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释文集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释文集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著,J.B.汤普森(John B.Thompson) 等 译
图书标签:
  • 诠释学
  • 人文科学
  • 语言学
  • 行为科学
  • 解释学
  • 哲学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加德默尔
  • 海德格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7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82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外文名称: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释文集》是由保罗·利科的论文翻译过来的论文集。在这本书中,利科提出了其现象学诠释学的观点,提出了这一观点与其传统前辈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诠释学的历史、核心主题及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利科在第二部分提出了自己当前的建设性观点。文本概念的提出构成了语言和解释的系统化理论的基础。第三部分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精神分析和历史等领域中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诠释学家之一。他生前曾担任法国国际哲学学会会长,巴黎现象学一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巴黎索邦大学教授、南特大学教授,并为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客座教授。利科一生著作等身,前后共出版了20多部著作,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汤普森在《诠释学与人文科学》标题下收入的这些论文都取自利科最近发表的论文……这些论文都是精心挑选的;那个长长的“编者导言”对本书来说尤为必要,它提供了对利科思想的全面而整体的把握……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不会对此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的。
   ——安东尼·吉登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保罗·利科是当今法国现象学的重要的代表。他是一位高产的作者,他的著作在哲学的诸多领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诸如宗教哲学、象征主义研究、隐喻研究和语言研究……《诠释学与人文科学》为利科的著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导言,它重点关注的是利科新的著作,这将有助于把他的思想及其观点融入到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潮流中。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本书是利科试图对各种不同智识前沿所提出的挑战问题的回应成果。这些对峙和争论并没有提出折中主义,相反,它们构成了某种持续的、不间断的和开放的智识回应,它们不仅关注真正的哲学问题,特别是解释问题,而且也关注与社会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神学以及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
   ——《形而上学评论》

目录

致谢
编者导言
编辑与翻译的说明
利科的回应
第一编 诠释学历史的研究
第一章 诠释学的任务
第二章 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章 诠释学与现象学

第二编 解释理论研究
第四章 间距的诠释学功能
第五章 什么是文本?说明与理解
第六章 隐喻与诠释学的核心问题
第七章 占有

第三编 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第八章 文本模型:被视为文本的有意义行为
第九章 科学与意识形态
第十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著作中的证据问题
第十一章 叙事的功能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1.作为叙事的历史
我将从这点开始,即为历史学不可削弱的叙事特征进行辩护。对这一观点的反对是建立在英语世界作者的认识论观点和法国历史学家观点的基础之上的。
在分析哲学中,对历史学的不可还原的叙事特征的误认要追溯到亨普尔(Carl Hempel)在其著名论文《普遍法则在历史中的功能》[1]中的论点。这篇文章并未直接论述历史的叙事方面,其实这在当时并非主要问题,的确如此。毋宁说核心问题是,普遍法则在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中是否具有完全相似的功能。但是,把历史叙事的特殊性排除出去,这潜在地包含在如下论题中,即历史阐释与物理说明并无差异,物理说明关注事件,诸如物理状态的改变、水库溃坝、地震,等等。这一观点如下:任何独特事件都可以从两个前提推出,第一个前提描述了原初条件,即先行事件、主导条件,等等;第二个前提提出某种规范,一种普遍假设,当该假设被证实后,它就拥有了规律之名。如果这两个前提能被恰当地确立,那么被考察的事件就能被逻辑地推演出来,并因此被认为得到了说明。当然,历史看起来并不完全与此模式相一致,但这仅仅证明了历史尚未上升至科学法则的层次,或是因为历史阐释规则并没有被清晰地阐述,或是因为这些规则是从常识或非科学的心理学借来的“准法则”——人们甚至会说,这是因为这些规则源于显而易见的偏见,就像对自然过程或历史过程的神秘或不可思议的理解中那样。亨普尔观点强硬,毫不妥协,他能容忍的唯一让步是,在最好的情况下,历史仅仅是建立在“说明框架”的基础上的。然而,当这些框架不能满足一个被证实的规律标准时,它们就指向可以发现更具体规则的地方。它们也规定了采取的尺度和要经历的阶段,以满足科学说明的模型。
……

前言/序言


《思想的镜子:人文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人类探索自身与世界的漫长旅程中,我们不断寻求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的学科建构,人文科学始终站在审视人类经验、文化表征和意义生成的中心。本书《思想的镜子:人文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并非试图涵盖所有学术名著,而是聚焦于一些关键的理论脉络与实践范式,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人文科学核心挑战的窗口。我们将深入探讨,在语言的迷宫中,我们如何捕捉意义的流动;在行为的复杂性里,我们如何 decipher 动机与目的;在解释的无限可能中,我们又如何建构与捍卫知识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语言的边界与意义的生成 语言,作为人类最独特的工具,不仅是我们沟通的媒介,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石。它既是我们思想的载体,也塑造着我们的认知结构。本部分将从多个角度审视语言在人文科学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内在的复杂性与挑战。 语言的本质与人类心智: 我们将追溯关于语言本质的经典论述,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出发,理解语言的任意性、约定性以及其对社会文化建构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我们将探讨语言与人类心智的紧密联系,理解乔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语法假说如何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以及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语言游戏”概念如何强调语言的语境依赖性和实际使用中的多样性。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结构,更指向了语言如何形塑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心智在掌握和运用语言过程中的创造性与局限性。 文学文本的意义生产: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极致体现,也是意义生产的沃土。本部分将关注文学文本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如隐喻、象征、叙事结构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义。我们将探讨俄罗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学派如何强调文本自身的结构和语言特征,认为文本的意义独立于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而存在。同时,我们也会引入读者反应批评的视角,强调读者在激活文本意义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不同读者群体在解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差异。通过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揭示语言在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意义如何在文本与读者之间流动和生成。 话语分析与权力关系: 语言不仅仅是纯粹的沟通工具,更承载着权力与意识形态。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话语如何建构知识、塑造主体,以及如何隐秘地维持和再生产权力关系。我们将探讨福柯关于“话语实践”的概念,理解话语如何通过其内在的规则和禁忌,限定了我们可能说出和思考的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情境下的特定话语,如科学话语、政治话语、医疗话语等,我们将揭示语言如何成为一种“规训”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组织方式。 第二部分:行为的复杂性与人类行动的理解 人类的行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动机、意图、规范和文化意义的复杂交织。本部分将致力于解开行为的层层迷雾,探索理解人类行动的多种路径。 行动理论与理性选择: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理性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型。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的核心假设,即个体在面对选择时,会最大化自身的效用。然而,我们也必须审视其局限性,理解在现实世界中,人类决策并非总是完全理性的,情感、认知偏差、社会规范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将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观点,解释这些理论如何弥补理性选择理论的不足,为我们理解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社会学中的行动理论: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理解,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视角。我们将深入探讨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Verstehende Soziologie)的核心概念,以及他对于不同类型社会行动的分类,如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传统性行动。通过韦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在于把握行动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此外,我们将还会考察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探讨日常世界中的“共同生活”如何通过主观意义的相互理解得以维系。 文化人类学中的行为模式: 文化人类学则将目光投向了不同社会群体中千差万别的行为模式。我们将考察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深度阐释”方法,理解他如何将文化视为一个“意义之网”,并通过对特定行为(如斗鸡)的符号学解读,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逻辑和象征意义。我们将讨论,在理解异质文化行为时,避免刻板印象和文化中心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获得对当地人行为的深入理解。 第三部分:解释的艺术与知识的建构 解释,是人文科学的灵魂。我们通过解释来理解文本、行为、历史事件、艺术作品,进而建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然而,解释并非一蹴而就,它既是开放性的,也面临着有效性与客观性的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解释的理论维度与实践困境。 哲学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特别是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将为我们提供理解解释本质的深刻洞见。我们将探讨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理解过去与现在、文本与解释者之间的对话如何促成意义的生成。我们将分析“前见”(Vorurteil)在解释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传统”如何塑造我们的理解能力。通过伽达默尔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解释并非对一个固定意义的被动发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在每一次理解中都包含着历史性与主体性的印记。 解释学循环与意义的流动: 解释学循环,即从整体理解部分,再由部分反哺整体的思维过程,是任何解释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部分将详细阐述这一概念,并探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无论是解读一部文学作品,还是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都需要在对具体细节的把握和对整体框架的理解之间不断往复。我们将强调,这种循环并非陷入僵局,而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它帮助我们不断深化对对象意义的理解。 解释的有效性与批判性反思: 在追求解释的有效性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在承认解释的主观性与开放性的同时,保证解释的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严谨的方法论、证据的支持、逻辑的推理以及与其他解释的对话,来检验和完善我们的解释。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解构主义”等批判性思潮,理解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解释模式,揭示文本中潜在的权力运作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本书鼓励读者在进行解释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认识到每一个解释都可能存在局限,并不断寻求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思想的镜子:人文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旨在激发读者对语言、行为和解释这些核心人文科学范畴的深入思考。我们希望通过梳理这些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分析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文科学的坚实基础,鼓励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以更加敏锐的眼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去探索人类经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去建构更具穿透力的知识。本书献给所有渴望理解人类自身、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精神层面的深度对话。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周围都是思想深刻的同仁,而这本书就是这场会议的组织者。作者在行文布局上显示出一种高超的节奏感,知道何时该加速推进论点,何时又该放缓步调,提供一个休憩和反思的空间。那些充满思辨性的长句,初读时或许有些费力,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语言的韵律美和逻辑的张力。它挑战了读者的极限,要求我们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领会”字里行间潜藏的哲学意图。对于那些渴望在智识上有所突破,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挑战的攀登点。

评分

翻开扉页,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重量感,那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了某座历史悠久的大学图书馆深处,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和知识沉淀的气息。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撰,显然是经过了极为严谨的遴选和考量,每一篇文章的切入角度都极其刁钻而富有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是用激烈的言辞去说服你,而是像一位耐心的织工,用逻辑的丝线将复杂的概念层层编织,直到你不得不承认其内在的严密性。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全部内容,但仅凭前几章的阅读体验,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部需要在反复咀嚼中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的著作。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识倾泻,而是慢火细熬的学术盛宴,适合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去真正“消化”思想的求知者。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设计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叙事结构,它引导着读者从一个看似熟悉的领域,一步步被引入到更加形而上学的思辨空间。我注意到,作者在跨学科的引用上做得极为出色,他似乎信手拈来就能在不同的思想传统之间架设桥梁,这种广博的视野,着实令人赞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他所描绘的认知地图,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哲学迷宫之中,每一次转角都可能发现新的出口,但也可能陷入更深的循环。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让你学会如何去提问,如何用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理解的概念。对于长期在某个特定领域深耕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维兴奋剂。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慑住了,感觉自己可能不够“格”去读它。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作者的笔法并非一味地高深莫测,他偶尔会流露出一种近乎坦诚的探索姿态。书中对于某些核心概念的阐释,虽然需要反复阅读,但一旦理解了那个核心的“支点”,周边的论述就会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那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现象进行对照的尝试,它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学术思辨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传达了多少既有知识,更在于它重塑了我们看待世界、理解人类活动的底层框架。它像一面棱镜,将日常的语言和行为分解成光谱,让我们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结构。这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会像一把锤子,持续敲击着你既有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典雅的封面仿佛诉说着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初拿到手时,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股学究气息所吸引。从书脊上那密密麻麻的印刷字体来看,就知道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的马拉松,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和思考的耐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套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行距和字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虽然内容本身可能晦涩难懂,但至少在阅读的物理体验上,它提供了极佳的享受。对于那些钟爱纸质书,并对手感和视觉效果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值得珍藏的购书体验。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彰显着持有者的品味与对学术深度的追求。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评分

很感兴趣的理论书,买来学习。书的封面封底都是灰,费了很长时间拿橡皮擦,真扫兴,内容不错。

评分

满意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释文集

评分

普雷斯科特坚定不移地站在老大党的进步一翼。他在国内政策上持自由主义的立场,在外交事务中则主张国际主义。他没有把儿子乔治送到自己就读过的圣乔治寄宿学校念书,而是让儿子去自己认为更加现代的安多夫寄宿学校就读。

评分

很不错 支持下 感谢京东很不错 支持下 感谢京东很不错 支持下 感谢京东

评分

多年后,马尔克斯常会说起他年轻时那几个著名的故事。比如他少年时在阁楼上,初读到卡夫卡《变形记》那著名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时,曾经大呼“原来如此!”——他发现,隔着大西洋的卡夫卡先生,与他马尔克斯自家外祖母,在叙述手法上有类似之处:无论讲什么故事,都一副“天塌下来也要咬定不放的冷静”;比如,而立之年,他去墨西哥,白天在移民局没完没了的排队,然后初次读到胡安·卢尔福的《佩德罗·巴勒莫》,点燃了他之前业已疲倦的灵感;比如,他写作《没有人写信的上校》时,住在一个没有暖气的旅馆,冻得瑟瑟发抖;比如,《百年孤独》要往出版社寄时,他甚至没有邮票钱……   但谈到《枯枝败叶》,他说得最多的,却是年少时在哥伦比亚那段职业岁月:那时候,他还是记者,白天街上溜,晚上去个妓女出没的大车店,把皮包抵押在柜上,就找床躺下睡觉。   那个做抵押的皮包里,唯一的东西,就是《枯枝败叶》的手稿。      那时的马尔克斯还年轻。这是他的第一部正经小说,就像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他曾说,写这部小说时,搭进了一切他所会的技巧。你可以理解为:他对这部小说的投入,就像他小说里那些痴心汉子对初恋的投入一样,不计后果,倾泻其中,仿佛第二天世界就要毁灭似的。1973年,马尔克斯45岁,说《枯枝败叶》是他最喜欢的小说,“那是我最真诚、最自然的小说。”   听上去,就像是对初恋的态度一样。         比如,若你读过《百年孤独》,你会记住马贡多镇。   若你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你会记住小说开头,看到那个孤僻外来者自杀后,乌尔比诺医生收葬了他的情节。   若你读过《疯狂时期的大海》和《巨翅老人》,你会记住马尔克斯最爱用的题材:一个宁静小镇被外来的商业文化侵入,变得繁荣而杂乱。   若你读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你会记住那个主角:那个孤独执拗、参加过内战、保守派、永远在等待抚恤金的老上校。   若你读过《普通的一天》,你会记住那个拒绝出诊、抽屉里藏枪的医生。   若你读过《石砊鸟之夜》,你一定会记住这种奇怪的、会让人盲目的鸟。你也一定会记得,马尔克斯推崇福克纳和海明威,然后是卡夫卡和卢尔福。  于是你翻开《枯枝败叶》。你看到了什么?孩子、母亲和外祖父,分别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不是福克纳惯用的技法吗?故事发生在马贡多镇;一个拒绝出诊、与外界隔绝的医生死了;孤独执拗的老上校正在企图收葬他,并斥责整个镇子的冷漠与恶意;孩子一无所知,只在琢磨死亡;母亲沉静的回忆;最后,孩子看见收葬完成,会说:   “石砊鸟要叫起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