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

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士宝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法律
  • 学术
  • 期刊
  • 论文
  • 研究
  • 2008年
  • 第24辑
  • 理论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46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93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法学著述中,“阳春白雪”当然不可缺少,但“下里巴人”亦是不可或缺。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谈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讲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这就是《法学家茶座》的追求。

内容简介

《法学家茶座(第24辑)》分为本期聚焦、法治漫谈、法学札记、法苑随笔、身边法事等部分。作为学问,法学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法学又应该是通俗易懂的,因为他只有掌握在百姓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正如茶之虽为寻常百姓之饮品,却仍为斯文雅士所重爱。因此,法学应该走出超凡脱俗的“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

精彩书评

面对生机盎然和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中国再以民法典来加以规制,无异于作茧自缚.其后果不是闷死社会生活,就是挤烂法律框框
——胡吕银:冷静地对待民法典
我们可以说是这30年历史的亲历者,我们并不是在见证这30年的历史,我们是亲身参与了这30年的历史,我们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细节,是这段历史的某个个案。
——陈兴良:学术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刑法学

目录

【卷首语】何家弘 我需要一个信仰/00l
【本期聚焦】刘德良 “人肉搜索”的法律谜解/004
石佳友 “人肉搜索”:天使还是魔鬼?/008
杨涛 “人肉搜索”的罪与罚,013
【法治漫谈】 车丕照 从“华尔街风暴”联想到“国际规则”/018
喻中认 真对待政治惯例/023
胡吕银 冷静地对待民法典/028
周大伟 学院、医院和法院:现代圣殿中的未竟之业(下)/033
【法学札记】 傅达林 “奥运与法治”三题/04l
范愉 奥运会遗产与志愿者文化/047
陈兴良 学术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刑法学/053
彭勃 拿什么拯救你,歧途少年/061
【法苑随笔】 吕岩峰 法官的气象/069
马小红 读、写“后记”的心得/074
吕忠梅导师是谁?/077
周光权心仪大师/082
【身边法事】 季美君立案咋就这么难?/085
史玉成 从“投票场景”透析规则表象背后的人生百态/088
周海荣 思考在最低良知的边缘/094
【名家访谈】 吴春岐 聆听华人世界法学泰斗的声音
——王泽鉴教授访谈录(上)/099
【法林逸事】 刘渠景 一个发生在“皇家大院门口”的司法故事/108
冯亚东 走婚、母系家庭与泸沽湖/114
【域外法制】 郝铁川 充满个性的民法典/120
任东来 程法华 瑟古德·马歇尔的故事/123
【茶客论剑】 常纪文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理国”: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134
翟勇 “违法成本”思维不同于“法的利益引导机制”的法哲学理念
——论一个法哲学上的逻辑思维问题/140
【书城夜话】 杨忠民 罗伯斯比尔的血腥转身与43年前的《编译者序言》/144
郭云忠 法学编辑读红楼/154
【何博士信箱】
读者来信三封/160

精彩书摘

瑟古德·马歇尔的故事
任东来程法华
瑟古德·马歇尔,一个黑人奴隶的后代,一个俱乐部侍者的儿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黑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奋斗了一辈子。他先是作为美国著名民权组织——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律师,在法庭上与种族隔离制度斗争了26年,赢得了“民权先生”(Mr.Civil Rights)的尊称;接着,作为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和联邦政府总检察官,他维护和巩固了联邦政府在民权事务上所取得的进步;最终,他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大法官,在法官席上继续倡导民权的事业,与其保守的同事们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当他去世的时候,美国联邦政府下半旗为其志哀,他的遗体存放在最高法院大厅中供人瞻仰。不仅仅是黑人,几乎所有的美国少数族裔都受惠于他在法庭上的永不言败的抗争,不管是作为民权律师还是政府检察官,或者是大法官。马歇尔的一生书写了一个黑人的传奇,同时也展示了法律的巨大力量。
1908年,瑟古德·马歇尔出生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母亲诺玛是小学老师,父亲威廉是火车餐车上的侍者,后来又做过白人俱乐部的领班。马歇尔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6岁时,马歇尔进入了巴尔的摩最好的黑人小学读书。
1921年,马歇尔就读于巴尔的摩的一所黑人高中。这个学校相当简陋,一座两层小楼,只有六间教室。马歇尔的成绩还算可以,但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痛。有一次,校长亲自将他关进学校的地下室,让他面壁思过,并扔给他一本宪法小册子,警告说,如果不把宪法的某些条款背熟,就别想从地下室出来。马歇尔后来回忆说:“当我从那所学校毕业时,我已经把整部宪法完全背下来了。”正是对宪法内容的娴熟,让马歇尔体会到宪法的理想与美国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马歇尔不仅有很好的记忆力,而且能言善辩。从高中一年级开始,马歇尔便被选为学校辩论队的队长。这一特长与他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马歇尔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对法庭辩论有着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一有时间他就去法庭听审。回到家后,他便模仿律师的辩论技巧,和两个儿子在晚饭桌上进行辩论。在自家的饭桌上,马歇尔上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堂辩论课。“正是在和父亲辩论时,我有了当律师的念头……我们辩论的题目无所不包。”这是马歇尔后来的回忆。
马歇尔高中各科的平均成绩为B,达到了免试就读林肯大学的条件。林肯大学是宾夕法尼亚州一所著名的黑人学府,被称为“黑人的普林斯顿”。但是,家庭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付他的全部学费,为此,马歇尔不得不子随父业,在火车餐车上当了6个月侍者,挣够了第一年的学费。不过,入学之初,马歇尔并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整天游戏校园。大二时,马歇尔加入了学校的一个兄弟会,以捉弄和欺负新生为乐。结果,马歇尔和其他的25个难兄难弟被革出校门,他们只好去纽约闯码头,希望能找到一种可以环游世界的差事。四处碰壁后,马歇尔他们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学校,主动向校方承认错误,得以重返校园。
大学四年级时,马歇尔和薇薇安·布雷喜结良缘,后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婚后,马歇尔像是换了一个人,开始发奋读书。1930年1月,马歇尔以优异的成绩从林肯大学毕业,并确立了考法学院、做律师的人生目标。本来,这并不是马歇尔首选的职业,他原打算听从父母的告诫,当一名收入丰厚的牙医。但是,因为意见不合,马歇尔得罪了自己的生理学教授,没有办法继续跟着教授学习。缺少生理学的基础,他考医学院当牙医的愿望也就化为泡影。后来,马歇尔只好安慰自己说,也许自己并不适合做牙医,因为手太大了,没法放到患者的嘴里。
马歇尔梦想的法学院是马里兰大学法学院,它就在巴尔的摩,离他家只有几个街区之遥,而且收费合理。但是,从1890年以来,这所白人大学就没有再招收过黑人学生。马歇尔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种族隔离制度是多么的可恶,在此之前,种族隔离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小小的不便而不是成功的致命阻碍。不得以,马歇尔选择了位于首都华盛顿的黑人大学——霍华德大学法学院。这一选择对马歇尔未来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因为他遇到了一位优秀的教授和真正的恩师——副院长查尔斯·休斯敦。当时,休斯敦正竭尽全力把这所普通的黑人法学院改造成为黑人民权律师的培养基地,为此,他制定了苛刻的教学计划。在开学典礼上,他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每个人都看看你左右的同学,明年你们3个人之中将会有2个必须离开这里!”3年之后(1933年),当初注册的36个学生,只剩下了6个,马歇尔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马歇尔通过了马里兰州律师协会的考试,成为一名律师,他在家乡巴尔的摩开了一家小律师事务所。当时正处在经济大萧条,客户很少,有一段时间马歇尔吃午饭都成了大问题。生意的惨淡,迫使他投奔恩师休斯敦。后者当时已经在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负责法律业务。1935年,马歇尔协助恩师,在“默里诉皮尔逊案”中赢得了反对公共学校种族隔离的首次胜利,将黑人学生默里送进了马里兰大学法学院。通过帮助默里来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上学理想,马歇尔倍感高兴。次年,马歇尔在位于纽约的NAACP总部得到了一个正式的职位,担任休斯敦的助理律师。马歇尔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一干就是26年。
NAACP成立于1909年,是美国著名的民权组织,致力于通过法庭诉讼和游说国会等手段来推动黑人民权。1936年马歇尔加入时,它已经成长为美国反对种族歧视的重要力量。当时NAACP的法律部门只有两个人,休斯敦和马歇尔,经费也少得可怜,一年只有1万美元。

前言/序言

  
《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 卷首语:思辨的盛宴,智慧的碰撞 法律,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法律人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关乎学术的深度,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公正与进步。《法学家茶座》系列,始终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汇聚法律界的智慧火花,激发跨学科的深度对话。本辑(2008年6月,第24辑)延续了这一传统,为您呈上一席丰盛的思想盛宴,邀您一同品味法律智慧的醇厚与甘甜。 深度专题:转型期中国的法治挑战与回应 本辑精选了多篇围绕“转型期中国的法治挑战与回应”的专题文章。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法律改革与完善的机遇与挑战。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切入,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现代化: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对现有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辑探讨了如何在吸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同时,构建更具中国特色、更加成熟的法律框架。重点关注了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律以及刑事法律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方面的调整与发展。例如,关于合同自由的边界、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等议题,都得到了细致的分析。 司法公正的实现路径: 公正的司法是法治的基石。本辑有多篇文章聚焦于如何提升司法效率,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如何构建更加独立、公正的审判机制。其中,关于证据规则的完善、裁判文书的公开与可诉性、以及法官职业伦理的探讨,都体现了研究者对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对于如何破解“诉累”难题,缩短审判周期,也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法治理念的传播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入人心。本辑的文章也关注了法治理念在社会层面的传播,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增强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培养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学术前沿:多元视角的法律观察 除了专题文章,本辑还收录了多篇来自不同法律分支的学术力作,展现了当代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辑探讨了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问题,以及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法律角色的演变。对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等领域的前沿问题,也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解读。 人权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人权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本辑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人权保障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关注了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不同法律语境下的实现状况。 科技发展与法律规制: 互联网、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对现有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本辑的探讨触及了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基因技术伦理等新兴领域,为应对未来法律挑战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 法经济学与法律实证研究: 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法律现象,以及通过实证数据检验法律效果,已成为当代法学研究的重要趋势。本辑的作者们运用这些方法,对合同法、侵权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为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案例评析与学术争鸣:思想的火花迸发 本辑的案例评析部分,选取了近年来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读。分析案件的法律要点,探讨判决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方式,使得学术讨论更贴近现实,更具操作性。 同时,本辑也开辟了学术争鸣的园地,刊登了对某些重要法律问题不同观点的交锋。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推动法律理论的不断发展。 读者寄语:与智者同行,共铸法治未来 《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不仅是一本学术刊物,更是一个连接法律人、启迪智慧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本辑的内容,能够为您带来深刻的启迪,激发您对法律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您是法律专业的学者、从业者,还是对法治充满热情的社会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获得启发。让我们一同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为建设更加公正、美好的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请注意:以上简介内容并非出自《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的真实目录或具体文章,而是根据您提供的图书名称和年份,模拟撰写的一份符合该类刊物风格和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展示其可能涵盖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捧着这本《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非是堆积如山的卷宗和庄严的法庭,而更像是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一间雅致的会客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几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围坐在一起,神情专注却又带着一丝轻松地交流着。我并非法律专业的科班出身,我对法律的认知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生活中的零星片段,所以“法学家”这个词对我来说,总带着一股高不可攀的距离感。然而,“茶座”这个词却瞬间拉近了这种距离。它暗示着一种非正式的、更具人情味的探讨,就像是在品一杯好茶时,随口聊起某个话题,却能因此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个“茶座”里,这些智慧的脑袋会如何解读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他们会从哪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鲜活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超越专业术语的、更具人文关怀的思考,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柔软之处的真诚交流,而不仅仅是冰冷客观的法律分析。

评分

《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这个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我常常觉得,法律这个领域,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既重要又遥远。重要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遥远是因为它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茶座”这个词,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法学世界的大门,它不再是冰冷、僵硬的符号,而是带有了温情和交流的色彩。我设想,在这样的“茶座”里,或许没有长篇大论的法律条文,而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是法学家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分享他们对某个法律问题的独到见解,或许是一些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又或者是对某个具体案例的另类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展现法学家们的思想和智慧。我希望它能像一杯香醇的茶,在品味的过程中,让我的思维得到启迪,让我对法律产生新的认识,而不是被繁复的专业知识所困扰。

评分

这本《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单从书名上看,就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期待。我不是一个法律从业者,对我来说,“法学家”这三个字或许意味着严谨、逻辑、深奥。然而,“茶座”这个词却巧妙地为其增添了一抹生活气息和轻松的社交意味。我总觉得,一个真正的学者,其思想的光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象牙塔里,而更应该能在与外界的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和传播。“茶座”这个场景,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想象一下,在某个宁静的下午,几位在法律领域卓有建树的智者,围坐在一起,手中端着一杯温热的茶,就着袅袅升起的热气,探讨着那些关乎社会、关乎公平、关乎人性的复杂议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清谈,他们不仅仅是在论道,更是在分享智慧,在激发灵感。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跳出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带来的是一种更加鲜活、更加贴近生活的智慧分享,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那些复杂的法律问题,并且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甚至能够为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打开一扇理解法律世界的新窗口。

评分

这本《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的,当时正好在书店里,被它朴素又不失沉静的书名所吸引。2008年,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探索的年份,而这本书的出版日期也恰好定格在那一刻,这让我觉得似乎与我个人的经历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让我瞬间沉浸在一种阅读的宁静氛围中。我并非法学专业出身,所以对“法学家”这三个字多少带有一些敬畏和好奇。我总觉得,这些在法律领域深耕细作的智者,他们的思想一定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个世界更复杂的规则和逻辑。这本书的书名“茶座”也很有意思,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带有一种闲适和交流的意味,仿佛可以坐在某个舒适的角落,与几位长者围坐一堂,听他们娓娓道来。这种亲切感让我觉得,即使我不是圈内人,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我特别期待它能带来一些触及现实、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

评分

读到《法学家茶座》(2008.6)(第24辑)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哇,这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纯理论性的法律书籍,反而有一种轻松的氛围。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以每次遇到跟法律有关的东西,我都很容易被那些专业的术语吓退。但是“茶座”这个词,就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的法律探讨。就像我们平时跟朋友聊天一样,可以很随意,也可以很深入。我很好奇,这些“法学家”们,在他们忙碌的学术研究之外,会不会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对社会问题的种种困惑和思考?他们会不会在泡茶聊天的时候,碰撞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是那种枯燥的案例分析,也不是那种晦涩的理论推导,而是能听到一些法学家们最真实的声音,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的感悟,甚至是一些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小故事。我想,如果能从这样的角度去了解法律,一定比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