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基础(第6版)

符号学基础(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迪利 著,张祖建 译
图书标签:
  • 符号学
  • 语言学
  • 传播学
  • 文化研究
  • 理论
  •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 罗兰·巴特
  • 结构主义
  • 后结构主义
  • 符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2768
版次:6
商品编码:111066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符号学基础(第6版)》中,迪利先生讨论了与符号和意指现象的抽象研究有关的问题,这两者界定了符号学的范围。他在系统的和历史的视野中展开探索。与之相应,本书一方面提供了基本问题的理论性介绍,另一方面也是一项重要的学科史研究。

内容简介

   这本《符号学基础(第6版)》是迪利教授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最初是作为一本大学教科书撰写的,即本书前七章。自1990年第一版以来,连同读者眼前的这个第六版,本书已经被译成10种文字。每一版都有所修订和扩展(参见本书各版序言)。这次,在英文和爱沙尼亚文双语第五版的基础上,迪利教授专门为第六版的中文版增写了第十二章。本书从欧洲和北美两个符号学传统的区别出发,通过对哲学观念论和实在论的批判和分析,论证了皮尔斯符号观的合理性和涵盖幅度,并且为广义的生命现象提出了一个分类系统:从物理的、植物的、动物的指号过程,直到人类的指号过程。这样的阐述通过指号作用把自然界、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衔接起来,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理论。

作者简介

  约翰·迪利是美国休斯敦市圣托马斯大学的哲学教授、北美符号学派的重要理论家,其研究方向和学术造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符号学的认识论基础、符号学思想史、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皮尔斯手稿的整理刊行。他曾经担任美国符号学会(SSA)2001年度会长,目前任该学会《美国符号学杂志》 的执行主编。在国际符号学界,迪利教授也是一位活跃的学术策划和组织者,长期任国际符号学会(IASS)理事。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迪利教授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10多部专著。

目录

第一章 文学符号学与符号学说
第二章 符号学:是方法还是观点
第三章 指号过程:符号学探索的课题
第三章 补篇诠释项与作为符号的观念
A.诠释项
B.作为符号的观念
第四章 符号:指号过程的介质
第四章 补篇再论存在的相关项和超越的相关项的基本区别
第五章 动物符号学和人类符号学
A.经验的内容
B.物种特有的客观世界
C.物种特有的人类指号过程
D.符号在人类指号过程中的“常规性”一
E.批评是探索文本性
F.一切科学之母
G.作为指号过程的话语:一个模型
H.综述
第六章 物理指号过程和植物指号过程
第六章 补篇物理指号过程如何使物理世界迈向生命
第七章 回顾:符号学的历史和理论
A.符号学理论
B.符号学历史
C.术语纠正:符号论和符号学
第八章 前景:科学的新起点
A.作为意指对象的所指
B.对象和指号过程
C.符号学与现代性之分野
D.科学是人类指号过程的一种样态
E.符号是对象的预设条件
F.结论
第九章 外部世界是一个准谬误
A.非此即彼和不偏不倚
B.后现代性之蛋
C.鸡蛋孵出来了
D.边界争端
E.现实性也是一个词
F.一个生物学规定不足的建模系统
G.后视镜一瞥
H.案卷更新
第十章 符号学怎样整合人类的知识
A.符号学囊括人类知识
B.符号学与后现代的命运
第十一章 人类的定义
A.现代哲学的真髓
B.符号学革命
C.动物的实在论
D.关键的认识
E.人类的后现代定义
第十二章 为什么符号动物需要发展一门符号伦理学
A.现代哲学的软肋
B.指号过程的广度
C.可能变成符号动物的动物
D.走出现代思想的局限
E.通向后现代性的轨迹
F.符号学包含符号伦理学
G.新人文主义
H.小结
第十三章 从符号学到符号伦理学:符号作用纵览
A.为什么耽搁这么久
B.符号在人类意识和自然当中的普遍性不易认识
C.语言沟通对于发展包括符号理论的一切科学的必要性
D.寻找符号的最广泛意义
E.“使无效力的关系变得有效力”
F.地球指号过程的最前沿:符号伦理动物
区分历史层次的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六版作者序:致中国读者

  我希望读者一开始就了解与本书相关的三个要点:一是符号学和符号论的区别;二是符号学探索的范围;三是参考文献如何区分历史层次,以消除传统格式的一个盲点,其根据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没有人在去世后还能继续写作。
  (一)将符号学与符号论等同的谬说
  词语承载着人类理解力的历史。我们虽然发明了词语,却从未做到完全控制“词语的含义”或“意指”。因为一个词一经某人首次提出,随即不是成为无人理会的过眼烟云,就是被接受和应用。然而,应用的方式永远取决于语境,而语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我们必须把设定的符号和惯用的符号区别开来。前者是只有人类语言沟通活动才有的,而且是这种沟通活动的出发点,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后者是设定好的符号经过语言群体的运用所变成的东西——或迟或早,然而不可避免。经过设定的词语是象征性符号;正如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观察到的,在使用过程中“象征会生长”,而且不可避免。
  本书读者需要心中有数的是,自20世纪以来,有两个这样的象征在生长中已经不再受个别作者使用时的主观设定的支配。其中一个是“符号论”(semiology),另一个是“符号学”(semiotics)。设定活动虽然可以纠正习惯,可是从长远看,习惯却是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即使把这两个词在20世纪的用法当成一回事,二者之间的清楚界限也不难看到。这一点对于本书的任何读者来说都十分重要。
  在当今有关符号的讨论当中,“符号论”是一个有影响的术语,最早见于1916年出版的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遗著《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 de linguistiqne géuérale)。索绪尔认为,符号本身完全而且仅仅出现在人类文化的范围内,而且其中主要是语言符号。
  “符号学”是这场讨论中的另一个有影响的术语,出现在1963年前后。当时托马斯·A·西比奥克(Thomas A�盨ebeok)提出,符号绝不限于人类文化的范围,在动物的生命世界里同样随处可见。于是,他把“人类指号过程”(anthroposemiosis)与“动物指号过程”(zo�塻emiosis)对举,前者指人类物种所特有的部分,后者泛指动物界的符号作用,从而使人类动物的意识与许多其他动物的意识发生交集。1981年,西比奥克时任主编的国际符号学研究会(IASS)的《符号学刊》(Semiotica)发表了马丁·克朗蓬(Martin Krampen)的《植物符号学》(Phytosemiotics)一文。这篇论文首次提出,植物世界也有符号作用。通过这篇论文的发表,西比奥克为著名的“生物符号学”(biosemiotics)这一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进展当中,在美国,皮尔斯的工作既有核心意义,又被边缘化。拥戴者们多年来以为皮尔斯的首选用语不是“semiotics”,而是“semeiotic”。后来这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他们对符号学的总体发展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直到20世纪末,西比奥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担当了组织、辑刊和撰著的主要角色,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都是如此。
  20世纪末期,“符号学”与“符号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指通过充分研究符号作用所获得的知识,后者顶多指对于在人类文化内部起作用的符号的研究,在最糟的情形下则仅表示符号作用只限于人类文化——这本来是索绪尔的观点,这一观点同时也使他成为现代哲学传统中的一位“观念论者”,即认为人类心智终究只能认识产生于心智本身的东西。
   西比奥克很早就用“以偏概全的谬说”的提法来说明符号论与符号学之别,意思是把仅限于人类语言和文化的符号作用错误地等同于全部符号作用。继西比奥克对这个谬说做出有效和明白无误的揭露之后,已经有不少试图消除其影响的努力。值此《符号学基础》汉译本出版之际,一个也许需要读者有明确意识的最重要的事实是,西比奥克揭露的这个“以偏概全的谬说”在当前思想文化界远未绝迹。

  下面不妨以丹尼尔·钱德勒(Daniel Chandler)的《符号学:基础概念》(Semiotics:the Basics)(基于名为Semiotics for Beginners的网站)为例来说明这种情形。同类著作还有一些,可是也许都没有这一本如此离谱。这本书只谈符号学里索绪尔的追随者从事的符号论部分,所以书名本应直称《符号论:基础概念》。 如此错误地设想“符号学”是与现代唯名论的“观念之道” 一脉相承的,这就像皮尔斯所指出的,詹姆斯(W�盝ames)和杜威(Dewey)以后的“实用主义”与唯名论一脉相承一样。与约翰·班索特(John Poinsot)的符号观相同,皮尔斯本人则以“经院哲学实在论”作为其“实效主义”观点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完整意义上承认存在的可知性:既包括不依赖心智的现实的范畴,也包括现实在人类指号过程内部的社会建构的维面。符号学之所以确定无疑地是后现代的,正是因为它超越了现代哲学在“认识论”当中(以及索绪尔在“符号论”当中)规定的限度:有关万物自身的知识,包括其存在的既先于又独立于人类文化的侧面。
  如果文化内部的符号作用可以纳入更广泛的符号作用——后者把文化本身呈现为广阔得多的自然界当中的一个部分,为人类物种所特有——那么,眼下把文化符号学当成 “符号学本身”来谈论,便有使西比奥克所揭露的“以偏概全的谬说”接近“以偏概全的骗局”之嫌。钱德勒的书只是一例,任何一本这样的书其实都不单是书名究竟何谓的问题,而是事关如何在更广泛的“符号作用”——这是充分意义上的符号学主题——的内部,界定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领域。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符号作用”,而不是一个文化所创造的、作用也局囿于文化的有限的部分,规定着整个符号学探索,构成了符号学名下的广阔领域。
  (二)物理指号过程:一种先于和不依赖于生命的符号作用
   符号作用的最奇怪的特点是涉及非存在(nonbeing)。在物理的因果互动当中,参与者必须都存在于当时当地。符号却无需如此。说谎和欺骗活动脱离了指号过程就无法实现,任何未来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就无从预见。意指作用必须有一个载体,通常叫做“符号”(sign)或者(皮尔斯所说的)“代现物”(representamen),才能把意指对象传达给一个第三方(无论是否某个人)。可是,被传达之物不一定实际存在;它传至的“第三方”也不一定实际存在。
  
  这很奇怪,不过也正是指号过程的特别之处,是符号特有的作用或其“因果性”的特别之处。例如,大路左侧有一条通往树林的岔路,路牌上写着“前方有桥”。可是岔路上也许根本没有桥,或者真有一座桥,却无法通行。当我们把这些考虑转用于思考宇宙的时候,尽管我们知道宇宙在生命物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然而我们很难不去考虑某种作用于引起宇宙变化的互动过程的“未来的影响”,这些互动过程将“仅仅是”无生命的苍茫大地逐步变成拥有一些先是能够支持生命,进而切实支持生命的区域。这样看来,就我们对于宇宙和生物的进化过程的理解而言,指号过程(即符号作用)正好补上了其中“缺失的环节”。
  这个“物理指号过程”(physiosemiosis)的理念在读者眼前的这本书里第一次得到充分论证。它不仅伴随着生命物的指号过程(即“生物指号过程”),而且在宇宙中先于生命。 一些重要的变化将一个原本无生命的宇宙从“仅仅是”变成“多了点什么”,逐步接近生命登上宇宙舞台的起始点(见本书第六章的论述);这些变化当中已经包含了这种特殊的符号作用,从而大大改变了过去事件对于未来事件的相关性。不妨重申:这样看待指号过程为充分理解进化的宇宙提供了“缺失的环节”。
   在本书以前,这种充分意义的符号作用只有皮尔斯一人揣想过。直接导致本书写作的皮尔斯身后的学术研究证明,皮尔斯的核心主张——符号是一种不可简约的三价关系,在任何特定的指号作用发生时,每个价项无需独立存在——实际上早就提出来了,这个主张原是从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的著作到约翰·班索特(Poinsot,1589—1644)的符号学之间,有关符号的学说在拉丁时期取得的最高成就。
  在新近的文献里,符号学的这种最初的发展被称为“早期符号学说”(protosemiotics),它始于正式提出超越自然和文化之别去理解符号的思想家4世纪后期的奥古斯丁,并且在17世纪初达到了高峰,其标志是约翰·班索特1632年出版的《论符号》(Tractatus de Signis)。这部论著阐述了符号的三价关系的存在如何不仅超越自然与文化的分野,而且超越自我和他者的内外之分。班索特在书中还阐明了符号的存在如何超越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主体性。可是,借用休谟(David Hume)的一个说法,班索特的符号学“被出版界当成死婴”,在拉丁语内被遗忘,在拉丁语以外也无人知晓,直至1985年才在双语版里除本文脚注提到的两篇以外,作者本人的著作均列于本书末的“参考文献”当中。——译者注重获刊行。
   本书不以历史为重点,而是从理论上把握完整意义上的符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称之为“符号学” 的专门知识[特别是在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西比奥克身后]究竟是什么。理论上,符号学有别于符号论之处,不单是不限于人类物种所特有的文化,它同样从经验方面考察符号的作用,以便通过分析(而不是通过设定,如索绪尔学派所做的那样)确定符号的存在的形式内涵。
  (三)消除文献来源的时间盲点
   读者会注意到,本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即所谓“区分来源的历史层次”,它消除了思想文化界至今仍然容忍的一个有弊无益的“盲点”。这种格式在中国的第一次完整运用无疑是《符号学共时观:2010年景象》一文,载于2010年12月的《中国符号学研究》第4卷第2期9~113页。
  基于“没有人在死后还能继续写作”这个简单的事实,美国符号学会(SSA)在第二届年会论文集《符号学1981》(Semiotics 1981)的“前言”里宣布了一种新的编辑格式。这种“美国符号学会格式” 在其后五年当中完成了所有细节, 1986年正式发表在《美国符号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上。这种格式与现有的标准格式——例如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等——区别不是很大,除了关键的一点:它要求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被征引者的实际寿命和实际的时间位置。
   区分历史层次要求把“来源日期”和“访取日期”区别开来,前者必须而且只能是文本作者在世时的某一时间,后者是用来访取来源的译文或者出版日期。这两个日期可能是同一个,但当二者不同时,来源日期用于文本当中的征引,文末或书后的参考文献表则随后对来源日期和访取日期的关系做出解释。
  与例如美国心理学会格式等其他文献格式相比,参考文献已经区分了历史层次,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时期在文本内的作用,好比地质学家通过岩层能够看出地球的历史。区分历史层次的好处颇多,绝无弊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迫使作者和读者对历史语境具有或逐渐具有明确的意识,因为它在被利用的任何文本里都起作用。读者手中的这本书和上面提到的“符号学共时观:2010年景象” 一文都采纳了这种简单而具有根本性的文献格式的调整。
  继《符号学基础》之后,我又写过几部书,其中三部专门梳理了历史记录,回顾了符号学如何认识到三价关系在超主体性的符号的存在当中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得未来能够通过现在不断地重组过去事件与现时发展的相关性。
  其一是名为《奥古斯丁与班索特:早期符号学的发展》(Augustine & Poinst:the protosemiotic development)的研究著作。这本书涵盖了符号意识从4世纪晚期到17世纪初期在拉丁语中的最初的繁荣景象[我的另一部著作《中世纪哲学再定义:通观科学从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到班索特1644年逝世之间的发展》(Medieval Philosophy Redefined:The development of cenoscopic Science from the birth of Augustine in 354 AD to the 1644 death of Poinsot)篇幅要长得多,涵盖时期虽然相同,但是在完整的拉丁哲学的格局内勾勒了符号学的线索;我在此前2001年撰写的《理解力的四个纪元:对于从古代直到20世纪开端的哲学的第一次后现代主义考察》(Four Ages of Understanding:The first postmodern survey of philosophy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一书,也根据从公元前7世纪到21世纪开端的整个哲学史的格局,追溯了符号学的线索]。
  其二是《笛卡儿与班索特:符号与理念的抉择》(Descartes & Poinsot:the crossroad of signs and ideas),它论证了 “符号之道”如何被现代哲学的“观念之道”所遮蔽,直到皮尔斯那里才重见天日,再到西比奥克才获得普遍的承认,进而变成哲学的符号学发展的主流,为后现代时期的全球思想文化做出贡献。
  
  其三是篇幅不长的一部专著:《符号学共时观:2010年景象》John Deely,Semiotics Seen Synchronically:the View from 2010,Ottawa:Legas,2010�保�它以上文两次提到的发表于《中国符号学研究》的同名文章为基础[最后这部专著(或专文)特别梳理了20世纪创立的符号学的史实,符号学成为从现代民族语的思想文化界向后现代全球思想文化界转变当中的一门不可或缺的专题研究]。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部书提供了一部符号学如何在20世纪“创立”的全面记录,苏珊·彼得里利(Susan Petrili)在“2008年度西比奥克研究员演讲” 中,把它正确地称为“一种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多地属于‘我们的时代’的现象”[见《符号伦理学与责任》,载《美国符号学杂志》24��4(2008),148]。
  上述三点中的第一点充分展开之后就是索绪尔的“符号论”最初促成了20世纪对于符号的热烈讨论,这个现代时期的最富有决定意义的发展规定了符号的研究范围,它既直截了当地附和文化与自然之分,又毫不妥协地局限于文化方面。因此,西比奥克才能把索绪尔的观点称为“以偏概全的谬说”。迪利、布鲁克·威廉姆斯(Brooke Williams)作者的夫人,也是符号学者。——译者注和费利西娅·克鲁兹(Felicia Kruse)1986年合编的名为《符号学前沿》(Frontiers in Semiotics)的论文集(布鲁明顿市: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充分论证了西比奥克的指责的完整含义;从自足的文化指号过程转入兼顾文化和自然的发展的指号过程之间,这部论文集被证明是一个分水岭。
  最后,我要向推荐本书的李幼蒸先生,特别要向愿意把它译成中文的张祖建先生,表达深切的谢意。身为哲学家,能够把这项研究介绍给中国人民,是我在生活中从未有过的荣幸。在后现代时期的全球文化当中,中国人的重要性远非词语所能够表达的。符号学越是被人们理解,就越会蓬勃发展,从而使我们能够跨越文化的分野,实现一种基于共同利益而拥抱整个地球的人类的生存状态。
  
  约翰·迪利
  美国艾奥瓦州迪比克市园景山庄
  2011年10月7日

前言/序言


探索意义的奥秘:一本关于符号如何运作的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某本特定书籍的评论或摘要。相反,它是一次深入探索“意义”本身的旅程,一次对构成我们认知世界最基本元素的追问。我们将考察符号在人类交流、理解和文化构建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符号:意义的构建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符号”究竟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符号是一种可以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这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图像、一个手势、一个声音,甚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关键在于,这些事物并非本身就具有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而是通过约定俗成,或者说,通过一种社会性的共识,获得了意义。想想看,为什么“狗”这个词会让我们联想到一种毛茸茸的、四条腿的动物?并不是因为“狗”这个发音本身与动物的形态有什么必然联系,而是因为我们共享了这一语言约定。 符号学,这门研究符号的学科,正是试图揭示这些意义是如何被创造、被理解、被传播的。它关注的是符号系统,即符号如何组织起来,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和结构的体系。从最简单的个体符号,到复杂的符号组合,再到各种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符号学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意义是如何在这些层面上运作的。 意义的层次:能指与所指 符号学分析的核心在于区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是我们感知到的符号本身,比如一个词语的声音和拼写,一张照片的图像。而所指则是能指所代表的概念或事物。例如,在“树”这个词中,“t-r-e-e”这个拼写和发音是能指,而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关于高大、有树干和树叶的植物的概念则是所指。 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并非天然或一成不变的。它更多地是一种“任意性”的体现。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没有哪个词语的发音或书写方式是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本身天然绑定的。正是这种任意性,才使得人类语言和文化能够如此丰富多样。我们可以创造出无数的符号来表达无数的概念。 然而,这种任意性并非意味着绝对的自由。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一旦被确立,就会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联系,并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当我们使用“水”这个词时,我们都能理解其指代的是那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而不是别的东西。这种共识,是符号有效运作的基础。 编码与解码:意义的传递过程 意义的传递,可以看作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个意思时,我们便将这个意思(所指)编码成一个符号(能指),然后通过某种媒介(语言、图像、声音等)发送出去。接收者则需要对这个符号进行解码,将其还原成原有的意思。 这个过程并非总是那么顺畅。编码的清晰度、媒介的保真度、以及接收者对符号系统的熟悉程度,都会影响解码的准确性。例如,一个含糊不清的指令(编码不清晰)可能导致接收者无法准确理解(解码失败)。同样,如果接收者不熟悉某种文化符号,那么即使符号本身清晰,也无法理解其意义。 因此,理解符号的运作,也意味着理解意义是如何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文化之间传递和交换的。这涉及到交流的策略、修辞的技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符号解读的差异。 符号系统的复杂性:语言、图像与文化 符号学并非只关注孤立的符号,更重要的是研究各种符号系统。语言无疑是最强大、最复杂的符号系统之一。我们通过语言来思考、交流、学习和记录。语言的语法、词汇、语义,都构成了庞大的符号网络,让我们能够表达极其细致的思想和情感。 除了语言,图像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形式。一张照片、一幅画、一个标志,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图像的构图、色彩、线条、象征,都在发挥着符号的作用。我们对图像的解读,也受到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的影响。一张战争的照片,对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痛苦和创伤;而对未曾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将文化本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社会习俗、宗教仪式、艺术形式、时尚潮流,都是通过符号来表达和维系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念的。例如,某些服饰的穿着方式可能象征着特定的社会地位或群体的归属。 符号学的作用:理解世界,洞察现实 那么,学习符号学有什么用呢?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当我们掌握了符号学的分析工具,我们就能: 解读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文本、图像、声音。符号学能帮助我们辨别信息的真伪,理解信息背后的意图,避免被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所蒙蔽。 理解文化: 不同的文化有其独特的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学,我们可以跨越文化障碍,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至关重要。 洞察社会: 广告、政治宣传、媒体报道,都大量运用符号来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号学能帮助我们揭示这些符号背后的逻辑和策略,从而更清醒地认识社会运行的机制。 提升创造力: 了解符号是如何运作的,也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创作。无论是写作、绘画、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表达,都离不开对符号的运用。掌握符号学的原理,有助于我们创造出更具感染力、更富意义的作品。 反思自我: 符号不仅塑造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我们如何理解“成功”、“幸福”、“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关于这些概念的符号建构。符号学能帮助我们审视这些符号,反思我们自身的价值体系。 符号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鼓励我们质疑表象,追问意义的来源,理解事物是如何被构建和解读的。通过探索符号的奥秘,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交流、思维和文化,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本指南,将带领你踏上这场意义的探索之旅,点亮你对符号世界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是相当陡峭的,尤其是在涉及到某些哲学思辨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完全是在“啃硬骨头”。我不得不承认,有好几次我都差点想放弃,尤其是涉及到符号系统的递归性和无限延展性那几部分,我甚至需要查阅好几本其他领域的辅助读物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是,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它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它不是那种可以躺在沙发上随便翻翻的消遣读物,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斗争”。这种智力上的高强度互动,反而建立了一种深刻的联结感——你必须用你的全部心力去理解它,而它也回馈给你深刻的洞察。每当我感到气馁时,我就会翻到前面读几页已经理解的部分,那种“我已经克服了”的记忆,会重新点燃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配得上”的读者才能完全消化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我原本从事的是市场分析工作,主要关注用户反馈和品牌传播的有效性。在阅读此书之前,我更多是停留在数据和直觉层面进行判断。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让我可以系统地解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的意义系统。我开始能更清晰地识别出广告语中潜在的意识形态编码,以及视觉符号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举个例子,针对某个新产品的上市推广方案,我不再仅仅关注点击率,而是开始分析其海报设计中色彩、构图和人物姿态所共同构建的“欲望符号链条”。这直接提升了我工作的深度和前瞻性,让我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洞察文化底层逻辑的策略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把开启深度分析之门的万能钥匙,我强烈推荐给所有需要穿透表象看本质的专业人士。

评分

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堆砌定义的学术写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一片广袤而复杂的思想森林。开篇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经意的一些符号现象入手,比如路标、广告语甚至是人们的肢体语言,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然后,作者才逐渐引入那些晦涩的理论框架,但每引入一个新概念,都会立刻通过大量的、贴合实际的案例进行解析,确保了理解的顺畅性。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流变,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追溯到当代社交媒体上的表情包,这种跨越时空的宏大视野和微观解剖的结合,让人拍案叫绝。整个阅读过程,仿佛在玩一个巨大的、逻辑严谨的解谜游戏,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而不是被一堆术语绕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给人一种既专业又神秘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一探究竟。我当时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发现它的,阳光透过蒙尘的窗户洒在书脊上,那个瞬间,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宝藏。这本书的装帧质量非常高,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反复翻阅,书本的整体形态也保持得很好,这对于像我这种有“藏书癖”的人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实在的质感,远胜过那些轻飘飘的当代快餐读物。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那段引人深思的拉丁文引言,虽然我不太懂拉丁语,但那种古老的韵味扑面而来,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我甚至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一个能完美容纳它的书架位置,因为它实在太有分量感了,不仅仅是重量上的,更是知识层面的。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阅读仪式感”的一种肯定和坚守。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冷峻而精准,几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对于我这种偏爱效率和信息密度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为了显得高深而故意使用晦涩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而是用最简洁、最锋利的表达方式直击核心。我常常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边读边做笔记,因为某些段落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作者精心布置的逻辑跳跃点。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关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想的辩证关系时,作者的遣词造句更是体现了一种大师级的掌控力,那种“一语道破天机”的感觉,非常过瘾。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思维都变得更加清晰和锐利了,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也多了一个额外的维度,不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而是本能地去探究其背后的运作机制。这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有效“训练”你的大脑。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读完之后,会对符号学有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评分

《符号学基础(第6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编著者约翰·迪利。《符号学基础(第6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内容提要:这本《符号学基础》是迪利教授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最初是作为一本大学教科书撰写的,即本书前七章。自1990年第一版以来,连同读者眼前的这个第六版,本书已经被译成10种文字。每一版都有所修订和扩展(参见本书各版序言)。这次,在英文和爱沙尼亚文双语第五版的基础上,迪利教授专门为第六版的中文版增写了第十二章。本书从欧洲和北美两个符号学传统的区别出发,通过对哲学观念论和实在论的批判和分析,论证了皮尔斯符号观的合理性和涵盖幅度,并且为广义的生命现象提出了一个分类系统:从物理的、植物的、动物的指号过程,直到人类的指号过程。这样的阐述通过指号作用把自然界、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衔接起来,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理论。

评分

之汉学,在国学中列为小学(文学、训诂学、音韵学),典型的如我们常言的《尔雅》。至于语法学,中国看来要差一些。中西语言学有很大的不同,胡适之曾肤浅地提过,英语重介词之用,中国忽视虚词,常省略。来看看语言学家对符号学的研究,“在索绪尔找到能指和所指这两个词之前,符号这一概念一直含混,因为它总是趋于与单一能指相混淆,而这正是索绪尔所极力避免的。经过对词素与义素、形式与理念、形象与概念等词的一番考虑和犹豫之后,索绪尔选定了能指和所指,二者结合便构成了符号。”③张远山先生的《中西思维层次之差异及其影响》一文中说:“索绪尔所忽视的语言的唯物主义基础:‘受指’,因为真正与能指构成应是受指,实际上正是中国传统学术上熟稔的‘名’与‘实’。能指与受指的结合生产了语言的所指,两个来源构成了所指的两个相关成分,来源与能指的是‘客观所指’即‘义指’(固化为词典释义);来源于‘受指’的是‘主观所指’即‘意指’(体现每一次稍异于词典释义的具体作用),它们的先后关系是‘能指→(义指→意指)→受指’这可以用《周易》八卦中的‘离’卦来表示,初九(阳爻)代表能指,六二(阴爻)代表部分所指,九三(阳爻)代表部分受指。正如中国人把最下的(初九)作为第一爻。那样,中国人的思维方向正好和西方人相反,既‘受指→(意指→义指)→能指’。”“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与怀疑”。④据我学国学以来,深知佛道对语言和能指及受指皆不信任。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的差异极大,对符号辨识差异巨大。 符号学

评分

这本《符号学基础》是迪利教授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最初是作为一本大学教科书撰写的,即本书前七章。自1990年第一版以来,连同读者眼前的这个第六版,本书已经被译成10种文字。每一版都有所修订和扩展(参见本书各版序言)。这次,在英文和爱沙尼亚文双语第五版的基础上,迪利教授专门为第六版的中文版增写了第十二章。

评分

诗歌

评分

别具一格,富有独创性,很能体现京东的性格。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有了的一定的进步。一年来,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认真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团支部靠拢;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惜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听取老师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也有好些不足的地方:在一年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向我提出一些疑难的问题时,我觉得还不够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态度也不够热情。有时看到某些同学做坏事、结群斗殴也不敢大胆揭发等。这些都是我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不够的地方,以后我决心把这些缺点纠正过来,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听取老师的教诲;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高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