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科技

徽州科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秉倫,鬍化凱 著
圖書標籤:
  • 徽州
  • 科技
  • 地方科技
  • 區域創新
  • 科技發展
  • 文化科技
  • 科技文獻
  • 學術研究
  • 安徽
  • 徽州地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安徽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2025885
版次:1
商品編碼:1058078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徽州文化全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徽州文化底蘊深厚,值得大傢探討研究。《徽州科技》呈現的就是徽州在科技方麵的深厚底蘊。它首先概述瞭徽州的科技發展史,然後分不同領域對它進行詳細介紹,這裏主要涉及瞭硃熹的自然觀及其科學貢獻、數學、天文學、地學、物理學與機械製作技術、茶葉與蠶桑、生物學、技術與工程等。

內容簡介

《徽州文化全書》由20部專著和韆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圖)片構成,總字數達600多萬字,是建國以來安徽省規模大的一部學術著作,也是一部係統總結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書。該書將徽州文化體係中那些具特點、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頗具影響的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分門彆類為20個子課題,形成20部研究專著。這些捲目是:《徽州土地製度》、《徽商》、《徽州宗族社會》、《新安理學》、《徽州教育》、《徽州建築》、《徽州村落》、《徽州科技》、《徽州民俗》、《徽派篆刻》、《徽州方言》、《徽派版畫》、《徽派樸學》、《新安畫派》、《徽州曆史檔案》、《徽州刻書》、《新安醫學》、《徽州戲麯》、《徽州工藝》、《徽菜》。
《全書》從曆史文化學的角度,全麵而係統地探索瞭各類徽州文化觀象,研究這些觀象與徽州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政治以及居民生活的關係,把徽州文化放在全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來審視,並站在世紀之交的曆史高度,對20世紀初以來國內外學術界有關徽州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係統地迴顧和總結,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和學術探討。就《全書》整體而言,是我省建國以來規模大的一部原創性學術著作,也是迄今為止徽州文化研究全麵、係統、的學術著作。
《徽州文化全書》的齣版,是我省地方文化建設和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件盛事。綜觀《全書》20捲,可以說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徵:一是時代性。《全書》首次寬視野、多層次地研究徽州的文化現象,內容廣泛,幾乎囊括徽州文化的方方麵麵,總體上體現瞭新的學術成果,反映瞭新時期徽學研究的學術特點,代錶瞭時代的學術水平;二是。參加各捲寫作的作者,均為目前活躍於國內徽學研究領域著名專傢,是相關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他們成果頗豐,飲譽學界,基本上代錶瞭國內徽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應該說,《全書》的學術性是不容置疑。三是係統性。《全書》20捲專著,既是有機的整體,又獨立成書;既注意到徽州文化的整體性和普遍性,又照顧其典型性和內在邏輯性,是迄今為止具係統性的徽學研究著作。四是創新性。《全書》深入研究徽州文化各種現象形成、演進情況以及彼此的互動關係。書中許多資料與圖書都是首次麵世,許多理論方法也都站在學科前沿,無論是資料、觀點和方法,均體現齣很高的原創性。

目錄

總序 l
第一章 徽州科技發展史概論 l
一、興學重教,經世緻用 7
二、徽商對科技發展的促進作用 9
三、徽州人的創新精神 11

第二章 硃熹的自然觀及其科學貢獻 17
第一節 格物緻知與認識自然 18
第二節 宇宙演化理論 25
第三節 時空無限思想和地質變化思想 30
第四節 農學思想 34

第三章 數學 43
第一節 商業數學與程大位《算法統宗》 44
一、明代商業數學的發展與珠算的普及 44
二、程大位及其《算法統宗》 46
第二節 戴震與清中葉中國傳統數學復興運動 60
一、戴震學術淵源與特色 60
二、戴震復原“算經十書” 62
三、戴震數學著作《策算》與《勾股割圜記》簡介 64
第三節 清中葉最具創造力的數學傢汪萊 66
一、汪萊學術生涯 66
二、汪萊對方程理論的研究 69
三、汪萊的球麵三角研究 73
四、汪萊關於三角學的研究 76
五、P進位製、組閤數學及其他 77
第四節 羅士琳的數學貢獻 79

第四章 天文學 83
第一節 楊光先與“康熙曆獄” 84
第二節 徽州考據學傢的天文曆法工作 87
一、江永在天文曆法方麵的工作 87
二、戴震的天文曆法工作 89
三、程瑤田、淩廷堪及俞正燮等的天文研究工作 90
第三節 明至清前期徽州地區對天文儀器的研製 92
一、詹希元的五輪沙漏 92
二、齊彥槐及其天文儀器研製工作 95
三、其他學者對天文儀器的研製 97
第四節 鄭復光對天文儀器的研究和介紹 98
一、鄭復光對望遠鏡的研製和使用 98
二、鄭復光對雙反射八分儀的介紹和研究 99
三、鄭復光在天文儀器方麵的其他工作 1OO

第五章 地學 103
第一節 程大昌在地學上的成就 105
一、《禹貢》研究的突破和影響 106
二、西北部邊防地理研究的貢獻 108
三、《禹貢山川地理圖》的學術價值 110
第二節 徽州圖經和羅願《新安誌》 112
一、徽州圖經 112
二、《新安誌》在地理學上的貢獻 118
三、《新安誌》的地理學地位和影響 122
第三節 祝穆《方輿勝覽》的地理學貢獻 126
一、珍貴的宋代地誌 126
二、曆史地理方麵的貢獻 128
三、經濟地理方麵的貢獻 130
四、人文地理方麵的貢獻 134
五、《方輿勝覽》的作者問題討論 137
第四節 戴震的地理學研究與貢獻 139
一、戴震地理學研究活動紀事 140
二、研究《水經注》的學術風格 142
三、考訂《水經注》的卓越貢獻 146
四、《水地記》的著述 150
第五節 程瑤田地理學研究的成就 151
一、程瑤田治學簡述 15l
二、地學研究方麵的成就和特色 153
三、《禹貢三江考》的學術貢獻 155
四《水地小記》的學術價值 156
第六節 明清徽州的方誌學 158
一、明清徽州方誌纂修的概貌 159
二、明清徽州方誌學興盛的背景 160
三、明清徽州方誌中的地學成就 161

第六章 物理學與機械製作技術 163
第一節 張誌和《玄真子》中的物理知識 164
一、對光與影的認識 165
二、關於人造彩虹的實驗 167
三、關於液體錶麵張力現象和視覺問題 168
第二節 程大昌《演繁露》中的光學知識 169
一、關於月光成因的辨析 169
二、對色散現象的認識 17l
第三節 十二平均律的第一個知音--江永的樂律學研究 173
第四節 戴震《考工記圖》中的物理知識及其學術價值 176
第五節 鄭復光的物理學成就 18l
-、19世紀前期中國光學的集大成之作--《鏡鏡論癡》中的光學成就 181
二、《費隱與知錄》中的物理知識 183
三、關於火輪船的先驅性研究 186
第六節 機械製作技術 188
一、黃履莊的機械發明 188
二、戴震《贏鏇車記》和《自轉車記》中的機械技術知識 191
三、齊彥槐的龍尾車試驗 194
四、磁學應用技術--萬安羅盤的製造及其影響 197

第七章 茶葉與蠶桑 203
第一節 茶葉生産 204
一、徽州茶葉的發展及原因 204
二、名茶屯綠、祁紅的研製 213
第二節 蠶業生産與蠶桑著作 218
一、蠶業生産 218
二、蠶桑著作 223

第八章 生物學 227
第一節 羅願在生物學上的貢獻 228
一、《爾雅翼》中的生物學成就 229
二、《新安誌》中的動植物知識 235
第二節 對食用動植物的利用和研究 237
一、昊瑞的《日用本草》 238
二、潘之恒的《廣菌譜》 240
三、鮑山的《野菜博錄》 24l
第三節 《黃海山花圖》與《箋卉》 242
第四節 汪灝與《廣群芳譜》及其他 247
第五節 程石鄰與《鵪鶉譜》 250
第六節 陳均《畫眉筆談》 254
第七節 動植物訓詁和嶺南動植物記錄 258
一、以戴震《經雅》為代錶的動植物訓詁 258
二、吳綺《嶺南風物記》的動植物知識 261

第九章 技術與工程 265
第一節 造紙 266
一、徽州造紙概況 266
二、澄心堂紙的製造 27l
第二節 印刷 275
一、精湛的雕版印刷 275
二、徽州版畫和套版印刷 279
三、年畫印刷與锡澆版印刷 284
四、鬍正言與“侄版”、“拱花”印刷 287
第三節 詹天佑和程士範對中國鐵路事業的貢獻 294
一、詹天佑與京張鐵路的修建 295
二、程士範與淮南鐵路的修建 299
第四節 膽水煉銅法的重大貢獻 302
一、化學史上的重大發明 302
二、張孝等人的重大貢欲 303
主要參考文獻 307
後記 309
《徽州文化全書》後記 311

前言/序言


《江淮風物誌:淮河文化圈的民俗與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淮河文化圈(包括安徽、江蘇北部及河南東部部分地區)曆史沿革、地理環境對人文景觀的塑造,以及獨特民俗風情演變的綜閤性著作。全書以“江淮”這一地理概念為基石,細緻梳理瞭自史前至近現代,這一區域在經濟結構、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建築藝術和日常生活中的顯著特徵與曆史轉摺點。重點關注瞭該地區在水利治理、農業技術革新、區域性方言的形成與流變,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文化樞紐角色。 --- 第一章:地理的塑造——淮河的呼吸與江淮的界限 本章首先從地理學和地貌學的角度,界定瞭“江淮”這一概念的地理範疇。淮河作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綫之一,其水文特徵(季節性泛濫與治理的艱難)深刻地影響瞭沿岸居民的生存哲學。 1.1 衝積平原的特性與農業基礎: 詳細分析瞭淮河中下遊平原土壤的構成,以及這種土壤如何決定瞭該地區的主糧作物結構(小麥、水稻與雜糧的混種比例)。探討瞭“大水與旱災”交替齣現的自然環境,如何催生瞭精細的節水灌溉技術和區域性的互助農事傳統。 1.2 氣候的過渡性影響: 考察瞭江淮地區處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嚮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帶的特性。這種氣候上的“中間性”體現在物産的豐富性上,也反映在居民性格的韌性與適應性上。 1.3 區域水利工程的曆史: 梳理瞭曆代王朝對淮河的治理方略,從大禹治水到明清時期的“束水攻沙”策略,再到民國時期的搶險與災後重建。水利工程不僅是技術史,更是權力分配和社會動員能力的體現。 --- 第二章:文明的交匯——區域性文化基因的溯源 江淮地帶自古便是南北文化碰撞與融閤的前沿陣地。本章緻力於發掘塑造該地區獨特文化品格的深層因素。 2.1 淮夷的遺存與楚漢文化的影響: 考察瞭淮河流域史前部落“淮夷”的文化遺存,並分析瞭楚國嚮北擴張過程中,其浪漫主義和尚武精神對江淮地區習俗的影響。探討瞭漢代在此地設郡立縣的治理模式,如何奠定瞭地方行政與社會結構的基礎。 2.2 宗教與民間信仰的混雜: 深入研究瞭佛教(特彆是淨土宗在蘇北的傳播)、道教以及本土薩滿教殘餘在江淮地區的融閤過程。分析瞭地方神祇(如河神信仰、竈王習俗)的演變,揭示瞭民眾在麵對自然災害時的精神寄托。 2.3 語言的斷層與方言群的形成: 語言學分析指齣,江淮方言(官話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韻、詞匯上既有北方官話的共性,又保留瞭吳語和徽語的某些特徵。這反映瞭曆史上人口遷徙與長期雜居的復雜過程。 --- 第三章:世俗生活的圖景——民俗、藝術與禮儀 本章側重於描繪江淮居民的日常生活細節,通過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重現曆史的溫度。 3.1 飲食文化的地域性: 淮揚菜係是江淮飲食的代錶,但本書更關注普通百姓的“傢常味道”。分析瞭江淮地區對豆製品、麵食和河鮮的獨特處理方式,以及“伏油”、“鼕醃”等適應季候的食物保存技術。 3.2 節慶與生命禮儀: 詳細記錄瞭春節祭祖(重“孝道”)、端午(與水患關聯的紀念)、中鞦(團圓與豐收)等主要節日的慶祝儀式。特彆關注婚喪嫁娶中的復雜禮儀流程,如“三書六禮”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簡化與保留。 3.3 傳統手工藝與建築風格: 考察瞭竹編、柳編、草席編織等適應水鄉環境的手工藝的技藝特點。在建築上,分析瞭泥磚木結構的抗濕性與地域審美的結閤,以及受當地氣候影響形成的內天井、高颱基等獨特布局。 --- 第四章:曆史的轉摺——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遷與現代化衝擊 進入近代,江淮地區作為重要的漕運與交通樞紐,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改造。 4.1 漕運的衰落與鹽運的興替: 隨著海運的興起和京杭大運河的地位變化,淮河漕運體係逐漸瓦解。本章探討瞭運河沿岸城鎮的經濟衰退與産業轉型,以及鹽業在特定曆史時期(如明清兩淮鹽區)所發揮的獨特經濟與政治作用。 4.2 戰亂、移民與社會重構: 太平天國運動及後來的抗日戰爭對該區域造成瞭深遠影響。梳理瞭大規模的內部和外部移民潮如何重塑瞭鄉村的人口結構和土地關係,以及“宗族”如何在動蕩中艱難地維持社會秩序。 4.3 現代化的初探與文化自覺: 考察瞭清末民初,受新式教育和西方思潮影響,江淮知識分子在教育、地方自治和實業救國方麵的努力與探索。分析瞭早期白話文運動中,區域文化對現代文學産生的影響。 --- 結語:流變中的江淮精神 總結江淮文化“韌性強、適應性高、重實用、尚中和”的精神內核。強調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平衡曆史遺産的保護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確保這一獨特文化圈的曆史記憶得以延續。本書旨在為理解中國區域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一個深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範本。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生活方式充滿好奇的讀者,我購買《徽州科技》這本書,純粹是源於對“古法”的嚮往。我總覺得,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正在失去一些祖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經驗和智慧。徽州,作為一個在很多方麵都保留著濃厚傳統氣息的地區,我一直好奇那裏的人們,在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年代,是如何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這本書,在我看來,很可能就是一本關於“古人如何智慧地解決問題”的百科全書。我設想,裏麵可能會介紹一些非常接地氣的“科技”,比如古代的節水灌溉技術,如何利用地形和水流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産;或是關於古代建築的保溫、通風原理,為什麼徽州民居在嚴寒酷暑中都能保持舒適;甚至可能涉及一些簡單的“醫療科技”,比如草藥的種植、炮製和運用,如何緩解病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即使是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古代,人類的智慧也能夠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解決方案,並且這些解決方案,在今天看來,或許依然具有藉鑒意義。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實用智慧”的認同感和尊重的書。

評分

我選擇《徽州科技》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它名字中透露齣的那種“東方哲學與西方科學的交融”的可能性。在我看來,傳統的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在哲學思想、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一些“道法自然”的樸素認知上,其實蘊含著與現代科學很多理念相通之處,隻是錶達方式不同。我猜想,這本書會嘗試去解讀,徽州這個在中國文化史和經濟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是如何在其發展過程中,將這種東方智慧與某種形式的“技術”或“科學”理念結閤起來的。它可能不會直接講述具體的科學原理,而是通過徽州獨特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藝術形式,甚至其商業運作模式,來摺射齣一種“技術哲學”。比如,徽州商人極其注重誠信和長遠發展,這種“道義”的商業倫理,在某種程度上,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早期實踐,而這種實踐,恰恰是現代科技發展中也極力追求的目標?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用一種更加宏觀和哲學化的視角,去探討“徽州”這個概念背後所蘊含的,關於智慧、發展與人性的深刻洞察。

評分

我對《徽州科技》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失落的文明”或是“被遺忘的技藝”這類主題的迷戀。總覺得曆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璀璨的明珠被時間掩埋,而徽州,作為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文化與經濟中心,其在科技發展方麵的脈絡,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我猜想,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枯燥的技術說明書,而是會以一種敘事性的方式,將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技術”融入到徽州人的生活、生産、乃至思想之中。比如,那些精巧的徽州牌坊,它們不僅僅是功德的象徵,其背後是否蘊含著先進的結構力學和建造工藝?那些聞名遐邇的徽墨、宣紙,其製作過程中是否有獨門秘籍,是怎樣在數百年間保持其卓越品質的?再者,徽州商人的經營之道,是否也蘊含著某種“商業科技”的雛形,比如精密的賬簿係統、物流管理,甚至是早期金融工具的運用?我非常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去挖掘那些可能被我們忽略的,但卻對中國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意義的“徽州密碼”。它應該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讓我們在欣賞徽州山水之美、建築之雅的同時,也能窺見隱藏在其中的智慧光芒。

評分

我對《徽州科技》的購買衝動,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暗示的“地域性創新”所吸引。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科技史,總是習慣性地將目光投嚮那些大的發明傢和實驗室,但我覺得,真正的創新,很多時候是孕育在具體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實踐中的。徽州,作為一個自給自足,又對外交流頻繁的地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傳統,一定孕育齣瞭許多適應當地需求的“技術”和“方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這種“徽州特色”的創新。它可能不會是那些顛覆性的發明,而是更偏嚮於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因地製宜”的實用主義。比如,徽州地區的獨特氣候和土壤,是如何催生齣特殊的農作物種植和糧食儲存技術?徽州山多水急的地形,是如何促使他們發展齣高效的交通運輸和水利工程?甚至,那些精美的徽派建築,其材料的選擇、結構的組閤,是如何在滿足居住需求的同時,也體現齣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利用?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中的智慧之光,感受到徽州人民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並實踐著“技術”的。

評分

這本《徽州科技》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一種古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撲麵而來。深邃的墨綠色背景,點綴著淡淡的金色紋理,仿佛是古老的符文在低語。封麵上那個抽象的徽州古建築剪影,與旁邊流綫型的科技綫條巧妙融閤,暗示瞭這本書將要探索的,絕非簡單的曆史堆砌,而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最初是被這封麵所打動,抱著一種“會是怎樣的奇妙碰撞”的好奇心翻開瞭它。我知道徽州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薈萃之地,也曾孕育齣輝煌的商幫文化,但“科技”二字與“徽州”的結閤,著實讓人耳目一新。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描繪那些隱藏在徽州深山古宅中的巧匠,他們如何憑藉著祖輩傳下來的智慧,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發展齣獨樹一幟的技藝,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黑科技”。可能是關於古代的建築力學,精密的木工技藝,或是某種獨特的農耕技術,抑或是古代的冶煉、製瓷工藝。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冰冷的史料,轉化為鮮活的文字,讓我們仿佛能聽到徽州工匠們的錘打聲,聞到古老作坊的油墨香。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更是一種關於人類智慧如何在特定環境中生根發芽,並最終綻放齣獨特光彩的深刻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