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
:38.00元
作者:(美)安德森,(美)里奇 ,张江南,王星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46330167
字数:
页码: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是**部用英语来介绍日本电影的专著,在写作本书前,两位作者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来搜集相关资料。书中收录了:《值得赞扬的辩士》、《日本电影与两种影响》、《电影是否亡于电视》、《日本电影与两种影响》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部用英语来介绍日本电影的专著,作者对日本电影的兴趣,远在海外对日本电影加以重视前,就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写作本书前,作者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来搜集相关资料。作者的材料来源,不仅包括与日本电影有关的文献和书面材料,以及作者和那些与日本电影有关或是关注日本电影的人们之间的谈话,作者还观看和审察了超过500部、内容涉及日本电影工业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的影片,包括的黑泽明、木下惠介、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等电影大师的作品。
目录
作者前言
增订本补充序言
章 缓慢的淡入:1896—1917
第二章 创建镜头:1917—1923
第三章 划出:1923—1927
第四章 服装和道具:1927—1931
第五章 有声电影,外景:1931—1939
第六章 有声片,内景:193l—1939
第七章 拍摄剧本:1939—1945
第八章 背景投射:1939—1945
第九章 新的篇章:1945—1949
第十章 适应与环境:1949—1954
第十一章 软焦点:1954—1959
第十二章 长镜头:1954—1959年的内容
第十三章 内容
第十四章 技法
第十五章 导演
第十六章 演员
第十七章 剧院与观众
第二与第三种关于日本电影的思考
值得赞扬的辩士
整体中的闪光
日本电影与两种影响
电影是否亡于电视
终的论文
参考目录
本书所选择的参考资料:日本语部分
关于日本电影历史类
电影导演写的自传、论文与评论
电影导演的传记与研究
日本电影的评论作品
剧本选集
提及的作品
期刊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了对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无限憧憬,期待能沉浸在那些充满光影魔力的世界里。我满心欢喜地翻开介绍五六十年代内容的部分,想着终于能一睹那些大师们的创作心路历程。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象与书中的内容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本书对于电影的讨论,似乎总是绕着“经济效益”和“政策影响”打转。它像一本高层会议的纪要,详细记录了日本电影制片厂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应对好莱坞的冲击,以及政府在文化输出战略上扮演的角色。比如,在谈及某部著名的怪兽电影时,文字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当时为拍摄特效所投入的巨大预算,以及该片如何成功地巩固了本土电影市场的份额,却几乎没有触及到哥斯拉这个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反核、环境焦虑等深层寓意。这种叙事视角让我感觉自己像个财务审计师,而非一个沉醉于光影故事的观众。它缺乏对电影文本本身的情感共鸣和批判性分析,读起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难以激起我对电影艺术真正的热爱与思考。
评分对于那些对日本文化有宏观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不错的背景框架,但它在细节处理上过于注重“工业标准”的建立,忽略了艺术创作中那些转瞬即逝的、难以量化的灵光一现。我一直试图在其中寻找关于日本电影中“物哀”(Mono no aware)或“幽玄”(Yūgen)等核心美学概念的实质性讨论,这些是理解日本电影精神内核的关键钥匙。然而,书中对这些概念的提及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充当了引出某个商业决策的引子,而非深入挖掘其艺术根源和表现手法。例如,它会提到某部电影的票房成功,但不会深入分析这部作品如何巧妙地利用了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留白与寂静来营造情感张力。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座搭建得无比坚固、逻辑清晰的工业大厦的蓝图,却很少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去,去欣赏那些隐藏在结构之下的,由无数匠人精心打磨的艺术纹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它似乎是按照时间线和制片厂的地域划分来组织材料的,这使得对特定电影流派的探讨显得支离破碎。我尝试寻找关于日本动画电影发展脉络的系统性梳理,希望能看到从手冢治虫时代到吉卜力工作室,再到当代独立动画制作人之间,艺术风格是如何传承与颠覆的。结果发现,动画的部分被分散地嵌入在不同年代的“技术引进与市场份额”章节中,缺乏一个独立且连贯的视角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生态。读者需要自己在大段的产业数据中去拼凑出一条完整的艺术演进路径,这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门槛和理解的难度。如果作者能跳出纯粹的工业叙事框架,将动画视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强烈美学特征的艺术门类来集中论述,这本书的价值和易读性都会大大提升。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一部关于“日本文化产业的演变史”,而非聚焦于电影艺术本身的深度剖析。
评分这部关于日本电影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对日本文化深层探索的渴望,但实际翻阅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产业年鉴,而非我所期待的那种对电影美学和艺术哲思的深入剖析。我原以为会读到对黑泽明镜头语言的结构性拆解,或是小津安二郎的“物哀”如何在战后日本社会语境中得到体现,甚至是对新浪潮运动中,那些充满实验性的叙事手法的细致梳理。然而,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似乎都沉溺于对票房数字、制作公司股权变动、以及技术引进和市场推广策略的冷静陈述。举例来说,关于《七武士》的章节,更多地讨论了东宝公司如何利用这部作品进行国际市场布局,以及它在当时对日本特摄片工业标准的建立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它对世界电影史叙事节奏的颠覆性贡献。对于我们这些纯粹的影迷来说,期望从这里找到对“大岛渚的激进”或者“沟口健二的女性视角”的深度解读,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它更适合于电影市场研究者或希望了解日本电影工业体系运作机制的专业人士,对于追求艺术深度的读者,阅读体验可能会略显枯燥和偏重商业维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这本来是个优点,但在这里却成了一种负担。它采取了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去个人化的叙述方式,仿佛作者是历史的旁观者,而非一个热情的电影爱好者。我本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动的访谈片段,或者一些关于片场轶事的描述,来勾勒出那些电影人鲜活的形象。比如,我想知道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导演们,在面对创作瓶颈时是如何挣扎的,或者他们与摄影师之间那些充满火花的合作细节。然而,书中提供的大多是基于档案资料的、冰冷的罗列和总结。每当涉及到某个突破性的技术革新,它会精确地标注出是哪一年、由哪家公司、花费了多少资源引入的,但对于这项技术如何解放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书中却一带而过。这种对“如何做成”的过度关注,而对“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轻描淡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缺乏温度,无法真正打动一个对艺术抱有热情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