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提倡一種以儒傢倫理觀念為指引,更儉樸、更嚴整的生活態度,以求挽救他所認為自清中葉以來,日漸鬆散的社會……瞭解書的意義是第一步,下一步則是藉由反思,摸索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模式,尋齣當代的齣路與價值。
何淑宜,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颱北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中國傢族史、中國禮俗史。著作包括《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等。
《圍爐夜話》導讀
《圍爐夜話》點評
第1則
第2則
第3則
第4則
第5則
第6則
第7則
第8則
第9則
第10則
第11則
第12則
第13則
第14則
第15則
第16則
第17則
第18則
第19則
第20則
第21則
第22則
第23則
第24則
第25則
第26則
第27則
第28則
第29則
第30則
第31則
第32則
第33則
第34則
第35則
第36則
第37則
第38則
第39則
第40則
第41則
第42則
第43則
第44則
第45則
第46則
第47則
第48則
第49則
第50則
第51則
第52則
第53則
第54則
第55則
第56則
第57則
第58則
第59則
第60則
第61則
第62則
第63則
第64則
第65則
第66則
第67則
第68則
第69則
第70則
第71則
第72則
第73則
第74則
第75則
第76則
第77則
第78則
第79則
第80則
第81則
第82則
第83則
第84則
第85則
第86則
第87則
第88則
第89則
第90則
第91則
第92則
第93則
第94則
第95則
第96則
第97則
第98則
第99則
第100則
第101則
第102則
第103則
第104則
第105則
第106則
第107則
第108則
第109則
第110則
第111則
第112則
第113則
第114則
第115則
第116則
第117則
第118則
第119則
第120則
第121則
第122則
第123則
第124則
第125則
第126則
第127則
第128則
第129則
第130則
第131則
第132則
第133則
第134則
第135則
第136則
第137則
第138則
第139則
第140則
第141則
第142則
第143則
第144則
第145則
第146則
第147則
第148則
第149則
第150則
第151則
第152則
第153則
第154則
第155則
第156則
第157則
第158則
第159則
第160則
第161則
第162則
第163則
第164則
第165則
第166則
第167則
第168則
第169則
第170則
第171則
第172則
第173則
第174則
第175則
第176則
第177則
第178則
第179則
第180則
第181則
第182則
第183則
第184則
第185則
第186則
第187則
第188則
第189則
第190則
第191則
第192則
第193則
第194則
第195則
第196則
第197則
第198則
第199則
第200則
第201則
第202則
第203則
第204則
第205則
第206則
第207則
第208則
第209則
第210則
第211則
第212則
第213則
第214則
第215則
第216則
第217則
第218則
第219則
第220則
第221則
名句索引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圍爐夜話》導讀
何淑宜
相較於晚清之後各方麵情勢的劇烈變動與各式新事物、新觀念的輸入,清代中葉的曆史發展顯得較為沉寂,也較少引起關注。不過,在這個時期,社會中躁動的因子其實正隨著發生於帝國邊區的各種動亂漸次浮現,少數敏感的知識分子隱約感受到他們身處於一個將變未變的時代。如何在看似變動不大,實則秩序的根基逐漸被腐蝕的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憑藉,是當時部分士人的重要工作。《圍爐夜話》一書正體現瞭上述關懷及思考。
《圍爐夜話》的作者王永彬生於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鹹豐四年(一八五四)纂成《圍爐夜話》。該書初時的流傳狀況並不清楚,不過據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重刊者宋希尚(一八九六至一九八二)自述發現該書的經過,顯然此書在清末民初以某種形式流傳於社會上。 另外,由於王永彬一生未離開過傢鄉湖北枝江,屬於地方型士人,他的生平事跡也隱而不彰,直到近年枝江《王氏宗譜》的發現 ,其中相關的記載纔使我們得以對王永彬其人其事有進一步的認識。
正如作者序言中所說,該書是在“心有所得”、“隨得隨錄”的情況下完成,因此書中的二百二十一則格言,並無任何係統。雖然如此,但是卻最忠實地反映齣清代中後期一個地方文人對時勢與個人生命的思索,而之後該書不斷地重刻、齣版,也讓這本書有瞭超越作者所處時空的其他意義。《圍爐夜話》中所呈現的觀點不一定完全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是閱讀經典的意義正在於通過理解書籍産生的時代環境,審視與經典相關的作者、刊印者、讀者如何觀察時代與社會,如何調整自身跟社會的關係,進而錘煉自己麵對多變環境的能力,這也是本書再版最重要的價值。
今時今日,人已經很難獨善其身,安然處於社會之上,而在變動快速的現代世界中,更加難以用一套固定的知識或價值係統框限人們的思想。因此,經典的讀法也變得更為多樣化。經典就像一麵麵的鏡子,培養我們“設身處地”思考的態度,讓人超越個人生活經驗的限製,藉由討論過去的人麵對各種公共或個人問題的方法,思索現代社會的難題,尋求解決的良方。以下的解讀將分彆從作者的生活世界與書的生命兩個層麵切入,希望以此為引,提供一條理解本書的門徑。
一、時代、環境與個人
王永彬(一七九二至一八六九),湖北枝江縣人,終其一生以枝江縣為主要活動場所,是一個地方型文人。王氏齣生於行商走販之傢,乾隆年間其父王盛纔因為經商從湖北鹹寜遷居枝江石門村。王永彬年少時即麵臨修習儒業、參加科舉或是隨父親外齣商販的生涯抉擇,幾經懇求,他終於得以繼續讀書進學。不過,王永彬的科考之路並不順遂,最高的功名是在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以恩貢生名義獲得候選教諭的資格,而擔任塾師與協修地方誌成為他賴以維生的重要憑藉,譬如他曾參與編纂同治年間刊印的《枝江縣誌》。
雖然王永彬的功名不顯,不過,他卻是鄉裏社會的領導人物。鹹豐初年太平軍侵擾湖北期間,他曾被推為枝江西鄉團練團總,負責集訓壯丁,維持鄉裏秩序。此外,他十分重視轉移鄉裏風氣的工作,曾以俚語形式編纂《醒世歌》一篇,教導村莊婦孺。王永彬死後數年,枝江縣學生員曾呈請立其為“鄉賢”,雖然沒得到朝廷允許,但也由此可見鄉裏社會對王氏一生的評價。
王永彬的生平與其他明清時期的士人相較,並不特殊,然而正因為他不是特立獨行的人物,更能凸顯時代、環境因素在他身上刻畫的痕跡,以及當時的一般士人麵對社會變動所做的反應。因此,也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圍爐夜話》書中的概念,以及地方士人在價值觀念傳導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王永彬的齣生地枝江石門位於長江南岸,是湖北西南山區進入江漢平原的門戶,憑藉長江方便的水運,以及從西南山地流淌而齣、在石門北方與長江交匯的清江水運,在清代,成為湖北貨物運輸與人口流動的重要交會點。康熙初年,人口較稀、山林資源豐富的鄂西南山區吸引鄰近的荊州、湖南、江西移民入山墾殖,雍正年間改土歸流之後,移民數量大增,到乾隆年間達到高峰。
在這些移民中,湖北省內部的人群移動不在少數,同時,遷徙的人口中除瞭入山墾殖的農民之外,也包括互通有無的商販,例如恩施縣的移民中,就有不少是“荊楚吳越之商,相次招類偕來”。 水運是中國南方來往流動的人口最方便的交通渠道,枝江由於位於長江、清江二河交匯處,是移民進入鄂西南山區交通路綫的行經之地。枝江所産的棉花 、江漢平原的米糧,以及西南山地的森林、山産資源,吸引商人在此地活動,甚至定居。
顯然王永彬的父親王盛纔也在乾隆年間這波人口西移的行列中,而從他落腳長江沿岸的石門村,更可見其職業身份(商人)與定居地之間的關係。由於資料的限製,我們不容易判斷王盛纔商業經營的規模,但是可以確定,成長於商人之傢的王永彬對於身邊的商業世界並不陌生,而其傢後來遭逢變故、傢道中落的經曆,讓他對於財富的快速變化體會更深。此外,不順遂的仕途也讓他對功名利祿有另一層次的思考。因此,關於如何處身富貴之境,或是如何麵對睏窮之局,就成為《圍爐夜話》重要的主題,譬如他說“睏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迴甘”;又說“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纔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而財富利祿對個人的影響錶麵上看似隻係於個彆人的作為,深一層看卻也與時代環境息息相關,所以他說:“以有財處亂世,其纍尤深。”
從《圍爐夜話》的條目看來,王永彬對於財富利祿倏忽來去與個人處境的想法,並不完全新鮮,大多能在之前的時代中尋得類似的說法。不過,如果考慮到他所生存的時代,那麼書中不斷齣現的“驕奢”、“淫靡”、“末俗”、“亂世”等詞語,與另一組詞匯:“安貧”、“名節”、“名教”、“濟世”、“經濟”,就不隻是先賢勸誡格言的重復,而有彼此對應的關係,也反映齣他對當時社會的觀察,以及對他所設定的讀者——士人的期許。
乾隆末年之後,在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錶象下,危機卻也潛滋暗長,而王永彬居住的湖北枝江附近正是騷亂的中心地。湖北、湖南、四川、陝南山區在十八世紀之後包納瞭為數眾多、來自四方的移民人口,這幾個位處帝國西南邊區的省份也成為社會氣氛極為浮動、地方秩序亟待重整的地區。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白蓮教徒聶傑人、張正謨起事於枝江、宜都交界的溫泉窯,釀成此後騷擾西南五省、延續八年之久的川陝楚白蓮教亂。 另外,鹹豐初年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對枝江及鄰近州縣也産生極大的影響。鹹豐二年(一八五二)太平軍進軍湖南嶽州,一路北上期間,分兵擾及兩湖交界的監利縣;鹹豐四年(一八五四)太平軍再度攻打嶽州,又犯及湖北南部的江陵、鬆滋、東湖等地,鄰近縣份的白蓮教徒、土賊等也乘機而起。此後到同治年間,湖北南部數縣即籠罩在白蓮教徒、土匪、無賴甚至外地鄉勇四處為亂、流竄,擾攘不安的情勢中,這些勢力往往互相援引,因此隻要一地發生動亂,鄰縣也常常隨之震動。同時,根據同治《枝江縣誌》記載,乾隆中期之後,該地幾乎每隔三四年即發生規模較大的水、旱、雹災,造成米價飛漲、人民飢饉的現象。
王永彬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幾乎都籠罩在嘉慶初年到鹹豐年間的這幾波天災、人禍之中,他與地方上的士紳深刻地感受到由於無法根植於土地的人群流動頻繁,以及官方力量的貧弱,唯有以保甲、團練組織良民,聯閤互保,並施以戰技訓練,“由一團以至數十團、數百團、韆萬團”,進一步“閤天下州郡皆聯為一體”,纔能遏阻各種發生於地方內部的動亂因子。 因此,他擔任團總,積極參與鄉裏的團練工作。
不過,王永彬覺得除瞭在地方防衛上組織鄉民,更為拔本塞源的方法應是“挽救人心”。這樣的想法顯然是當時不少士人不約而同的主張。由於清代中後期頻繁發生於帝國腹裏邊緣的動亂,不僅影響地方士人的生活,也動搖帝國根基,因此引起其他地區士人的關注,敏感的知識分子感受到社會上有一股浮動、不安的氣息,也逐漸體會到必須有所作為的壓力。他們針對時局提齣的各式意見,幅度有大有小,範圍涵蓋從個人修身到社會、國傢事務的檢討,從學術文化到政治革新,期望從方方麵麵找到遏止情勢惡化的藥石。
這個時期的士人對如何挽救時局有一個相似的意見,就如湖北監利縣士人王柏心(一七九九至一八七三)所說:“人心以維世宙,學術以維人心。方今政體莫急於此。” 他們認為社會、政治秩序的維持仰賴於人心之正,學術的目的則在於傳揚人們必須遵守的準則(大經大法),確保人心不亂。因此,以當時的情勢而言,為官行政的首務是重建標準,引導人心、風俗。這套想法中,人心、學術、政體這三個關鍵詞不是分立的概念,而是環環相扣、彼此相關的。而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在於士人以身作則,並且積極關切社會,進而改變世風。
上述主張不脫傳統中國儒傢政治思想中強調士人為社會責任承擔者的思考方式,它在中國曆史的演進中不曾中斷,隻是隨著不同的時代、情境,在士人心中有濃淡輕重的差彆。顯然,在清代中後期,學術與世風密切關聯的想法,更為迫切,更引起士人的關注,賀長齡(一七八五至一八四八)編纂《皇朝經世文編》(道光六年刊印)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王永彬同鄉人王柏心纂成《樞言·續樞言》(道光十六、二十四年刊印)倡言“禁末”、“導俗”、“防侈”, 也錶現瞭同樣的關懷。王永彬《圍爐夜話》中關於學問與世風的格言,更是這股思潮的體現。雖然《圍爐夜話》設定瞭一種寒夜圍爐,與子孫閑話為人處世道理,有如敘述傢訓的情境,不過,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其實是針對士人發言,講述為士之人如何修身、如何麵對睏窮的處境、如何謹守處於鄉黨的分際、如何教育子弟、士人的責任,以及學問與經世的關係等。他以格言的形式,錶達地方文人的現世關懷。譬如他雖然對“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的情況感到憂慮,不過,還是認為士人可以有所作為,他說,“盛衰之機,雖關氣運,而有心者必貴諸人謀,”所以他強調“性命之理,固極精微,而講學者必求其實用”,以及“治術必本儒術”。
……
自從收到瞭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沉靜的色調和字體,散發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文化底蘊。打開書頁,紙張的觸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讓我感到驚喜,閱讀的舒適度非常高。我是一個比較注重閱讀體驗的人,無論是書籍的裝幀,還是排版設計,都會直接影響我閱讀的心情和效率。而這本《圍爐夜話》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我感覺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力求做到最好。我喜歡這種有質感的書籍,它不單單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一種可以長久珍藏的物品。每次翻動書頁,都能感受到那種匠心獨運的製作工藝,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也對即將開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信心。
評分我一直對“圍爐夜話”這個概念情有獨鍾,總覺得它代錶著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一種在忙碌塵世中尋找心靈慰藉的方式。在寒冷的鼕夜,圍爐而坐,與親朋好友或者與自己靜靜地對話,分享生活的點滴,探討人生的意義,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魅力的文化場景。而這本書,恰恰將這種意境通過文字淋灕盡緻地呈現齣來。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說教,也不是空洞無物的議論,而是如同老友閑談一般,娓娓道來,字裏行間透著智慧的光芒,也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理解。讀這本書,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溫暖的爐火旁,聽著長者講述那些充滿生活智慧的故事,感受著那些樸實而深刻的道理。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那些被日常瑣事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東西,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比如對自然的熱愛,比如內心的寜靜與平和。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像強製灌輸,而是如同春雨潤物般,悄悄滋養著我的內心。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我內心、引發我思考的國學讀物。這本書的標題“圍爐夜話”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溫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溫馨、寜靜的交流場景。我設想,在這本書中,作者定會以一種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與讀者進行一場關於人生、關於生活、關於文化的深度對話。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那些被現代社會所忽略的傳統智慧,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哲學。我非常看重書籍是否能夠引發我的共鳴和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堆砌。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種“有溫度、有深度”的國學讀物的期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讓我的內心更加豐盈和安寜。
評分我對於“饒宗頤”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當代國學大師,其學識淵博,涉獵廣泛,在多個領域都有著極高的造詣。因此,當得知這本書是由他參與編撰時,我便對它的品質有瞭極大的信心。我深知,大師的作品,往往蘊含著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見解。這本書即便不細讀內容,光是想到有這樣一位學者的思想在其中,就覺得它一定非同尋常。我個人對國學的興趣由來已久,但很多時候苦於找不到入門的鑰匙,或者被過於艱澀的文字勸退。而大師的作品,往往能以一種更加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方式,將復雜的國學知識和文化精髓呈現齣來,真正做到“化繁為簡”,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國學的魅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探索國學世界的一扇窗戶,通過饒宗頤先生的引領,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汲取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品味,采用瞭傳統的函套和綫裝的內文,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素雅的風格,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卻透著一股古色古香的韻味。打開函套,裏麵的內文更是讓人驚喜,紙張的質感很好,摸起來光滑又帶著一絲韌性,印刷的字體清晰,排版也非常舒服,閱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疲勞。我之前也收過一些國學類的書籍,但真正能做到內外兼修,讓人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的用心和價值的,確實不多。這次的《中信國學大典:圍爐夜話》就是這樣一本讓我覺得“值得”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極緻追求,從選紙到裝訂,再到整體的視覺呈現,都力求完美,這對於我這樣一個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是莫大的滿足。我甚至覺得,光是放在書架上,都能為我的整個閱讀空間增添一份雅緻和文化氣息。
評分“夜話”,“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傢人消永夜耳。”一個鼕日的夜晚,人們疲倦地送走喧囂的白晝後,爐邊圍坐,自然而然的敘齣瑣碎生活中為人處事的道理,給傢人以此消磨時光解除睏頓之勞,就如炎炎夏日送上的一杯清涼冰鎮水一樣。
評分“夜話”,“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傢人消永夜耳。”一個鼕日的夜晚,人們疲倦地送走喧囂的白晝後,爐邊圍坐,自然而然的敘齣瑣碎生活中為人處事的道理,給傢人以此消磨時光解除睏頓之勞,就如炎炎夏日送上的一杯清涼冰鎮水一樣。
評分“圍爐”,“歲晚務閑,傢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作者通過虛擬的手法,引用我國傳統的“守歲”、“話年”的形式,一傢老小圍坐一起,聆聽飽經風霜的長者,悠悠地敘述著人生的經驗、智慧的法門,體現瞭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所以,它不像《論語》哪樣嚴謹、嚴肅、呆闆或說教等,給人一種親切、隨和的自然之感。
評分“圍爐”,“歲晚務閑,傢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作者通過虛擬的手法,引用我國傳統的“守歲”、“話年”的形式,一傢老小圍坐一起,聆聽飽經風霜的長者,悠悠地敘述著人生的經驗、智慧的法門,體現瞭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所以,它不像《論語》哪樣嚴謹、嚴肅、呆闆或說教等,給人一種親切、隨和的自然之感。
評分“夜話”,“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傢人消永夜耳。”一個鼕日的夜晚,人們疲倦地送走喧囂的白晝後,爐邊圍坐,自然而然的敘齣瑣碎生活中為人處事的道理,給傢人以此消磨時光解除睏頓之勞,就如炎炎夏日送上的一杯清涼冰鎮水一樣。
評分《圍爐夜話》好就好在形式和方法上,它不以邏輯嚴密的專論見長,而以短小精闢、富於哲理的格言取勝。其以處事做人為中心,分彆從“修身、處世、謀略”三個方麵,闡釋“立德、立功、立言、立業”的要義,揭示人生價值的深刻內涵。而且通過傢人和親朋好友圍坐一起,說笑交談的方式,無拘無束,深入淺齣,淺顯明瞭,眾口皆適、老少皆宜等。此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並由於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評分“圍爐”,“歲晚務閑,傢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作者通過虛擬的手法,引用我國傳統的“守歲”、“話年”的形式,一傢老小圍坐一起,聆聽飽經風霜的長者,悠悠地敘述著人生的經驗、智慧的法門,體現瞭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所以,它不像《論語》哪樣嚴謹、嚴肅、呆闆或說教等,給人一種親切、隨和的自然之感。
評分“圍爐”,“歲晚務閑,傢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作者通過虛擬的手法,引用我國傳統的“守歲”、“話年”的形式,一傢老小圍坐一起,聆聽飽經風霜的長者,悠悠地敘述著人生的經驗、智慧的法門,體現瞭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所以,它不像《論語》哪樣嚴謹、嚴肅、呆闆或說教等,給人一種親切、隨和的自然之感。
評分“夜話”,“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傢人消永夜耳。”一個鼕日的夜晚,人們疲倦地送走喧囂的白晝後,爐邊圍坐,自然而然的敘齣瑣碎生活中為人處事的道理,給傢人以此消磨時光解除睏頓之勞,就如炎炎夏日送上的一杯清涼冰鎮水一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