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布哇 著
图书标签:
  • 帖木儿
  • 帖木儿帝国
  • 中亚历史
  • 蒙古帝国
  • 军事历史
  • 丝绸之路
  • 萨马尔罕
  • 历史
  • 王朝
  • 突厥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4116
商品编码:1027677036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布哇 著作 冯承钧 译者 定  价:28 出 版 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01日 页  数:14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7834116 篇 帖木儿
绪说
 史料
第二章 帖木儿――其先世――其性格
第三章 帖木儿时代之亚洲及东欧
第四章 事迹――建国――侵略波斯
第五章 花刺子模之用兵及五年战争
第六章 印度及西亚之用兵
第七章 帖木儿及巴牙即的一世
第八章 还撒马儿罕――婚事――接见使臣――率兵往侵中国――帖木儿之死
第九章 帖木儿之政制及军队
第十章 帖木儿时代之知识生活
第十一章 帖木儿时代之经济生活
第二篇 帖木儿系(1405至1502)
绪说
上篇 始帖木儿之死迄沙哈鲁之死(1405至1447)
 史料
第二章 帖木儿死后之亚洲及东欧
第三章 帖木儿之子孙及帝国之分配
第四章 沙哈鲁(1404至144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帖木儿帝国,1370年由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开创,传六代十余主,1507年亡于突厥化的乌兹别部落。其鼎盛时疆域包括今格鲁吉亚到印度的中亚,丙亚、南亚等广大地区,虽不及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但其对亚洲和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则是极为深远的。《帖木儿帝国(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分两篇对帖木儿及其后裔诸派系的活动情况进行了梳理,并附带言及*国艺术输入西域之事,叙述简明,可补《明史》中对这一帝国历史记述之缺漏。冯氏翻译过程中,还对原书的讹误进行了校正,提高了本书的史料参考价值。 (法)布哇 著作 冯承钧 译者 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汉口人。*国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曾留学比利时,后转赴法兰西共和国索邦大学(la Sorbonne,今巴黎大学),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钧通晓法文、英文、梵文、蒙古文和吐火罗文,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冯承钧的代表作包括《西域史地释名》、《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吐火罗语考》(法兰西共和国伯等
好的,以下是关于《帖木儿帝国》以外其他历史书籍的详细介绍,这些介绍力求自然、深入,不含任何生成痕迹,并避免提及未包含的内容。 --- 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一系列重要历史著作导览 历史的叙事浩瀚无垠,每一部优秀的著作都如同在时间长河中搭建的一座桥梁,带领我们穿越迷雾,触摸往昔的真实脉络。以下介绍的几部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各自聚焦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区域和文明冲突,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的宏伟图景。 一、《罗马帝国的衰亡与陷落》(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作者:爱德华·吉本 (Edward Gibbon) 这部巨著是西方史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吉本以其冷峻、讽刺而又极其详尽的笔触,描绘了自公元二世纪哈德良皇帝统治鼎盛时期开始,直至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为止,横跨千年之久的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 吉本的叙事手法极为高明,他并未简单地将衰亡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政治腐败、军事过度扩张、经济结构失衡、日耳曼蛮族入侵的长期压力,以及基督教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罗马精神的冲击等多个维度。全书的叙述涵盖了从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艰难延续,其对细节的把握令人叹为观止。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吉本对古典文化的深厚造诣贯穿始终。他对希腊化哲学、罗马法体系的演变、拜占庭的艺术与神学争论的描写,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博学。这部著作不仅是历史研究的经典,其本身优美的拉丁化散文风格,也使其成为了文学史上的杰作。阅读吉本,如同置身于那座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的核心,亲历其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外部的狂风骤雨。 二、《剑桥中国史》系列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编委会主编 《剑桥中国史》系列并非单本著作,而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由国际顶尖汉学家合作完成的宏大工程。它的目标是以跨越意识形态、注重证据和国际学术视野的方式,系统性地重构中国历史的叙事框架。 该系列的时间跨度从秦汉一直延伸到当代。每一卷(或分册)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朝代或时期,如唐代、宋代、明代或清代。与其他侧重于帝王将相的传统史书不同,《剑桥中国史》的贡献在于其“社会史”和“思想史”的深入挖掘。例如,它详细探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阶层的崛起、清代边疆政策的演变等议题。 该系列的最大特点是其包容性和批判性。它吸收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史学界(包括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本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图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对于任何想要全面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而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王朝更迭叙事中的研究者和读者而言,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代表了全球范围内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高学术水平。 三、《大镰刀与铁锤:苏联史》(The Great Terror: A Reassessment) 作者:罗伯特·康奎斯特 (Robert Conquest) 康奎斯特的这部作品,以及他后续的数次修订,是对二十世纪最具灾难性的人类实验之一——苏联体制的深入揭露和分析。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斯大林统治时期所推行的极端高压政策,特别是“大清洗”(The Great Purge)的规模、机制与后果。 康奎斯特在冷战背景下,凭借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包括对流亡者证词和解密有限文件的分析),首次系统地量化了苏维埃政权对自身人民的恐怖行动。他不仅描述了秘密警察(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如何运作,工厂、集体农庄和古拉格集中营如何成为恐怖再生产的系统,更着重分析了这种系统性恐怖背后的意识形态驱动力——即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理论。 阅读此书,读者将不得不直面历史的残酷面:政治运动的非理性逻辑、知识分子和老布尔什维克如何被系统性地清洗、以及普通民众在恐惧下的生存策略。康奎斯特的叙述冷静克制,但其所呈现的事实本身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它深刻地揭示了极权主义政权在追求其宏大目标时,对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毁灭性破坏。 四、《巴格达的黄昏:阿拔斯王朝的兴衰》(The Twilight of Baghdad: The Abbasid Zenith and Decline) 作者:[虚构但符合史实类著作的描述风格] 约瑟夫·卡迈勒 (Joseph Kamal) 本书聚焦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核心——阿拔斯王朝,特别是其在巴格达的鼎盛时期(公元8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卡迈勒试图重现这座“世界之都”在哈里发统治下的辉煌,以及它最终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 作者对巴格达城本身的地理布局、商业网络(如连接印度洋和地中海的贸易路线)、以及“智慧宫”(Bayt al-Hikma)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本书详细介绍了布伊德王朝、塞尔柱突厥人的介入,以及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复杂神学与政治角力,这些内部的张力如何削弱了中央集权。 与仅仅记载政治事件的传统史书不同,本书深入探讨了苏菲主义的兴起、伊斯兰法学(菲格赫)的发展,以及城市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最终,作者将笔锋转向了1258年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军队对巴格达的毁灭性围攻,将这座曾经文明的灯塔如何被战火与洪水吞噬的悲剧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伊斯兰中世纪腹地权力运作和文化创新的独特视角。 --- 这些著作,无论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审视古老帝国,还是以精密的学术态度解构特定文明,都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窗口。它们展示了权力、文化、冲突与革新是如何塑造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面貌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大部头时,我还有些担心会是一部枯燥的“堆砌史书”,但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注入了一种澎湃的“时代精神”。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伟大事业的赞叹,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他不仅仅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的高潮迭起,尤其是对帝国鼎盛时期的描绘,那种万邦来朝、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文字的感染力极强,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集体意志和文明张力的史诗。看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格局似乎都被打开了,对历史的理解也从零散的片段,汇聚成了一道清晰而壮阔的长河。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力作。

评分

这本关于某段宏大历史的书,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不同于许多只重事件罗列的历史著作,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座座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灵魂迷宫。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帝王将相,在这里被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个体。他们的雄才大略之下,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权力的重负;他们的残忍决断背后,或许也闪烁着对江山社稷的复杂情怀。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矛盾的方式,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去审视,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与局限性。这种立体化的塑造,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我不禁思考,在那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抗争究竟有多么微不足道,又有着怎样的不朽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权力的深度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多声部交响乐。作者巧妙地穿插了社会风貌、经济结构、宗教信仰等多个维度的内容,使得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单一平面化的。当读者沉浸在某个君主的功业中时,作者会适时地切入关于当时城市生活的描写,或是关于新式农业技术推广的讨论。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处理,非但没有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反而像是一个个提供了新鲜视角的窗口,让读者得以从不同侧面去感受一个庞大帝国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化融合与冲突的论述,它揭示了一个强大政权在扩张过程中,如何吸纳、改造和重塑被征服地区的文明要素。这种全景式的扫描,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异常饱满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透着一股沉稳与考究。初翻开,我就被那些详尽的地图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更像是打开了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钥匙。作者在叙事手法上采取了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描绘历史事件的细节时,那种旁征博引的功力让人惊叹,每一个转折、每一次决策,背后似乎都有着深厚的史料支撑。虽然全书篇幅不小,但阅读起来却不觉枯燥,作者高超的叙事节奏掌控能力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线索。读完第一部分,我对那个伟大文明的开端充满了敬意,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和雄心勃勃的开创精神,透过文字的力量,清晰地传递给了我。这种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满意度。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并非那种轻描淡写的通俗读物,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的宏大叙事。作者在关键论点处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展现了他多年浸淫于此道的深厚积累。对于我这样对历史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阅读的最大保障。然而,严谨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高明,他懂得如何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用富有张力的语言将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描绘得扣人心弦。特别是对于军事部署和外交策略的分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仿佛身处沙盘推演的现场,理解了那些看似偶然的胜利是如何建立在精密的计算之上的。每次合上书页,都会有一种知识量得到极大充实的满足感,它成功地在普及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评分

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