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古人学习法】:古代孩子就是这么学文章的。立足基础,一语道破文言学习之谜,全面系统讲解当今被遗忘的古代启蒙读书法;
★【真·大师】:作者为著名学者,中华书局古文专家的周振甫先生,他浸淫中国古代诗词文赋五十载,为钱锺书《谈艺录》的责任编辑,曾参与《诗经》《周易》《乐府诗集》《明史》等古典名著的审校译注工作。
★【真·悦读】:区别于枯燥乏味的教辅,用例丰富,文笔清俊,自带古韵,有很强的可读性;
★【真·实用】:中学生古文学习佳陪伴读物,从字词篇章到背景文化,介绍了大量帮助孩子读懂弄透文言文的实用技巧。
★【真·体悟】:古典文赋是中华瑰丽的精神宝藏,凝结了古代伟大文人的智慧、品格与胸襟。先生精剖细解,带孩子体悟司马迁、韩愈、苏轼等文学大家的不凡心气,淘洗性情,培养爱思考的好习惯。
《教给孩子的古文课》是由我国著名古文专家周振甫,专门针对学龄少年儿童学习文言文撰写的心血之作。
周振甫先生是中华书局的资深编辑,一生从事文言文编校、译介工作六十余年,曾撰写过多部剖析中国古代诗文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的初版责任编辑。
在书中,先生着力于基础,在短短10章的篇幅内,旁征博引地为孩子们介绍了大量读懂、弄透文言文的好方法,为青少年朋友勾勒出完整的文言学习地图,帮助孩子绕开古文学习误区:
第1章“怎么学习古代文学” 从字词篇章,到人物形象与思想,提纲挈领地总括了文言学习要注意的特别重点。
第2章 “立体的懂” 揭开古人启蒙之谜,文言不止字句,帮孩子拼起每一立面,实现对古文的全面理解。
第3章至第10章 ,从如何读书、著名古文大家的师承流派特点到文章的每一细节架构,有分段、有侧重地为孩子讲透古文精髓。
通过以上10个章节的讲述,本书将为孩子呈现一条清晰的古文学习之路,帮助孩子从小打牢根基,切中肯綮解读文章,触摸先贤智慧,淘洗性情,收获独立看懂文言文、准确解读前人思想的能力。
周振甫(1911—2000),著名学者,中华书局古文专家,浸淫中国古代诗词文赋五十载,为钱锺书《谈艺录》的责任编辑,曾参与《诗经》《周易》《乐府诗集》《明史》等古典名著的审校译注工作。
他(周振甫)把影响我国几千年的两部经典著作,《诗经》和《周易》做了译注;他把我国古代著名的一本文论专著《文心雕龙》做了注释和今译,还主编了《文心雕龙辞典》。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基础上,又深入探索古代文论史,写下《中国修辞学史》、《中国文章学史》以及《文论散记》、《文哲散记》、《文论漫笔》等著作。并用“例话”的形式,把深奥枯燥的理论,用生动活泼的例子,作深入浅出的诠释,写下《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小说例话》、《风格例话》,构建了中国古典诗文独特的评析系统。其中《诗词例话》自1962年出版后,风行海内外,累计印量达70多万册。
——Simpoetry
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博大精深,……可以说它是解决文言文阅读的行之有效的良方。
——《七彩语文》
1.怎样学习古代文学
2.立体的懂
3.“因声求气”说的先行者
4.因声求气
5.古代的艺术性
6.六观
7.比较
8.一家风格
9.融会贯通
10.流派
立体的懂(节选)
怎样学习古文 · 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 :“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 · 再看《骆宾王》传,称“ 七岁能赋诗 ”;《李百药》传,称“ 七岁能文 ”;《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 · 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 · 这当跟读法有关。
怎样学习古代文学(节选)
分别古语和今语 古典文学作品用的是古代语言,古代语言里的字不少还保留在现代语里,可是有些音义都不同,有些意义不同。碰到这种字,我们不能照现代语那样解释,一定要弄明白古语的音义。比方《晋公子重耳出亡》里说 :“薄而观之。”注解说 :“走近前去看他的肋骨。” 注解把“ 薄 ” 说成“ 走近前去 ”, “ 薄 ” 照现代语说是浅薄、淡薄、轻薄等意思,那都不能说成“走近前去”。因此就得注意一下“薄”的古语作“逼近”解,这才清楚“薄而观之”是说逼近去看他。
注意特殊结构 古典文学的诗歌由于字句简短,有些特殊结构值得我们注意。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明月还是秦时和汉时的明月,关还是秦时和汉时的关,诗句为求简洁,所以把明月属于秦,把关属于汉了。再像《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说雄兔和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只是诗句简短,所以把“ 脚扑朔 ” 属“雄兔”,把“眼迷离”属“雌兔”罢了。
联系上下文 《孔雀东南飞》里,仲卿劝阿母不要赶走兰芝,诗里接下去说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兰芝被阿婆赶走时,仲卿亲自送她,对她表示“誓天不相负”,诗里接下去写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这前后两个“区区”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明显可以看出不能作同一解释。阿母说的“何乃太区区”,叱责仲卿太死心眼儿,“区区”有老实愚蠢的意思。兰芝说的“感君区区怀”,指感激你的恳挚的情意,“区区”有恳挚的意思。这样联系上下文来解释,可以体会同一个词的丰富意义。
注意情节和细节 作品里除了有连贯性的主要情节以外,还有细节也很重要,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中的环境,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我们试再拿《信陵君列传》中的一小段来看。
公子请了魏国的贵族、将军、宰相到家里来喝酒,他自己却驾了车,去迎接那个管城门的老头儿侯生。在这段里,有几个生动的细节。公子留出车厢左边的上位给侯生坐,侯生坐到上位去,不推让。公子拉着马缰绳赶车,越显得恭敬。这是细节。通过这个细节,表现出侯生要试验一下,公子对他的尊敬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试验的结果,公子显得更恭敬了。接着,侯生还要到市集上去看卖肉的朋友。公子赶车到了那里,侯生下车,故意跟朋友谈话谈得很久,偷看公子,公子的脸色更温和。这又是一个细节,通过这个细节,说明侯生再一次试验公子,公子还是表示极大的敬意。当时市集上的人都在看公子拉着马缰绳,跟在公子后面的卫队,都暗暗地骂侯生。公子把侯生接到家里,请他坐在上位,把他介绍给所有的贵客,所有的贵客都非常吃惊。这也是细节。通过这一细节,说明公子这样做,不论当时的贵族大臣也好,跟着公子的卫队也好,当时的市民也好,都是看不惯的,都觉得非常惊异,这就更有力地突出公子的好客,更有力地突出公子对侯生所表示的真诚的、高的敬意。这样的细节,不仅使公子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跟下面的情节也紧密呼应,正因为公子这样尊敬侯生,所以侯生才出死力为公子设法。
一家风格(节选)
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都写了自己往游的经历,《真州东园记》是他没有到东园,只听许元拿了东园图来,听他所讲的话来写的。他讲了东园的各种景物,所以写的景物多于前两记。又就“废营”改建为“东园”,把东园的美好景物,跟未建以前的“ 废园 ” 作对比,写出今盛昔废的情景,成了这篇记的特色。这篇记里写的景物,如“ 台,吾望以拂云之亭 ;池,吾俯以澄虚之阁 ;水,吾泛以画舫之舟”。这样把景物历举来写,把它们突出出来,是本篇的一个特点。后文说:
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 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树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 ·
这里写出“ 东园 ” 是供四方之士共同游乐的,他们三人“有时而皆去”,去后的东园,只能靠来游乐的四方之士共同维护了。“池台日益以新,草树日益以茂”,在来游乐的四方之士共同维护下,才能这样,才能不再荒废。这点意思含蓄不露。因此,这篇里写景物是突出的,是用昔废今盛的对比手法写的,怎样使今盛而不再废这点意思是含蓄不露的。从这三篇记看,欧阳修写作是注意创新的,不是因袭的。在上面的“ 六观 ” 里讲到历代作品的通变,各代名作都注意创新而不愿因袭,在这里,看到一人的作品也注意创新而避免因袭了。
……
立体的懂(节选)
怎样学习古文 · 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 :“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 · 再看《骆宾王》传,称“ 七岁能赋诗 ”;《李百药》传,称“ 七岁能文 ”;《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 · 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 · 这当跟读法有关。
怎样学习古代文学(节选)
分别古语和今语 古典文学作品用的是古代语言,古代语言里的字不少还保留在现代语里,可是有些音义都不同,有些意义不同。碰到这种字,我们不能照现代语那样解释,一定要弄明白古语的音义。比方《晋公子重耳出亡》里说 :“薄而观之。”注解说 :“走近前去看他的肋骨。” 注解把“ 薄 ” 说成“ 走近前去 ”, “ 薄 ” 照现代语说是浅薄、淡薄、轻薄等意思,那都不能说成“走近前去”。因此就得注意一下“薄”的古语作“逼近”解,这才清楚“薄而观之”是说逼近去看他。
注意特殊结构 古典文学的诗歌由于字句简短,有些特殊结构值得我们注意。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明月还是秦时和汉时的明月,关还是秦时和汉时的关,诗句为求简洁,所以把明月属于秦,把关属于汉了。再像《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说雄兔和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只是诗句简短,所以把“ 脚扑朔 ” 属“雄兔”,把“眼迷离”属“雌兔”罢了。
联系上下文 《孔雀东南飞》里,仲卿劝阿母不要赶走兰芝,诗里接下去说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兰芝被阿婆赶走时,仲卿亲自送她,对她表示“誓天不相负”,诗里接下去写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这前后两个“区区”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明显可以看出不能作同一解释。阿母说的“何乃太区区”,叱责仲卿太死心眼儿,“区区”有老实愚蠢的意思。兰芝说的“感君区区怀”,指感激你的恳挚的情意,“区区”有恳挚的意思。这样联系上下文来解释,可以体会同一个词的丰富意义。
注意情节和细节 作品里除了有连贯性的主要情节以外,还有细节也很重要,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中的环境,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我们试再拿《信陵君列传》中的一小段来看。
公子请了魏国的贵族、将军、宰相到家里来喝酒,他自己却驾了车,去迎接那个管城门的老头儿侯生。在这段里,有几个生动的细节。公子留出车厢左边的上位给侯生坐,侯生坐到上位去,不推让。公子拉着马缰绳赶车,越显得恭敬。这是细节。通过这个细节,表现出侯生要试验一下,公子对他的尊敬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试验的结果,公子显得更恭敬了。接着,侯生还要到市集上去看卖肉的朋友。公子赶车到了那里,侯生下车,故意跟朋友谈话谈得很久,偷看公子,公子的脸色更温和。这又是一个细节,通过这个细节,说明侯生再一次试验公子,公子还是表示极大的敬意。当时市集上的人都在看公子拉着马缰绳,跟在公子后面的卫队,都暗暗地骂侯生。公子把侯生接到家里,请他坐在上位,把他介绍给所有的贵客,所有的贵客都非常吃惊。这也是细节。通过这一细节,说明公子这样做,不论当时的贵族大臣也好,跟着公子的卫队也好,当时的市民也好,都是看不惯的,都觉得非常惊异,这就更有力地突出公子的好客,更有力地突出公子对侯生所表示的真诚的、高的敬意。这样的细节,不仅使公子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跟下面的情节也紧密呼应,正因为公子这样尊敬侯生,所以侯生才出死力为公子设法。
一家风格(节选)
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都写了自己往游的经历,《真州东园记》是他没有到东园,只听许元拿了东园图来,听他所讲的话来写的。他讲了东园的各种景物,所以写的景物多于前两记。又就“废营”改建为“东园”,把东园的美好景物,跟未建以前的“ 废园 ” 作对比,写出今盛昔废的情景,成了这篇记的特色。这篇记里写的景物,如“ 台,吾望以拂云之亭 ;池,吾俯以澄虚之阁 ;水,吾泛以画舫之舟”。这样把景物历举来写,把它们突出出来,是本篇的一个特点。后文说:
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 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树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 ·
这里写出“ 东园 ” 是供四方之士共同游乐的,他们三人“有时而皆去”,去后的东园,只能靠来游乐的四方之士共同维护了。“池台日益以新,草树日益以茂”,在来游乐的四方之士共同维护下,才能这样,才能不再荒废。这点意思含蓄不露。因此,这篇里写景物是突出的,是用昔废今盛的对比手法写的,怎样使今盛而不再废这点意思是含蓄不露的。从这三篇记看,欧阳修写作是注意创新的,不是因袭的。在上面的“ 六观 ” 里讲到历代作品的通变,各代名作都注意创新而不愿因袭,在这里,看到一人的作品也注意创新而避免因袭了。
作为一个对古文颇感兴趣的家长,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引导孩子入门的书。《教给孩子的古文课》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来找到的最满意的一本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它没有一开始就铺陈大量的背景知识,而是直接从一些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有趣的点切入,比如《庄子》里的“鲲鹏展翅”,或者《列子》里“愚公移山”的这个故事,然后顺势引出古文的原文和相关的解释。这种方式,就像是在玩一个寻宝游戏,孩子会因为好奇心驱动,主动去探索接下来的内容。而且,书中的一些小练习和思考题,设计得也非常巧妙。它们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题目,而是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想象,去联系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读到“温故而知新”的时候,会引导孩子想想,自己最近学到的哪些知识,可以和以前学过的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理解。这种互动的设计,大大增强了孩子参与感,也让他们真正地动起脑筋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女儿现在每天都会主动拿起这本书来读,有时候还会跑过来问我一些关于古文的问题,这让我非常欣慰。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太“说教”了,毕竟是教古文的嘛,总是怕孩子看到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教给孩子的古文课》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实在是太巧妙了。它不是按照朝代或者篇章来划分的,而是围绕着一些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主题来展开,比如“君子之道”、“仁爱之心”、“勤学之路”等等。每一个主题下面,都会精选几篇相关的古文,然后用一种非常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勤学之路”部分的解读。我们都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诗,但对于孩子来说,“苦”这个字可能让他们望而却步。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苦”,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古代圣贤为了学习而付出的努力,比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然后升华到“勤”的重要性。它告诉孩子,学习的道路上会有挑战,会有辛苦,但这些都是为了最终的收获。这种引导方式,既讲道理,又不失激励,让孩子在理解古文的同时,也能学到宝贵的人生哲理。而且,书中每选一篇古文,都会附上原文、注释、赏析,还有一些启发思考的小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扎实的学习材料,能够帮助孩子深入理解。
评分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毕竟现在很多孩子对这些东西了解太少了。《教给孩子的古文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真是太棒了!它不仅仅是教孩子认识几个古字、背几首古诗,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传递给孩子。比如,在讲到“仁爱之心”的时候,书中引用了孟子的“恻隐之心”,然后通过一些小故事,比如孔融让梨,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关爱他人,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方式,比单纯地讲道理要深刻得多,也更容易让孩子内化。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舒服,不像很多教材那样生硬,而是充满了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和蔼的长辈,在耐心地给孩子讲故事,讲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典故的解释,一点也不敷衍,而是会追溯到它的出处,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这不仅能加深孩子对古文的理解,也能让他们了解到这些典故背后的文化积淀。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扇窗户,让孩子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哇,收到这本《教给孩子的古文课》真是太惊喜了!一直想给孩子找一本既能打下古文基础,又不至于枯燥乏味的读物,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古韵十足又不失童趣,非常符合孩子的审美。翻开书页,你会发现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知识点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文经典串联起来。比如,讲到《论语》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句子,而是先讲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日常的一些小故事,比如颜回为什么吃得那么开心,或者子路为什么敢于顶撞老师。这些故事瞬间就拉近了孩子和古人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古人也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和自己一样,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的普通人。而且,书中对每个故事的解读都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古文的原意,又用现代的语言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相关的成语典故,让孩子在读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插画,水墨风格,简洁又富有神韵,让阅读体验更上一层楼。我敢说,这本书一定能激起孩子对古文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古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古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人文素养。《教给孩子的古文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讲解,而是更注重引导孩子去理解古人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个概念时,书中引用了“曾子杀猪”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诚信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解读,让孩子明白,言而有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立身处世的基础。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君子之道”的讨论,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这些并非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孩子体会到君子的胸怀和格局。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在提供古文原文、注释和赏析的同时,还会提供一些现代的解读和延伸思考,让孩子能够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宝贵的精神滋养,让他们在学习古文的同时,也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
评分质量不错,物美价廉,下次再来!
评分讲的通俗易懂,不愧为大家作品
评分很好的书,纸张也很好
评分正品保障~!快递给力。非常满意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好不好
评分值得推荐购买物美价廉
评分值得推荐购买物美价廉
评分值得推荐购买物美价廉
评分质量不错,物美价廉,下次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