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凤翰——中国书法家全集
:48.00元
作者:(清)高凤翰 ,曹建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543454422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
当代书法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书法赖以存在的书写条件,另一方面,书法在有限范围内呈现繁荣,倔强地生存。我们的立场无疑要做书法繁荣的促进派。当代书法在面向时代与开拓未来的困境中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寻求启发。这就必然赋予书法史以当代的性质。它不是任意改造历史,而是由既往的历史总结规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目录
章 一臂打鼎行天下
胶州秀才
为官江南
一臂打鼎
终老胶州
第二章 艺术创作
书法少数 源
书法分期
画障
印痴
砚癖
第三章 论艺摘录
附录
常用印章
年表
主要传世作品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释文
作者介绍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亦作西亭,号南屯阝等。山东胶州人。官至徽州绩溪知县。清代前期诗人,书画家。久居扬州一带,与郑板桥等关系甚密,善篆刻印砚,藏砚千余方,皆自铭自琢,著有《砚史》等。《自作七绝》因其右臂瘫痪,此书是其左手书写,笔力老辣,中锋运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来的阅读感受是宁静而深远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花上数周时间,系统地品读一位艺术家的“全集”,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高凤翰先生那份饱经沧桑后的淡泊与洒脱,透过这些墨痕仿佛直接传达到读者的心间。我发现,当我反复品读同一幅作品时,不同心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有时候是为其遒劲有力而振奋,有时候是为其笔下的萧瑟意境而沉思。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对话,让人在领略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之余,也对传统文人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这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它收录的许多小品、信札甚至是一些题跋,都展示了高凤翰先生在日常书写中的真性情和技巧。书中的放大细节图简直是“偷师”的绝佳范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他运笔时墨色的浓淡变化、提按顿挫的力度控制。我尝试按照书中的一些示范进行临摹,发现仅仅是观察那些清晰的笔锋收束处,就能对自己的用笔习惯进行矫正。相比于那些只有巨幅作品的图集,这种贴近生活、可供借鉴的“微观”展示,对于提升个人技艺而言,无疑提供了更直接、更有效的参照物。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看得出出版社在选材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初次翻阅时,那些高清的拓片和摹本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细节的呈现力道十足,即便是微小的笔触变化,也能清晰可辨。对于研究书法历史的人来说,这种对原件的高度还原度是至关重要的,它让遥远的艺术品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又不至于显得拥挤,使得读者的视线能够自然地跟随书法的脉络流转。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部作品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册。
评分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学术梳理脉络清晰得让人赞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图片,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史叙事框架。作者对于高凤翰先生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他与当时文人圈子的互动,都有着深入且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关于其书风的演变过程,书中采用了多维度分析法,将早期的“米芾遗风”到后期的“拙厚自得”的转变,阐述得丝丝入扣,令人茅塞顿开。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碑帖融合”这一关键节点的论述,作者旁征博引,结合了同时期其他书家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使得高凤翰先生的艺术成就得以更立体地呈现。这种扎实的文献考据和精妙的艺术评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绝非泛泛而谈的画册可比。
评分这部作品的编辑团队显然是深谙“全集”二字的重量的。它所涵盖的作品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从公开展出的精美立轴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墨迹拓本,似乎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艺术档案。更值得称赞的是,每幅作品的考证信息都标注得异常详尽,包括了其流传历程、曾经的收藏者,甚至一些重要的题跋记录都被整理汇编在旁。这对于研究作品的“身份”和历史价值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像是一部结合了文献学和艺术史研究的工具书。这种对历史信息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整理工作,体现了编辑者对艺术经典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