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3辑)

山海经(第3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韬 译
图书标签:
  • 山海经
  • 奇书
  • 神话
  • 地理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学
  • 幻想
  • 民俗学
  • 博物学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0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5706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海经》像是一块五彩的宝石,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惊喜。漫步在《山海经》里,我们犹如走进了伊甸园,满眼是奇花异草,到处是猛兽珍禽。智慧的先民们不止流连其间,更重视它们的实用价值。在《山经》中,作者在细致描绘花草禽兽的基本特征之后,总要指出它们给人带来的利弊。书中特别重视动植物的药用功能,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纲目》。同时,《山海经》对各地的矿藏资源也十分留意。色彩斑斓的宝石,光芒夺目的金银,简直是满山遍野,俯拾皆是。从先民的这些记叙中,我们看出他们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在他们对山神祭祀的虔诚态度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而这点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今天,我们高扬和谐社会的旗帜,先民们的智慧应该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吧!
自汉代以来,《山海经》就备受学者文士的重视。《山海经》的书名最先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对《山海经》作了校勘整理,形成了后世的定本。今天我们知道最早注释《山海经》的是晋人郭璞。郭璞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尤精于文字训诂。他对《山海经》的注释颇为精当,郭注成为后世研究《山海经》的必读书。西晋太康年间,汲冢出土了《穆天子传》,其冲有周穆王见西王母的传说,这也大大刺激了当时人对《山海经》的关注。清代小学发达,王念孙、郝懿行、毕沅、汪绂等在郭璞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注释《山海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人袁珂先生毕生致力于《山海经》的研究,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山海经全译》诸书问世,对研究和普及《山海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山海经》的版本以清代刻本最多,明刻本次之,宋元刻本甚为稀少。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比较重要的刻本还有:明代成化四年北京国子监刻本,由于是国家刻书,此版刻工颇为精良,为诸家大图书馆所收藏;明代嘉靖十五年潘侃前山书屋刻本,为上海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收藏。此外,明代成化年间吴宽抄本《山海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明抄本,书后有吴氏所作跋,今藏于国家图书馆。由于吴氏书法精美,使该书的价值陡增。而现今流传较广的《山海经》版本有《四部丛刊》本和《二十二子》本等。
笔者这次的译注,选择清人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在部分卷次内容的分合调整上,又重点参考了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译》。在文本的注释上,对郭璞、郝懿行、袁珂三家的注文做了较细致的甄别,同时又尽可能吸收了时彦的最新成果。需要说明的是,限于丛书的体例,笔者在注释中略去了书证,对于《山海经》中大量的古字注音,也尽可能遵循现代汉语的习惯,以方便读者。《山海经》一书博大深奥,以笔者之力实难尽其精微。

目录

前言
卷一
南山经
卷二
西山经
卷三
北山经
卷四
东山经
卷五
中山经
卷六
海外南经
卷七
海外西经
卷八
海外北经
卷九
海外东经
卷十
海内南经
卷十一
海内西经
卷十二
海内北经
卷十三
海内东经
卷十四
大荒东经
卷十五
大荒南经
卷十六
大荒西经
卷十七
大荒北经
卷十八
海内经

精彩书摘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①。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蠢鸟兽则死②,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龚草③,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④。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杼⑤。是多怪鸟兽。
【注释】
①囿(yòu):帝王用来畜养禽兽的园林。
②蠚(hē):毒虫咬刺,蜇痛。
③莫(pín)草:一名赖草,为牲畜的良好饲料。
④汜( fán)天:水名。
⑤大杅(yǘ)山名。
【译文】
往西南四百里,有座昆仑山,这座山其实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由天神陆吾掌管。陆吾长得像老虎,有九条尾巴,长着人的面孔,手像虎爪。他主管天上九域的领地和昆仑山苑圃的时节。昆仑山里有种野兽,样子像羊,却长着四只角,名字叫土蝼,这野兽吃人。山中有种乌,形状像蜜蜂,大小与鸳鸯差不多,它的名字叫钦原,鸟兽如果被这种鸟螫过都会死,树木被这鸟螫过也会枯死。这座山里还有种鸟,叫鹑鸟,它主管天帝生活中的各种器物和服饰。山里还有种树木,形状像棠梨树,开黄色的花,结红色的果实,果子的味道像李子但是没有果核,名叫沙棠,人可以用它预防水患,吃了它就能在水中漂浮不沉。山里有种草,名字叫萁草,它的形状很像葵菜,味道与葱差不多,人吃了它就会远离各种烦恼忧愁。黄河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南流继而向东注入无达山边的湖泊里。赤水也发源于这座山,之后向东南流注入汜天水。洋水也发源于这座山,之后向西南流注入丑涂水。黑水也发源于这座山,之后向西流注入大杅山旁的湖泊。这座山中到处是珍禽异兽。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鲳鱼①,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注释】
①鲋( huá)鱼:鱼类名。
【译文】
再往西三百七十里,有座乐游山,桃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西流注入稷泽,这里遍布着白色的玉石,桃水水域有大量的鲋鱼,这鱼的样子像蛇却有四只脚,以鱼类为食。西水行四百里,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狗尾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注释】
①狗(zhuó):传说中的动物名。
【译文】
往西走过四百里水路,再走二百里流沙,就到了蠃母山,天神长乘是这里的主人,他是天的九德之气所生育的。这个神的样子像人却有狗的尾巴。这座山上到处是玉石,山下到处是青石,没有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①,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②。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③,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④,是食鱼,其音如录⑤,见则其国大水。
……

前言/序言


《山海经(第3辑)》 卷一:神灵之境·东荒第一章 在万物初开、混沌未明的远古洪荒,存在着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名曰东荒。这里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既有鬼斧神工的奇峰峭壁,也有幽深莫测的古老峡谷。东荒的生灵,秉承着天地间的原始气息,孕育着无穷的神秘与力量。 本卷,我们将深入探寻东荒最为古老的神灵居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苍梧之山”。此山并非寻常的山脉,其形貌如同一只巨大的鲲鹏展翅,山巅常年笼罩着七彩祥云,传说中,这里是上古神兽“凤凰”的栖息之地。凤凰之音,非但能抚慰人心,更能引动风雷,号令百鸟。山中生长着一种名为“玉芝”的仙草,色如白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服之可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苍梧之山的山脚下,隐藏着一片名为“幽冥之泽”的沼泽地。这片沼泽并非死水一潭,而是涌动着一股股碧绿的泉水,水中有奇异的鱼类,名为“龙鲤”,鳞片闪烁着寒光,尾巴能够喷吐寒气。幽冥之泽的边缘,生长着一种名为“鬼舌草”的植物,叶片如同蛇信,色泽暗紫,有毒,但若炼制得当,却能成为解毒圣药。 继续向东,我们抵达“丹穴之山”。此山的山体呈赤红色,如同燃烧的火焰,仿佛整个山体都在散发着炽热的能量。山顶有一汪泉水,名曰“火神泉”,泉水滚烫,散发着浓郁的硫磺气息。传说中,这里是远古火神“祝融”曾居住过的地方。丹穴之山的山体中蕴含着一种名为“赤金”的矿石,此金不仅坚硬无比,更能吸收天地之火,是打造神兵利器的绝佳材料。山腰处,生活着一种名为“火鸦”的妖兽,通体赤红,能够喷射火焰,性情凶猛,但若能驯服,便是一股强大的战斗力。 再往东,便可见“青丘之山”。这座山丘并非高耸入云,而是如同一片翠绿的丘陵,山间遍布着茂密的青竹林,竹叶间洒落着斑驳的阳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青丘山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山间的“灵泉”,泉水甘甜清澈,蕴含着浓郁的灵气,饮之能使人心神宁静,明辨是非。青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九尾狐”的故乡。九尾狐,传说中拥有九条尾巴,能够幻化万物,魅惑众生,但也同样拥有慈悲之心,能够指引迷途的旅人。山中还有一种名为“长生草”的植物,叶片细长,碧绿欲滴,服之能增长寿命,甚至延缓衰老。 穿过青丘山,我们来到了“碣石山”。这座山屿孤立于东海之滨,山石嶙峋,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碣石山的山顶有一座古老的祭坛,传说中,这里是人类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个举行祭祀的地方。碣石山的山体中蕴藏着一种名为“玄铁”的金属,此铁坚不可摧,能抵御万般侵蚀,是打造神器的基础材料。山脚下的海岸边,生活着一种名为“海妖”的生物,身形庞大,能够呼风唤雨,掀起滔天巨浪,但它们也并非全然邪恶,有时也会被善良的祭司所安抚。 卷二:灵兽传说·东荒第二章 东荒的奇妙之处,不仅在于其壮丽的山川,更在于其中孕育的无数神秘灵兽。它们或温顺,或凶猛,或拥有神奇的力量,是构成这片古老土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东荒的南部,有一片名为“昆仑之丘”的广阔平原。平原之上,草木丰茂,气候温和,是许多温顺灵兽的家园。在这里,我们首先会遇到“白泽”。白泽形似一匹白马,但其头上长着两只牛角,身上覆盖着金色的鳞片。白泽通晓天下万物,能够辨别一切妖魔鬼怪,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祥瑞的到来。白泽的毛发,被认为具有净化之力,能够驱散邪气。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霍山”。这座山的山体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灰白色,山顶常年积雪,即使在盛夏也寒气逼人。霍山的山顶,隐藏着一种名为“穷奇”的凶兽。穷奇形似老虎,但身上长着翅膀,声音如同狗吠,性情凶恶,吞食忠良,喜爱混乱。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灾祸。然而,即便如此凶猛,若能寻得其幼崽,并以极大的耐心与智慧去驯服,也能将其转化为忠诚的守护者。 穿过霍山,进入更为湿热的南方,我们便会抵达“员木之山”。这座山的山体高耸入云,山间常年被浓雾笼罩,气候潮湿,藤蔓缠绕。在员木之山的深处,生活着一种名为“肥遗”的巨蛇。肥遗身躯巨大,能够吞食象,它的出现,预示着旱灾的降临。然而,并非所有蛇类都如此凶残。在山脚下的溪流中,我们还会发现一种名为“陆吾”的神兽。陆吾身形如虎,有九个尾巴,面孔却如同人类,它能够守护山林,带来丰收。 继续向西,我们来到了“长留山”。这座山的山体呈现出一种墨绿色的岩石,山间遍布着古老的祭坛和遗迹。长留山最为神秘的居民,便是“当康”。当康是一种状如猪的动物,其叫声如同猪的叫声,但它的出现,预示着丰收和富足。当康的粪便,被认为能够滋养土地,使作物生长得更加茂盛。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峚山”。这座山的山体如同水晶一般,闪烁着七彩的光芒,山间流淌着甘甜的泉水。峚山的山顶,生活着一种名为“英招”的神兽。英招身形如马,长着四翼,但其面容却如同人脸,声音如同在歌唱。英招是长寿的象征,它的出现,能为当地带来吉祥和好运。 卷三:诡谲之地·东荒第三章 除了壮丽的山河与神秘的灵兽,东荒之地还隐藏着许多诡谲奇异的地域,它们的存在,增添了这片古老土地的神秘色彩与无限可能。 在东荒的极北之地,有一片名为“冰渊”的冻土。这里常年冰封,滴水成冰,寒风凛冽,仿佛能冻结一切生命。冰渊的中心,隐藏着一个名为“烛龙”的巨兽。烛龙身长千里,人面蛇身,居住在钟山之上,它睁眼时天便白,闭眼时天便黑,呼吸时成夏,呼气时成冬。烛龙的力量,足以影响整个世界的昼夜与四季。冰渊的冰层之下,还生活着一种名为“白罴”的灵兽。白罴身形如熊,毛发雪白,能够治愈寒症,其皮毛更是极佳的御寒之物。 向东,我们抵达“弱水”。弱水并非寻常的河流,它无边无际,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在其上漂浮,即便是鸿毛也无法渡过。弱水之中,生活着一种名为“旋龟”的巨龟。旋龟身形巨大,能够驮负山岳,它的背部生长着一种名为“茯苓”的仙草,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弱水之畔,生长着一种名为“蓬草”的植物,此草能够吸收弱水中的毒性,净化水源。 再往东,便可见“沙海”。这片沙海广袤无垠,黄沙漫天,气候干燥,烈日灼人。沙海之中,隐藏着无数神秘的遗迹与危险。这里生活着一种名为“巨蝎”的妖兽,身形巨大,毒性极强,能够喷射毒液。沙海深处,还隐藏着一种名为“不死草”的奇特植物,此草生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生命力极其顽强,服之能使人获得短暂的生命力增强。 穿过沙海,我们来到“流沙河”。这条河流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河底充满了流沙,任何物体一旦落入,便会被吞噬得无影无踪。流沙河的河底,隐藏着一种名为“九头蛇”的妖兽。九头蛇身形巨大,有九个头颅,每个头颅都拥有不同的攻击方式,其力量足以颠覆河流。然而,在流沙河的支流中,也生活着一种名为“鱼妇”的灵兽。鱼妇形似人,但下半身却是鱼尾,它们能够控制水流,引导迷失的旅人。 最后,我们来到“黑水”。黑水之名,源于其水色漆黑,深不见底,仿佛能够吞噬一切光明。黑水之中,生长着一种名为“方山”的奇异植物。方山看似石头,却能够生长,并且拥有灵性,它们能够感知周围的生物,并作出反应。黑水的深处,还潜藏着一种名为“冥蛇”的妖兽,它们生活在黑暗之中,能够利用黑水来隐藏自己,并伺机袭击。 《山海经(第3辑)》所描绘的,只是这片古老洪荒世界中冰山一角。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万物生灵的奇幻形态,勾勒出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象,更深入探索了这片土地上隐藏的神秘与诡谲。这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神话史诗,它等待着勇敢的探险者去揭开面纱,去感受那古老而磅礴的东方神韵。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山海经》的出版动向。这次的《山海经(第3辑)》可以说又一次满足了我的期待。与之前几辑相比,我个人感觉这一次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某些传说故事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加入了一些更具启发性的分析和探讨。这让我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发现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种“挖掘”的乐趣,是阅读《山海经》系列书籍最大的魅力之一。同时,我也注意到,这次的附录或者说补充材料似乎更加丰富,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或者是一些相关的学术观点,这使得我的阅读体验更加完整和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故事的文本,更像是一个引子,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喧嚣的尘世中为我开辟了一方静谧的精神角落。每次捧起它,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便油然而生。我并非是那种急于一目十行的读者,而是更享受那种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过程。每一篇文字,每一幅插画,我都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试图捕捉他们留下的痕迹,理解他们所描绘的世界。这次的《山海经(第3辑)》在文字的考究上,我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严谨和用心。那些古老的词汇,那些精妙的比喻,都值得反复推敲。我常常会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一些触动我的词语,或者是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然后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插画方面,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能感受到这次的艺术水准有了新的提升。线条的勾勒更加流畅,色彩的运用也更加大胆而和谐,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生物,在视觉上变得更加鲜活立体。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恰恰体现了制作方对经典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又迷人的时代。

评分

终于到手了!《山海经(第3辑)》包装一如既往地精美,封面的设计感依旧让我惊艳。每次收到这套书,都像是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这次的封面色彩更加浓郁,图案也更加细腻,仿佛将古老的传说重新激活,带着一种神秘而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迫不及待地翻开,指尖拂过纸张,特有的质感让人心安。我最喜欢的是它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那些古老的神兽、奇花异草,甚至是传说中的地理风貌,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见到它们一样。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我经常会一边阅读,一边想象书中的场景,那些飘渺的山川河流,那些形态各异的神灵,在我脑海中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虽然我知道这只是文字和图画的结合,但它总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古代文明的敬畏。尤其让我惊喜的是,这一次的排版似乎更加人性化了,字号适中,行距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细节之处的用心,确实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这一次的“旅程”,相信又会收获满满的惊喜和感悟。

评分

这次的《山海经(第3辑)》给了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老传说的书籍,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之旅。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插画,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我尤其喜欢的是,这一次的插画风格似乎更加多样化,既有保留了传统韵味的工笔重彩,也有一些更具现代审美的写意画风,这种融合并没有产生违和感,反而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每一幅插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故事,与文字相得益彰,相互印证。我常常会对着一幅图画,久久不能移开视线,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揣摩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这种 visual(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是许多同类书籍所难以比拟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滋养了我对美的追求。我相信,即便是对《山海经》并不熟悉的读者,也会被这精美的插画所吸引,从而开始一段奇妙的阅读旅程。

评分

收到《山海经(第3辑)》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而翻阅之后,这种期待更是被深深的满足感所取代。我特别喜欢它在文本呈现上所做的努力,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非常强,仿佛在低语中讲述着那些古老的传说,充满了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魔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在向你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意,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智慧。我常常会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描绘出如此宏大而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种文字的魅力,是需要静下心来才能真正体会的。此外,我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这本书在装订和纸张的选择上,也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关怀。封面坚固,不易损坏,内页纸张光滑但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体贴的设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完全沉浸其中,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心目中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瑰宝。

评分

买给女儿的,价格便宜发货又快,好

评分

外国鬼怪接触多了,本国鬼怪故事却很少有人熟悉。。希望文学工作者们,在这些国粹上多下点功夫

评分

印刷质量挺好的........

评分

国学经典加上中华书局出版,收藏!

评分

书很不错,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

非常喜欢这个作者,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经典书籍,买来装点书房

评分

不错的书,包装完好,价格低,印刷质量好

评分

真的很不错。全文。全注释。全译。快递员态度也特别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