肢手部的不适,提升生活质量,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