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所收錄的傑齣論文中,伯林討論瞭馬基雅維利、維科、孟德斯鳩、哈曼、赫爾岑和索雷爾等現代思想史上偉大的“異見者”。這些反潮流者的思想至今仍在挑戰著傳統的智慧,但他們的貢獻卻遠遠不為人們所認知。伯林以其非凡的想象性再創造力量,生動地揭示齣這些被忽略和被誤解的思想傢的真正創見,並以此來捍衛生活多樣性的理想和自由寬容的觀念。
作者簡介
以賽亞·伯林(1909—1997)
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史傢,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瞭日常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新迴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嚮轉嚮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俄國思想傢》(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麯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6)、《浪漫主義的根源》(1999)、《啓濛的三個批評者》(2000)、《蘇聯的心靈》(2004)等。
目錄
作者弁言
編者的話
序言
反啓濛運動
馬基雅維利的原創性
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分離
維柯的知識
維柯和啓濛運動的理想
孟德斯鳩
休謨和德國反理性主義的起源
赫爾岑和他的迴憶錄
赫斯的生平與觀點
狄斯纍利、馬剋思及對認同的追求
威爾第的“素樸”
喬治·索雷爾
民族主義
伯林作品編目
索引
譯後絮語
精彩書摘
馬基雅維利的原創性
一
對於馬基雅維利的政治觀點,不同的解釋數量之多,真是有些讓人吃驚。甚至在今天,對於如何解釋《君主論》和《論李維前十書》,依然存在著眾多的主要理論,姑不論那些次要觀點和各種注解造成的一團迷霧。這些文獻的目錄浩繁,而且還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對這兩部著作的特定術語和主題的不同意見,或許尚未超齣正常的範圍,但對其中心觀點,即馬基雅維利的基本政治態度,卻存在著嚴重分歧。
就其他一些以其意見不斷睏擾或刺激著人類的思想傢而言,這種現象還較易於理解,例如柏拉圖、盧梭、黑格爾或馬剋思。不過也可以說,柏拉圖從事寫作的那個世界和他使用的語言,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去理解,而盧梭、黑格爾和馬剋思都是多産的理論傢,很難說他們的著作具有清晰而一貫的模式。但是《君主淪》不過是一本小冊子,大體上可以說,它的風格是少有的流暢、簡潔而辛辣,屬於文藝復興文體的典範。《論李維前十書》作為一部政治學專著,也算不上多麼冗長,而且同樣文字清楚和範圍明確。但是對於這兩部著作的意義卻不存在共識;它們也一直未被吸收進傳統的政治學架構;它們不斷地激發起熱忱;《君主論》顯然還讓過去四個世紀、尤其是我們這個世紀某些最可惡的實乾傢擊節贊賞,盡管他們通常並不閱讀古典文獻。
關於馬基雅維利的所言和所指,當然存在著某些特彆混亂之處,這引起深刻而持久的不安。現代學者指齣,《論李維前十書》(和《佛羅倫薩史》)中在大多數情形下流露的共和派情感,同《君主論》中對絕對統治者的告誡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些真正的或錶麵上的不一緻。這兩部著作在語氣上當然有些差異,在寫作年代上也有令人睏惑之處。由此齣現瞭有關馬基雅維利的性格、動機和信仰方麵的問題,為三百多年來的文學傢、語言學傢、心理學傢和曆史學傢構成瞭一個豐富的研究和思考的領域。
不過,撞擊著西方人感情的並不是這些事情。令後來許多思想傢如此深感不安,使他們中間的一些人對他有關暴力和陰謀詭計的主張進行詮釋或者加以輕描淡寫的,也不僅僅是馬基雅維利的“現實主義”和他那些主張殘暴無恥的政策建議。惡人得勢,或無恥之行反得善報,絕不是人類認識遙不可及的事情。在《聖經》、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隻消列舉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著作——中間,像雅各、約書亞或大衛這些人物,撒母耳對掃羅的進諫,修昔底德的梅裏安對話錄或他對雅典至少有一次凶殘的背信棄義決定所做的說明,特拉西馬庫斯和卡利剋來斯的哲學,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嚮暴君們提齣的建議,西塞羅所描述的卡涅阿德斯對羅馬元老院的演講,奧古斯丁以傲慢的眼光對世俗國傢的看法,以及馬西裏奧的類似觀點,所有這些人對政治現實做齣的說明,已足可讓輕信者脫離無批判精神的理想主義瞭。
……
前言/序言
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伯林的名作之一。其中的分析可以讓人學到大傢是怎麼看待問題的。
評分
☆☆☆☆☆
以賽亞柏林觀念史論文集,值得品讀!
評分
☆☆☆☆☆
書好!快遞好!愉快的網購!
評分
☆☆☆☆☆
書很好!我的毛病是控製不住要買
評分
☆☆☆☆☆
柏林的經典啊 真是不錯 真是很好
評分
☆☆☆☆☆
柏林的經典啊 真是不錯 真是很好
評分
☆☆☆☆☆
觀念史研究的必讀書!!!
評分
☆☆☆☆☆
第一章 人文主義 貞提利 就像我在導言裏所說的,16世紀晚期歐洲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流行思想墮入瞭兩個截然不同的傳統當中。為瞭方便,它們就被習慣性地定義為“人文主義”傳統和“經院哲學”傳統,其實或許稱之為“雄辯”傳統和“神學”傳統更為閤適,因為第一個傳統從古代世界的文藝作品和修辭作品(當然,首先是那些對許多哲學思想提齣公開質疑的羅馬雄辯傢們的著作)中攝取瞭豐富養分,而第二個傳統則是從早期基督教文學(結閤瞭希臘哲學傢和羅馬係統法理學傢的作品)中汲取瞭大量靈感。關於這兩種傳統讓生活在16世紀末的人們對暴力産生瞭什麼樣的不同看法,在16世紀90年代刊印的兩部著作中生動地錶現瞭齣來,這兩本書是根據在分處大陸兩端並且當時處於相互交戰狀態的兩個國傢發錶的係列演講形成的。其中一部齣自牛津大學民法教授貞提利之手,而另一部則齣自在葡萄牙埃武拉的哲學和神學教授莫裏納之手。這兩本書各自都可以作為那些形成其傳統並為17世紀權利理論傢所引用的全部文獻的總綱。在本章中,我計劃描述貞提利《戰爭法》中的戰爭思想(往往格外血腥),同時錶明這些思想是如何與羅馬作傢關於戰爭的觀念相契閤的。在下一章,我將主要著手於莫裏納,到中世紀的法理學傢和神學傢當中去探究他的思想根源。 貞提利在安科納區齣生並長大,但傢族的新教背景使他被迫離開意大利。他最終遷入英格蘭,自1581年開始任教於牛津大學,並於1587年在那裏成為牛津大學民法欽定講座教授(他把大學形容為“無疑是世界上最莊嚴的”)。直到1605年,他纔放下大學教職。在他晚年時期,可能年輕的塞爾登和霍布斯都曾在牛津大學聽過他的講演(兩人分彆於1600年和l603年到此定居)。也相當公開自己的意圖,就是要在法學教學中溶入徹底的人文主義觀點:16世紀90年代他在牛津大學就羅馬帝國擴張的非正義性進行講演,在一次講演中反對羅馬,而在另一次講演中則支持羅馬。這些講演在1599年被結集並分為兩捲公開齣版,其總體效果完全像一個經典的人文主義對話,讓讀者弄不清楚作者的立場(盡管把它讀做最終承認羅馬追求帝國壯大的閤法性似乎是最有理的。事實上,貞提利在《戰爭法》第79頁中,把第二捲書描繪為“用完美的理性而不是通過演說樣式”進行論證)。這種錶現的原型推測起來可能是著名的懷疑論哲學傢卡尼阿德斯(Carneades),他曾經在公元前155年的羅馬發錶過兩篇類似的演說,分彆支持和反對羅馬的帝國主義。貞提利也曾在1585年發錶的《論使節》中公開贊頌馬基雅維利。對贊同他觀點的人來說並不奇怪的是,他成為瞭埃塞剋斯伯爵和其餘主戰派的親密盟友,包括在伊麗莎白統治晚期議會中的弗朗西斯?培根。 他的主要著作是齣版於1588年和1598年(大麵積修訂)的、獻給埃塞剋斯伯爵二世的《戰爭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者和神學17傢之間爭論的所有問題。這場爭論總體上不是戰爭本身是否具有閤法性這樣的問題:除瞭早期基督徒和16世紀改革運動者中的激進分子以外,沒有任何人會完全否認某些暴力形式的閤理性。爭論的焦點集中到瞭正當性的範圍上,這也是我將要開始討論的問題。
評分
☆☆☆☆☆
非常有思想性的觀念史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