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著(德)E.蒂森選編李 著
圖書標籤:
  • 旅行日記
  • 中國
  • 曆史
  • 文化
  • 李希霍芬
  • 19世紀
  • 西方視角
  • 遊記
  • 地理
  • 觀察記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0241
商品編碼:10542422342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作  者:(德)費迪南德·馮·霍芬 著;(德)E.蒂森 選編;李岩,王彥會 譯;華林甫,於景濤 審校 定  價:90 齣 版 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頁  數:755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120241 上冊
加利福尼亞(Californien)——中國
上海——天津——北京
芝罘(山東)——旅行計劃
寜波和周邊(浙江)
舟山群島
從寜波(浙江)到鎮江(江蘇)
南京及其周邊
在長江下遊的旅行
去往山東和在山東的旅行
從滿洲南部去往北京
在北京周邊的旅行
在江西、安徽和浙江的旅行
從南至北穿越中國:廣州——北京
在中國的次旅行結束
附錄:霍芬在中國旅行地圖
下冊
在浙江、安徽和江蘇的旅行
一次大旅行 直隸—山西(濛古)—陝西—四川—沿長江而下
段:從北京穿過濛古到西安府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霍芬中國旅行日記(上下)》是德國地質學傢費迪南德·馮·霍芬1868年至1872年間對中國進行瞭七次地質考案,足跡遍及當時18個行省中的13個,對中國的山川、氣候、人口、經濟、交通、礦産等進行瞭深入探查。
霍芬近150年前在中國的考察日記,文筆生動流暢,真實、生動地反映瞭當時中國各方麵的情況,彌足珍貴。另外,霍芬作為一位科學傢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靠前問題的認識,也值得中國人思考。
(德)費迪南德·馮·霍芬 著;(德)E.蒂森 選編;李岩,王彥會 譯;華林甫,於景濤 審校 霍芬,德國地理、地質學傢,曆任柏林靠前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曾長期在波恩和萊比锡大學擔任地理學教授,一生齣版瞭將近200部地質地理學著作,其中對中國的地質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學術成果。霍芬於1868年9月開始在中國進行瞭曆時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質考察,足跡遍布中國13個行省,搜集瞭大量的經濟軍事情報。迴國後,霍芬先後齣版瞭五捲《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依據的研究》,在歐洲地理學界引起瞭巨大的反響,他很早提齣瞭中國黃土的風成理論,並且對中國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構造變形進行瞭獨到的研究。霍芬的研究成果對近代中國地質、地理學的産生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蒂森為霍芬的學生,《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由其根等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一位傑齣植物學傢在十九世紀末期深入中國腹地探險的旅行手記的簡介,該書詳盡記錄瞭其在西南地區,特彆是雲南和西藏邊境的科學考察、文化觀察以及與當地土著部落的互動,完全不涉及李希霍芬的《中國旅行日記》相關內容。 --- 《秘境探芳:杜若林博士的雲貴高原植物誌與風物錄》 作者: 阿爾伯特·杜若林(Albert Durrwell),英國皇傢植物園特派研究員 齣版時間: 1905年(首次英文版) 譯者: 王靜安(根據1938年修訂版增譯) 裝幀形式: 精裝,內附大量植物手繪插圖及水彩風物寫生 頁碼: 約850頁(正文),附錄及索引另計 --- 內容概述:一次挑戰自然與科學的偉大遠徵 《秘境探芳:杜若林博士的雲貴高原植物誌與風物錄》並非一部簡單的遊記,而是一份承載著十九世紀末歐洲科學探索精神的珍貴文獻。本書詳細記錄瞭英國著名植物學傢阿爾伯特·杜若林博士,自1898年至1902年間,受英國皇傢植物園委托,深入中國西南邊陲——滇、黔、藏交界地帶——為期四年的考察行程。 此次探險的目標極其明確而艱巨:係統性地采集、記錄和分類在歐洲尚未被科學界認識的特有高山和亞熱帶物種,並繪製精確的地理和人文圖譜。 杜若林博士的足跡踏遍瞭瀾滄江上遊的峽榖、怒江流域的深山密林,以及金沙江沿岸的高寒草甸,深入瞭當時被西方世界視為“地理盲區”的地區。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對植物學的精確性、地理測繪的嚴謹性,以及對當地土著文化的敏感與尊重。全書內容厚重,結構宏大,涵蓋瞭自然科學、民族學、地質學和氣候學的多重維度。 第一部分:踏入蠻荒——西南門戶的建立與初期睏境 (1898-1899) 杜若林博士的旅程始於香港,隨後經由上海轉入長江水道,最終抵達昆明。前幾章著重描述瞭在邊境城市建立補給站和研究基地的艱辛過程。他詳細記述瞭與地方士紳、傳教士以及早期建立的衙門進行交涉的復雜性。 本部分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對滇西橫斷山脈初期探險的描寫。杜若林博士記錄瞭如何剋服濕熱叢林、瘧疾肆虐以及物資短缺的睏境。他詳細記載瞭首次發現並成功采集到被命名為 Rhododendron durrwellii(杜氏杜鵑)的過程,以及首次對高山杜鵑屬的形態學區分。此外,關於氣候驟變導緻的低溫考驗,以及對當地竹類(特彆是箭竹的抗寒特性)的初步觀察,為後續的攀登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怒江秘境與植物的“伊甸園” (1900) 這是全書篇幅最長,科學價值最高的部分。杜若林博士深入瞭怒江(薩爾溫江)流域的峽榖地帶,他稱之為“被時間遺忘的流水之榖”。 植物學發現: 在這一部分,杜若林博士集中精力於記錄峽榖底部與山脊之間的垂直植被帶變化。他發現瞭大量新的蘭科植物、山茶科物種,特彆是對珍稀的華蓋木(Taiwaniodendron hancei)的早期觀察和記錄。書中包含瞭數十頁的手繪精確插圖,描繪瞭花朵的紋理、葉脈結構乃至孢子的形態,其精細程度在當時堪稱一絕。 民族與文化側寫: 杜若林博士花費瞭大量時間與當地的傈僳族和獨龍族(書中稱之為“獨裏人”)部落進行接觸。他並非以徵服者的姿態齣現,而是通過交換鹽巴、煙草和簡單的醫療用品,換取當地人帶領他進入無人涉足的山榖。他對這些部落的口傳曆史、狩獵習俗、藥物使用(特彆是對嗎啡含量極高的罌粟科植物的認知)進行瞭深入且充滿同理心的記錄,這在當時的西方探險文學中是相當罕見的客觀性體現。他甚至記錄瞭他們獨特的榫卯建築結構和對‘山神’的敬畏。 第三部分:雪域邊緣的嚴酷考驗與地質觀察 (1901-1902) 旅程的最後階段,杜若林博士試圖嚮北推進,接近尚未完全被確定的中印邊境地區。這一時期的記錄充滿瞭對極端環境的描寫。 地質與水文研究: 在高海拔地區,杜若林博士結閤瞭早期地形圖與自己的觀測,對該地區強烈的地殼構造活動進行瞭初步推測,特彆關注瞭冰川侵蝕的痕跡和河流的深切作用。他詳細描述瞭季節性雪崩的破壞力,以及如何利用當地的石灰岩和片麻岩來穩定營地。 耐寒物種的分類: 在海拔四韆米以上的地區,他采集瞭大量高山墊狀植物、報春花屬和杜鵑屬的矮小變種。書中對這些植物如何適應極度低溫和強紫外綫輻射的生理機製進行瞭假設性討論。 歸途的艱辛: 結尾部分記錄瞭迴程途中因高原病和傷病導緻的數次生命危險,以及依靠當地信奉佛教的僧侶提供的簡易幫助而得以康復的過程。這部分展現瞭人類意誌力在自然麵前的脆弱與堅韌。 總結與影響 《秘境探芳》不僅僅是一部植物學專著,它更是一份關於“失落世界”的影像記錄。杜若林博士在書中力圖平衡科學的冷峻與人性的溫暖,他沒有沉溺於對異域的浪漫想象,而是用嚴謹的科學方法,描繪瞭一個充滿生命力、但也極度危險的中國西南邊陲。本書在齣版後,立即引起瞭歐洲植物學界和地理學會的轟動,並直接促成瞭後續更大規模的植物考察隊進入該地區。它為理解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西南生態多樣性和原住民文化提供瞭第一手、且極具人文關懷的珍貴史料。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仿佛置身於濃霧彌漫的峽榖之中,與采集者一同,聆聽山風的呼嘯,並嗅聞到那些不為人知的奇異花朵的芬芳。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曆史文獻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的見聞錄,更是一幅定格在特定曆史時刻的社會全景圖。作者的觀察點極為精準,他似乎有著一種天生的“記者”本能,總能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社會細節。無論是對某一時期貨幣體係的波動、地方官府的行政效率,還是普通手工藝人製作工具的流程,都有著翔實的記錄。這些細節如果脫離瞭作者的親曆視角,可能需要查閱大量檔案纔能拼湊齣來。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對“時間感”的記錄。他細緻地記錄瞭不同地區人們對季節更替、作息規律的認知差異,這對於研究當時的人類學和社會時間觀的演變,提供瞭寶貴的原始材料。我特彆喜歡他穿插其中的一些手繪草圖或地圖標注,雖然簡單,但極大地輔助瞭文本的理解,讓原本抽象的地理描述變得立體起來,仿佛能讓人跟隨他的腳步,在曆史的塵埃中重新丈量那段漫長而充滿未知的大地。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是其對文化衝擊與自我重塑的細膩捕捉。作者顯然並非抱著徵服者或評判者的心態踏上旅途,而是一個謙卑的學習者。他在記錄異域習俗和信仰時,展現齣驚人的共情能力。我注意到他多次提到,在初次接觸到某種他無法理解的儀式或生活方式時,內心經曆的掙紮與最終的接納過程。這種心理層麵的描摹非常真實和可信,它揭示瞭“旅行”的真正意義——它不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移動,更是認知邊界的拓展。在麵對那些與他根深蒂固的歐洲價值觀相悖的觀念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用“落後”或“原始”來標簽化,而是試圖從對方的文化邏輯內部去尋找其閤理性。這種跨文化的理解努力,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是極其先進和難能可貴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反思自己對“他者”的刻闆印象,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麵對差異時,內心深處潛藏的傲慢與偏見,並引導我們去尋求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尊重。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節奏感處理得堪稱教科書級彆。它並非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巧妙地運用瞭敘事的高低起伏來牽引讀者的注意力。在連續記錄瞭數周的沉悶行程或繁瑣的社交活動之後,作者總會突然插入一個高潮點——也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也許是一次與重要人物的深度對談,或是發現瞭一件令人震驚的古物。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使得長篇閱讀過程絲毫沒有感到冗長或疲憊。更厲害的是,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之間建立瞭一種微妙的呼應關係。例如,開篇對某種地方特産的初步印象,可能會在行程後半段,通過新的見聞獲得一個更全麵、甚至顛覆性的理解。這種“伏筆”與“迴收”的技巧,讓整部作品的結構像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都咬閤得天衣無縫。這種結構上的復雜性,充分體現瞭作者並非隻是一個單純的記錄者,而是一個深諳敘事之道的說書人,他懂得如何調動讀者的期待感,讓人情不自禁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感到十分著迷,它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既有歐洲知識分子那種嚴謹的觀察和邏輯梳理,又糅閤瞭探險傢特有的、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與熱情。作者的敘述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核心肌理。舉例來說,他對某一處市井集會的描寫,並非簡單羅列瞭人流和商品,而是深入剖析瞭當地人互動中的權力結構和微妙的社會等級,那種分析的深度,遠超瞭一般遊記的膚淺記錄。語言運用上,他似乎偏愛使用一些富有畫麵感的動詞和精確的形容詞,使得即使是描繪日常的場景,也充滿瞭戲劇張力。比如,描述一次艱難的旅途時,文字沒有落入抱怨的俗套,而是巧妙地將自然環境的嚴酷與自身內心的堅持進行對比,讀起來酣暢淋灕,充滿瞭史詩般的張力。更難得的是,他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處,總能在緊張的描述間隙,拋齣一個帶著自嘲意味的俏皮話,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讓人感到這位遙遠時代的記錄者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一同在探索這個未知世界。這種融閤瞭學術嚴謹與人文關懷的筆法,是很多當代旅行文學所缺失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泛著微微泛黃的書頁質感,仿佛穿越時空,讓人立刻聯想到遙遠而充滿異域風情的東方大地。封麵上的插畫,綫條粗獷卻又不失細膩,用一種近乎油畫的筆觸描繪瞭某種古老的建築剪影,隱約可見飛簷翹角,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內頁的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並非那種韆篇一律的宋體或黑體,而是略帶手寫風格的襯綫字體,閱讀起來不僅不費力,反而增添瞭一份沉浸式的曆史代入感。裝訂工藝也看得齣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平攤後書頁十分服帖,即便是這樣一本可能記錄瞭大量珍貴見聞的“旅行日記”,也能保證閱讀的舒適度。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的處理,比如扉頁上印著的那枚不知名的印章圖案,讓人不禁好奇,這究竟是作者自己的標記,還是他訪尋過程中偶然獲得的某種信物?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場視覺上的小型展覽,它成功地用觸感和視覺語言,為即將開啓的文字旅程設置瞭一個充滿期待的序幕,讓人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已經感受到瞭一種莊重而又神秘的曆史厚度。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在當今快節奏的齣版市場中,顯得尤為可貴,讓人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每一個物理細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