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系列丛书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英)罗杰.克劳利

甲骨文系列丛书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英)罗杰.克劳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军事史
  • 君士坦丁堡
  • 奥斯曼帝国
  • 拜占庭帝国
  • 中世纪史
  • 战争史
  • 罗杰·克劳利
  • 地中海史诗
  • 历史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5120
商品编码:1637773176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作者 (英)罗杰.克劳利 (Roger Crowley) ,陆大鹏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45120 出版日期 2014-06-01
字数 273000 页码 40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作者简介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这使他拥有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精通英德法三种外语,热衷西方文学历史,译著有托尔金《哈比人》(合译)、朱诺迪亚斯《你就这样失去了她》、《暴发户与牟利者:纳粹时期的腐败》等。

   目录
序言: 红苹果
1. 燃烧的海
2. 伊斯坦布尔的梦想
3. 苏丹和皇帝
4. 割断喉咙
5. 黑暗的教堂
6. 城墙和大炮
7. 浩瀚如繁星
8. 世界末日的恐怖号角
9.上帝的神风
10. 鲜血的螺旋
11.恐怖的机械
12. 不祥之兆
13 “铭记这一天!”
14. 紧锁的城门
15. 一捧尘土
16. 世界的梦魇
尾声:安息之地

   编辑推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罗杰克劳利以此书获得《纽约时报》佳畅销书。在这部集中描写1453年那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的书中,作者以严谨的历史叙述、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传神的人物刻画,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
罗杰·克劳利还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此外,作者在伊斯坦布尔生活多年,曾泛游地中海世界,其对当今留存的城墙、教堂等建筑的细致考察也倾注笔端。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甲骨文系列丛书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 帝国黄昏与新世界的曙光:一部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 《地中海的兴衰:权力、贸易与文明的交织》 作者: 维克多·马尔克斯(虚构) 出版社: 沧海文汇出版社 ISBN: 978-7-5502-8888-3 篇幅: 约 1200 页(精装三卷本)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而是一部立足于地理、经济和文化视角的“大历史”著作。维克多·马尔克斯以地中海为核心舞台,构建了一个跨越三千年的宏伟叙事框架,探讨了这片“世界的海洋”如何孕育、塑造并最终见证了数个伟大文明的起落沉浮。全书以其严谨的史料考据、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以及兼具文学性的叙事风格,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至近代地中海世界图景。 卷一:蓝色的摇篮——古典时代的秩序与竞争(约公元前 800 年 – 公元 476 年) 第一卷聚焦于地中海文明的源头。马尔克斯首先探讨了地理环境对早期航海民族的决定性影响,从腓尼基人的贸易网络构建,到希腊城邦的殖民扩张。重点分析了雅典的海权思想如何与波斯的陆权帝国形成结构性对抗。 接下来的章节深入剖析了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作者着重描写了布匿战争时期,迦太基与罗马在西西里和西班牙的资源争夺,如何催生了罗马海军的专业化。罗马帝国时期,马尔克斯将地中海描述为“帝国之湖”(Mare Nostrum),详细阐述了奥古斯都建立的“帕克斯·罗马纳”(Pax Romana)如何通过统一的法律、货币和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的粮食、奴隶和奢侈品的流通。 本书的亮点在于对早期基督教传播的研究。作者认为,正是得益于帝国四通八达的海上贸易路线,使得宗教思想的传播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时代,深刻改变了地中海社会的基本结构。卷末,通过对西罗马帝国衰落的分析,马尔克斯提出了“气候变化与贸易路线转移”对帝国末期脆弱性的冲击。 卷二:十字路口与屏障——中世纪的冲突与融合(约公元 476 年 – 1453 年) 第二卷的焦点转向了拜占庭的延续与伊斯兰世界的崛起。马尔克斯细致描绘了查士丁尼一世企图恢复旧日荣光的努力,以及其在北非和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带来的短暂复兴。然而,他更侧重于描绘早期伊斯兰哈里发国如何迅速控制了黎凡特和埃及的粮仓,彻底改变了地中海东西方的经济平衡。 作者对“拜占庭式地中海”和“阿拉伯式地中海”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他指出,虽然军事冲突不断,但摩尔人和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商业往来从未中断,催生了独特的金融工具和风险分摊机制。马尔克斯以其独特的视角,强调了十字军东征并非单纯的宗教战争,更是西欧新兴商业阶层寻求新贸易通道和稀有商品(香料、丝绸)的经济驱动行为。 本卷的下半部分详述了威尼斯共和国的“海上霸权”的建立过程。通过对君士坦丁堡第四次远征的经济动机的重新解读,作者揭示了商业利益如何超越了宗教信仰,成为塑造中世纪后期地缘政治的关键力量。 卷三:大航海时代的边界重塑(约 1453 年 – 1700 年) 第三卷探讨了地中海世界如何应对来自大西洋的挑战。马尔克斯认为,尽管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传统贸易枢纽,但其对新航路开辟的滞后反应,最终导致了地中海的相对“边缘化”。 本书详细分析了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崛起,他们绕过地中海,直接进入印度洋和美洲的战略决策。这不仅带来了财富的转移,更引发了欧洲内部权力结构的重组——意大利商业寡头的衰落与新兴的海洋殖民帝国的崛起。 马尔克斯将重点放在了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冲突与适应上。例如,他对巴巴罗萨海盗(奥斯曼附属势力)的活动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这些活动是北非国家在既定贸易体系中寻求生存和财富的副产品,而非单纯的劫掠。 最终,本卷总结了十七世纪末期,尽管地中海仍是重要的战略区域(如克里特岛战争),但全球贸易的中心已经不可逆转地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开始。 本书特色: 1. 多维度分析框架: 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经济史和社会学方法,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 2. 丰富的史料支撑: 引用了大量原始航海日志、商业契约和考古发现,论证扎实。 3. 叙事张力十足: 作者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趋势与生动的个体命运相结合,使枯燥的贸易数据也充满戏剧性。 --- 《艺术中的希腊精神:从理想形式到现实映照》 作者: 埃莉诺·范德堡(虚构) 出版社: 文津学苑出版社 ISBN: 978-7-5701-1234-5 篇幅: 约 750 页(平装) 内容提要: 本书是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中对古希腊美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的里程碑式著作。范德堡教授摒弃了传统上仅关注“伟大作品”的叙事方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希腊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美”、“和谐”、“比例”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演变。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哲学与艺术发展的逻辑链条。 第一部分:几何与神话的序曲(几何时期与东方化时期) 作者首先考察了“黑暗时代”之后,希腊艺术如何从早期的抽象几何形态(如几何纹样陶器)中挣脱出来,并受到近东艺术的启发(如“东方化”风格中的异域动物形象)。这一部分强调了早期工匠在寻找表达新观念(如人像的规范化)时所经历的结构性困境。 第二部分:理想的诞生——古典盛期的哲学与雕塑 这是全书的核心。范德堡详尽分析了米隆和波留克列特斯的作品。她认为,波留克列特斯的《规范》(Doryphoros)不仅仅是一尊雕塑,更是对毕达哥拉斯数学和谐理论在人体表现上的哲学实践。作者引入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艺术创作的渗透,指出古典艺术追求的“理想美”并非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背后永恒真理的捕捉。重点分析了雅典卫城上帕特农神庙的建筑比例如何体现了人类理性对宇宙秩序的把握。 第三部分:情感的觉醒——晚期古典艺术的转向 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创伤和苏格拉底哲学的兴起,艺术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在世界。范德堡详细探讨了普拉克西特列斯和斯科帕斯如何将古典的宁静转化为更具情感张力的表现形式。例如,对柔和曲线和人物忧郁眼神的运用,标志着希腊艺术开始探索“悲剧性的人性”。 第四部分:宏大叙事的扩张——希腊化时期的戏剧性 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扩张后,希腊文化进入了希腊化时期。本书指出,艺术不再仅仅服务于城邦的公共精神,而是服务于更广阔、更个人化的情感需求。作者深入分析了“拉奥孔群雕”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如何通过夸张的动态、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复杂的叙事结构,营造出巴洛克式的戏剧效果,预示着未来罗马艺术和基督教艺术的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建筑的语境——神庙与公民空间 范德堡将建筑艺术置于社会结构中考察,对比了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的象征意义。她强调了柱式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社会身份和政治态度的体现——多立克式的庄严代表了城邦的坚韧,而科林斯式的繁复则反映了希腊化时期对奢华和异域风情的追逐。 第六部分:遗产与误读 最后一章总结了古希腊艺术如何被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和启蒙运动)所继承和“重塑”。作者批判性地探讨了“古典”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的。 本书特色: 哲学贯穿始终: 艺术分析与希腊哲学思潮紧密结合,深入探究“形而上学”对造型艺术的影响。 图像学扎实: 配有大量高清的文物图片和结构剖析图,方便读者对照理解。 批判性视角: 不盲目崇拜古典理想,而是探讨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形成与局限。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围困”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它不仅仅是关于攻防工事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意志力、信仰体系乃至文明脆弱性的一次全面检视。作者用极其克制的语言,描绘出了巨大压力下人性的异化与光辉。阅读过程中,我被那种巨大的历史惯性所震撼,仿佛能感受到时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是如何被拉伸和扭曲的。它成功地将一个具体的军事事件,提升到了哲学和文明冲突的层面进行探讨,使得即便是不熟悉具体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强烈的共鸣。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往昔的感慨,更是对当下世界格局变迁中那些无形力量的重新认识。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了最富戏剧张力的核心。他没有陷入过多的技术性细节的泥潭,而是将叙事的焦点精准地锚定在了关键的转折点上。文字的张力十足,那种史诗般的磅礴气势贯穿始终,但又处处可见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高潮部分的描绘尤其精彩,将那种决定世界走向的瞬间,处理得既紧张又富有宿命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的古代事件,变得与现代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人深切体会到人类在面对巨大历史洪流时的渺小与伟大。整体来看,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洞察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是那种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佳作。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最终的不可逆转的结果,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每当叙事似乎要陷入冗长时,作者总能适时地引入一段充满人情味的轶事,或是某个关键人物的内心独白,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核心。这种叙事上的“呼吸感”设计得非常巧妙,让厚重的历史题材也变得易于消化,却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该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解读视角,让我对许多既定结论产生了重新审视的兴趣。可以说,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为了一场引人入胜的阅读探险。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笔触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像是一部浸透了时代风云的宏大史诗。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决策背后似乎都能触摸到那个特定时空下的挣扎与权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巧妙地融入到个体命运的细微波澜之中。读起来,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历史场景,耳边萦绕着不同文化冲突的低语。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提供的体验。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波澜壮阔,令人屏息,时而又沉静内敛,引人深思。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合卷之后,仍需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历史的洪流中抽离出来,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读过的众多历史著作中,算是相当别树一帜的。它有一种近乎文学小说的流畅感,但其历史的严谨性又毋庸置疑。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无论是城墙下的疲惫与绝望,还是高层会议室里的尔虞我诈,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更让我称奇的是,作者似乎能站在一种超然的、近乎俯瞰的角度来审视这场冲突,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却又深刻理解了驱动双方行动的内在逻辑。这种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叙述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有力且公正。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理解边界。

评分

正在看,目前看还不错。但并不是没有瑕疵。文中地名不少,地图却不全。

评分

以恶意炒作,欺骗营销。活动宣传的赠品,只是噱头,卖家不做解释,单方面取消。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甲骨文系列,值得收藏

评分

甲骨文系列,值得收藏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以后不从网上买书了,好好的书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另外书籍的大小让人感觉很别扭,象是上个世纪剩下的。

评分

甲骨文系列,值得收藏

评分

甲骨文丛书,值得收藏,打折买的很划算,书的质量没得说,期待内容,后续追评,卖家包装保护的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