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科技

徽州科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秉伦,胡化凯 著
图书标签:
  • 徽州
  • 科技
  • 地方科技
  • 区域创新
  • 科技发展
  • 文化科技
  • 科技文献
  • 学术研究
  • 安徽
  • 徽州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25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078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徽州文化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大家探讨研究。《徽州科技》呈现的就是徽州在科技方面的深厚底蕴。它首先概述了徽州的科技发展史,然后分不同领域对它进行详细介绍,这里主要涉及了朱熹的自然观及其科学贡献、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与机械制作技术、茶叶与蚕桑、生物学、技术与工程等。

内容简介

《徽州文化全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是建国以来安徽省规模大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该书将徽州文化体系中那些具特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20个子课题,形成20部研究专著。这些卷目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科技》、《徽州民俗》、《徽派篆刻》、《徽州方言》、《徽派版画》、《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州历史档案》、《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徽州工艺》、《徽菜》。
《全书》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探索了各类徽州文化观象,研究这些观象与徽州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居民生活的关系,把徽州文化放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来审视,并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对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徽州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学术探讨。就《全书》整体而言,是我省建国以来规模大的一部原创性学术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徽州文化研究全面、系统、的学术著作。
《徽州文化全书》的出版,是我省地方文化建设和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件盛事。综观《全书》20卷,可以说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全书》首次宽视野、多层次地研究徽州的文化现象,内容广泛,几乎囊括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上体现了新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新时期徽学研究的学术特点,代表了时代的学术水平;二是。参加各卷写作的作者,均为目前活跃于国内徽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成果颇丰,饮誉学界,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徽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应该说,《全书》的学术性是不容置疑。三是系统性。《全书》20卷专著,既是有机的整体,又独立成书;既注意到徽州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又照顾其典型性和内在逻辑性,是迄今为止具系统性的徽学研究著作。四是创新性。《全书》深入研究徽州文化各种现象形成、演进情况以及彼此的互动关系。书中许多资料与图书都是首次面世,许多理论方法也都站在学科前沿,无论是资料、观点和方法,均体现出很高的原创性。

目录

总序 l
第一章 徽州科技发展史概论 l
一、兴学重教,经世致用 7
二、徽商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9
三、徽州人的创新精神 11

第二章 朱熹的自然观及其科学贡献 17
第一节 格物致知与认识自然 18
第二节 宇宙演化理论 25
第三节 时空无限思想和地质变化思想 30
第四节 农学思想 34

第三章 数学 43
第一节 商业数学与程大位《算法统宗》 44
一、明代商业数学的发展与珠算的普及 44
二、程大位及其《算法统宗》 46
第二节 戴震与清中叶中国传统数学复兴运动 60
一、戴震学术渊源与特色 60
二、戴震复原“算经十书” 62
三、戴震数学著作《策算》与《勾股割圜记》简介 64
第三节 清中叶最具创造力的数学家汪莱 66
一、汪莱学术生涯 66
二、汪莱对方程理论的研究 69
三、汪莱的球面三角研究 73
四、汪莱关于三角学的研究 76
五、P进位制、组合数学及其他 77
第四节 罗士琳的数学贡献 79

第四章 天文学 83
第一节 杨光先与“康熙历狱” 84
第二节 徽州考据学家的天文历法工作 87
一、江永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 87
二、戴震的天文历法工作 89
三、程瑶田、凌廷堪及俞正燮等的天文研究工作 90
第三节 明至清前期徽州地区对天文仪器的研制 92
一、詹希元的五轮沙漏 92
二、齐彦槐及其天文仪器研制工作 95
三、其他学者对天文仪器的研制 97
第四节 郑复光对天文仪器的研究和介绍 98
一、郑复光对望远镜的研制和使用 98
二、郑复光对双反射八分仪的介绍和研究 99
三、郑复光在天文仪器方面的其他工作 1OO

第五章 地学 103
第一节 程大昌在地学上的成就 105
一、《禹贡》研究的突破和影响 106
二、西北部边防地理研究的贡献 108
三、《禹贡山川地理图》的学术价值 110
第二节 徽州图经和罗愿《新安志》 112
一、徽州图经 112
二、《新安志》在地理学上的贡献 118
三、《新安志》的地理学地位和影响 122
第三节 祝穆《方舆胜览》的地理学贡献 126
一、珍贵的宋代地志 126
二、历史地理方面的贡献 128
三、经济地理方面的贡献 130
四、人文地理方面的贡献 134
五、《方舆胜览》的作者问题讨论 137
第四节 戴震的地理学研究与贡献 139
一、戴震地理学研究活动纪事 140
二、研究《水经注》的学术风格 142
三、考订《水经注》的卓越贡献 146
四、《水地记》的著述 150
第五节 程瑶田地理学研究的成就 151
一、程瑶田治学简述 15l
二、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153
三、《禹贡三江考》的学术贡献 155
四《水地小记》的学术价值 156
第六节 明清徽州的方志学 158
一、明清徽州方志纂修的概貌 159
二、明清徽州方志学兴盛的背景 160
三、明清徽州方志中的地学成就 161

第六章 物理学与机械制作技术 163
第一节 张志和《玄真子》中的物理知识 164
一、对光与影的认识 165
二、关于人造彩虹的实验 167
三、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和视觉问题 168
第二节 程大昌《演繁露》中的光学知识 169
一、关于月光成因的辨析 169
二、对色散现象的认识 17l
第三节 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个知音--江永的乐律学研究 173
第四节 戴震《考工记图》中的物理知识及其学术价值 176
第五节 郑复光的物理学成就 18l
-、19世纪前期中国光学的集大成之作--《镜镜论痴》中的光学成就 181
二、《费隐与知录》中的物理知识 183
三、关于火轮船的先驱性研究 186
第六节 机械制作技术 188
一、黄履庄的机械发明 188
二、戴震《赢旋车记》和《自转车记》中的机械技术知识 191
三、齐彦槐的龙尾车试验 194
四、磁学应用技术--万安罗盘的制造及其影响 197

第七章 茶叶与蚕桑 203
第一节 茶叶生产 204
一、徽州茶叶的发展及原因 204
二、名茶屯绿、祁红的研制 213
第二节 蚕业生产与蚕桑著作 218
一、蚕业生产 218
二、蚕桑著作 223

第八章 生物学 227
第一节 罗愿在生物学上的贡献 228
一、《尔雅翼》中的生物学成就 229
二、《新安志》中的动植物知识 235
第二节 对食用动植物的利用和研究 237
一、昊瑞的《日用本草》 238
二、潘之恒的《广菌谱》 240
三、鲍山的《野菜博录》 24l
第三节 《黄海山花图》与《笺卉》 242
第四节 汪灏与《广群芳谱》及其他 247
第五节 程石邻与《鹌鹑谱》 250
第六节 陈均《画眉笔谈》 254
第七节 动植物训诂和岭南动植物记录 258
一、以戴震《经雅》为代表的动植物训诂 258
二、吴绮《岭南风物记》的动植物知识 261

第九章 技术与工程 265
第一节 造纸 266
一、徽州造纸概况 266
二、澄心堂纸的制造 27l
第二节 印刷 275
一、精湛的雕版印刷 275
二、徽州版画和套版印刷 279
三、年画印刷与锡浇版印刷 284
四、胡正言与“侄版”、“拱花”印刷 287
第三节 詹天佑和程士范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 294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的修建 295
二、程士范与淮南铁路的修建 299
第四节 胆水炼铜法的重大贡献 302
一、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302
二、张孝等人的重大贡欲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07
后记 309
《徽州文化全书》后记 311

前言/序言


《江淮风物志:淮河文化圈的民俗与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淮河文化圈(包括安徽、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部分地区)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塑造,以及独特民俗风情演变的综合性著作。全书以“江淮”这一地理概念为基石,细致梳理了自史前至近现代,这一区域在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显著特征与历史转折点。重点关注了该地区在水利治理、农业技术革新、区域性方言的形成与流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化枢纽角色。 --- 第一章:地理的塑造——淮河的呼吸与江淮的界限 本章首先从地理学和地貌学的角度,界定了“江淮”这一概念的地理范畴。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之一,其水文特征(季节性泛滥与治理的艰难)深刻地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存哲学。 1.1 冲积平原的特性与农业基础: 详细分析了淮河中下游平原土壤的构成,以及这种土壤如何决定了该地区的主粮作物结构(小麦、水稻与杂粮的混种比例)。探讨了“大水与旱灾”交替出现的自然环境,如何催生了精细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区域性的互助农事传统。 1.2 气候的过渡性影响: 考察了江淮地区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的特性。这种气候上的“中间性”体现在物产的丰富性上,也反映在居民性格的韧性与适应性上。 1.3 区域水利工程的历史: 梳理了历代王朝对淮河的治理方略,从大禹治水到明清时期的“束水攻沙”策略,再到民国时期的抢险与灾后重建。水利工程不仅是技术史,更是权力分配和社会动员能力的体现。 --- 第二章:文明的交汇——区域性文化基因的溯源 江淮地带自古便是南北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前沿阵地。本章致力于发掘塑造该地区独特文化品格的深层因素。 2.1 淮夷的遗存与楚汉文化的影响: 考察了淮河流域史前部落“淮夷”的文化遗存,并分析了楚国向北扩张过程中,其浪漫主义和尚武精神对江淮地区习俗的影响。探讨了汉代在此地设郡立县的治理模式,如何奠定了地方行政与社会结构的基础。 2.2 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混杂: 深入研究了佛教(特别是净土宗在苏北的传播)、道教以及本土萨满教残余在江淮地区的融合过程。分析了地方神祇(如河神信仰、灶王习俗)的演变,揭示了民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精神寄托。 2.3 语言的断层与方言群的形成: 语言学分析指出,江淮方言(官话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韵、词汇上既有北方官话的共性,又保留了吴语和徽语的某些特征。这反映了历史上人口迁徙与长期杂居的复杂过程。 --- 第三章:世俗生活的图景——民俗、艺术与礼仪 本章侧重于描绘江淮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通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历史的温度。 3.1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淮扬菜系是江淮饮食的代表,但本书更关注普通百姓的“家常味道”。分析了江淮地区对豆制品、面食和河鲜的独特处理方式,以及“伏油”、“冬腌”等适应季候的食物保存技术。 3.2 节庆与生命礼仪: 详细记录了春节祭祖(重“孝道”)、端午(与水患关联的纪念)、中秋(团圆与丰收)等主要节日的庆祝仪式。特别关注婚丧嫁娶中的复杂礼仪流程,如“三书六礼”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简化与保留。 3.3 传统手工艺与建筑风格: 考察了竹编、柳编、草席编织等适应水乡环境的手工艺的技艺特点。在建筑上,分析了泥砖木结构的抗湿性与地域审美的结合,以及受当地气候影响形成的内天井、高台基等独特布局。 --- 第四章:历史的转折——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冲击 进入近代,江淮地区作为重要的漕运与交通枢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造。 4.1 漕运的衰落与盐运的兴替: 随着海运的兴起和京杭大运河的地位变化,淮河漕运体系逐渐瓦解。本章探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产业转型,以及盐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明清两淮盐区)所发挥的独特经济与政治作用。 4.2 战乱、移民与社会重构: 太平天国运动及后来的抗日战争对该区域造成了深远影响。梳理了大规模的内部和外部移民潮如何重塑了乡村的人口结构和土地关系,以及“宗族”如何在动荡中艰难地维持社会秩序。 4.3 现代化的初探与文化自觉: 考察了清末民初,受新式教育和西方思潮影响,江淮知识分子在教育、地方自治和实业救国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分析了早期白话文运动中,区域文化对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 结语:流变中的江淮精神 总结江淮文化“韧性强、适应性高、重实用、尚中和”的精神内核。强调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历史遗产的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确保这一独特文化圈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一个深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徽州科技》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失落的文明”或是“被遗忘的技艺”这类主题的迷恋。总觉得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璀璨的明珠被时间掩埋,而徽州,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中心,其在科技发展方面的脉络,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的技术说明书,而是会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技术”融入到徽州人的生活、生产、乃至思想之中。比如,那些精巧的徽州牌坊,它们不仅仅是功德的象征,其背后是否蕴含着先进的结构力学和建造工艺?那些闻名遐迩的徽墨、宣纸,其制作过程中是否有独门秘籍,是怎样在数百年间保持其卓越品质的?再者,徽州商人的经营之道,是否也蕴含着某种“商业科技”的雏形,比如精密的账簿系统、物流管理,甚至是早期金融工具的运用?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去挖掘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但却对中国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意义的“徽州密码”。它应该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们在欣赏徽州山水之美、建筑之雅的同时,也能窥见隐藏在其中的智慧光芒。

评分

我选择《徽州科技》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名字中透露出的那种“东方哲学与西方科学的交融”的可能性。在我看来,传统的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一些“道法自然”的朴素认知上,其实蕴含着与现代科学很多理念相通之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我猜想,这本书会尝试去解读,徽州这个在中国文化史和经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是如何在其发展过程中,将这种东方智慧与某种形式的“技术”或“科学”理念结合起来的。它可能不会直接讲述具体的科学原理,而是通过徽州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艺术形式,甚至其商业运作模式,来折射出一种“技术哲学”。比如,徽州商人极其注重诚信和长远发展,这种“道义”的商业伦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早期实践,而这种实践,恰恰是现代科技发展中也极力追求的目标?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用一种更加宏观和哲学化的视角,去探讨“徽州”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关于智慧、发展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徽州科技》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古朴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扑面而来。深邃的墨绿色背景,点缀着淡淡的金色纹理,仿佛是古老的符文在低语。封面上那个抽象的徽州古建筑剪影,与旁边流线型的科技线条巧妙融合,暗示了这本书将要探索的,绝非简单的历史堆砌,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最初是被这封面所打动,抱着一种“会是怎样的奇妙碰撞”的好奇心翻开了它。我知道徽州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也曾孕育出辉煌的商帮文化,但“科技”二字与“徽州”的结合,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描绘那些隐藏在徽州深山古宅中的巧匠,他们如何凭借着祖辈传下来的智慧,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技艺,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黑科技”。可能是关于古代的建筑力学,精密的木工技艺,或是某种独特的农耕技术,抑或是古代的冶炼、制瓷工艺。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文字,让我们仿佛能听到徽州工匠们的锤打声,闻到古老作坊的油墨香。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一种关于人类智慧如何在特定环境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绽放出独特光彩的深刻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生活方式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购买《徽州科技》这本书,纯粹是源于对“古法”的向往。我总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正在失去一些祖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徽州,作为一个在很多方面都保留着浓厚传统气息的地区,我一直好奇那里的人们,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年代,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可能就是一本关于“古人如何智慧地解决问题”的百科全书。我设想,里面可能会介绍一些非常接地气的“科技”,比如古代的节水灌溉技术,如何利用地形和水流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或是关于古代建筑的保温、通风原理,为什么徽州民居在严寒酷暑中都能保持舒适;甚至可能涉及一些简单的“医疗科技”,比如草药的种植、炮制和运用,如何缓解病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即使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人类的智慧也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解决方案,并且这些解决方案,在今天看来,或许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实用智慧”的认同感和尊重的书。

评分

我对《徽州科技》的购买冲动,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暗示的“地域性创新”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科技史,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大的发明家和实验室,但我觉得,真正的创新,很多时候是孕育在具体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实践中的。徽州,作为一个自给自足,又对外交流频繁的地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一定孕育出了许多适应当地需求的“技术”和“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徽州特色”的创新。它可能不会是那些颠覆性的发明,而是更偏向于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因地制宜”的实用主义。比如,徽州地区的独特气候和土壤,是如何催生出特殊的农作物种植和粮食储存技术?徽州山多水急的地形,是如何促使他们发展出高效的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甚至,那些精美的徽派建筑,其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组合,是如何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也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智慧之光,感受到徽州人民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并实践着“技术”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