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似是故书来》收录了《上海书评》创刊五周年来最优秀的书话文章。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读书、藏书、旧书、古籍、书店等等。作者阵容强大,有董桥、韦力、傅月庵、王强、毛尖、陈子善等两岸三地的名家。
内容简介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似是故书来》收录了与书相关的各个领域的作品,有关于读书的,如吴亮的《谈七十年代的“地下”阅读》,王强的《在阅读中谱写出他的一生》;有关于藏书的,如韦力的《谈古书收藏及行情变迁》,王强的《谈海外访书三十年》;有关于书店的,如马振骋的《“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陈丹丹的《时光机中的哈佛书店》;有关于旧书的,如傅月庵的《谈台湾旧书业》,陈子善的《新文学旧书三十年》。
作者简介
董桥,香港著名报人、文化评论及散文作家、藏书家,著有《青玉案》、《清白家风》、《这一代的事》等。
目录
董桥谈写书、读书、藏书
傅月庵谈台湾旧书业
韦力谈古书收藏及行情变迁
查建英谈三十年前的“阅读狂欢”
吴亮谈七十年代的“地下”阅读
王强谈海外访书三十年
无论聚散,都是因缘(梁治平)
我本无心书却有意(周振鹤)
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朝圣(隽饴)
带N本书去巴黎(刘铮)
旧书店:来一个睡一个(毛尖)
“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马振骋)
东京购书散记(元拙声)
书店:台北的旅游地标(张铁志)
时光机中的哈佛书店(陈丹丹)
墨大旁的书店街(张伟劼)
似是故书来(黄昱宁)
在阅读中谱写出他的一生(王强)
“没了书,我还会是谁?”(王强)
《这是为什么》不见了(扬之水)
新文学旧书三十年(陈子善)
董桥谈写书、读书、藏书
傅月庵谈台湾旧书业
韦力谈古书收藏及行情变迁
查建英谈三十年前的“阅读狂欢”
吴亮谈七十年代的“地下”阅读
王强谈海外访书三十年
无论聚散,都是因缘(梁治平)
我本无心书却有意(周振鹤)
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朝圣(隽饴)
带N本书去巴黎(刘铮)
旧书店:来一个睡一个(毛尖)
“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马振骋)
东京购书散记(元拙声)
书店:台北的旅游地标(张铁志)
时光机中的哈佛书店(陈丹丹)
墨大旁的书店街(张伟劼)
似是故书来(黄昱宁)
在阅读中谱写出他的一生(王强)
“没了书,我还会是谁?”(王强)
《这是为什么》不见了(扬之水)
新文学旧书三十年(陈子善)
……
精彩书摘
“奥德翁尼亚”的两家书店
马振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奥德翁路是巴黎一条小街,只因为有了两家不大的书店,在1920到1930年代成为文化地标,犹如艺术家眼中的蒙马特尔和蒙巴纳斯。
奥德翁(Odeon)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是诗歌吟咏的剧场。1779年巴黎第六区卢森堡宫北头开始建造一座剧院,命名为奥德翁。正门口的路,也就叫奥德翁路,不远的尽头是奥德翁十字街。一边是出版业集中的圣日耳曼德普莱,一边是大学林立的拉丁区,一边是艺术家荟萃的蒙巴纳斯。奥德翁路正处于这块三角地的中央。周围有不少历史建筑。法国革命家德穆兰住在路角22号时,1794年被雅各宾党人抓去,与丹东同时被处死。著有《人权论》的美国政论家潘恩住过10号、《包法利夫人》作者福楼拜住过20号。这条街本身却像外省的小巷,是落拓艺术家(也称波希米亚人)的落脚处。
这里平时很少有人经过,只是到了中午,阳光照得街面像金色的河面,有两位青年妇女站在“两岸”面对面愉快交谈。一位是阿德里安娜?莫尼埃,背后是书友之家书店,一位是西尔维亚?碧奇,背后是莎士比亚书店。
“我的幸福来自一场灾难”
“我的幸福来自一场灾难。”阿德里安娜常常这样说。她中学毕业后在《大学年鉴》杂志当了三年文学秘书,深知气势很盛的学院派是怎么一回事。父亲是邮电局职工,在一次工伤事故后得到一万法郎赔偿金,如数交给女儿让她去实现开书店的梦想。
1915年,她在奥德翁路7号找到一家已经关闭的家具店,开了“书友之家”。那时妇女在书店工作的不是没有,一般都是女儿帮助父亲打杂,或者丈夫上了前线,留下妻子坐在店堂里经营。而阿德里安娜是在巴黎白手起家独立做书店的第一位女性。
她二十三岁,没有经验,没有资财,但怀着热忱与信仰像战士一般工作。她的目标是让读者接触到当时排斥在主流外的现代文学。在书店一隅还附设了一个借阅书库。
阿德里安娜自幼受母亲启蒙,认识了象征主义,喜欢梅特林克和德彪西,十岁时听《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热泪盈眶。稍长后热爱马拉美、兰波、魏尔伦、拉福格,接着自然而然欣赏他们的接班人瓦莱里、克洛岱尔、纪德。她对文学的品位与法国水星社和新法兰西杂志社是一致的,前者是象征派的大本营,后者是新思想的实验室。在巴黎,书友之家独家拥有这两家出版社的全部书目。
阿德里安娜进书内容不讲主旋律,只凭优劣,她选择的作者是面向未来的精英,读者则是在彷徨中寻找思想出路的青年。为了寻找《地粮》一书,阿德里安娜给纪德写信,纪德看了她的进书目录,就知道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书店,两人虽然地位与年龄相差悬殊,纪德还是很欣赏她。
不到一年,巴黎先锋派作家除了纪德和克洛岱尔稍为年长以外,十九世纪七零后的有瓦莱里、雅姆、苏亚雷斯、法格;八零后的有拉尔博、于勒?罗曼、杜亚曼、勒韦迪、桑德拉尔、阿波利奈尔;九零后的有布勒东、阿拉贡、苏波、阿尔托、米肖等,都成了书友之家的常客。纪德、瓦莱里、克洛岱尔来这里比去贵族沙龙还喜欢。
奥德翁路在他们嘴里加上了后缀,变为“奥德翁尼亚”(Odeonie),俨然成了一座新文化王国——“文学议会”。大家见面时问:“奥德翁尼亚有些什么吗?”也就是问巴黎文坛有什么新动向。文学青年纷纷来寻找公立和大学图书馆不进的新潮流书刊。不但可以遇见心仪的作家,还可邂逅有趣的同好闲聊。诞生于瑞士的达达运动的杂志就是首先通过书友之家散发而在法国传开的。
萨特与波伏瓦从1927年起做了书店会员。波伏瓦正在准备教师资格考试,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我在书友之家登记当会员……我那时贪读,一次借两本书的规定实在叫我不能满足。我偷偷在书包里塞进半打以上的书。难的是以后要把它们归还原处。我怕我也没有全部还清。”
出现在会员册中的不仅有文学大家,还有其他领域的人物,如音乐家米约,画家白朗希,剧作家演员库波、若韦、维拉尔、巴罗尔特,甚至还有心理学家雅克·拉康。这位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大心理学家不但来借书,还买玻璃纸。阿德里安娜为了保持书籍卫生,每次借书归还后都要把包书纸撤掉换上新的。拉康也养成了这个好习惯。1921年听过乔伊斯讲座,五十四年后写出一篇奇特的《乔伊斯综合征》。
书友之家卖书、借书、开讲座、组织座谈,还给作家与读者穿针引线,向杂志社或出版社推荐青年作家。有人要求跟纪德见面,给瓦莱里捎封信,一般都是有求必应。从一大堆的致谢信中也可看出阿德里安娜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向她求助的不止普通读者,还有文坛名人。1960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圣?约翰?佩斯称赞她是法国文学的“热心肠保姆”。蒙泰朗1922年在自传体小说《梦》一书内给她的题词:“通过你一人,我知道了现代文学中有些什么。”克洛德?鲁瓦是文采华茂的诗人,也说:“我小时候看戏是为了消磨时间,现在才懂得看戏是为了不让时间把我消磨。”他称阿德里安娜是他的“精神母亲”,其实两人没有相差几岁。
……
前言/序言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似是故书来》 书名: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似是故书来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如同灯塔,指引我们穿越迷雾,抵达思想的彼岸。《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长期以来都是广大读者获取优质书评和深度阅读体验的重要平台。而《似是故书来》正是这一优秀平台的精选集萃,它汇聚了众多名家学者的智慧结晶,穿越时空,与那些曾经感动、启发、甚至改变过我们的“故书”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书单,而是以一种温情而又深刻的方式,带领读者重温那些不曾远去的经典,探寻文字背后的力量,感受阅读的温度,以及那些因阅读而生的、人与书、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又坚韧的情感连接。 内容概述 《似是故书来》精选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栏目中一系列关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经典书籍的书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享誉学界的大家,也有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的青年学者,更有对文学有着天然敏感度的评论家。他们以扎实的学识、独到的视角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对那些值得反复品读的“故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于对书籍内容的梳理和评价,更侧重于挖掘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以及书籍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每一篇书评,都像是作者与书中作者的一次心灵对话,又像是一封写给读者、邀请读者共同开启阅读之旅的邀请函。 核心主题与解读 1. “故书”的情感温度与时空回响: “故书”一词,本身就蕴含着一份亲切与怀旧。“似是故书来”,更传递出一种惊喜与熟悉感。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试图唤醒读者对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重要人生阶段的书籍的记忆。它提醒我们,阅读并非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一个充满情感体验的过程。那些经典的文字,穿越了时间的阻隔,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共鸣,甚至成为我们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的窗口。作者们通过对“故书”的再解读,让我们看到,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不仅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更在于其能够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 2. 经典的可能性与创新解读: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永恒的价值和不断被赋予的新意。《似是故书来》中的书评,恰恰展现了经典著作的这种生命力。作者们在传承对经典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也带来了许多创新的解读视角。他们可能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重新审视经典中的思想;也可能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发掘出作者当年未曾预料到的深层含义。这种“故书新读”的方式,不仅让我们重温了经典,更激发了我们对经典的持续思考和探索,证明了经典著作的活力在于其能够不断地被重新发现和诠释。 3. 阅读与思想的启蒙: 许多经典著作,是塑造我们思想的基石。它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理解人性的深刻洞见。《似是故书来》中的书评,往往会深入剖析书籍的核心思想,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梳理。通过作者们的引导,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某个哲学思想的演变,某个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或是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这些书评不仅是对书本内容的介绍,更是对作者思想的启发和引导,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更加系统和深刻的认知框架。 4. “书评”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栏目以其高质量的书评文章闻名,而本书的出版,则进一步凸显了“书评”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魅力。在这里,书评不再是冰冷的书籍摘要,而是融合了作者的个人思考、文化感悟和审美判断的精致文字。优秀的书评,能够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将阅读的体验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叙述。它们在介绍书籍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独立精神和人文关怀,甚至能与原著本身形成一种对话,共同构成更丰富的阅读景观。 5. 上海的文化气质与阅读传统: 作为《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的精选集,《似是故书来》也无形中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一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枢纽,孕育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阅读传统。书评作者们,很多本身就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的文字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这种城市特有的海派情怀——既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又不失精致细腻的品味。这种地域性的文化印记,使得本书在内容之外,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书籍的价值与意义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似是故书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籍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阅读本身”的书。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与那些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情感的书籍对话。 对普通读者的意义: 对于渴望深度阅读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份宝贵的阅读指南。它通过名家之手,为我们推荐并解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触及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故事。同时,书评文章本身富有启发性的文字,也能帮助读者提升阅读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对研究者的意义: 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本书中的书评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角和研究线索。作者们对经典著作的细致梳理和深刻解读,不仅有助于他们拓展研究视野,也可能激发新的研究课题和学术思考。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似是故书来》通过对经典书籍的再现,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有意识的文化梳理和传承。它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优秀作品再次焕发生机,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我们的文化宝藏。 结语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似是故书来》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一次与经典思想的深度对话,一次对阅读力量的深情致敬。它所承载的,是知识的力量,是情感的温度,更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化生命体的脉搏。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重逢一位久违的老友,在那些熟悉的文字里,我们再次找回了自己,也重新发现了世界。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智慧与美好,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去珍藏、去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