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5×20厘米 色样5×3.1厘米 每页5个色样 哑光
从劳尔设计体系颜色中精选出受中国用户欢迎的290经典流行色
- 以国际通用的CIELAB色彩空间理论为基础,颜色的色相、明度、彩度组成颜色名称,易于实现互补色、和谐色与渐变色
- 包含选自劳尔畅销色彩书籍《健康的色彩》的120个健康色
- 适用于建筑师、设计师、涂料商及各行业颜色用户
- 支持劳尔数字化软件5.0、劳尔ICOLOURS软件及劳尔NANO识色仪
扇形色卡尺寸5X 20厘米,色样5X3.1厘米
每页5个色样
哑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当我打开包裹,看到这本厚重的册子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情愉悦。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手感细腻光滑,拿在手里有一种高级的工艺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色彩表现力,那种近乎完美的还原度,让每一张色卡都仿佛能从纸面上“跳”出来。我原本以为市面上类似的色卡已经很多了,但当我翻阅这本时,才发现那种微妙的色调差异,在这个版本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那些看似相近的“灰调”,在这本册子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情绪和深度,这对于需要在不同光线下进行色彩匹配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福音。色彩的排列也很有逻辑,不再是简单的从浅到深或者从冷到暖的线性排列,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色彩理论体系,让人在查找和对比时,能够迅速进入“设计师思维”的状态。那种哑光处理,也让光线在色卡上折射得非常柔和,避免了高光反射对真实色彩判断的干扰,这点真的非常贴心和专业。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色彩打交道的室内设计师,我对于工具的严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套色卡系统给我的感觉,就是“严谨到令人敬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290种颜色,更像是一整套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色彩语言。不同于某些标准色卡可能存在批次差异的问题,我仔细对比了其中几个关键的中间色,发现其色度偏差控制得极为出色,这对于需要确保设计方案在不同介质上保持高度一致性的项目至关重要。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在尝试构建一套全新的“中文语境下的色彩命名体系”,虽然这本书的侧重点是颜色本身,但在翻阅过程中,那种对东方审美中对色彩微妙表达的理解,似乎能从这些编号和分组中隐约感受到。它没有用那些浮夸的形容词去定义颜色,而是用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呈现,这种“克制的美学”,恰恰是最高级的专业表达。
评分从设计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套色卡的出版,无疑是对当前设计行业现状的一种有力回应。在数字化设计工具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实体色卡的价值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因为其不可替代的“真实触感”和“物理光照下”的观察体验而愈发重要。这本书的哑光处理,恰恰抓住了这种需求——现代设计往往追求的是一种内敛、不张扬的质感。它避开了高光的“虚假繁荣”,直指色彩的本质。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中性色”的处理,那些看似平凡的米白、浅灰、淡棕,经过精心的调配和呈现,焕发出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们是构建复杂色彩场景时的“基石”,它们的质量决定了整个设计的上限。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打好“色彩地基”的权威指南。
评分我留意到这本书的开本和装订方式,非常适合在工作室的桌面上摊开,方便多张色卡并排比较,甚至可以直接与实际材料放在一起考察。这种“工作台友好度”往往是衡量一本设计工具书是否真正实用的重要标准。很多工具书设计得再漂亮,一旦投入实际工作,就发现它们笨重或不易于操作。但这本色卡版的设计显然充分考虑了设计师的工作流程——翻阅顺畅,定位快速,且便于携带。它的内容密度非常高,290种颜色信息量巨大,但通过清晰的版面设计,将这种密集的信息以一种极其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没有丝毫压迫感。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与我们并肩作战的、高精度的“色彩测量仪器”。
评分我尝试着用它来做一些极其细微的材质搭配实验,结果非常令人满意。比如,在选择一种用于木饰面的深绿色调时,我通常会陷入选择困难症,因为绿色调中带有一点点蓝或一点点黄,最终呈现的效果会天差地别。但这套色卡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光谱轴线”,你只需要沿着一个方向微调,就能清晰地看到每增加一点点偏差后,颜色是如何“倾斜”的。这对于需要与供应商反复确认样板的环节来说,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因描述不清导致的返工。而且,这本书的“体系”感很强,它不是零散的颜色集合,更像是一张巨大的、可以被导航的色彩地图。即便是初次接触的用户,只要稍微花时间去理解它的索引逻辑,就能很快上手,而不是被大量的颜色数字所淹没,这种用户友好性和专业深度的平衡,做得非常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