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悠享优阅图文馆》系列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过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内容简介
用放大镜都难以看清的小箱子,尘土一样随风飞舞的小书,活生生出现在人类手工制作的历史中。人类用自己的偏执,在“小”的极限中记录了灵魂思索的痕迹,展示了无法超过的入力之“大”。
作者简介
约翰·马克,曾长期在大英博物馆从事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世界艺术研究学院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小的就是美的
“小东西”的数学原理
材料的选择
微型艺术家
微型马赛克镶嵌工艺
显微镜发明家
虱子和花边
“大的”和“小的”
所有事?的尺寸测量
赫拉克勒斯和众神
庙宇和寺庙檀车
博物馆与方舟
缩影和模型
巨大与精致
细看小世界
艺术家和盒子
一花园一世界
地图和微观世界
朝圣地
洞悉隐藏的内涵
为世界占卜
超人天眼
小型人体
身体就像小宇宙
缩小的头颅
通向死亡的儿童婚礼
构建儿童
玩具和玩偶
活的玩偶
小即威力
赋予神力的物质材料
魔力宝石
药片的来历
私人乐趣
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儿
不起眼也能有魅力
微缩品和谚语
秘密和秘传
欲望之物
尾声
精彩书摘
在基督教世界初期,拥有圣遗物是教堂圣化的先决条件之一。这种禁令足以起到规范作用,它使得凡人的遗物被当作圣徒的遗物分散到不同的教堂当中去,因为圣徒不可能产生如此多的身体遗骸。就像雕像包含能给予神力的物质一样,神龛和祭坛里面常常有小型洞穴或隔间,里面放着相关圣人的遗物。
有个例子是15世纪早期的圣荆棘储物匣,它最早是贝里公爵的藏品,现在是不列颠博物馆沃德斯登遗赠的一部分。
圣物匣是一个装饰有很多珠宝的盒子,盒子的正面展示的是基督门徒及基督复活的图案,围绕着用玻璃封隔的凹洞。凹洞里是一条长而尖的刺,透过保护玻璃封罩也能看得很清楚,据说它来自基督的圣荆棘刺冠。
盒子的背面,小小的铰链门后也藏有一个隔间,尽管现在空无一物,但它显然是设计用来容纳其他隐秘圣遗物的。门外边的图案是圣米歇尔和圣克里斯托弗,但是,这到底是因为这两位圣人神职的重要性而制作的,还是因为里面真的含有过圣人的遗物,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艺术史学家大卫·弗里德博格对观众与图案形象之间的关系十分感兴趣。他描绘了圣遗物和其他可能在小教堂里展示的宗教塑像之间的区别。除了遗物以外,神龛和圣坛上也包含了圣人的象征图案。缺乏隐藏圣遗物的雕像在某种意义上总是企图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有的话,也只有极少的圣遗物需要被圣化后以便使它们生效:很多雕像就是这样的——至少为了使它们在特定条件下起作用。”弗里德博格想方设法分辨出每一类物品的不同地位。以人物形象构成的塑像与圣遗物的不同之处,准确地说就在于它被雕刻成了具象主义的形式。
火中逃生的韦兹莱雕像 然而,有时这两者会融进同一雕像中。例如在12世纪60年代,韦兹莱地区的圣玛丽·马德莱娜教堂因火毁坏了。但是一个圣母雕像奇迹般地逃过了火劫,除了表面有些熏黑以外基本完好,并证实可以修复。在修复雕像的过程中,雕像两肩之间藏有隐秘的小门被发现了。这个发现并非人们细心检查出来的,而是敲击雕像时通过声音的变化,听出了有部分是空心的。雕像里面发现了一小堆圣遗物,每个遗物都带有标记,例如圣母玛利亚的一些部分;一根来自施洗者约翰的骨头;还有几根来自先知彼特、保尔和安德鲁的骨头;以及圣詹姆斯的部分大拇指。这样,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被人知的圣骨存放处的发现解释了雕像抵御火焰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只是通过圣化雕像本身就能获取的,它还包含直接从圣人身上取得的物质材料部分。
但最后我们要说的重点是:韦兹莱雕像是两种神秘力量的功能融为一体的表现。根据弗里德博格的分析,韦兹莱雕像是个特例而不是约定俗成的一般例子。对他来说,圣遗物和雕像之间的区别十分清楚明确,他赋予这两者不同的“本体论” 地位。
圣遗物就是它本身;而雕像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的方式处理使其生效,可能就无法产生任何效力。如果没有通过圣化的方法赋予雕像某种特殊的性质,还可以从其他视角去看待这些雕像,并引起不同的反应:例如它们可能有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意义独立于它们以后可能获得的更为广泛的魔力意义。如果没有加入魔法物质来赋予它们力量,它们就缺乏活力,也没有意义——缺少“人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米尼科斯雕像的描述中最能引起回忆的并与非洲现象有关的描述之一是,它们是一些“容器”,即便它们是以人物形象构成的。
同样,从梅里纳人坟墓上拿取小包泥土并直接和身体接触,这是一种保证在遥远地方不断得到先祖赐福的方法。与人体和无生命物体接触会给这些物质带来活力,赋予人力量。佩戴者与其亲密接触,就会显示出超凡的力量。
……
前言/序言
前言
我写过很多本书,可是如果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写书的想法”,似乎难以给出一个明确而唯一的答案。但是,这本书却有自己的源头:它是我早期作品《思想的博物馆:世界文化中的艺术和记忆》的延续。那是一本关于在建构过去的同时描述记忆状态和文化物品地位的书,于2003年出版,时逢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庆典。在周年庆典期间,纪念仪式当中包括相关的展览(“纪念”本身也是人类文化中一种典型特征,展览则阐明了其中缘由)。
《思想的博物馆:世界文化中的艺术和记忆》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但书中讨论到的最有影响的记忆手法之一就是识别能涵盖更广泛意义的偶像性形象。回忆这些形象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了更为复杂的思维片断。在西方传统当中,对这种记忆方法有最清晰的描述,而这些描述在经典思想中也有明确的渊源。但是,在很多文化当中,无论古或今、西方或非西方,这都不仅仅是一种抽象化的思想训练,而是落实为具体化了的、有形的手工艺术品。事实上,一样物件具有如此夸张的意义能量,本身就是把一个形象冠以“标志性”称谓的首要前提。从这个结论中衍生出一种意识,那就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制作小物件的过程不仅仅涉及缩小体积的工艺,也意味着要把内涵做出相应的夸大。把小物件形容成一种极具吸引力、让人敬畏的物品,远远不足以说明此物件潜在的重要性。小物件的制作过程不但包括了美学工艺,也是一种文化过程,而这两方面则是本书的中心所在。
关于刚才讨论到的文章思路的开始点问题,还有一段轶事:马达加斯加的伊美利那岛的中心地带是古王国旧址,那里有两大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一处是若瓦(Rova),意思是宫殿皇城,坐落在一座山丘之上.俯瞰首都安塔那那利佛。19世纪时,美利那皇室在这里接见公众.公布皇家诏书,检阅部队,接见外国使节。从若瓦所在的山丘上,可以看到第二处重要的地方:安玻希曼加,也就是美利那皇室的夏宫.被认为是旧藩国的发源地。旧藩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行扩张,并成立了王国,统治着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地区和其余的大部分地区。
后来首都迁到了安塔那那利佛,但是皇室成员依旧被葬于安玻希曼加。此外,一些最厉害的法术也源于此地,所以这里成了祈求祖先庇佑的圣地。
上世纪80年代,我在马达加斯加做实地考察。在回首都的途中,我常饶有兴致地顺道去一趟安玻希曼加。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说法:据说,马达加斯加岛独立后,当时的总统并不是伊美利那人,却经常会隐姓埋名去暗访一位当地巫医。这位巫医在一个小湖边上的小茅屋开治疗法会,小湖的湖水从安玻希曼加所在的山丘底部涌出。
湖里有红鲑鱼,而“红色”正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安玻希曼加的雨水落下,经过圣山的泥土过滤,形成了令人倍感神圣的湖水。湖里的金鱼和鲤鱼更证明了这里的泉水是祖先庇佑后人的源泉。
事实上,这座圣山的灵气就集中在这一汪泉水之中。
描写这一圣地重要性的文献可谓卷帙浩繁,如果我有机会继续探索其中的究竟,也许能为它锦上添花。这样的经历影响了我的后续工作.我做了那些相关工作是因为,从我的工作性质上来看,与其说我是一位考古学家,不如说是一位人种学者和艺术史学家来得恰当。这本书中陆续出现的很多主题都源于我周日下午的畅想(这些畅想即便随性,却是我自己的原始想法):压缩和浓缩属于文化领域的观念(由此产生了小型化);缩小了的东西是精华;甚至跟小型物件打交道亦是很私密性的,而且常常是很紧张的个人活动。在一座西方博物馆里面拼命挤入人群才能欣赏到伊而莎白女王的微型肖像——讲到“微型”这个词的时候,你马上就会联想到这一情景。而造访马达加斯加的圣湖看上去似乎与上述情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其中必有关联之处。我们会对小而珍贵的物件包含的制作工艺和智慧产生某种感应,要明白个中缘由,就应该在更大的跨文化背景下来思考这一问题:这些物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被制作成形的,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供人欣赏的? 在马达加斯加做的研究,是我任大英博物馆管理者期间的工作之一,这本书的雏形也是在我受聘于大英博物馆这一伟大机构期间形成的。尼尔·麦克格莱格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安东尼·格利菲斯和茱莉·哈德森则给予我大力的协助。同时,此书最终得以艰难完稿,主要依赖于东英吉利亚大学的学术氛围对我的熏陶。
我要对大英博物馆和东英吉利亚大学里的很多同事表示感谢,我在这两个机构和其他地方举办的研讨会和讲座中,也引用了本书的很多材料。其间,很多同仁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令我从中受益匪浅,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桑迪·贺斯洛普、约翰·欧尼安斯和约翰·密切尔。我还与理查德·马格艾尔进行了最为深入的讨论,他所给予我的意见都切中了要害,这令我十分感激。大英博物馆的出版工作组也一如既往地帮助我权衡与分析对专题著作、目录、学术专业性和公众理解性的要求。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忍受了几个“假日”,忙碌于帮助我一心一意地去寻找某个本身极易让人分神的主题。
《悠享优阅图文馆:小玩意》 世界之渺,奇趣之大 在浩瀚的宇宙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小玩意”。它们可能是最初的火石,点亮了蒙昧的时代;也可能是精致的齿轮,驱动着机械的传奇;抑或是闪烁的芯片,开启了信息的洪流。 《悠享优阅图文馆:小玩意》并非一本单纯的物件图册,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一次对人类智慧与创造力最精巧的致敬。这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小玩意”。我们将剥开它们朴素的外衣,揭示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原理、动人的故事以及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黎明之光——工具的诞生与演进 想象一下,远古先民手中那块粗糙的石片。它或许简陋,却足以改变人类的命运。从最原始的石斧、石矛,到后来精巧的骨针、陶片,这些早期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改造自然的伟大飞跃。它们不仅是生存的保障,更是智慧的火花。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温那些塑造人类文明基石的“小玩意”: 火的低语: 钻木取火的艰辛,以及那一抹火光如何驱散黑暗、带来温暖、改变了食物的烹饪方式,甚至促进了早期社群的形成。我们将探究不同文化中关于火的起源传说,以及早期取火工具的巧妙设计。 石器的智慧: 从粗加工到精打磨,石器的制作工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精进?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曾经统治世界的石斧、石矛、刮削器等,分析它们的功能与设计,以及它们在狩猎、采集、防御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骨的韧性: 动物骨骼并非仅仅是食物的残渣,它们更是先民手中宝贵的材料。骨针的出现如何使得缝制衣物成为可能?骨凿、骨铲又如何在更复杂的加工中发挥作用?我们将展示骨器的多样性和它们在早期手工艺中的重要地位。 陶的温柔: 泥土遇火的奇迹,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容器。陶罐的出现如何解决了食物储存和烹饪的难题?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陶器纹饰,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信息?我们将品味那些朴实无华的陶器,感受先民们对物质生活品质的初步追求。 第二章:齿轮的律动——机械的萌芽与绽放 当人类的智慧触及物质的运动规律,机械的时代便悄然拉开序幕。从简单的杠杆、滑轮,到复杂的水钟、风车,这些“小玩意”将自然力巧妙地转化为可控的动力,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本章中,我们将一同探索那些推动文明前行的机械奥秘: 杠杆与滑轮的妙用: 它们是力学最朴素的表达,却能够四两拨千斤。从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到日常生活中的搬运,杠杆和滑轮是如何被广泛应用的?我们将剖析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展示它们在古代工程中的杰出贡献。 水的力量: 水车,这一古老的机械装置,如何利用水流的势能,驱动磨坊、纺织机等?我们将深入了解水车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风的脉搏: 风车,不仅仅是乡村的风景,更是人类利用自然风力的智慧结晶。从荷兰的标志性风车,到中国的早期风力灌溉装置,风车如何被用于磨谷、抽水,甚至驱动简单的机械? 钟表的精确: 从日晷到滴漏,再到机械钟表,时间的测量工具不断精进。滴漏的巧妙设计,如何将水的滴落转化为时间的度量?第一批机械钟表的出现,又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并对商业、航海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章:丝线的连接——交通与通讯的革命 “小玩意”不仅改变了物质生产,也极大地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从航海罗盘的指引,到印刷术的传播,再到电报的问世,这些发明让信息的传递和人员的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在本章中,我们将聚焦那些连接世界、加速信息流通的“小玩意”: 罗盘的指引: 曾经,大海是神秘而危险的未知。指南针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航海家们提供了方向的保障。我们将追溯指南针的发明历程,探讨其不同形式,以及它如何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的奇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知识传播史上的里程碑。它使得书籍的复制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我们将深入了解毕昇的贡献,以及印刷术如何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 纸张的翅膀: 造纸术的普及,为文字的记录和传播提供了载体。从笨重的竹简到轻盈的纸张,这种“小玩意”如何彻底改变了信息的存储方式? 电报的飞驰: 当电力的应用触及通讯领域,世界瞬间变得“近”了。莫尔斯电码的出现,使得信息能够以光速传递。我们将回顾电报的发明与应用,以及它如何开启了全球通讯的新纪元。 第四章:微观的奇迹——科学探索的工具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精密仪器的辅助。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深邃;显微镜则揭示了肉眼无法见的微观世界。这些“小玩意”,成为了人类探索未知、突破认知边界的锐利武器。 在本章中,我们将走进科学实验室,看看那些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小玩意”: 望远镜的远眺: 从伽利略的简易望远镜,到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看到了星辰大海?我们将了解望远镜的设计原理,以及它在天文学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 显微镜的洞察: 微生物、细胞、晶体结构……这些肉眼无法看见的奇妙世界,是如何被显微镜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将回顾显微镜的发明与改进,以及它在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等领域的巨大贡献。 化学的尺子——天平: 精准的测量是科学的基础。不同时代的天平,是如何帮助科学家们量化物质的质量,从而进行严谨的化学实验? 电的捕捉——电池: 电流的发现与应用,离不开早期的电池。伏打电堆等早期电池,如何为后来的电力技术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生活的点缀——艺术与日常的巧思 “小玩意”并不仅仅局限于宏大的科技发明,它们同样是艺术创作、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精巧的梳子,一曲悠扬的八音盒,一个巧妙的锁具,都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与乐趣。 在本章中,我们将领略那些点亮生活、激发创意的“小玩意”: 精巧的锁与钥匙: 它们是守护秘密的卫士,也是机械工艺的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锁具设计,如何展现了人类在安全与工艺上的智慧? 时间的旋律——八音盒: 当机械与音乐结合,便诞生了动人心弦的八音盒。它如何将复杂的机械结构转化为美妙的乐音? 梳妆的艺术: 从骨梳、木梳到金属发梳,梳子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个人风格的体现。不同造型和材质的梳子,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审美观念? 笔尖的舞蹈: 鹅毛笔、钢笔、圆珠笔……书写工具的每一次演进,都让文字的记录更加便捷和富有表现力。我们将探寻不同书写工具的设计理念与文化意义。 结语:微小之处,见证伟大 《悠享优阅图文馆:小玩意》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是一本关于发现、关于创造、关于传承的书。每一件“小玩意”,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印记。通过对这些“小玩意”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它们的功能与原理,更能感受到人类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以及文明发展背后那条由无数微小进步汇聚而成的壮丽长河。 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小玩意”的世界,感受它们所传递的智慧之光,体验它们所带来的无限惊喜。在这里,你会发现,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物件,也可能隐藏着通往伟大文明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