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在此。
[注释]
①《人间词话》中有不少作者赋予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境界”即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以下译文中凡遇到这类词均不作硬译,而以引号加以标识,读者可通过上下文意细心体会。
[译文]
填词以创造“境界”为最高目的。具有“境界”就会成就高格,就会写出名句。五代、北宋时期的词之所以最为优秀就是因为具有“境界”。
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
诗词中有“造境”,有“写境”,这是理想派和写实派的区别。不过,这两派倒是很难分辨。因为,凡是大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一定会和自然吻合;所描写的“境界”,也一定会和理想接近。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⑤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这两句出于北宋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全词如下:“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这两句出于北宋秦观[踏莎行]一词,全词如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这两句出于东晋陶潜《饮酒诗》第五首,全诗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这两句出于金代元好问《颍亭留别》一诗,全诗如下:“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⑤豪杰之士:这里专指文学上不拘一格的大家。
……
我对《国学经典:人间词话》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在此之前,我对词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表面的辞藻和格律。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词更深层次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内涵。作者对词作的解读,并非是简单的字词注释,而是深入到词作的灵魂深处,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情感、思想和哲学。他提出的“意境”概念,更是点睛之笔,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词作能够流传千古,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书中对于一些名家名作的精辟点评,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理解词的道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词作时,能够将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与作品内容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读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些伟大的词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宋词的价值,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国学经典:人间词话》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美”的极致探索。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将宋词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篇,而是通过精炼的文字,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呈现出来。他对“意境”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那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融合之美,令人心醉神迷。书中对词作的分析,既有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又不失对整体的宏观洞察,总能触及词作最动人的部分。我常常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词人笔下的山川草木,也仿佛能够听到他们内心的低语。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宋词,不仅仅是欣赏文字,更是一种对生命、对情感、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阅读《国学经典:人间词话》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体验。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著作,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化为清晰的洞见,让我读来轻松愉悦,却又收获颇丰。他对于词作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技巧层面,更是深入到情感、思想乃至人生哲学的层面,让我看到了宋词更深远的意义。书中对“境界”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概括,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作者能够将抽象的艺术理念,用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事例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理解并欣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宋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这本《国学经典:人间词话》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沉淀了千年的宋词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词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字句的堆砌,而是直指其内在的灵魂与精神。他笔下的“意境”,不仅仅是山水花鸟的简单描摹,更是作者情思与景物的深度融合,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读他的文字,仿佛能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在那一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尤其是一些对词作的点评,细致入微,又发人深省,常常能点出我之前忽略的妙处,让我对原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词人创作心境的揣摩,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仿佛能看见词人挥毫泼墨时的神情,感受到他笔下流淌的才情。对于我这个对宋词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不仅丰富了我对宋词的认知,更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热爱。
评分坦白说,初拿到《国学经典:人间词话》时,我有些犹豫。我对国学经典向来是怀着敬畏之心,担心自己领悟不深,辜负了大师的心血。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平易近人的方式,化解了我的顾虑。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引导我一同走进宋词的殿堂。他对于词作的剖析,并非一味地卖弄学问,而是循循善诱,让我自己去体会词中的韵味。尤其是一些关于“境界”的论述,虽然抽象,但作者却能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让我豁然开朗。书中对词人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的考证,也为理解词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读完此书,我不仅对宋词有了新的认识,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很薄。。。。。。。。。。。
评分不错,老少皆宜,都可以看看
评分王国维先生的名作,值得一看!
评分很喜欢:..王国维1.王国维,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国学经典人间词话很不错,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了解,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成句。自人间词话1908年首次公开发表至今,已恰好是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人间词话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在文字数量上已远远超出只有了了数千字的人间词话本身。如果有好事者对此作一统计对比,想来一定会给人以震撼、惊愕的戏剧效果,这倒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人间词话的精深与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有关人间词话的研究仍然会继续下去,仍然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在这样的进程中,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具备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一文中,陈寅恪曾这样写道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了解,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先生这里谈的是哲学史,谈的是古人,但是揭示的却是一个后学必须遵守的学术通则,当然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人间词话的研究与阅读。本书依王幼安先生校订本为据,只是加入了滕本人间词话新注多出的13则,题为人间词话删稿二,附于王本人间词话删稿之后,故改王本人间词话删稿为人间词话删稿一。希望既能保持王本体例的严谨,又能给读者以相对完整的阅读满足。人间词话一词以境界为最上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在此。[注释]①人间词话中有不少作者赋予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境界即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以下译文中凡遇到这类词均不作硬译,而以引号加以标识,读者可通过上下文意细心体会。[译文]填词以创造境界为最高目的。具有境界就会成就高格,就会写出名句。五代、北宋时期的词之所以最为优秀就是因为具有境界。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译文]诗词中有造境,有写境,这是理想派和写实派的区别。不过,这两派倒是很难分辨。因为,凡是大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一定会和自然吻合所描写的境界,也一定会和理想接近。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
评分这个还是马马虎虎的书的呢。
评分书很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喜欢,先买了收藏起来慢慢看。
评分排版好,内容也好,手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