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丛书(第三辑):椿庐史地论稿续编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丛书(第三辑):椿庐史地论稿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逸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复旦大学
  • 史地研究
  • 地方史
  • 中国历史
  • 史料
  • 论稿
  • 丛书
  • 椿庐
  • 续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97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9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丛书(第三辑):椿庐史地论稿续编》收录的文章基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椿庐史地论稿》收入的2005年之前的一些文章;另一部分则是2005年后至2011年年底发表的文章。所有文章均围绕邹逸麟先生主要学术成就所涉及的运河史、黄河史及历史地理等领域,同时也拓展到了古代时期的产业、经济、都市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环境、人地关系等地理问题。

作者简介

  邹逸麟,1935年8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57年初随谭其骧教授来沪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6—1996年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原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2008年8月退休。著有《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椿庐史地论稿》、《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等及有关论文100余篇。

目录

自序
试论我国运河的历史变迁
辽代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广德湖考
略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
明代治理黄运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一——读明代三部治河书体会
北宋黄河东北流之争与朋党政治
山东运河开发史研究
胶莱运河的历史研究
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试论我国历史上运河的水源问题
谈历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义
清代集镇名实初探
两宋时代的钱塘江
略谈江南水乡地区桥梁的社会功能
从历史地理角度讨论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问题(摘要)
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问题
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
对21世纪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略论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及规划策略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有关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
上海港的历史地理
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
再谈安阳是否能称得上大古都
也谈有关金元黄河的几个问题——与王颞先生商榷
读《〈尚书·虞夏书〉新解》之《禹贡》篇一得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
对当前古籍整理工作的几点浅见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成就
基础研究与当代社会——谈历史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
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我眼中历
史地理学的现实意义
安徽史地漫谈
澳门话古今
大禹故里在何处?
长三角有过几个中心
运河承载的帝国
勾践国都勾乘山献疑
青龙镇兴衰考辨
古代合浦史地杂谈
历史上的川北甘南地震
历史上的黄运关系
垓下之战的地理方位之争
运河——通城联市
对学术必需有负责和认真的态度——评《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
一本值得一读的沿革地理佳作——评《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
《太平寰宇记》校点本的重大贡献
历代正史《河渠志》浅析
《汉书·沟洫志》笺释
《宋史·河渠志》浙江海塘西湖篇笺释
谭其骧论地名学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
潘季驯
胡渭
古都洛阳研究的新篇章——读《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后感
冲田一和《上海地名志》
读新编《蚌埠市志》有感
《洛阳市志》第3卷《城市建设志·交通志·邮电志》读后的几点感想
评新编《宁波市志》
对新编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
地方志有助政府决策
修志者心目中要有读者
修志贵在征信——读新修《云翔寺志》有感
张鹏翮《治河全书》整理出版前言
陈学文著《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序
文焕然等著《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序
何业恒著《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序
许作民著《邺都佚志辑校注》序
戴鞍钢著《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序
刘统著《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序
蓝勇著《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序
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序
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序
尹玲玲著《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序
高凯著《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序
周晓光著《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序
钱茂伟著《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序
巴兆祥著《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序
杨煜达著《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序
段伟著《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序
杨伟兵主编《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序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序
《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总序
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辑》序
余同元著《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序
“八马同槽”时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一个学生的回忆
胡其伟著《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序
求实·严谨·创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访谈录

前言/序言


《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基于地方志与家族档案的新探析》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约184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的深入考察,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图景。研究立足于传统史学中相对边缘化但信息量巨大的地方志、族谱、契约文书等基层史料,结合新近挖掘的私人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力求突破以往宏大叙事框架的局限,聚焦于社会生活层面的具体实践与地方精英群体的能动性。全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共计十五篇专题研究。 第一部分:地方治理与社会重构 本部分集中探讨晚清“权力的渗透与地方的适应”这一核心议题。 第一章:清末新政在江南城镇的实施与地方士绅的介入 本章以长江三角洲的若干县城为案例,分析清末“新政”自上而下的改革指令在地方层面如何被地方士绅阶层(包括新式知识分子和传统乡绅)选择性地吸收、改造和实施。重点考察了保甲制度的重构、地方自治的尝试,以及这些变化如何重塑了传统宗族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研究指出,地方精英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解释者,他们的行动极大地影响了改革的实际效能与形态。 第二章:税制改革、田产流转与农村金融的变局 通过对数个省级行政区划内地方赋税档案和地契文书的梳理,本章详细考察了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后土地兼并的加速趋势,以及地方性金融组织(如钱庄、押店与民间借贷网络)在支撑(或瓦解)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新的土地税和厘金制度对不同社会阶层财富分配的影响,揭示了晚清国家财政压力如何直接传导至底层民众。 第二章:宗族、社区与社会救济的重塑 本章聚焦于传统宗族组织在面对帝国衰落和外部冲击时的韧性与转型。研究对比了华北与华南地区宗族在维护地方秩序、调解纠纷方面的职能变化,并分析了慈善事业(如义庄、社学)在清末民初的演变。探讨了在缺乏强有力国家干预时,地方社区如何通过重塑社会契约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商业网络与空间经济地理 此部分侧重于商业活动、交通网络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四章:内陆水运与沿海贸易的互动:长江中下游的物质流动 基于海关报告与地方商业行会记录,本章绘制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长江流域主要的商贸通道及其货物构成。重点分析了洋货输入对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冲击与改造,以及地域性商帮(如徽商、晋商的残余力量)在新的商业环境下的调整策略。 第五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方利益冲突 考察了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的投入,更是深刻的社会重组过程。通过分析征地赔偿、劳工组织、以及地方政治精英对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争夺,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潜藏的地方权力斗争。 第六章:城市商业空间的演化:从传统集市到现代商场 本章通过对上海、天津、武汉等新兴都市的城市规划资料和商业广告的分析,探讨了近代城市商业景观的形成。关注了传统店铺向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过渡,以及新兴消费文化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渗透情况。 第三部分:文化观念与知识的传播 本部分转向思想史与文化史的交叉领域,探讨了社会变迁中的观念转型。 第七章:传统学术的“存续”与“变异”:地方书院与私学的转型 本书摒弃了“传统文化全盘崩溃”的论调,转而细致考察了地方性教育机构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生存状态。分析了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方儒者如何巧妙地将传统经典诠释纳入新的学科框架,以求在新的教育序列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八章:民间信仰、善书与社会道德的再构建 基于大量善书、民间宗教文本和地方庙宇碑刻的分析,本章研究了晚清社会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民间信仰如何提供精神慰藉和道德规范。考察了西方宗教的传入与本土信仰的竞争、融合,以及“教案”背后的文化冲突根源。 第九章:家族祭祀的仪式化与身份认同的强化 通过对比同一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族谱和祭祀规范记载,本章探讨了在社会动荡时期,家族仪式如何被精英阶层精心设计,用以巩固内部凝聚力,并向外部展示其社会合法性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第四部分: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史 本部分深入微观层面,描绘普通民众和特定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 第十章:晚清妇女的经济角色与家庭空间的变化 基于契约、诉讼档案及有限的女性自述材料,本章关注了缠足的逐渐松动、女性财产权利的有限扩张,以及城市中新兴职业对女性社会参与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底层劳动妇女和士大夫家庭内眷在家庭经济中的隐性贡献。 第十一章:饮食、服饰与阶层区分的“可见性” 研究了物质文化在身份识别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地方志中关于物产和风俗的记载,考察了晚清社会如何通过精细化的饮食习惯和服饰规范来标示其社会等级和地域归属。 第十二章:疾病、医疗与地方公共卫生意识的萌芽 基于医学文书和地方政府的疫情记录,本章探讨了传统医学体系在应对西方传染病时的反应,以及西医的引入在地方社会引发的接受与排斥现象。分析了地方精英在公共卫生事务(如地方性瘟疫控制)中开始扮演的角色。 第五部分:跨界互动与历史记忆 本部分关注地域间的联系与历史的建构。 第十三章:侨批(或通汇信件)中的地域联系与跨界汇款网络 本书以南方沿海某省份为例,分析了海外移民与故乡之间的金融、信息与物质回流机制。侨批不仅是经济证据,更是维系地域认同和家庭责任感的关键载体,反映了全球化早期对地方社会的深刻影响。 第十四章:抗争与规训:地方社会对国家暴力的反应 通过对地方械斗、反抗税吏以及特定政治运动中地方民众参与情况的分析,本书审视了底层民众如何理解和反抗中央政府的权威,以及地方精英在其中扮演的缓冲或煽动角色。 第十五章:历史书写的地方性:族谱、乡贤传记与地方自传的互文性 最后,本章回归史学方法论,探讨了在晚清至民国这一断裂性极强的历史时期,地方精英群体如何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族谱修订、乡贤纪念、个人回忆录)来构建、修饰和巩固其家族与地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合法性。 结语: 本书汇集了对多个地方案例的细致爬梳,旨在提供一个复杂、充满张力和动态适应性的晚清民国社会图景。它强调,理解这一关键转型时期的中国,必须深入到田野、档案和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关注地方精英的微观抉择与社会结构中的内在张力。本书的贡献在于,它通过扎实的地方史料分析,为重估晚清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经验基础和理论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体现出一种对阅读舒适度的极高要求。我发现它的行距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证了每页信息量的合理承载,又避免了阅读时的拥挤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那些内文中的引文和注释部分,也做了清晰的区分,让人在追溯原始文献时能够迅速定位,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反映出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自信和对读者的尊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让人心无旁骛沉浸其中的实体书是多么珍贵。它仿佛在无声地告诉读者:“请慢下来,仔细体会这些文字背后的思考和考证。”它不是那种速食文化的产品,而是需要静心研读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典雅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清晰的排版,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学术精品。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但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和严谨态度。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标题,比如关于江南水利变迁的研究,或是对古代城市布局演变的探讨,都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忍不住想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房间增添一份书卷气和历史的沉淀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处理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设计,既现代又古典,让人在阅读前就沉浸在一种庄重的学术氛围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敛却又不失分量。与市面上很多追求花哨的出版物不同,它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内容本身和阅读体验上,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我想,这套丛书必定汇集了一批在该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的智慧结晶。阅读这样的书,就像是与领域内的顶尖专家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值得信赖的知识源泉。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书房中,一本可以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适中,内容似乎非常扎实,从章节的安排来看,作者对历史地理学的脉络把握得非常清晰。我注意到其中有几篇关于区域性聚落形态演变的论述,这正是我近期非常感兴趣的方向。从行文的风格来看,它似乎兼顾了学术的深度和阅读的流畅性,不像有些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试图将复杂的地理现象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论证过程既有说服力又引人入胜。我甚至想象到,那些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梳理得出的新证据,将如何颠覆我们对某些传统历史观点的认知。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努力,是真正优秀的史地研究的标志,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散落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图景的。

评分

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过每一篇文章的论证细节,但从整体的学术气场来看,这本书无疑代表了当前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它似乎没有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述,而是大胆地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上的探索。我特别好奇,那些涉及跨学科研究的章节,例如如何利用GIS技术来分析古代的交通网络变迁,是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优质的学术成果往往在于其提出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提供答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某些历史地理学的经典难题上,提供一种全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从而推动整个学科向前迈进一步。这种对学术创新的追求,才是最让我看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