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經典:幼學瓊林》是書冠之幼學,顯而易見,它是一部童濛讀物。雖說是童濛讀物,然而書中廣輯天文地理、典章製度、倫理道德、風俗人情、衣食住行、技藝製作、神話傳說等各方麵的古代知識與典故,又儼然一部小百科全書。故四部分類,多屬之類書。全書按內容分類編排,計四捲三十三類,文法取諸駢體,閤轍押韻,易於誦讀。
捲一
天文
地輿
歲時
朝廷
文臣
武職
捲二
祖孫父子
兄弟
夫婦
叔侄
師生
朋友賓主
婚姻
女子
外戚
老幼壽誕
身體
衣服
捲三一
人事
飲食
宮室
器用
珍寶
貧富
疾病死喪
捲四
《幼學瓊林》的前身是《幼學須知》,明程登吉撰,黃汪若注,錢元龍厘正。清乾隆時鄒聖脈作瞭增補,並重新為注,這個本子方是今天所說的《幼學瓊林》。至於道光時董成重注,改名《幼學求源》;民國後,費有容、葉蒲遜、蔡東藩等人亦為增補之事,無關本書,姑不論之。
是書冠之幼學,顯而易見,它是一部童濛讀物。雖說是童濛讀物,然而書中廣輯天文地理、典章製度、倫理道德、風俗人情、衣食住行、技藝製作、神話傳說等各方麵的古代知識與典故,又儼然一部小百科全書。故四部分類,多屬之類書。全書按內容分類編排,計四捲三十三類,文法取諸駢體,閤轍押韻,易於誦讀。
這次整理,以清同治十年(1871)文盛堂刻本《幼學瓊林》(捲端題《新增幼學故事瓊林》)為底本,進行注釋、譯文。注釋當中,凡經多方查考無從解釋的字詞或典故,明標未詳。(黃侃先生嘗謂:“治學之病有四,其一日不能闕疑。讀古書當擇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闕疑為貴,不以能疑為貴也”,詳見《量守廬學記續編·黃先生語錄》。)茲舉二例:《天文》:“欺火、謝仙,俱掌雷火。”即注為:“數火:未詳。或為掌管雷火的神。”《文臣》:“俗美化醇,尹翁歸去思蜀郡。”即注為:“‘去思蜀郡’,意者未詳。譯文強解之。”
讀完《幼學瓊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人的生活智慧真的太值得我們學習瞭。書中對“仁義禮智信”的闡述,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貫穿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關於“信”,書中講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放在現代社會依然是極其重要的品質。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言齣必行,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該有多高?再比如“智”,書中通過各種小故事,告訴我們處事的智慧,比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一種識人、用人的境界。這本書讓我明白,國學經典並非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人生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節”的論述,無論是節製欲望,還是節約開支,都體現瞭古人對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這種“知足常樂”的態度,在當下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顯得尤為可貴。它提醒我們,不要被物欲濛蔽雙眼,要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評分這本《幼學瓊林》真是給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以前總覺得國學離我們很遙遠,古人的智慧就像深藏在古籍中的寶藏,難以尋覓。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其實早已融入瞭我們的生活,隻是我們常常忽略瞭。比如書中關於“孝”的論述,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樸實感恩,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敬畏之心,讓我深刻理解到,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對父母生命饋贈的珍視和迴報。還有關於“禮”的講解,從“人無禮不立”的社會基礎,到“剋己復禮為仁”的個人修養,讓我意識到,禮儀並非繁文縟節,而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尊重彼此的潤滑劑。書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生動形象,比如用“雞鳴狗盜”的故事來解釋“忠”,用“掩耳盜鈴”來諷刺“愚”,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幼學瓊林》的解讀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我對其中的道理更加豁然開朗。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鋪就瞭一條通往國學智慧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國學小白”量身定做的!以前看到那些繁體的古籍,就頭暈,總覺得離自己太遠。但《幼學瓊林》不一樣,它就像一本精心編織的故事集,把那些復雜的概念用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四時”的描寫,春天萬物復蘇,夏天烈日炎炎,鞦天瓜果飄香,鼕天白雪皚皚,每一個季節都配有貼切的詩句和有趣的解說,讓我一下子就感受到瞭古人對自然變化的細膩觀察。還有關於“五倫”的解釋,從“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種基本的關係,講到瞭維係這些關係所需要的德行,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信”。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其實是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一個初步但清晰的認識,不再覺得它高不可攀,而是觸手可及,充滿魅力。
評分《幼學瓊林》這本書,可以說是給我的心靈做瞭一次“大掃除”。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比較隨性的人,不太在意那些繁文縟節,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很多“規矩”背後,其實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比如,書中關於“飲食”的講究,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烹飪,更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對勞作者的感恩,以及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它提醒我們要“食不言,寢不語”,這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是為瞭讓我們在進食時更專注,在休息時更安寜。再比如,關於“居處”的描寫,古人對居室的布置,對環境的清潔,都體現瞭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內心寜靜的嚮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方式,發現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可以變得更有儀式感,更有內涵。它不是強迫我去遵循什麼,而是通過展示古人的生活方式,來啓發我去思考,去選擇。
評分《幼學瓊林》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材,不如說是一本關於人生百科的書。它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將中華民族幾韆年的文化精髓,濃縮在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簡潔的格言中。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君子”的描繪,他們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懂得修身養性,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懂得如何承擔責任的人。書中的“君子”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追求,但同時又謙遜有禮,懂得包容。這一點讓我深受啓發,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要注重與他人的和諧關係。書中對於“天地萬物”的描繪,也充滿瞭哲理。從“乾”代錶天,“坤”代錶地,到萬物生長,四季更替,無不體現瞭自然界的規律和生命的輪迴。這種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是現代人常常缺失的。通過閱讀《幼學瓊林》,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人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感受到瞭他們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刻洞察。
評分對古典書籍有興趣,買來看看
評分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內容全,增補部分沒興趣看。
評分屯瞭以後慢慢讀!
評分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評分質量好字也很清晰給個好評。
評分這個係列的書都還不錯,準備買全套,慢慢積纍中
評分飽含中國文化,去糟取精,很不錯的啓濛讀物,成人也推薦看看
評分買給小朋友的,發現真不錯,經典的國學,需要慢慢琢磨,很多經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