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中信出版社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理查德·J·埃文斯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可能性
  • 中信出版社
  • 历史研究
  • 反事实历史
  • 历史观
  • 历史解读
  • 社会科学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6748
商品编码:10124510190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国皇家钦定历史教授,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不列颠学院院士,另类解读历史,从“假如”中找寻历史的可能与必然。

内容简介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罗马;

假如,拜占庭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

假如,拿破仑并未输掉那场决定性的战役;

假如,萨拉热窝的那颗子弹没有打中它的目标;

假如,那名想要成为画家的奥地利人如愿以偿地进了维也纳学院;

假如,英国并未参与“一战”;

假如,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

假如,阿尔·戈尔当选美国总统;

……

这些命运的一点小“扭曲”,是否会带来撼动整个世界的后果?

这些“假如”经常成为某种文字游戏的主题,或是某部科幻小说的背景,人们总是忍不住想象它们成真会如何,想象历史上的重大时刻都朝另一种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便将焦点集中于这些“假如”,在《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精彩的“虚拟历史”与“反事实叙事”,带给我们阅读与想象的双重乐趣。


作者简介

理查德·J·埃文斯,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英国皇家钦定现代史教授,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历史学会以及不列颠学院的成员。2012年,由于在学术上上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皇室授予爵位。迄今为止他已出版近20本著作,其中《揭秘第三帝国》在英国销量25万册,并获奖无数。


精彩书评

作为曾获任英国皇家钦定现代史教席这一殊荣的剑桥史家,埃文斯既是现代德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又以其对当代史学理论的开放视野和批判性反思而知名。埃文斯行云流水一般的优雅文笔,让他这本意蕴丰厚的“小书”,既是我们探究历史中的可能性的必读之作,又能给人带来阅读的愉悦和满足感。

——彭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


埃文斯使用冷静、雄辩式的语言,在其所探讨的主题上完全令人信服。

——《卫报》


一次很棒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将关于历史的自然属性的思考向前推进了一步。

——《金融时报》


一次涉及甚广的探讨……埃文斯就历史的起因与判断问题给了一次超好的说明……《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将一种被认为是“室内游戏”的历史主题上升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智慧讨论。

——《星期日电讯报》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一厢情愿

假如希特勒丧命于1930年的一场车祸,纳粹党是否还会上台?“二战”是否还会爆发?假如18世纪美国大革命没有发生,美国奴隶制是否会更早废除?1860~1865年的独立战争是否就可避免?假如西班牙无敌舰队当年成功入侵并占领了英格兰,那么英格兰是否会再次成为天主教国家?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其艺术、文化、社会、科学及经济又将怎样发展?


第二章 虚拟历史

伟大的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历史史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以地中海作为隐喻,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历史:静止不变的深层水域象征前工业化时期的农民生活;缓慢流动的中间层象征经济和社会变革;而最表面的白沫则象征政治历史。


第三章 未来小说

豪尔赫·森普伦发表于1981年的实验小说《阿尔加拉比亚餐馆》,讲述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75年的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中逝世,形形色色的革命运动随后疯狂四起,最终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在小说中,历史追忆、身份认同、现实与虚构等,全都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形式,时刻提醒读者这一切不过是人为的虚构而已。


第四章 可能的世界

有一些对过去行为的另类书写则是别有用心的,比如斯大林曾试图用喷漆的方式把他从前的对手托洛茨基从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或稍后所拍摄的各种照片中抹去,或者斯大林主义历史学家干脆把托洛茨基赶出历史记载等。这种别有用心的改写,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再现。

精彩书摘

假如呢?假如希特勒丧命于1930年的一场车祸,纳粹党是否还会上台?“二战”是否还会爆发?600万犹太人又是否还会遭到屠杀?假如18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发生,美国奴隶制是否会更早废除?1860~1865 年的南北战争是否就可避免?假如贝尔福当年没有签署《贝尔福宣言》,以色列国最终是否还能成立?假如列宁没有在50岁出头时就去世而是多活了20年,那么残酷血腥的斯大林时代是否可以避免?假如西班牙无敌舰队当年成功入侵并占领了英格兰,那么英格兰是否会再次成为天主教国家?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其艺术、文化、社会、科学及经济又将怎样发展?假如阿尔·戈尔在2000年竞选美国总统成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否还会爆发?假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获胜——正如维克多·雨果在其鸿篇巨作《悲惨世界》开篇中所推测的那样——又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位小说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怎么可能就这么打了败仗?然而这些既成事实,正如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写的那样:“这些事是抹煞不了的。岁月已给它们打上了烙印,把它们束缚住,关在被它们排挤出去的无限的可能性的领域里。但是,那些可能性既然从未实现,难道还说得上什么可能吗?抑或唯有发生了的才是可能的呢?”

有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历史学家们。但正如E·H·卡尔(E. H. Carr)《历史是什么》(What is History)—由他1961 年在剑桥大学的特里维廉学院所做的系列演讲集结而成—一书中所认为的那样,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不过是一种娱乐性室内游戏而已,是几百年前帕斯卡就曾经讥讽过的一种可笑的推测。帕斯卡曾问道:假如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略微短一点儿,那么她就没那么漂亮,也就不会给本该为击败屋大维而备战的马克·安东尼带去致命的诱惑,假如事实果真如此,那么结局又会如何呢?罗马帝国是否会因此而从未建立呢?它依然会建立,哪怕换一种不同的方式或者在一个稍微不同的时间点。起作用的是众多因素,而非一人的好恶。类似的讽刺也可以在18 世纪通俗小说中找到,比如《罗伯特骑士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Robert Chevalier)。该书于1732 年在巴黎出版,随后很快被翻译为英文,书中假想了美国原住民在哥伦布航海之前就发现了欧洲大陆。另外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他在《罗马帝国衰亡史》(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中曾取笑牛津大学,称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无聊、最无用的日子。他写道,如果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 )没有在733 年击败摩尔人,伊斯兰教将可能统治整个欧洲,而“牛津的所有学校就都有可能要教学生如何阐释《古兰经》,教士们也都可能要给信众传授穆罕默德的圣训和真言”。显然,吉本认为,至少就牛津大学而言,其结果还是会与现在的情形大同小异。

关于“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在数百年中,很多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有过或多或少的猜想。罗马史学家李维(Livy )曾揣测过要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罗马,那么世界究竟会怎样的问题。西班牙骑士朱亚诺·马托雷尔(Joanot Martorelli )及其朋友马蒂·朱安·德·加尔巴(Martí Joan de Galba )的传奇故事《白骑士蒂朗》(Tirant lo Blanc )则在其想象的世界中,让拜占庭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而不是相反。该书是在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后的数十年里写成的,也是第一次以架空历史的方式出现的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一厢情愿的特征。以理性的方式看待历史,例如像吉本的著作那样,将人类历史视作上帝“神意”的展现,这是对既定事实进行历史书写而非虚构猜测的必要前提。正如艾萨克·迪斯雷利(Isaac D’Israeli)于1835 年第一次对该主题进行讨论时,在名为“论未曾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短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神意”这一概念“据为己有”时,这一概念是无法说服一位公正的旁观者的。这种观点并不新奇,尽管迪斯雷利试图通过引用一些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猜测(尽管只是很简要地猜测)的历史文本对该观点进行支持,例如,假设亚历山大大帝成功占领意大利,查理·马特败给摩尔人,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功登陆英格兰,或者查理一世未被处决,世界究竟会怎么样。迪斯雷利归根结底真正想说的,是历史学家应将“神意”的观点转变为“意外”或他所称的“宿命”的概念。不过,在充分展开这种猜想前,还需要再多进一步。像其他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学家们一样,吉本依然将时间视为永恒,视人类社会为不变:他笔下的罗马元老很容易被人们想象为头戴假发、在下议院中不停争论的18 世纪的绅士们,而他们所表现出的品德则颇似吉本在他的同代人身上所发现的品质。如果历史选择了另一种不同的进程,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需要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眼光,需要把过去与现在完全分开,需要赋予每个时代其自身的特殊性,正如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及其史学门徒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所认为的那样。

zuixian详尽地阐释这一观点的是拿破仑皇帝的崇拜者、法国作家路易·若弗鲁瓦(Louis Geoffroy),这不足为奇。的确,拿破仑大帝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便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然后在追想本该如何战胜敌人的梦境中度过了余生。这位昔日的皇帝叹息道,1812 年大军靠近莫斯科大门后,如果俄国人没有火烧莫斯科城,他的军队便可在城中越冬,然后“一旦气候转暖,我便可朝敌军挺进;我便能击溃对方;我便会成为敌军帝国的主宰……因为我原本只需要与人和军队开战,而不必与自然开战”。拿破仑被“冬将军”击败的传说便由此诞生。但若弗鲁瓦却认为浇灭莫斯科的熊熊烈火并非成功必需,在1836 年的短文《拿破仑征服世界》中,他让拿破仑北上挺进圣彼得堡,击溃俄国军队,俘虏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并占领瑞典。接着恢复波兰王国,完成对西班牙的攻占,继而在剑桥战役中让一支军队登陆雅茅斯北部的东盎格鲁海岸,彻底摧毁由约克公爵带领的23 万英军。英格兰从此并入法国,被划分为22 个法国行省。截至1817 年,他成功将普鲁士从地图上抹去,4 年后击败巴勒斯坦一支庞大的穆斯林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摧毁城中所有清真寺,还从萨赫拉清真寺的废墟中将黑石运回法国巴黎。

拿破仑的胜利还远远没有结束。趁着迅猛之势,他随后征服了亚洲,包括中国和日本,他摧毁了除天主教外所有其他宗教圣地,在非洲建立霸权,将美国降于法国管制之下,并于1827 年将美国南北部各州的州长召集至巴拿马召开国会使之生效。在他名为“世界统治者”的就职演说中,拿破仑宣告其全球帝国制:“在我的种族内实行世袭,从现在起直到时间的终结,全世界都将只有一个国家、一种权力……基督教是世上的weiyi宗教。”由于有教皇授予的“全能者”这一新的称号,拿破仑甚至还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因为在其奥地利妻子(仅出于政治联姻)去世后,他再次结婚,迎娶了心爱的约瑟芬。

最后,拿破仑于1832 年逝世,一生获得了历史上任何政治家或将军都难以企及的成就。他非但不是一位残酷冷血的独裁者,而且保留了议会,成为一位开明而爱好和平的君主。法兰西的胜利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似乎表明,这一切都主要归功于神意的造化,至少从这个层面上讲,若弗鲁瓦的作品是相当过时的。并且,该作品还无可避免地加入了非常浓厚的历史要素—或者应该称之为伪历史要素:历史进程的某一改变导致了一系列漫长的历史事件无可避免地随之发生,毫无偏差或逆转的可能,并且直接定下了历史的结局,就像拿破仑在其就职演说“世界统治者”中所宣告的那样。甚至连维克多·雨果也没有设想得这么远,他在《悲惨世界》中认为,神意已经裁定历史不再为拿破仑这样的巨人留有一席之地,因此在滑铁卢战役中,沉闷迟钝、天性愚昧、缺乏想象力的威灵顿反而战胜了天才的拿破仑,这就足以表明在更大意义上,这次战役标志着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显著的转折点,而非简单表明法兰西军荣的终结。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各地不同历史发展路径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的内容。 --- 文明的岔路口:世界历史中的“如果”与“如何” 一部深度剖析人类历史关键转折点的宏大叙事 人类文明的轨迹并非一条预设的单行道,而是无数次选择、偶然事件与结构性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格局、文化面貌乃至社会结构,都深深植根于那些决定性的“岔路口”。《文明的岔路口:世界历史中的“如果”与“如何”》不是一本讲述“历史会怎样”的纯粹推测之作,而是通过严谨的史学研究,深入考察那些被历史主流叙事所忽略、但却对世界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节点和未竟之路。 本书聚焦于人类历史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尚未完全定论的领域,探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选择是如何导向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我们审视的不是虚构的平行宇宙,而是真实历史中那些“可能性”的阴影——那些被暂时压制、最终未能成为主流的制度、技术和哲学思想。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的结构性张力与替代性路径 权力与秩序的早期探索 古代世界的复杂性往往被简化为几个伟大的帝国叙事。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在轴心时代前后,不同文明在构建治理模式、法律体系和信仰结构时所展现出的多样性。 1. 地中海的生态与政治生态的悖论: 雅典的民主制度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石,但其建立在奴隶劳动和排他性公民权的基础之上。我们考察在同一片土地上,泰米尔城邦(Thalassocracy)或更早期的腓尼基贸易网络如何发展出基于商业契约而非领土征服的权力结构。这些非国家中心(Non-State Centric)的组织形态,在面对军事帝国的扩张时,是否孕育了更具适应性的社会管理模型?我们分析了公元前四世纪,地中海东岸一些城邦在面临马其顿统一浪潮时,内部精英阶层对集体利益与个人财富的取舍,以及这些微小的内部差异如何影响了区域政治的最终走向。 2. 欧亚大草原的流动性与定居文明的边界: 农耕文明的“中心论”倾向于将游牧民族视为历史的破坏者或迟滞者。本书则重点研究了欧亚大草原上,如匈奴、突厥或蒙古早期部落联盟在整合不同技术、管理广阔领土时所展现出的高效行政能力。我们对比了早期中国王朝与草原政权在信息传递、资源调配上的差异。例如,对某些游牧政权而言,其基于血缘和军事联盟的动态权力网络,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比僵化的官僚体系更具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制度性障碍,使得这种“流动性治理”难以转化为持久的、普世性的政治实体? 3. 南美洲独立的技术路线: 在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安第斯文明(如印加)和中美洲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在没有轮子、没有大型役畜的情况下,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工程学和天文观测能力。本书详细分析了秘鲁瓦里文明(Wari)所建立的、基于官方织物记录和道路网络的“无纸化”信息管理系统。这种系统与后来的文字依赖型帝国相比,在社会控制和资源重新分配上展现出哪些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在面对气候突变和瘟疫时,不同信息存储和传递机制的脆弱性与弹性如何体现?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权力重组与认知的隔离 帝国崩溃后的多样化重建 中世纪(广义上指公元500年至1500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冲突的时代,但传统史观往往集中于欧洲封建主义或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线性发展。本书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考察在帝国解体后,权力和知识是如何在不同地理单元中被重新编织的。 1. 拜占庭的“持久战”与西方的“碎片化”: 罗马帝国西半部崩溃后,欧洲进入了长期的地方化进程。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则成功地将古典遗产与基督教教义熔铸成一套高度集中的行政和军事系统,维系了千年。我们深入剖析了拜占庭国家机器在处理财政、司法和教会关系上的精妙平衡术。对比之下,加洛林帝国在短暂统一后迅速瓦解,其权力结构为何如此依赖于个人魅力和领土再分配?是地理环境的差异,还是早期基督教教会与世俗权力关系的根本不同,决定了这两种中世纪模式的长期命运? 2.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技术扩散与知识的区域化: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一次知识和技术的全球性整合。本书关注的是,在巴格达、科尔多瓦和开罗等知识中心繁荣的同时,这些知识是如何在地方层面被吸收、改造并最终固化为不同区域知识传统的。例如,在安达卢西亚的学术活动与波斯萨珊王朝的遗产在伊斯兰世界内部的交融与张力。我们分析了在不同哈里发统治下,对希腊哲学和印度数学的“采纳”程度和侧重点,是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科学发展路径,并最终影响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地理源头。 3. 印度次大陆的权力循环与地方自主性: 相较于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印度次大陆的政治统一似乎更具周期性。笈多王朝、拉其普特邦国,再到德里苏丹国,权力更迭频繁,但地方种姓制度和地方宗教实践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本书探讨了印度教吠檀多哲学与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落)在权力真空期的“吸纳”能力。这种结构性的韧性,是否意味着在印度历史上,“帝国”更多是上层税收和军事保护的暂时性安排,而非社会整体的根本性重塑? 第三部分:近代前夜的全球互动与知识的错位 15世纪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多种回应 西欧的“大发现”并非历史的必然结局,而是在特定技术、金融和政治结构下产生的结果。本书考察了在15世纪至18世纪,全球其他主要文明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变革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近代化”尝试。 1. 明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选择: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常常被视为一个错失的开端。然而,我们超越“开宝船”的简单叙事,分析明朝廷在15世纪中叶决定转向“海禁”的深层政治经济逻辑。这不仅是财政上的考量,更是对儒家意识形态中“内向稳定”与“外向探索”之间权衡的结果。我们将明代对海洋资源的有限开发,与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同一时期对新大陆的全力投入进行结构性对比,探讨中央集权政府对资源动员能力在不同战略取向下的表现。 2. 奥斯曼帝国的“去中心化”与欧洲的制度化: 奥斯曼帝国是欧洲在近现代早期最直接的竞争者。其军事和行政上的巨大成功,建立在一套复杂的米利特制度(Millet System)和军事封地制之上。本书分析了17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在面对欧洲军事技术和财政体系的“专业化”冲击时,其固有的灵活性(即对不同宗教和民族的自治权授予)是如何转变为系统性僵化的。我们对比了奥斯曼的“精英继承制”与同期欧洲新兴的、更依赖于教育和文官考试的权力模式的长期效果差异。 3. 俄国在东西方之间的角色定位: 从莫斯科公国崛起,到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俄国始终处于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本书审视了俄国贵族阶层在吸收西方技术和军事组织时,如何同时加剧了对内部农奴的束缚。这种“选择性模仿”的策略,使得俄国在军事上迅速现代化,但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解放方面却走上了一条与西欧截然不同的、更具专制色彩的道路。我们考察了18世纪末期,一些俄国知识分子对“向东发展”而非“向西学习”的早期构想,及其在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下的被压制命运。 结语:理解“成为”而非“本应是” 《文明的岔路口》的最终目的,不是评判哪种历史路径更优越。相反,它鼓励读者认识到,我们所接受的“必然的历史”是众多可能性的交汇与筛选。通过对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或短暂闪现的替代方案的细致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文明的偶然性、脆弱性与韧性。这是一部关于结构、选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史诗,旨在拓宽我们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想象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复古的字体和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就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本来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枯燥的年代、帝王将相的名字会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部作品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或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他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像精美的丝线一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幽微之处。读完第一部分,我就忍不住合上书,陷入长久的沉思,脑海里全是那些“如果当初……”的假设,那种被激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为考究,文字功底深厚得令人赞叹。它不像某些大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极致的通俗易懂,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知识密度”。作者似乎深谙历史的复杂性,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史料佐证,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却又不失灵动性的论证体系。读到一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和文化思潮演变的章节时,我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层层递进的论据。这更像是一场思想上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每次读完一个段落,都像是进行了一次智力上的“健身”,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那些严谨的考据和跳脱的联想拉伸和拓宽了。这种阅读体验,对于追求阅读质量和智识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或许是它对“确定性”的消解。我们习惯于将历史视为一段已经写定的、不可更改的剧本,但这部作品却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本可以发生却最终没有发生的路口。它拓宽了我们对“可能性”的边界认知,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和生活方式,绝非唯一的、命中注定的结果。这种对历史“开放性”的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看待当下事件的方式——不再轻易接受表面的定论,而是习惯性地去探寻其背后的多重驱动力和潜在的替代路径。这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升级,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为一种深层次的认知重塑。

评分

坦白说,初翻开时,我对“另一种可能”这个主题抱持着一丝怀疑,生怕它会沦为纯粹的臆想或天马行空的文学创作。但阅读下去后,我发现作者的想象力是建立在极其坚实的历史基石之上的。他似乎有一套独门的“如果A不发生,那么B或C的概率有多大”的推演模型。他没有凭空捏造,而是严格遵循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去合理推导出历史可能岔开的方向。这种基于史实的“反事实推演”,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可信性”。它不只是提供了一个替代的结局,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反思既定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带着镣铐起舞的写作方式,比单纯的“穿越小说”要深刻和耐人寻味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转换非常巧妙,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锁定在那些金光闪闪的权力中心,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了历史的肌理之中——那些被遗忘的工匠、边缘的学者、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市井百姓。正是这些鲜活的“微观历史”,赋予了宏大叙事新的维度和温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手工业生产流程的描述,那种对技术细节近乎痴迷的还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汗水和原料的气味。这种从“大历史”到“小人物”的无缝切换,让那些冰冷的年代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有血有肉。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的简单线条,而是无数个体选择和行动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每一个线头都值得被尊重和探究。

评分

中信出版社的书都有品质保障

评分

书很好看,我买书一直都是上京东的,正品低价,质量也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中信出版社的书都有品质保障

评分

不错

评分

中信出版社的书都有品质保障

评分

一星给中信出版社。这本书是对历史上同题材的各种书籍的评论合集,搞出这么一个字大行稀的精装本来,不就是为骗人吗?

评分

一星给中信出版社。这本书是对历史上同题材的各种书籍的评论合集,搞出这么一个字大行稀的精装本来,不就是为骗人吗?

评分

书很好看,我买书一直都是上京东的,正品低价,质量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