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古典诗词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认为,好的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但如果没有好的引导,普通读者很难完全领略其中的奥妙。《王国维诗词笺注》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笺注者用一种非常耐心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近王国维先生的诗词世界。 书中对某些词句的考证,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词语,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笺注者在这种考证中,展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不乏文学的美感。他会解释某个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用法,或者某个典故的演变过程,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诗词的理解。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与一位学识渊博又充满情趣的朋友聊天,他一边给我讲解诗词,一边跟我分享关于王国维先生的点点滴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不得不说,《王国维诗词笺注》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王国维先生的书。在此之前,我对他的印象多停留在“学术大家”的层面,对他的诗词创作了解不多。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笺注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王国维先生诗词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一挖掘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王国维。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王国维先生词作中“悲”与“韧”的探讨。他的诗词并非一味的哀伤,而是在深沉的悲凉中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寻。笺注者通过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将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次读完一段笺注,都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诗词的解读,更是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一种思考。
评分读《王国维诗词笺注》的感受,真是如沐春风,又似走进了一个历史的深邃殿堂。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外观所吸引,仿佛捧着一部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籍。翻开扉页,王国维先生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近代学术巨擘,其诗词作品本身便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本《王国维诗词笺注》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喜爱古典诗词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其精妙世界的大门。 笺注的文字,平实而不失学养,深入浅出,将王国维先生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诗词,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每每读到一首词,总会先看一遍原文,试图体会其中的意境,然后转向笺注,那些注释、解读、考证,如同循循善诱的良师,将我从云里雾里引向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其对词语本义的溯源,对典故出处的追溯,以及对王国维先生创作心境的揣摩。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解释,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重现,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词句背后的深意,体会到词人那份“在人间,忽如天上”的感慨。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恰逢我心绪不宁之时,却意外地带来了一种宁静与慰藉。王国维先生的诗词,总有一种独特的悲凉与孤寂,但这种悲凉并非绝望,而是一种洞彻人生真相后的清醒与超然。翻阅《王国维诗词笺注》,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与词人一同品味世事无常,一同感叹人情冷暖。笺注者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这些情感的细节一一铺陈开来,让我不再仅仅是“看”词,而是“听”词,甚至是“感受”词。 书中对一些词作的解读,尤为触动我的心弦。例如,对《浣溪沙》中“草色烟光残照里,柳丝笼翠,鬓蝉生晚”的阐释,让我仿佛看到了词人眼中那凄迷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暮色,那份对流逝时光的眷恋与无奈,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笺注者没有生硬地堆砌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传递过来,让人读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与先贤的精神交流。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位诗人,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走进他的诗歌。而《王国维诗词笺注》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将诗词原文与笺注紧密结合,方便读者随时对照查阅。更重要的是,笺注本身就是一篇篇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评论文章,它们不仅仅是对词句的解释,更是对王国维先生思想、情感、乃至其人生轨迹的梳理和还原。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意象的解读。例如,对“红豆”的阐释,笺注者不仅分析了其在古代诗歌中的传统象征意义,还结合王国维先生的生平,探讨了他赋予“红豆”的独特情感色彩。这种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让原本抽象的意象变得鲜活起来。读完关于某个意象的笺注,再回过头去看原文,会发现词句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简直是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评分1897年年底,王国维与同乡张英甫等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并上呈筹款缘由,未果。
评分装订比中大原版好不少,看着确实舒服了,但价格也高了不少
评分王国维经典很不错不错。。。。。
评分印刷什么的都不错。但为横排,我想王肯定不满意吧。
评分经典之作 校注精良!!
评分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疏证》,顺便买了这本补充一下,就是有点贵了
评分书本身的内容就不多讲了,名家力作,注解也写得比较中肯、有见地,没有狗尾续貂之嫌。
评分很经典,值得反复去阅读
评分不仅在做学问方面讲究独立,王国维的为人也同样追求个性,不为人拘。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王国维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袍,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目,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己经剪掉了。看来,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这种欲以一己之坚贞持守与社会相对抗的想法,如果仅就个人品格而言,自然有其可敬的一方面,但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则又显得极为愚执可怜。这种带有极浓重的悲剧色彩的选择,也注定了王国维在悲剧中度过他的后半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