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制艺俗称“八股文”,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实用文体。作为一种艺术化了的古代论说性实用体裁,它对封建社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加之它是一种与我国传统韵文样式有着渊源关系的解释儒家经典的古代文体,并在思维与写作方面包含某种合理内核,今天的学子应予以关注。
作者简介
吴伟凡,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部主任,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有专著《大学语文探路》、合著《语病汇解800例》,曾主编《大学语文新教程》、副主编《实用经济应用文写作》、参编《写作新教程》等,曾参与《当代汉语大辞典》、《古代散文鉴赏辞典》等的编纂,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和散文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制艺问题的症结
第二节 肯定制艺的依据
第二章 制艺的名称
第一节 俗称
第二节 正名
第三章 制艺的产生
第一节 制艺起源诸说
第二节 制艺文体源流
第四章 制艺的特点
第一节 制性
第二节 艺性
第三节 “常”性
第五章 制艺的题目
第一节 类型
第二节 尊题
第六章 制艺的程式
第一节 制艺定式
第二节 制艺变式
第七章 制艺与文学
第一节 制艺与文学的亙动影响
第二节 制艺与文学的互相融通
第八章 制艺与科举
第一节 隋、唐时代的科举
第二节 宋、辽、金时代的科举
第三节 元、明、清时代的科举
第四节 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九章 制艺的存在依据
第一节 內容依据
第二节 形式依据
第十章 明清文人的制艺人生
第一节 明朝文人的制艺人生
第二节 清朝文人的制艺人生
第十一章 制艺的评价
第一节 明清诸家对制艺的批判
第二节 当代对制艺的评议
第三节 当代对制艺的借鉴
第四节 今天应有的扬弃态度
附编 制艺导读
一、明朝状元制艺
1.商铬: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一章
2.吴宽:子在齐闻韶 一章
3.钱福:春秋无艾战 一章
4.张以诚:鼋鼍蛟龙一章
二、明朝(进士)名臣制艺
1.王鏊:学而不思则罔一句
2.王守仁:志士仁人一节
3.张居正:生财有大道一节
4.金声:岁寒一章
三、明朝文学家制艺
1.唐顺之:晋人有冯妇者一章
2.茅坤: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一节
3.汤显祖:我未见好仁者一章
4.艾南英: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一句
四、清朝状元制艺
1.刘子壮:此谓唯仁人三句
2.韩菼:诗云经始灵台一章
3.胡任舆:点,尔何如一节
4.吴鸿:子张学干禄全章
五、清朝名臣制艺
1.李光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章
2.陈聂恒:铿尔,舍瑟而作一句
3.朱元英:知者乐水一节
4.张江:行有不慊于心两句
六、清朝文学家制艺
1.张永祺:兴于诗一章
2.方苞:子使漆雕开仕一章
3.蒲松龄:子贡日譬之宫墙一节
4.柏谦:呼尔而与之 四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制艺问题的症结
制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跟诗赋词曲和骈文一脉相承的一种文体。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发明”,它成为我国古代的文官考试工具,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却被误为“祸国殃民”,而长期被当作封建垃圾和形式主义的符号,这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冤案。
制艺从萌芽发展到争议废弃,历时近千年。其争议主要发生在明清时代的四书文阶段。批判论点常常张冠李戴,把制艺看作各种罪恶之渊薮,甚至把卖国割地等封建主义的政治罪恶也推到一种文体上,以期在避免触犯封建朝廷的前提下引发当时的制度改革。应该看到,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局限性,只能量体裁衣,不应削足适履。进一步说,任何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之分,不应不加分别,更不应把形式主义和形式科学混为一谈。这就是以往对制艺造成模糊认识的症结所在。
从制艺的历史进程看,它是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共生共存的一种考试文体,即从隋唐时代开始逐渐发展终至成熟。当时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由于开科举士而出现了重大改变。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开通了中国社会下层知识分子通向上层官僚的新路,明显优于以往的封建世袭、门阀制度和察举甚至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要么任人唯亲,要么主观臆断,弊害显然。随着统治阶级对儒士的要求日益不同,科举制度的内容也因之变迁。盛唐时期曾经以诗为其考试科目,宋朝变为考试经义,明清又变为考试制艺。
前言/序言
明清制艺今说:“八股文”的现代阐释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给力
评分
☆☆☆☆☆
给力
评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制艺从萌芽发展到争议废弃,历时近千年。其争议主要发生在明清时代的四书文阶段。批判论点常常张冠李
评分
☆☆☆☆☆
制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跟诗赋词曲和骈文一脉相承的一种文体。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发明”,它成为我国古代的文官考试工具,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却被误为“祸国殃民”,而长期被当作封建垃圾和形式主义的符号,这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冤案。
评分
☆☆☆☆☆
写的很吸引人我喜欢
评分
☆☆☆☆☆
因为写文章需要所以购买,之前阅读过一些研究论著,这本一般,并无新见。
评分
☆☆☆☆☆
好
评分
☆☆☆☆☆
写的很吸引人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