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 中信齣版社

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商業
  • 管理
  • 市場營銷
  • 個人成長
  • 財富
  • 投資
  • 職場
  • 思考
  • 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2473
商品編碼:10620810986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比較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9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是誰造就瞭本世紀初歐美金融市場的空前繁榮?

又是誰一手“策劃”瞭2008年的金融危機?

自視能夠主宰一切的銀行巨頭,為何沒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2. 《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內容以美國為背景,介紹地理因素和法律對美國各州以及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影響及其影響機製。結閤瞭曆史與實證分析,對分析和理解其他國傢的發展有一定的啓示作用。目前正是探究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階段,以史為鑒,有重要意義。


內容簡介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十年間,英美銀行傢造就瞭金融市場的空前繁榮,但也創造瞭銀行業脆弱的資産負債結構,正是這一脆弱結構蘊含的係統性風險zui終引爆瞭危機,全球經濟至今未走齣危機的陰影。那些曾自視為“宇宙的主人”的銀行傢,早已在無意間設定瞭自身的命運。危機前,缺乏閤理監管的金融自由化給“宇宙的主人”賦予無窮的力量,他們看似能掌控一切。而事實上,他們深陷於既不能完全理解、也無法完全掌控的金融衍生産品市場中無法自拔,他們創造瞭市場,zui終又淪為市場的奴隸。


作者簡介

史蒂芬·貝爾(Stephen Bell),昆士蘭大學政治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産業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和就業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以及中央銀行的變化形式和製度動力。


安德魯·欣德摩爾(Andrew Hindmoor),謝菲爾德大學政治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政治、政治經濟學、公共政策與理性選擇理論等。曾齣版著作《理性選擇》。


精彩書評

這是一部卓爾不凡的著作,將極為齣色的素材和真實生動的細節相融閤,輕鬆傳遞齣清晰而發人深思的工具性概念。

——托尼·佩恩(Tony Payne),謝菲爾德大學


這是一部受人歡迎的成果。在理論層麵,我特彆喜歡其建立的結構、製度和主觀能動性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在兩個維度的比較分析同樣值得贊賞:一是英美兩國國內不同銀行之間的比較,二是在國彆層麵將英國美國與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行比較,這也是本書的比較優勢所在。本書再度喚醒瞭政治學對於商業如何對政治施加影響這一問題的關注。

——佩珀·卡爾佩珀(Pepper D. Culpepoer),歐洲大學學院,佛羅倫薩


一部齣色的書作,我確信,它不僅在當前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未來也將成為關於此次金融危機及其後續餘波的標準敘述。

——邁剋爾·莫蘭(Michael Moran),曼徹斯特大學

 


目錄

導語 // Ⅸ

第yi章

宇宙的主人

銀行傢的思維方式 // 4

擴展曆史製度主義的邊界 // 8

解放“宇宙的主人” // 12

本章小結 // 20

第二章

市場和結構的“奴隸”

銀行業革命 // 26

資産證券化 // 30

“發起並分銷”模式? // 35

衍生産品和自營交易 // 38

杠杆和融資 // 40

結構的奴隸:係統性風險 // 44

係統性風險和生態係統的力量 // 55

本章小結 // 58

第三章

英美銀行的錶現

美國 // 64

反潮流:美國銀行體係的幸存者與發達者 // 82

英國 // 89

本章小結 // 111

第四章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銀行的錶現

澳大利亞 // 116

加拿大 // 129

本章小結 // 141

第五章

美國銀行業

激動人心但安全不足 // 147

市場壓力 // 149

真正的信仰者 // 154

內部治理 // 164

外部治理 // 178

本章小結 // 185

第六章

英國:銀行業和銀行破産

市場壓力 // 190

真正的信徒 // 196

內部治理 // 203

外部治理 // 212

本章小結 // 221

第七章

幸存者

摩根大通銀行 // 229

富國銀行 // 234

高盛 // 237

匯豐銀行 // 241

勞埃德銀行(Lloyds TSB) // 246

本章小結 // 248

第八章

正確的抉擇

市場環境:受限的競爭和強勁的利潤 // 255

銀行傢的能動性 // 262

監管 // 270

本章小結 // 279

第九章

銀行改革

改革 // 286

贏瞭戰役 // 292

輸瞭戰爭:政府仍傾嚮大金融業 // 294

輸瞭戰爭:市場競爭與金融交易 // 297

輸瞭戰爭:監管的復雜性與監管規避 // 300

尋找新路徑 // 316

本章小結 // 319

結論 // 323

 

 

精彩書摘

第yi章宇宙的主人

為什麼英美核心市場上有如此多的銀行傢重塑銀行戰略,利用高杠杆開展那些事後被證明為高風險的證券交易業務?為什麼在高風險證券市場發生的損失引發瞭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為什麼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銀行傢並未開展此類業務,而是普遍遵循傳統的銀行業務模式?此外,為什麼即使在英美兩國也有部分銀行傢拒絕瞭羊群效應的誘惑,轉而追求更穩健的發展戰略?本章和第二章將對這些銀行行為和銀行業結果進行概括性的解釋。

要解釋銀行傢行為,我們需要理解銀行傢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首先關注其觀念與基本認知過程。為此,我們將使用多種分析方法,包括行為金融學理論以及拓展版的曆史製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後者是源於政治科學的一種理論(Steinmo and Thelen,1992;Hall and Taylor,1996;Lowndes,2010;Bell,2011)。根據政治科學以及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和經濟學中的各類製度主義理論,人創造製度,但隨後也被製度所塑造。製度是規則、準則與角色期待,製度塑造行為人的行為和偏好,製約或助推與製度相關的行為。這一方法將有助於我們解釋銀行內的銀行傢行為。

然而,這一方法有其局限性。局限性之一在於這一方法往往會誇大製度約束,忽視銀行首席執行官等製度行為人在塑造製度過程中的權wei性與獨斷性。另一局限性在於製度主義研究路徑對行為人、製度和更宏大的結構之間的互動未給予足夠重視(Bell and Feng,2013)。誠然,製度在本質上關乎規則和規範,但結構性因素則更為宏大,如人口增長、市場或經濟結構。在本書的論述中,結構性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彆是在美國房地産市場的崩塌、金融市場獲利機會的特徵、金融市場內嵌的係統性風險等方麵。正是係統性風險將杠杆化證券市場中的特定損失放大為全麵的金融危機。因此,有必要分析製度如何塑造更宏大的資本主義結構轉型(如金融化進程),又是如何被後者所塑造的(Streeck,2009)。

本章將首先關注銀行傢的能動性,關注其思維和行為模式,這一部分將援引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然而,要真正解釋行為和結果,需將行為人置於更為廣闊的背景下。通過對曆史製度主義理論的重新審視,我們認為,需要將其對製度的關注擴展到更宏大的結構以及政治權力問題上。本章後半部分重點關注銀行傢和金融傢在與政府關係中所擁有的權力,同時,這一部分將闡述在英美兩國,金融和政府領袖間的聯盟如何導緻瞭金融業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自由化進程。這一製度變革的進程解放瞭銀行傢和金融傢,推動瞭以金融化形式發生的結構變革。在第二章,我們發現銀行傢和金融傢受到瞭市場製度和結構動態度化(structural dynamics)的重大影響,幾乎受其“奴役”,而正是市場的製度和結構動態度化促成瞭銀行業的革命,並zui終導緻瞭銀行傢和金融傢的敗局。

銀行傢的思維方式

以後見之明迴望過去,很顯然卻也很痛苦的一點是,危機前紐約和倫敦金融中心如此多銀行所使用的交易和杠杆模式都是不可持續的。在2005—2006年間,發行瞭約64000隻評級為AAA的證券,而當時美國隻有十多傢上市公司具有相同的信用度,這閤理嗎(Dash,2011)?怎麼會允許英國各銀行的現金儲備降至負債的1%以下(King,2009a)?又怎麼會允許信用評級公司相互競爭,為其所評級證券的打包提供谘詢服務?加利福尼亞州年收入14000美元的草莓采摘工人如何能獲得72萬美元的購房貸款,甚至無須存入按揭存款(M�盠ewis,2010,第97頁)?

住房按揭存款(mortgage deposit)是銀行在受理房貸申請前要求藉款人存入該行的一定金額的存款,金額通常為房價的固定比例,如5%—10%的某個特定比例。——譯者注為迴答上述問題,我們需要理解核心行為人以及當局相關人士是如何考慮、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

製度和結構要發揮作用,必須以人們的活動為中介(Archer,2000)。這意味著,人們的觀念和基本行為傾嚮影響著其與製度以及更宏大的結構力量互動的方式。沿襲基於能動性的曆史製度主義研究路徑,便於將關於具有解釋力的能動性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t notions)概念納入其中,並對以下事實給予充分的認可,即觀念、語言以及互為主體的話語過程為意義和理解的建立奠定瞭重要基石,因此也成瞭政治和製度生活中有目的的行為的基礎(Bell,2011)。後續各章錶明,銀行傢對住房市場以及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安全性的不同觀點,有助於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不同國傢以及英美國內不同銀行在戰略上的顯著差異。因此,為理解銀行傢在危機前的行為,我們需要理解他們如何理解金融世界,如何理解自身所承擔的風險。

在金融體係中,大多數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動機並非是簡單因為扭麯的激勵結構,如鼓勵承擔風險的薪酬計劃,另一重要動機在於他們基本上是“真正的信仰者”。許多銀行內部的假設是交易活動和杠杆基本是無風險的。今天看來謬之韆裏的觀點之所以能盛行於當時,原因在於交易員、首席執行官、監管者、投資者以及政客們都不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H�盨imon,1957)。銀行傢和金融傢行事的基礎是不完備的信息,他們變得缺乏遠見、過度樂觀,或是隨波逐流。市場中一種病毒式的極度亢奮開始控製許多銀行傢的思維。這導緻他們輕視或忽視各種預警信號以及復雜或令人不快的信息(Hindmoor and McConnell,2013)。在市場zui為繁榮時期,許多銀行傢願意依據預感,或是模仿他行戰略而瘋狂下注。此類觀念和動機非常重要,因為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關鍵行為人對於市場如何運行、其他主體如何行動、政府如何應對等方麵的假設都將深刻影響其認知和行為。危機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2009)曾指齣,“在特彆利好的經濟環境中一旦生成泡沫,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傾嚮將形成一股自我強化的投機熱潮,追尋能獲得杠杆盈利的尚未開拓的新領域……投機熱潮創造新的超額收益,直至紙牌屋坍塌”。

……

 

 

前言/序言

導語

2008年,銀行業和金融危機全麵爆發,在紐約和倫敦,金融市場吞噬瞭眾多英美與歐洲大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這場危機“可以說是金融資本主義曆史上zui嚴重的一場危機”(Turner,2009b,第5頁)。當時,幾乎沒有銀行傢真正理解他們自身所創造的新金融市場的規模、復雜度、脆弱性和巨大的“係統性風險”,以及金融市場引發大規模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本書旨在清晰描述危機時刻的事態發展及背後緣由,並提齣防範危機重現的措施建議。

本書認為,要探尋本輪危機的根源,可先迴答一個突齣但卻很少被問及的問題——為何英美兩大核心經濟體的金融和銀行體係遭遇危機,而其他國傢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銀行體係卻安然無恙?上述國彆比較提供瞭關鍵綫索:銀行業發生危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銀行業市場的本質。本書將通過翔實的比較分析,說明雖然銀行體係呈現顯著的全球化特徵,但各國獨特的市場環境仍然影響著單個銀行的行為模式。我們發現,競爭程度較高、傳統信貸業務迴報較低的銀行業市場,普遍追求更具風險的交易型業務,從而更易發生金融危機。在英美兩國高度競爭的銀行業市場中,銀行傢承受著巨大壓力,為獲取額外利潤,必須重構銀行資産負債錶,大量進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的高杠杆交易。2007年,正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市場的崩塌引發瞭銀行業危機。英美兩國的銀行傢承受著重壓,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同行們受到的同類壓力卻相對較小。因此,各國銀行業市場狀況的差異,成為解釋此次危機起源的關鍵要素。

就銀行業和信貸危機的規模而言,本書認為金融市場所謂的係統性風險中內嵌的結構化力量是核心的影響因素。在英美兩國,係統性風險體現在過高的杠杆率,或大型銀行和批發融資市場之間的債務關係上。當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價格暴跌時,銀行傢和信貸市場開始猜測哪些銀行將遭受怎樣的損失。由此引發瞭市場恐慌,並導緻信貸市場驟然緊縮。這就是為何此次危機規模如此之大的直接原因。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於2007年,次年即2008年達到高潮。不同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此次危機並非源於實體經濟的崩潰。整體而言,此次危機也並非老式的銀行業危機,並不是由於銀行在公共部門貸款業務中放鬆信貸標準,做齣錯誤放貸決策而引發的危機。的確,有部分銀行被公共部門信貸和房地産信貸的糟糕決策所纍,如英國哈裏法剋斯銀行(HBOS)和美國美聯銀行(Wachovia)就是兩個典型案例。然而,對於大多數銀行而言,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銀行的貸款違約率都相對較低。例如,英國勞埃德銀行(Lloyds)和巴剋萊銀行(Barclays)的貸款減值率(loan impairment rate)僅為2.5% 和2.7%。在美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記為減值的貸款僅占0.6%;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的減值貸款分彆為0.25%和0.15%。

此次金融危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市場的損失。然而,上述損失若與金融體係整體規模相比,相對較小,尚不足以導緻此次危機的規模和嚴重程度。事實上,銀行資産負債錶內所持資産的普遍貶值,以及銀行所依賴的批發融資市場的枯竭,纔是決定危機廣度與深度的關鍵因素。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對zui初的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損失的過度反應和恐慌造成的,是對危機蔓延下哪些銀行會有哪些損失的不確定性造成的。其核心問題在於金融結構的脆弱本質以及由此産生的係統性風險。

對此次危機的解讀,大緻可歸為兩類。一類為揭露貪婪莽撞的銀行傢、金融傢形象,另一類則是對危機各種可能成因的羅列:從低利率助推房地産和金融資産泡沫到疲弱的金融監管,到美國次級房地産市場的崩塌,再到基於次級房地産抵押貸款的各類復雜金融工具的隨之坍塌。第yi類分析大多齣於新聞記者或銀行從業者之手,詳細描述銀行內部發生瞭什麼,但卻未能將銀行置於更宏大的背景中考察(W�盋ohan,2009,2011;Sorkin,2009)。第二類分析的作者通常為經濟學傢,但這種“清單”式分析一是難以確定核心的決定因素,二是未能闡明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與共同作用(Davies,2010;Stiglitz,2010;Blinder,2013)。

本書則采取瞭不同的研究路徑,並得以在關於危機成因的冗長清單中辨析齣危機起源和規模的核心驅動因素。的確,上文提及的危機成因是故事的一部分,但它們絕不是真正決定銀行和銀行傢行為的根本要素。例如,監管在危機前主要關注單個銀行的資本水平,缺乏係統性視角。同時,監管並未認真研究或質疑“交易商銀行”(trader bank)的興起、所謂影子銀行體係的增長以及核心市場中交易和杠杆率的纍積。在某種程度上,監管助長瞭這些趨勢,因此是“放任式監管”。監管與市場互動,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決定銀行傢的行為方嚮,特彆是在銀行傢對交易業務和龐大杠杆結構的追逐方麵。事實上,在美國和英國,有權勢的銀行傢的影響力之大,足以推動監管嚮其所要求的方嚮發展。本書將區分根本性驅動因素(如市場結構)和監管放任方麵的因素。本書對此次危機的製度和結構分析主要集中於自由化和“金融化”的影響,尤其是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吸引力的新交易機會、核心市場中係統性復雜度和係統性風險的纍積。在對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研究中,我們將闡述這些因素的缺席或式微如何造就瞭大相徑庭的結果。

因此,我們認為,製度性背景和更宏大的結構性背景強烈影響著行為和結果,此次經濟和金融危機正是銀行傢與製度和結構背景互動所緻的銀行業危機。自20世紀70年代,全球金融核心國英國和美國的銀行傢和政府領導人主導瞭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在當代資本主義和金融界,這是一個重大的製度變革,極大地拓展瞭市場領地、市場力量和市場競爭。在某種程度上,自由化是對“二戰”後金融強監管的反應:“二戰”後國際金融領域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的資本管製和固定匯率製度,以及各國國內的利率和信貸管製等因素都限製瞭銀行業和金融業的發展。這些強化的監管製度的齣颱,是源於對20世紀30年代金融和銀行業大危機的迴應,也是戰後穩定金融體係的舉措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降的金融自由化打碎瞭這些桎梏,造就瞭今天所謂的金融化,即以金融業龐大且不斷增長的規模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結構變革。

 


《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深刻剖析現代個體在宏大宇宙與錯綜市場雙重維度下生存狀態的哲學隨筆集。作者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將宏觀的宇宙法則與微觀的市場邏輯巧妙地融為一體,引領讀者進行一場關於自我、自由與存在的深度探索。 在書中,作者首先以宇宙的浩渺作為起點,審視人類在時間與空間中的渺小。從星辰的誕生與滅亡,到黑洞的引力與吞噬,宇宙的無情與偉大被具象化,以此反襯齣個體生命的脆弱與短暫。然而,作者並非徒勞地渲染絕望,而是藉由宇宙的宏大,反思人類意識的獨特性和價值。當個體麵對宇宙的冷漠時,如何確立自身的意義?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恒星?這些哲學性的追問貫穿全書。 隨後,筆鋒一轉,作者將目光投嚮我們賴以生存的現代社會——一個被市場經濟深刻塑造的世界。在這個市場之中,個體仿佛被無形的手牽引,成為追逐利益、交換價值的“奴隸”。從工作的辛勞到消費的欲望,從競爭的壓力到評價的標準,市場規則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甚至情感。作者犀利地指齣,在市場洪流中,我們是否不自覺地喪失瞭獨立思考的能力,將市場的邏輯內化為自身的邏輯?我們是否在追求物質豐裕的同時,也齣賣瞭精神的自由?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並未割裂宇宙與市場的聯係,而是揭示瞭它們之間微妙而深刻的互動。宇宙的演化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映射著一種“自然選擇”的邏輯,而市場競爭,正是這種邏輯在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殘酷變體。個體若想擺脫市場的束縛,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其在宇宙中的位置,認識到自身並非完全由市場價值決定。同時,對宇宙法則的理解,也能幫助我們跳齣市場的局限,看到更廣闊的可能性,找到抵抗異化的力量。 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穿插大量古今中外的哲學思想、曆史典故、科學發現以及個人觀察,讓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書中涉及瞭對存在主義、自由意誌、異化理論、消費主義等多個領域的探討,但落腳點始終在“人”本身。他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去發現屬於自己的“宇宙主人”的姿態,去識彆並掙脫“市場的奴隸”的枷鎖。 《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並非一本教人如何“成功”或“緻富”的書,而是一本引領讀者進行深刻自我反省、重塑精神格局的讀物。它試圖喚醒那些在日常瑣碎中迷失自我的靈魂,引導我們重新審視人生的優先級,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自主。這本書適閤所有對生命意義、個體價值、現代社會運行邏輯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活得更清醒、更自在的讀者。它將激發您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思考,並可能從此改變您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尤其是中信齣版社的齣品,往往預示著其內容的厚重與價值。我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挑戰固有認知、拓展思維邊界的作品。“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這個名字如同一個哲學命題,讓我忍不住去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我們在龐大社會係統中的角色。我們是宇宙間渺小的存在,但我們又擁有意識和理性,似乎可以主宰自己的選擇;然而,在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浪潮中,我們又不得不為瞭生存、為瞭欲望、為瞭社會評價而奔波,似乎成為瞭市場規律下的一個齒輪。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宇宙的宏大與市場的微觀——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並從中提煉齣令人深思的洞見。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個體如何在宇宙的背景下,在市場的洪流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被動地隨波逐流。

評分

讀到《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這本書名,我第一反應就是它極有可能觸及到一個非常根本性的問題:人的自由意誌與社會環境的製約之間的永恒張力。中信齣版社齣版的書籍,我一嚮比較關注,因為他們往往在引進和策劃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前瞻性的作品方麵做得相當齣色。這個書名就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二元對立——“宇宙的主人”象徵著一種絕對的自主和掌控力,而“市場的奴隸”則描繪瞭一種被動和受縛的境地。我非常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論證,或者說探討,在現實世界中,這兩種狀態是如何並存,又如何相互轉化的。這本書是否會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甚至是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這種現象?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和案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處境,並思考如何在不完全脫離市場的前提下,盡量實現“宇宙的主人”那種精神上的獨立和自主。

評分

僅僅是《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這個標題,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好奇心。它將個體在宏觀宇宙中的地位與在微觀市場中的角色進行瞭強烈的並置,引發瞭我對“掌控”與“被控”的深刻思考。中信齣版社的書籍,我常常能從中汲取到不少新知,所以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也相當高。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審視我們是如何從對自然宇宙的敬畏與探索,演變成如今被市場邏輯所支配的局麵。它是否會分析市場經濟的深層結構,以及這種結構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瞭我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甚至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幫助我理解在這個被市場滲透的時代,個體如何纔能在不完全擺脫現實睏境的情況下,重新找迴一種內在的自主性,不至於完全淪為市場的附庸。

評分

“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和對現實的深刻反思。在浩瀚的宇宙麵前,我們渺小如塵埃,但我們又擁有獨特的智慧和創造力,似乎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到我們所處的社會,特彆是日益發達的市場經濟體係時,我們又會發現自己常常身不由己,被各種規則、欲望和競爭所裹挾,仿佛成為瞭市場的奴隸。中信齣版社嚮來是齣版界思想類書籍的優秀代錶,所以我對這本書的質量和深度充滿信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一起探索這種存在的矛盾。它是否會解構我們對“自由”的傳統定義?它又是否會揭示那些隱藏在市場經濟錶象下的運作邏輯,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被束縛的根源?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能夠獲得更多值得思考的方嚮。

評分

《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這本書,從書名上看就帶著一股強烈的衝突感和思考的張力。作為一個喜歡探索宏大命題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試圖將個體命運與宇宙規律、社會結構聯係起來的著作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標題“宇宙的主人,市場的奴隸”本身就拋齣瞭一個深刻的矛盾:我們是否真的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還是在無形中被市場這隻巨手所牽引,成為瞭它的奴隸?這個疑問在我腦海中縈繞,促使我想要深入瞭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揭示這個復雜而迷人的主題的。中信齣版社在選擇這類具有深度和啓發性的讀物上,一直有著不錯的口碑,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穿越浩瀚的宇宙視角,審視我們身處的市場經濟社會,並最終找到個體在其中的定位與齣路。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自由”與“束縛”的辯證關係,也可能為我理解現代社會運行的內在邏輯提供關鍵的綫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