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农业专家大讲堂系列--食用菌实用栽培技术 各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一网打尽 农业/林业 书籍 |
| 作者: | 戴希尧 |
| 定价: | 25.0 |
| 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ISBN: | 978712222423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将紧密结合基层生产实际和生产条件,分章详细介绍目前常见的、经济效益较好的9种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蘑菇、菇、滑菇、鸡腿菇、杏鲍菇)的栽培技术,同时论述了各种食用菌的病虫害技术和保鲜加工技术。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文字简明扼要,非常适合基层生产技术人员阅读。 |
| 目录 | |
| 第1讲绪论1 节食用菌概述1 第二节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8 第2讲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13 节形态结构与生活史13 第二节食用菌的分类18 第3讲食用菌的生理生态21 节食用菌的营养22 第二节食用菌的理化环境29 第三节食用菌的生物环境34 第4讲消毒37 节物理消毒38 第二节化学消毒43 第5讲食用菌菌种生产50 节菌种的概述50 第二节菌种生产主要设备55 第三节菌种培养基65 第四节菌种的接种70 第五节菌种的培养与质量鉴定79 第六节菌种保藏及复壮82 第6讲平菇(侧耳)栽培86 节概述86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87 第三节栽培品种92 第四节栽培技术95 第7讲蘑菇栽培109 节概述109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11 第三节栽培品种115 第四节栽培技术116 第8讲香菇栽培131 节概述131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33 第三节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136 第四节栽培技术139 第9讲金针菇栽培153 节概述153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55 第三节栽培品种159 第四节栽培技术161 第10讲菇栽培167 节概述167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69 第三节栽培品种与栽培期173 第四节栽培技术175 第11讲鸡腿菇栽培184 节概述184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86 第三节栽培品种与栽培期189 第四节栽培技术190 第12讲滑菇栽培198 节概述198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199 第三节栽培品种203 第四节栽培技术205 第13讲杏鲍菇栽培212 节概述212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213 第三节栽培品种217 第四节栽培技术219 参考文献229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以专家讲座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各种食用菌栽培技术,体裁活泼,文字简练,非常易于掌握。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让人爱不释手。作者似乎深谙普通种植户的阅读习惯,在关键的技术节点,总会穿插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实际操作中的“陷阱提醒”。比如,在讲解灭菌环节时,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保持多少温度多久”,而是生动地描述了“锅炉压力表抖动的微小变化可能预示着灭菌失败的隐患”,这种基于一线经验的忠告,是任何标准操作流程(SOP)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此外,书中对不同规模栽培的成本核算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提供了从小型家庭作坊到中型设施农业的投资回报模型,这对于想要将兴趣转化为事业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商业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艺师在你身边,随时准备解答你的每一个实际操作疑问,这种“陪伴感”是其他教材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背景着实让人肃然起敬,从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把握。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争议性栽培方法都进行了中立的分析和对比,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圣经式”的唯一解法,而是提供了不同菌种在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下的适用性评估。这体现出作者群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他们在讨论基质配方的章节里,不仅给出了精确的克数配比,还深入分析了碳氮比对不同出菇期的影响机制,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挖掘,远超一般市面上那种浅尝辄止的栽培手册。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前辈在手把手地传授秘诀,那种娓娓道来却句句珠玑的叙述方式,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生物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那一章,他们列举了十几种常见病害的分子诊断思路,这简直是行业内的顶尖配置了,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园艺爱好者,过去买过不少关于菌类种植的书籍,大多要么过于侧重理论而缺乏实操指导,要么就是只关注最常见的几种食用菌,对那些市场潜力巨大的珍稀品种覆盖不足。然而,这本《农业专家大讲堂》系列中的这本,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对那些小众但高价值的菌种,比如某些药用菌和特种菌类的栽培环境参数,给出了近乎“定制化”的详细参数区间。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仿野生”栽培模式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涉及到了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土壤微生物菌剂的接种时机与浓度控制等高阶话题。这种对生态平衡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密度工厂化生产,体现了一种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读到关于出菇诱导环节的描述时,作者详细解释了温度、湿度骤变对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的激发作用,这种从细胞层面解释现象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栽培过程的掌控感,不再是机械地按照步骤操作,而是理解了背后的“为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主色调是鲜明的翠绿色,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仿佛刚从田间地头采摘下来的新鲜蘑菇一样。封面上用粗犷有力的字体书写着书名,特别是“大讲堂”这三个字,透着一股子权威感和实战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精心考量,即便是这种技术性的书籍,读起来也毫无压迫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质感,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纸张,不仅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增添了一丝沉稳的学术气息。我翻阅时注意到,书中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那些彩色高清的照片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各种栽培环境的细节,比如菌丝的生长状态、子实体的分化过程,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随便翻到一页,都是满满的干货,排版布局非常紧凑但又不显得杂乱,每一章节的逻辑结构都清晰可见,让人知道自己正处于学习的哪个阶段。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颜值”和内在的专业度是完美统一的,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数字化和未来趋势的捕捉上也有独到的见解,这让它在众多传统栽培书中脱颖而出。书中专门开辟了一章讨论智慧农业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系统的传感器选择、数据采集的频率优化,以及如何利用AI算法预测病害爆发的概率。特别是对于物联网(IoT)在温湿度精准控制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整个菇房的毫秒级参数调控,这无疑为我们这些追求效率和精准度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指明了方向。它并没有停留在“如何种好蘑菇”的基础层面,而是将食用菌产业置于整个现代农业的宏大叙事中去考量,讨论了供应链的优化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策略。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栽培技术,更具有指导未来数年行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是一本真正面向未来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