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

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拾平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创意产业
  • 出版
  • 经营
  • 创意
  • 思维
  • 练习
  • 实战
  • 出版人
  • 文化产业
  • 营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76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7855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回到本质的思考力量是惊人的。
  ——詹宏志(PChome网络家庭董事长)
  对出版产业的从业人员,或是想要了解这个行业的人,这本书无疑是最佳读本。
  ——林载爵(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联经出版发行人兼总编辑)

内容简介

  《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是作者长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业思考与实践的经验之谈。内容包括:阅读的线索,营销的守则,通路的选择,策略的思考,管理的盲点,定价的方法等。 你想过吗?你可以这样想!《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是所有出版人案头应备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苏拾平,台湾出版人。
  1980年代投身出版界,有丰富出版经营经验,长期关注文化创意产业。
  曾任远流出版副总编辑,与陈雨航共同创立麦田出版,此后成功移转麦田加入城邦出版集团,为城邦出版集团创立者之一,并出任首任总经理及副董事长。2006年成立大雁出版基地。

目录

目录
开场白:你想过吗?你可以这样想!
Ⅰ 出版的思索
1. 你从事哪一行?
2. 企业化
3. “无政府主义者”
4. 独特
5. 如何读?为何买?
6. 骨架以及关节
7. 人才的找与用
8. 卖书之道
9. 指标的意义
10. 盘算
出版笔记:书的未来
Ⅱ 阅读的线索
11. 作者
12. 书名的召唤
13. 封面与装帧
14. 编辑形式
15. 生活型态
16. 累积的书目
17. 连连看
18. 不约而同
19. 读在当下
20. 作为一个读者
Ⅲ 营销的守则
21. 都是为了读者
22. 销售的可能
23. 成本效益
24. 讯息回馈
25. 一页企划案
26. 测试
27. 生态与现实
28. 推与拉
29. 脱颖而出
30. 办书展
出版笔记:营销常用的十种工具
Ⅳ 通路的选择
Ⅴ 经销的角色
Ⅵ 策略的思考
Ⅶ 管理的盲点
Ⅷ 定价的方法
Ⅸ 营运的指标
Ⅹ 事业的模式
Ⅺ 库存的对应
Ⅻ 产业的未来
附录
台湾出版产业结构出了什么问题?

精彩书摘

  你从事哪一行?
  你想过吗?你从事什么事业?哪些说法是领悟或自我期许,哪些说辞只是口号?
  你可以这样想,各种相对论本就充满混同色彩,对行业中人来说,关键并不在彼此的冲突,而在如何调和和收拢适用。
  “你从事什么事业?”这是已故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顾问式经典问句,原意要企业经营者借由重新定义自己的事业寻求创新。在这里引用,是一则隐喻,让我们经由思索,重新确认出版的本质及方式。
  出版是:将知识、信息、思想、创作,以其叙述文本(还有图像)为内容,借由故事、主题等编辑形式,以印刷纸本、电子档等为载体(装帧成册),经过公开发行、传播、销售、法通等方式发布,直至被人们阅读为止。
  出版是文化活动,也是商业活动;出版人是文化人,也是生意人;出版有时候是私企业,有时候是公事业;出版既是理想,也是现实。
  有人说出版是内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有人说出版是流行业,有人说出版该有社会责任,有人说出版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哪些说法是领悟或自我期许,哪些说辞只是口号?各种相对论本就充满混同色彩,对行业中人来说,关键并不在彼此的冲突,而在如何调和收拢适用。
  文化中的风俗、道德、风格创造、开放性与感染力、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智能财产、积累、传承、延续、论述、影响力等,免不了与出版重叠、交织与交错,使出版具备了公共性格。Publish、Public Affai rs、Publicity、Public Domain这些字眼,不都与出版及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吗?
  出版与阅读攸关。一方面,阅读有私密、个人、选择、自由、多元、无目的性等小众分众现象:另方面,阅读也是实用、学习、娱乐、休闲、偶像崇拜等大众行为的一环。比起一般消费行为,阅读显得复杂多变、兼容并蓄,尤其难以捉摸。

前言/序言


《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一场深度实践的思维启航 这是一本专为渴望在日新月异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尤其是在出版经营领域寻求突破与精进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深度实践指南。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也不是一本罗列式的信息汇编,而是一场以“思考技术”为核心,通过“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引导读者进行系统性、创造性、实操性思维训练的盛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复杂的产业洞察与具体的经营难题融为一体,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激发读者内在的思考潜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破解行业迷局:洞察与思维的先行者 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出版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迭代、消费习惯变迁、跨界融合加速,使得传统的经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再缺乏内容,而是缺乏驾驭信息、提炼价值、创造吸引力的能力。这本书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教授一套“思考技术”,让读者能够独立地、有策略地分析行业趋势,识别潜在机会,规避经营风险。 “思考技术”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涵盖了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 面对海量信息,能够辨别真伪,分析信息的逻辑性、可靠性,不被表象迷惑,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例如,在分析一个新兴的出版品类时,读者将被引导去审视其背后的用户需求、内容载体、传播渠道以及盈利模式,而非仅仅被其新颖的外观或短暂的热度所吸引。 创造性思维: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跳出固有框架,产生颠覆性的想法,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体验。书中的练习题将鼓励读者进行头脑风暴,运用联想、比喻、逆向思维等方法,探索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如何将传统文学 IP 与数字游戏、潮玩、主题旅游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 系统性思维: 理解出版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内容生产、市场营销、渠道分发、读者互动、财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练习题将引导读者从全局视角审视问题,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有效的决策。例如,在策划一本新书时,读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内容质量,还需要预测其市场反响、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设计合理的定价策略,甚至预估其在二手市场的生命周期。 战略性思维: 具备长远眼光,为出版机构或个人事业制定清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练习题将引导读者思考行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十年的变化,从而提前布局,抢占先机。例如,在数字化浪潮下,读者将被要求思考电子书、有声书、付费内容等新兴媒介的战略地位,以及如何平衡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资源投入。 用户导向思维: 深刻理解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偏好、痛点,并将这些洞察转化为产品设计、内容呈现和营销策略的指导。练习题将引导读者进行用户画像分析,设计用户调研方案,甚至模拟用户体验,确保出版品能够真正触达并打动目标受众。 二、 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精心设计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上。这些练习题并非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而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开放性题目,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它们覆盖了出版经营的各个关键环节: 选题策划与内容创新: 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发掘有市场潜力的选题? 分析当前市场上的畅销书,找出其成功的背后逻辑,并思考如何复制或超越? 如何为特定读者群体(如Z世代、银发族)量身定制出版内容? 探索非虚构类作品的创新叙事方式,打破传统纪实、传记的局限。 如何评估一本新书的潜在市场风险与收益? 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 为一本特定类型的图书(如科普、历史、艺术)设计一套完整的营销推广方案。 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进行有效的图书推广,并建立读者社群? 策划一场成功的图书发布会,吸引媒体关注和读者参与。 探讨IP化运作的可能性,如何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产品或衍生品? 分析不同营销渠道(线上、线下、合作推广)的优劣,并制定最优组合。 渠道建设与分发策略: 传统书店、电商平台、独立书店、社群团购等渠道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图书类型选择最佳分发渠道? 如何与分销商、书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争取更优的陈列和推广资源? 探索海外市场的分销策略,如何将国内的优质图书推向国际? 思考内容付费模式的未来发展,如何为电子书、专栏、知识付费课程等制定合理的定价和分发策略? 用户互动与社群运营: 如何通过读者沙龙、作者分享会、线上互动等方式,增强读者粘性? 建立并维护一个活跃的图书类社群,如何提升用户参与度和留存率? 如何处理读者反馈和投诉,将其转化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动力? 利用用户生成内容(UGC)来丰富图书的营销维度和口碑传播。 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 制定一本新书的成本预算和定价策略,并进行盈亏平衡分析。 如何评估出版项目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探讨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 理解出版合同的关键条款,规避法律风险。 分析市场变化对出版业务的影响,并制定灵活的经营调整策略。 每一道练习题都经过精心设计,其目的不是为了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审视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读者将不断地学习、反思、调整,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 适用人群:为所有文化创意领域的实践者加油 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出版从业者。它将为以下人群提供宝贵的洞察和实用的工具: 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部门经理及一线编辑: 帮助他们更新经营理念,提升内容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应对行业变革。 图书策划人、内容创作者: 启发新的选题思路,学习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 文化产业创业者: 提供系统性的出版经营思维框架,帮助他们规避创业风险,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专业人士: 学习如何将文化创意产品的特点融入营销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对文化创意产业感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 提供 an accessible yet rigorous entry point into the practicalities of the industry. 作者、作家: 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出版流程和市场运作,从而更好地与出版方合作,提升作品的商业价值。 四、 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深度反思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经营模拟训练。建议读者: 1. 独立思考: 在解答每一道练习题时,尽量不翻阅资料,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 2. 深入分析: 鼓励读者在草稿纸上、笔记本中,或者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详细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逻辑和解决方案。 3. 跨界借鉴: 思考其他行业(如互联网、科技、娱乐)的成功案例,借鉴其经营模式和营销策略,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出版领域。 4. 实践验证: 将书中的一些练习题中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观察其效果。 5. 交流讨论: 与同行、朋友或同学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经验,集思广益,碰撞出新的火花。 6. 持续迭代: 市场和行业在不断变化,思考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建议读者将这本书作为长期的思考工具,定期回顾和反思,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意义深远的思维探索之旅。它将帮助您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从被动的应对者转变为积极的引领者。在这本书的陪伴下,您将不再惧怕行业的未知与挑战,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自信、更加从容的态度,去拥抱文化创意产业的无限可能,用深刻的洞察和创新的思维,书写属于自己的出版经营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某种工业美感的字体选择,加上封面上那些看似随意的符号和线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猜想,作者在设计这个视觉形象时,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去揣摩“文化创意”这个主题所蕴含的复杂性和现代感。它没有那种传统教辅书的刻板,反而透着一股子前卫和思考的深度。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确实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而不是随便拼凑出来的。光是从这本书的外在来看,它就成功地向我传达了一个信号:这本书的内容绝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经过实际操作检验过的“干货”。我非常期待翻开内页,看看这种精心包装下,究竟藏着怎样的真知灼见,尤其是标题里那个“120道练习题”,光是想想就能感受到那种需要动手去实践的驱动力,这对于我这种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吸引。

评分

初翻目录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实战感”让我有些手足无措,却又异常兴奋。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堆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结果呈现的是一种异常细碎、按部就班的结构。它不像那种只谈愿景的书籍,它更像是给你一张详尽的地图,告诉你如何从A点走到B点,甚至告诉你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坑在哪里。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直指痛点,比如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的量化分析,或者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IP矩阵的底层逻辑。这种深入到操作层面的描述,让我想起我早年间学习编程时,面对一本优秀的参考手册的那种感觉——它不是在“指导”你思考,而是在“教导”你操作。我喜欢这种不拐弯抹角,直击核心的叙事方式,它迫使我必须调动我现有的知识储备去跟上它的节奏,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关于文化产业的书籍都在描绘“星辰大海”的宏伟蓝图,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战术手册”,告诉你如何在一片迷雾中找到可以扎营的坚实地基。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毫不留情的批判性视角,他对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精致的平庸”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没有丝毫的客套。这种直言不讳,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紧张感,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作者的犀利观点“点醒”。对于任何想在这个领域深耕,而不是只想做个“弄潮儿”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必备的行业“免疫力”,它让你学会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创新,什么是披着新衣的旧把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刚刚上完一个高强度的企业内训课,虽然有些疲惫,但收获的却是对未来工作路径清晰得多的规划。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克制的,但其背后的逻辑推演却是极其激进和大胆的。他似乎有一种本事,能将那些看似天马皆非的创意想法,硬生生地用一套严谨的商业逻辑给“驯化”过来。尤其是在谈到某些前沿的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产品时,那种跨学科的融合感非常强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底层机制的重构。我个人对这种对“技术驱动的文化变现”的探讨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正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困境。作者没有陷入对某个单一技术的迷恋,而是将其视为解决具体商业问题的工具箱,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整本书的价值立竿见影,它提供的是一套可复制、可迭代的思维框架,而不是转瞬即逝的热点解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是知识的增量,而是视角上的“重置”。很多行业内的老问题,我过去习惯于用旧有的经验去解释,总觉得是市场环境变了,或者用户品味高了。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思考技术”本身就滞后了?作者似乎在暗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高效地提炼、组合和验证创意,比创意本身更具价值。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章节,实际上是在拆解创意产生的“底层代码”,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那个不为人知的、充满计算和取舍的决策过程。这种由表及里,从结果倒推机制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任何挑战,都多了一种“解构”的倾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评分

为嘛一定要凑齐十个字

评分

经营出版方面的书,还可以

评分

文化中的风俗、道德、风格创造、开放性与感染力、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智能财产、积累、传承、延续、论述、影响力等,免不了与出版重叠、交织与交错,使出版具备了公共性格。Publish、Public Affai rs、Publicity、Public Domain这些字眼,不都与出版及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吗?

评分

为嘛一定要凑齐十个字

评分

老师推荐,还没有拜读

评分

对岸的出版人,总是比我们少了一丝束缚。

评分

“你从事什么事业?”这是已故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顾问式经典问句,原意要企业经营者借由重新定义自己的事业寻求创新。在这里引用,是一则隐喻,让我们经由思索,重新确认出版的本质及方式。

评分

帮忙买的,听说还可以吧

评分

文化中的风俗、道德、风格创造、开放性与感染力、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智能财产、积累、传承、延续、论述、影响力等,免不了与出版重叠、交织与交错,使出版具备了公共性格。Publish、Public Affai rs、Publicity、Public Domain这些字眼,不都与出版及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