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5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匯編

2001-2005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匯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 編
圖書標籤:
  • 地震
  • 災害
  • 損失評估
  • 中國大陸
  • 2001-2005
  • 匯編
  • 自然災害
  • 地質災害
  • 災害防治
  • 經濟損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地震齣版社
ISBN:9787502837846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57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01~2005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匯編》主要有2001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一康定6.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2001年3月12日雲南省瀾滄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2001年3月24日新疆和靜縣西北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2001年4月10日雲南省施甸5.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等內容。

目錄

2001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
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康定6.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3月12日雲南省瀾滄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3月24日新疆和靜縣西北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4月10日雲南省施甸5.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5月24日四川省鹽源5.8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5月24日雲南寜蒗-四川鹽源5.8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6月8日雲南省施甸5.3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6月23日重慶市榮昌4.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7月10日雲南省楚雄5.3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7月11日甘肅省肅南5.3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7月15日雲南省江川5.1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1年10月27日雲南省永勝6.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2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
2002年8月8日四川省新龍縣5.3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2年9月5日浙江省泰順縣-文成縣4.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2年10月20日內濛古锡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2年12月14日甘肅玉門5.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2年12月25日新疆烏恰5.7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
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師5.4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2月14日新疆石河子4.9、5.4級地震科學考察報告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師6.8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6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4月24日陝西省石泉4.5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5月4日新疆伽師5.8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6月17日四川省西昌4.8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7月10日四川省西昌、昭覺間4.8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
2003年7月21日雲南省大姚6.2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8月16日內濛古巴林左旗-阿魯科沁旗5.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8月18日西藏波密南5.7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8月21日四川省鹽源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9月2日新疆阿剋陶5.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9月27日中國、俄羅斯邊境7.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10月16日雲南大姚6.1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10月25日甘肅省民樂-山丹6.1、5.8級地震現場災害評估報告
2003年11月13日甘肅省岷縣-臨潭-卓尼5.2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11月15日雲南魯甸5.1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11月25日山西省洪洞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11月26日雲南省魯甸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蘇6.1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
2004.年3月7日西藏那麯地區巴木錯北5.6級地震災害評估報告
2004.年3月24日內濛古自治區锡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5.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5月11日青海德令哈5.9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6月17日四川宜賓白花4.7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7月12日西藏仲巴縣北6.7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8月10日雲南省魯甸5.6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8月24日西藏安多縣5.8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9月7日甘肅省岷縣-卓尼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9月17日廣東陽江4.9級地震烈度分布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10月19日雲南保山隆陽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4年12月26日雲南省雙柏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5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
2005年1月5日四川省馬爾康4.7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5年1月26日雲南省思茅5.0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5年2月15日新疆烏什6.3級地震情況報告
2005年4月8日西藏仲巴北6.5、5.2級地震考察報告
2005年6月2日西藏林芝地區墨脫縣5.9級地震考察報告
2005年7月25日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5.1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5年8月5日雲南省會澤-四川會東5.3級地震四川震區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5年8月13日雲南省文山5.3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5年8月26日新疆墨玉縣5.2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
2005年10月27日廣西平果-田東4.6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5.7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江西省部分)

精彩書摘

  二、災區概況和自然環境石泉縣與漢陰縣位於陝西省南部,漢江上遊。北依秦嶺南麓,南接巴山北坡。漢江由西嚮東穿境而過,地形輪廓呈“兩山夾一川”之勢。境內地形復雜,山巒疊嶂,地形高低懸殊較大。
  災區主要涉及的石泉縣,全縣有15個鄉鎮、219個行政村,共5.4 7萬戶、18.2 6萬人。
  災區主要包括石泉縣東北部山區的迎豐、中池、紅衛、池河、銀橋、曾溪、城關等鄉鎮、漢陰縣的酒店鎮、觀音河鄉以及寜陝縣鐵爐廟鄉等鄉鎮。三、傷亡及戶外避難人數此次地震沒有造成人員死亡,1人輕傷。造成無傢可歸人數為170戶680人(石泉縣調查統計結果)。四、建築物及其他工程結構破壞2003年4月24日06時37分28.4 秒,陝西省石泉縣境內發生M。4.5 地震。這次地震受災範圍包括安康市的石泉、漢陰和寜陝3個縣。安康、漢中兩市部分縣區強烈有感。地震災害比較嚴重,災區部分農民住房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其中石泉縣受災最為嚴重,有1人輕傷,災區主要包括石泉縣的迎豐、中池、紅衛、池河、銀橋、曾溪、城關以及漢陰縣的酒店、觀音河等鄉鎮。
  地震發生後,陝西省地震局立刻派齣地震現場考察工作隊迅速趕往震區開展地震災害評估、地震烈度考察和地震現場科學考察工作。中國地震局緊急救援辦兩位同誌於24日晚到達災區,指導開展相關的工作。
  地震災害調查和損失評估工作是根據有關國傢標準和中國地震局《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工作規定》的要求,結閤震區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工作組會同震區有關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用抽樣調查、單項調查、填錶調查核實的方法,取得瞭大量的基礎資料,通過計算得齣瞭此次地震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
  陝西境內除陝北延安、榆林兩市外,全省普遍有感。安康、漢中市的部分縣強烈有感,寶雞、西安市感覺明顯。
  由於地震災區的房屋建築、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等情況基本類似,因此把災區的破壞情況劃分為1個評估區,通過抽樣調查進行評估。
  根據現場考察,結閤災區政府部門提供的資料,地震災區房屋建築的結構類型主要劃分為:土坯房、磚木結構房屋、磚混結構房屋。
  由於災區地處秦巴山區,山大、溝深、坡陡,且建築物普遍建築質量較差、地基基礎不良、沒有任何抗震措施,因此,震害情況較為突齣。震害的主要具體錶現為:掉瓦、梭瓦,牆體開裂、傾斜,屋麵檁條、樓枕榫頭斷開、拉脫,掾皮摺斷,地基下陷、開裂等。總體錶現為受災範圍廣,受災嚴重等特點。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詳實,且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書目信息: --- 《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農業適應策略研究》 導言:刻不容緩的挑戰與轉型的必然 氣候變化已不再是遙遠的科學預測,而是深刻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威脅。本研究聚焦於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特定地理區域(如東南亞季風區、地中海氣候區及中亞乾旱區)農業係統所麵臨的復雜挑戰。本書旨在超越宏觀的理論探討,深入剖析氣候變異性(如極端高溫、降水模式改變、病蟲害分布遷移)如何具體作用於主要作物的産量、水資源可利用性及土壤健康,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兼具科學嚴謹性與地方適應性的綜閤性應對策略。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係統的量化影響評估 本部分建立瞭一套多尺度、多參數的耦閤模型,用以模擬不同情景下(基於IPCC RCPs係列情景)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的驅動效應。 第一章:溫度閾值與作物生理脅迫 詳細分析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在關鍵生長期(如抽穗期、灌漿期)遭遇的“熱害”臨界點。通過實地觀測數據和遙感監測,量化瞭平均氣溫每升高1℃,特定緯度帶作物減産的百分比。研究特彆關注瞭夜間最低氣溫上升對作物呼吸消耗和淨光閤效率的負麵耦閤效應。 第二章:降水變異性與水資源壓力分析 本章側重於降水不確定性。傳統的水文模型被修正,以納入極端降水事件(如暴雨、乾旱)的頻率增加。對比瞭不同農業灌溉體係(如傳統的漫灌、現代的滴灌和噴灌)在麵臨連續枯水年時的韌性差異。在中亞乾旱區,深入探討瞭冰川融水減少對季節性灌溉水源的長期衝擊。 第三章:土壤健康與生態反饋 氣候變暖加速瞭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速率,影響瞭土壤碳匯能力和養分循環效率。本章利用長期定位觀測數據,展示瞭土壤溫度升高如何促進微生物活動,進而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並闡釋瞭這種變化對土壤保水能力和有效磷、氮素有效性的連鎖反應。 第二部分:區域適應性策略的創新與實踐 基於前述的風險評估,本書提齣瞭從宏觀政策引導到微觀農戶層麵的多維度適應路徑。 第四章:培育抗逆新品種與生物技術應用 重點介紹瞭幾種通過基因編輯或傳統育種技術獲得的,針對高溫脅迫、耐鹽堿或短生育期的作物品種的推廣潛力。案例分析瞭熱帶水稻品種在亞熱帶地區的應用潛力及其帶來的種植製度調整需求。同時,探討瞭生物固氮技術在減少化肥依賴方麵的應用前景。 第五章:精準農業與氣候智能型灌溉技術 引入瞭基於物聯網(IoT)和傳感器網絡的“氣候智能型”灌溉係統。該係統能實時獲取作物葉麵溫度、土壤濕度和未來短期天氣預報,自動優化需水量和灌溉時間。書中詳細記錄瞭該技術在試點區域(如中國華北平原)的實施成本、節水效益(平均節水率超過30%)及對作物産量的穩定作用。 第六章:土地利用規劃與農業生態係統重構 針對極端氣候頻發地區,本章提齣瞭土地利用的再優化建議。例如,在易受洪澇災害的低窪地帶,建議從高價值的糧食作物轉嚮耐水淹的經濟作物或水産養殖的生態組閤。在山地農業中,強調瞭梯田係統的生態服務功能維護和森林植被恢復在涵養水源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政策框架、經濟模型與社會影響 農業適應並非純粹的技術問題,它深刻依賴於製度保障和社會經濟條件。 第七章:氣候風險管理與農業保險機製創新 評估瞭現有農業保險産品在覆蓋極端氣候風險方麵的不足。提齣瞭基於遙感指數(如降水指數、溫度指數)的參數化農業保險方案,以解決傳統查勘定損的滯後性和高成本問題。分析瞭政府補貼在引導農戶采納高成本適應技術中的激勵作用。 第八章:小農戶的適應能力與知識傳播 聚焦於發展中國傢和小農戶麵臨的適應睏境,如信息獲取壁壘、資金限製和傳統知識的衝突。本章通過社會學調查方法,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農戶對氣候預警信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並設計瞭基於地方“能人”和農民田間學校的知識擴散網絡模型。 第九章:跨區域閤作與全球糧食供應鏈的韌性 氣候變化引發的減産可能導緻全球貿易格局重塑。本章探討瞭主要糧食齣口國與進口國之間建立長期、穩定且具有氣候韌性的貿易協定,以平抑突發氣候事件對全球糧食價格的衝擊,確保區域間的供需平衡。 結論與展望 本書總結瞭當前研究的局限性,並指齣瞭未來在氣候模型與作物模型深度耦閤、土壤碳循環的精確量化以及氣候適應政策的長期社會經濟評估等方麵的研究方嚮。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農業挑戰,需要科技創新、製度變革與社會協作的同步推進。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過去一段時期內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研究的空白,尤其是2001-2005年這個時間段,對於很多從事防災減災、城市規劃、保險業以及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渴望能夠係統地瞭解這一時期的損失情況。我特彆關注的是,匯編中是否能體現齣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地震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差異,例如,是沿海地區的地震損失更大,還是內陸地區的?是強震造成的直接財産損失更突齣,還是由次生災害(如滑坡、洪水、海嘯)引發的間接損失更嚴重?此外,書中對於損失評估的方法論是否有所介紹和探討?能否看到一些先進的評估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的案例?這對於我理解和學習如何進行科學、準確的災害損失評估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份詳實的數據基底,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參考,也能幫助決策者更清晰地認識到不同震級、不同烈度地震可能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從而製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評分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這本書的興趣點更多在於它所揭示的“人”的故事。2001-2005年,中國大陸經曆瞭哪些令人難忘的地震事件?這些事件不僅帶來瞭物質上的損失,更深刻地影響瞭無數人的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災難麵前人們的堅韌與互助,那些感人的救援故事,那些災後重建的艱辛與希望。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幸存者的口述曆史?是否會分析地震對當地經濟、社會結構、文化習俗産生的長期影響?例如,某次地震後,當地的産業結構是否發生瞭改變?人們的遷徙模式是否有所調整?村落的重建是按照原有模式進行,還是有瞭新的規劃?瞭解這些,能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地震災害的復雜性和深遠性,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更是鮮活的生命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人文關懷的視角,展現災難下的中國,展現中國人麵對災難時的精神力量。

評分

我是一位熱衷於數據分析的業餘愛好者,看到“評估匯編”這個詞,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書中數據的質量和可信度。2001-2005年,中國的統計和數據收集能力相比現在可能有所不同,我特彆關注書中數據的來源、統計口徑以及評估方法。書中是否詳細說明瞭損失評估的依據和計算過程?是否存在一些相對主觀的評估項目,又是如何進行量化的?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趨勢性的分析,例如,在這一時期內,地震災害損失的總體趨勢是上升還是下降?不同省份、不同區域的損失分布有何顯著特點?是否有數據能夠支持關於地震對宏觀經濟影響的討論?比如,某次大地震是否對區域GDP增長産生瞭可見的負麵影響?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詳盡的數據圖錶和統計分析,那將是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部分,能夠讓我更客觀地認識到中國大陸在這一時期所麵臨的地震風險。

評分

對於我這個對中國地理和曆史略有研究的人來說,2001-2005年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一些地區麵臨嚴峻自然挑戰的時期。這本書所匯編的地震災害損失,恰好可以放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對災害損失的界定和分類是如何進行的?是僅僅計算直接的經濟損失,還是包含瞭環境破壞、生態係統損害、文化遺産損毀等方麵?在書中是否能夠看到不同類型損失的占比分析?例如,在某個震級較大的地震中,農業損失、工業損失、民用建築損失,以及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梁、電力、通訊)的破壞程度分彆是多少?這本書是否也提供瞭一些關於災害管理、應急響應和災後重建的案例分析?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學習到哪些成功的經驗和需要吸取的教訓,這對於提高我國整體的防震減災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評分

這本書名雖然聽起來比較學術化,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都比較關注的人來說,它可能隱藏著一些關於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信息。2001-2005年,中國正處於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地震災害的發生,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的地區,其損失評估可能會揭示齣發展模式中的一些脆弱性。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地震災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例如,地震是否引發瞭新的地質災害,對當地的植被、水資源造成瞭破壞?同時,我也想瞭解,在災害發生後,重建過程中是否考慮瞭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書中能否看到一些關於風險評估與城市規劃、建築標準製定的聯係?通過對這些損失的詳細評估,我們是否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更好地規避和應對自然災害,以實現更安全、更可持續的發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