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地理论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入门砖。它没有将历史知识以简单罗列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对“史”与“地”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认识古代中国的全新框架。钱穆先生的论述,始终围绕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历史”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并且通过具体的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对于早期文明的起源、民族的融合、国家的形成等重大历史课题,都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先生的论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关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选择。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温度,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它让我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文化土壤。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既有挑战性,又有极大的回报。钱穆先生的学识渊博,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化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古史地理论丛》中,常常会触及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问题,涉及到一些我之前并不熟悉的领域。一开始阅读,确实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借助一些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激起了我更强的求知欲。每当我成功地理解了先生的某个论点,或者领悟了他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历史、理解历史的方法。它拓展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思维层次,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古史地理论丛》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与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钱穆先生的文字,虽然使用繁体,但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他讲解得通俗易懂。他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史料,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之中,既增加了说服力,又使得文章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先生在解读古代文献时那种严谨而又不失灵活的态度。他不会轻易地接受某些既定的结论,而是会通过多方考证,去探寻事实的真相。这种治学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觉得醇厚,细细品味,则能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层次与韵味。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细致,以及一颗对历史充满敬畏之心。
评分《古史地理论丛》这本书,读起来实在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钱穆先生的文字,不疾不徐,却字字珠玑,仿佛一位老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他半个多世纪的学思心得。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是他对“地”的关注。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地理信息,而是将其视为理解中国古史的钥匙。从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向,到山脉的走向,再到早期聚落的分布,先生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强调,地理环境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与先民的活动、文化的发展、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比如,他谈到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互动,就离不开对广袤草原与肥沃农田的地理区隔的深入剖析。这种视角,颠覆了我以往对历史学习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人物与事件的堆砌,更是人与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过程。先生对“地”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地理的广度,让我仿佛置身于数千年前的华夏大地,亲身感受着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开疆拓土的艰辛与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史”的重新审视。钱穆先生在《古史地理论丛》中,并非遵循传统史学框架,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具生命力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古史的脉络。他特别强调“大历史观”,认为要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政治斗争,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深层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基因。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中央集权的确立到皇权的思想统治,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并不轻易否定前代制度的价值,而是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出发,去解读每一个制度的变迁。这种“存古”的态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与复杂性,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对“史”的论述,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智慧的洞察,让我开始思考,历史到底是什么?它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下?
评分1980年夏,在夫人陪同下到香港与阔别三十二年之久、生活在
评分明 唐寅《落花诗》
评分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评分历史乃人事之记载,故史学亦为一种人事之研究。历史所载人事,虽若限于过去,而按实殊不然。人事必有持续性,有持续数年之久者,亦有持续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以上者。既有持续,即有变动。当其尚在持续变动之中,即不得遽目之谓过去。且人事惟其有持续,故方其端绪初生,即有可然之将来随以俱至。严格言之,亦不得尽目今日以下者为未来。请举实事言之。当前之对日抗战,持续已逾五年,然不得谓今日以前五年内事俱属过去。当知此等事皆尚现在,皆在持续变动中,绝未过去。今日中日战争尚未到最后决定之阶段,吾侪即绝不当认为首都已沦陷,平津沪杭武汉广州已丧失,五年来战事已失败,此等虽若过去,而实未过去,实尚现在,而正在不断演变中。
评分钱穆先生的书值得收藏阅读,学识渊博,只能一点一点学习
评分(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评分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4]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5]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2] )史学教授。[5]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2]
评分文学独韵
评分真不错300-200抢到的这个系列,价格划算,书很好,希望京东多送神券,保持这种姿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