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媒体拯救报业》是写给对报业未来有信心的人看的。在未来,独特的优势使报业在传媒竞争中必将有一席之地,但这一席之地仍然需要报人们的不懈努力与争取。《新媒体拯救报业》展现报人们失败与成功的探索,指向报业未来的辉煌。
作者简介
陈国权,现任职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记者》杂志值班编辑,报业研究专栏作家,宁波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报业竞争,近年在各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一百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新媒体的“新”字意味着发展变化。报业转型之路难有定法可循,在实践中及时总结思考尤为重要。本书某些观点或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书中绝大部分案例源自中国报业的鲜活实践,引入深思。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
此书视野开阔、观点独到、论述充分,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质疑、思辨精神和前沿、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传媒环境下,该书对报业与新媒体的关系,以及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到见解和思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总经理李鹏
拿什么来拯救正在走向衰落的传统报业?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需要更具创新性的实践。此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路,对彷徨中的中国报业将有所启发。
——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吴海民
这部著作给当前中国的报业变革做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待实践发展来验证,但其中的分析和劝诫值得报界关注和深思。
——中国人民大学新大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蔡雯
此书探讨了新形势下报业发展的规律及运作新媒体的规律。书中观点率真而有冲击力,又具有理性的深度,是经过大量调研和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论断。这些思考和观点对中国报业的转型探索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我们思考报业的未来有很多有益的启迪。
——清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
目录
序言一 “拯救”报业要有新思路
序言二 媒介融合的报业反思
自序 报业的未来在哪里?
第一章 报业:给我一个“玩”新媒体的理由
第一节 报业“天花板”的表现
第二节 突破“天花板”的几个可能
第三节 面对“天花板”,报业能做什么?
第四节 报业的多元诉求
第二章 取长补短的败笔
第一节 一报两投:先天不足能后天弥补吗?
第二节 D报纸:图像真不是报纸的长处
第三节 有声报纸:插上翅膀后能飞吗?
第三章 忽视报纸独特优势
第一节 卫星报纸:抛弃报纸区域优势
第二节 报纸二维码:忽略了简便
第三节 电子纸:昂贵的报纸“替代品”
第四章 传统媒体思维的困境
第一节 iPad不能成为报业未来的救星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
第五章 谁能成为全媒体?
第一节 “全媒体”到底是什么
第二节 贪大求全的全媒体集团
第三节 全媒体平台:一根萝卜要做十道菜
第四节 忙不过来的全媒体记者
第六章 分化是传媒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融合还是分化?
第二节 自身优势须做大做强
第三节 传媒分化势所必然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适用途径
第七章 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影响力
第一节 QQ报料平台:不仅仅只报料
第二节 报纸能用微博干什么
第八章 适应报纸分化趋势
第一节 免费报也是新媒体
第二节 免费报发展面临的四个瓶颈
第三节 免费报的价值认知和空间发掘
第九章 适应新媒体分化趋势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分化趋势
第二节 报纸网站分化成功的案例
第三节 新媒体需要新思维
第十章 新媒体要跟报纸拉开点距离
第一节 手机报是全新的媒体
第二节 报业:如何掌控手机报主导权
第三节 手机报只是过渡产品
第十一章 寻找新媒体赢利模式
第一节 心态决定成败
第二节 到网络上看报纸?
第三节 电子版的赢利模式
第十二章 恐龙并没有灭亡
第一节 报业有没有未来?
第二节 报业的救赎靠什么?
第三节 中国报业的机会在哪里?
附录一 香港报业:慎做新媒体
附录二 市场机制比融合更重要
后记我就是来唱反调的
精彩书摘
第三节 有声报纸:插上翅膀后能飞吗?
有声报纸依托于报业网站,在网络上以声音或视频的形式呈现报纸的内容。
一、给报纸插上声音的翅膀?
2005年、2006年是有声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报纸停下了持续多年的上升脚步,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多年的高位跌落下来,近两年的报业危机使业界发出一片悲观之声。报业“寒冬论”、“拐点论”热闹非常,人们把当时的报业危机归结为新兴媒体对广告和受众双重市场的分流。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分流受众的同时,也分流了大量广告投放预算,瓜分、蚕食着报纸的广告份额。
为应对挑战,众多报纸选择了上网,让网民“免费”在网上看报。但报纸的经营者很快发现,报纸网站与其他网站相比,真正能够让网民“眼睛一亮”的东西不多,直到今天,大部分报纸网站都是赔本赚吆喝。
既能让读者看报纸,也能让读者“听”报纸,是有声报纸的最大动机和诉求。“有声报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报纸视觉媒介的特性,从此报纸不仅可以看,而且可以听,报纸变成了一座新型的广播电台。假如说以往报纸与电台的联动属于融合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有声报纸的出现则标志着纸质媒介与声音媒介融合的高级形态,由信息源的共享、资源的多重开发到现在的借力于广播的最本质属性——声音,报业与广播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①要“以《合肥晚报》的新闻报道为内核,以中科大讯飞公司的智能语音技术为翅膀,集报纸、电台和互联网三家之长,完成了新闻传播方式的一次技术革命”。②报纸开始尝试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嫁接,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以此拓展新的受众群体,改造原有赢利模式,增进自身在媒体生态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有声报纸应这种需要而生。
……
前言/序言
《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传统媒体的转型之道》 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新媒体”一词如同一股席卷全球的浪潮,深刻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方式。当昔日报业巨擘们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步履维艰,不少声音开始高呼“新媒体拯救报业”。然而,这句口号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变革?报业,这个承载着公众知情权、塑造着舆论场的传统巨头,又该如何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身航向,重塑昔日荣光? 《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传统媒体的转型之道》并非简单地赞颂新媒体的万能,也并非为报业的衰落唱响挽歌。它是一场对时代变革深刻的反思,一次对传统媒体涅槃重生可能性的探索。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从新闻生产、内容分发、用户互动、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审视报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一幅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详细蓝图。 第一部分:潮涌而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本部分将首先对新媒体浪潮的本质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我们将回顾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的崛起历程,分析它们如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与消费模式。这包括: 传播速度与广度的革命: 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界限,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实时性和全球性。传统报业在时效性上的劣势如何被无限放大? 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与碎片化: 从图文并茂到视频、直播,再到各种互动形式,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方式。这种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容消费趋势,又对深度报道和理性分析构成了怎样的挑战? 用户参与度的剧增与社群的形成: 新媒体赋予了用户更大的话语权,评论、转发、点赞成为常态。用户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参与度又如何重塑了新闻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困境: 精准的算法推荐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可能将用户推入“信息茧房”,加剧观点极化。报业如何在信息过滤机制下,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 流量经济下的内容变现模式: 广告、付费订阅、直播带货……新媒体展现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报业又该如何在新的经济逻辑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路径? 在剖析挑战的同时,本书也将着重发掘新媒体为报业带来的机遇: 用户触达的无限可能: 新媒体平台为报业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数据洞察的价值: 用户行为数据的积累,为报业提供了深入了解读者需求、优化内容生产的宝贵依据。 互动交流的平台: 新媒体的互动性,为报业搭建了与读者直接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读者关系,提升用户粘性。 内容创新的催化剂: 多元化的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激励报业进行内容创新,产出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报道。 第二部分:重塑根基——报业转型的核心要素 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本书将深入探讨报业转型的核心要素,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对新闻业本质的回归与升华: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永恒价值: 无论传播媒介如何变化,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深度性,是报业赖以生存的基石。本书将强调,在新媒体环境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反而成为报业最独特的竞争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更严格的选题策划、采访核实、 editorial process,确保新闻内容的质量。 拥抱技术,但不被技术绑架: 新媒体技术是工具,是手段,而非目的。报业需要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写作、VR/AR报道等,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确保技术服务于新闻传播的本质。 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变: 从“我有什么,就发什么”转变为“读者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意味着报业需要深入研究受众的需求、兴趣和阅读习惯,进行精准的内容定位和个性化推荐。 构建多元化的内容生产与分发体系: 报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报纸的形态上,而需要构建一个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直播、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内容生产与分发体系。这包括建立跨平台的内容生产团队,优化内容在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呈现方式。 深化用户互动,构建社群生态: 新媒体的本质在于互动。报业需要打破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壁垒,积极与读者进行互动,例如开设评论区、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建立读者社群等,增强读者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广告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受到巨大冲击。报业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付费订阅、内容定制、知识付费、品牌合作、电商导流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破浪前行——报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在理论框架搭建完成后,本书将重点关注报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通过大量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分析,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创新与差异化竞争: 深度调查报道的再价值化: 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时代,深度调查报道的稀缺性与价值愈发凸显。报业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并将其转化为付费内容? 叙事方式的创新: 故事化叙事、可视化报道、数据新闻等,能够使复杂信息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垂直领域的内容深耕: 聚焦特定领域,提供专业、权威、深入的内容,构建差异化优势。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引导与管理: 如何有效引导用户参与内容创作,同时保证内容质量和信息安全? 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 智能推荐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如何利用算法为读者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同时避免信息茧房效应? 大数据分析在选题策划与用户洞察中的应用: 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新闻选题的潜在价值,理解用户行为,优化内容生产? 利用新兴技术(VR/AR、AI)提升报道的沉浸感与互动性: 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场景。 平台化与生态构建: 打造自有媒体平台与APP: 建立独立的数据入口,掌握用户数据,构建用户忠诚度。 跨平台的内容分发策略: 如何针对不同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内容分发策略? 与新媒体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合作中寻找共赢,拓展传播边界。 构建新闻生态圈: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发展内容电商、知识付费、线下活动等多种业态。 人才队伍建设与组织架构调整: 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 既懂新闻专业,又懂技术、懂运营、懂数据的新型人才。 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流程再造: 构建更加敏捷、高效的组织架构,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鼓励创新文化,容忍试错: 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文化氛围,激发团队活力。 商业模式的多元探索: 付费订阅模式的实践与挑战: 如何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读者愿意为之付费? 内容电商与知识付费的结合: 将优质内容与商品、课程等进行连接,实现内容价值的转化。 品牌合作与原生广告的合规性与创意性: 在不损害新闻公信力的前提下,探索与商业伙伴的合作方式。 数据服务与咨询业务的拓展: 利用数据分析能力,为企业提供市场洞察与决策支持。 结语:瞭望者之姿,智者之路 《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传统媒体的转型之道》并非为“新媒体拯救报业”下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倡导一种“报业赋能新媒体,新媒体重塑报业”的辩证思维。它指出,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长期积累的新闻专业主义、独立的思考能力、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以及对真相的坚守。在新媒体时代,报业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应是主动的参与者与引领者。 通过深度剖析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揭示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要素,并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传统媒体的转型之道》希望为所有关心新闻事业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份深刻的思考与启示。报业的未来,不在于被动地等待“拯救”,而在于主动地变革,在信息洪流中,找准自己的航向,以坚定的瞭望者姿态,以智慧的转型之路,继续履行其记录时代、启迪民智的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