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古代汉语

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古代汉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理明 等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汉语言文学
  • 高校教材
  • 专业教材
  • 语言学
  • 文学
  • 古代文化
  • 经典
  • 语法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54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199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4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繁体竖排版)》为国内第一部以原典阅读为理念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其编排虽由“文选”和“通论”两部分组成,但“文选”全部采用古注即双行夹注,不予标点,尽量体现古籍排版的原貌。选文后注明采用的版本以便校对。凡文选所涉及的古代经、史、子、集典范作品都有简要题解。“通论”的排列顺序为常用工具书、文字、词汇、语法(上、下)、训诂常识、文献常识、语音常识、修辞、诗文韵律,力求体现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后附“参考书目”,以满足学习者进一步阅读的需要。意在通过直接接触原典提高读者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进而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本教材适合文、史、哲专业本科学生使用,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必读教材。

目录

第一单元文选
论语
学而
为政
公冶长
雍也
泰伯
乡党
颜渊
子路
子张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上
告子章句上

通论一文献常识
壹、目录与找书
贰、版本与择书
叁、校勘与读书
参考书目

第二单元文选
国语
周语
鲁语
晋语
楚语
战国策
秦五
齐四
齐四
赵三

通论二训诂常识
壹、训诂的方法
贰、古书注解与训诂术语
叁、古书的标点
参考书目

第三单元文选
春秋左传
隐公
僖公
宣公
成公
尚书
虞书尧典

通论三常用工具书
参考书目

第四单元文选
周易


礼记
曲礼上
大学
中庸

通论四文字
壹、汉字的产生
贰、汉字的形体
叁、汉字的结构
肆、古籍中的用字
参考书目

第五单元文选
老子
体道
养身
无用
检欲
益谦
同异
洪德
庄子
内篇逍遥游
人间世
外篇胠箧
荀子
修身篇
吕氏春秋
孟春纪本生
有始览听言
韩非子
八奸
说难

通论五词汇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叁、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参考书目

第六单元文选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
汉书
艺文志
卫青霍去病传

通论六语法(上)
壹、名词
贰、代词
叁、动词和形容词
肆、描写句和它的倒装

第七单元文选
狱中上书自明邹阳
报任少卿书司马子长
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刘子骏
说文解字序许慎
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叔夜
宋书谢灵运传论沈休文
论佛骨表韩愈
答李翊书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集古録自序欧阳修
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
材论王安石
孟轲论苏轼
贾谊论苏轼

通论七语法(下)
伍、数词和量词
陆、副词
柒、介词
捌、连词
玖、语气词、叹词和词头词尾
参考书目

第八单元文选
诗经
国风
周南
关睢
谷风
墉风
桑中
卫风
硕人

郑风
大叔于田
秦风
蒹葭
黄鸟
豳风
七月
小雅
鹿鸣
宾之初筵
大雅

生民
楚辞
九歌
湘君
湘夫人
九章
哀郢

通论八语音常识
壹、语音的历史演变
贰、韵部系统及其演变
叁、声类系统及其演变
肆、声调系统及其演变
伍、古音知识的应用
附录一、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
附录二、广韵韵目表
附录三、平水韵韵目表
附录四、诗韵常用字表
参考书目

第九单元文选
髙唐赋并序宋玉
吊屈原文并序贾谊
雪赋谢惠连
恨赋江文通

通论九修辞
壹、炼字代语
贰、委婉用典
叁、复合偏义同义连用
肆、互文并提
参考书目

第十单元文选
四愁诗四首并序张平子
短歌行魏武帝
燕歌行魏文帝
美女篇曹子建
白马篇曹子建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
杂诗二首陶渊明
秋胡诗颜延年
登池上楼谢灵运
幽愤诗嵇叔夜
古风之二十四李白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蜀相杜甫
登高杜甫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
安定城楼李商隐
轻肥白居易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游金山寺苏轼
新城道中苏轼
菩萨蛮温庭筠
乌夜啼李煜
清平乐李煜
雨霖铃柳永
念奴娇苏轼
蝶恋花苏轼
兰陵王周邦彦
一剪梅李清照
水龙吟辛弃疾
摸鱼儿辛弃疾
贺新郎辛弃疾
诉衷情陆游

通论十诗文韵律
壹、诗经的韵例
贰、骈体文的声律
叁、近体诗律
肆、词律
参考书目
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
附录二、上古声母常用字归部表

精彩书摘

其一,自从一九五九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这本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集体编写的高校「古代汉语」教材,它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结合的方法,把基于现代语言研究成果的大量理性分析引入了历来偏重感性体悟式的古代汉语教学中,细致的词语解释、对古今汉语语言文字系统差异和古代重要文体语言特点的分析.还有对传统语文研究以及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简要介绍,促成了这门跟传统小学直接相承的课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至今仍然是古代汉语教材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影响深远。

前言/序言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阅读传统文献的能力,小学和中学阶段学习过的文言文就属于古代汉语的范畴。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古代汉语大致可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时期。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包括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文言文。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即古白话。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是古代的文言文,重点是先秦两汉的典范文言作品用语。这些典范作品的语言是历代文学语言的源头,通过学习可以使我们溯源及流,熟悉古代书面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达到提高阅读古代文献水平的目的。至于古代的白话作品,我们将在「近代汉语」课内进一步学习。
《古代汉语》:溯源汉字,拨开文献迷雾,领略千年文脉 汉语,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而追溯汉语的源头,理解其古老的面貌,则是深入理解中华文化、解读浩瀚古代文献的关键。由我国顶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精心打造的“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中的《古代汉语》,正是为有志于此的学子精心编织的学术阶梯,它以严谨的体系、精炼的语言,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汉语古老而鲜活的脉搏。 本书并非仅是一本枯燥的语法工具书,它更是一座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桥梁。它旨在帮助学习者不仅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更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古代文献的敏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终体悟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的精髓。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汉语》肩负着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的使命,其编写理念与目标,紧密契合时代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体系精湛,循序渐进,构建知识骨架 《古代汉语》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全书围绕古代汉语的各个核心板块展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力求让学习者在系统性的学习中,构建起扎实的古代汉语知识体系。 第一篇 语音:追溯声韵之源,感受古音的韵律之美。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是准确朗读古籍的基础,更是理解古代诗歌音韵、词语演变的重要前提。本篇从语音的基本单位——声母、韵母、声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特征,并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古代汉语语音的大致面貌。学习者将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古音的平上去入、韵部的划分,以及声调的演变规律。通过对例词、例句的分析,感受古音的实际运用,体验声韵之美,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音韵基础。 第二篇 词汇:探寻词语的演变,理解古今词义的流变。 古代汉语的词汇,是承载古代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随着历史的推移,许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一些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另一些词语则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本篇深入剖析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包括词的类型(实词、虚词)、词的来源(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词义的变化(词义扩大、缩小、转移、虚化)等。通过大量的古籍实例,展示词语的实际用法,揭示词语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让学习者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第三篇 语法:梳理句法结构,洞察古人表达的逻辑。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少差异。其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往往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本篇将系统阐述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子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各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句法分析,帮助学习者掌握分析古代汉语句子结构的方法,理解古人如何运用有限的词语,构建出逻辑严谨、意蕴丰富的句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献的含义。 第四篇 训诂:掌握解读古籍的方法,开启文献研究之门。 “训诂”是古代解释词语、句子的学问,是解读古代文献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篇将系统介绍训诂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包括词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互证、溯源考订等。学习者将在此过程中,学习如何运用古人的训诂成果,如《说文解字》、《尔雅》等重要典籍,并掌握现代学者在训诂学上的新进展。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古代汉语文本问题的能力,为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 选读:实践检验,学以致用,领略名家风采。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本篇精心挑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献,涵盖先秦诸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这些选读篇目,不仅体现了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更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成就。通过对这些选读篇目的深入研习,学习者可以检验和巩固前几篇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并进一步体会古代汉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 内容精炼,语言准确,匠心独运的编排 《古代汉语》的编排,力求精炼与准确。每个知识点都经过反复斟酌,力求用最简洁、最清晰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冗余,聚焦核心,确保学习者能够高效地吸收知识。 科学的例证体系: 书中引用的例证,均来自经典文献,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所讲授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例证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其易懂性与典型性,并配以准确的注释,帮助学习者理解。 严谨的学术视角: 本书的编写,吸取了国内外古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注重学术的严谨性,力求在保持传统学术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学术理念。 启发性的思考: 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书中也常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究,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现代教学需求: 作为高等学校的教材,《古代汉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教学的特点,例如,书中可能包含适量的练习题,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也方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 卓越的价值,深远的意义 《古代汉语》的价值,远不止于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它更是: 通往古代智慧的钥匙: 浩瀚的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掌握古代汉语,学习者才能真正地阅读《论语》、《道德经》、《史记》、《唐宋八大家文钞》等经典,与先贤对话,汲取古代智慧。 理解中华文化根脉的纽带: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载体。理解古代汉语,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词语的文化含义、表达方式的民族特色,从而真正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根脉。 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础: 对于中文、历史、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石。熟练掌握古代汉语,是进行文献研究、论文写作、学术交流的前提。 培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深入了解和掌握自己民族的古老语言,是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的核心组成,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扇开启文化宝库的窗户,一座连接古今思想的桥梁。它将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探索中华文明精髓的学子,在字里行间,在声韵之外,领略古代汉语的博大精深,感悟千年文脉的悠久绵长。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论断、每一个引用的例句,后面都标注了清晰的出处,使得我们可以随时追溯到原始文本进行核对。这种对文献溯源的重视,体现了编著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责任心。在处理一些存有争议的古代语言现象时,教材的处理方式也十分成熟,它通常会客观地呈现主流观点和异议,然后基于充分的论据进行评析,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建立了一种客观、辩证的学术态度。与我过去阅读过的其他教材相比,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在专业深度上设定的高标准,使其在众多同类书籍中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古代汉语研究史的缩影,值得反复品读和参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典韵味,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字体选择上,宋体和楷体交替使用,既保证了古文的辨识度,又在需要时增加了活泼感。更值得称赞的是,许多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式的注释都采用了分栏的形式,清晰明了,查找起来极为方便。在内容组织上,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知识点的铺陈逻辑严谨,由浅入深,从基础的文字辨析到复杂的句法结构,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是在稳步前进。教材的编排上似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解完某个语法规则后,紧接着就会出现大量的例句分析,这些例句的选择大多源于经典的古代文献,而非生硬的自造句,这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教材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让人从拿起书本的那一刻起,就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初读这套教材,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体系的宏大与细致并存。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仅仅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点的罗列上,而是力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古代汉语知识图谱。例如,在论述古代词汇的演变时,它不仅仅是给出“今义”与“古义”的对照,还会追溯到词源、语境的变迁,甚至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词义的影响。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精神,对于真正想要钻研这门学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古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背景的词汇,教材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审慎和专业,引用了大量旁征博引的史料作为支撑,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解释。此外,教材在选取范文时也颇具匠心,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体的代表作,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古代汉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风貌,这种广度与深度兼备的编撰思路,是十分难得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难度设置上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它显然是为有一定基础,或者说求知欲极强的学习者准备的。初学者可能会在某些章节感到吃力,因为其对前置知识的要求较高,内容密度也相当大。不过,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适应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浅显读物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思考语言深层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句法结构分析的部分,它引入了一些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解构古汉语的复杂句式,这对于习惯了现代汉语思维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极好的思维训练。虽然在某些章节的讲解上,我个人还是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来加深理解,但这或许也正说明了它作为“专业系列教材”的定位——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速成指南,而是一套严谨的学术阶梯,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攀登。

评分

这套教材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性是值得肯定的。它似乎避免了传统教材那种死板的“知识点→练习题”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它将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习任务”中。比如,在学习了某个特殊的古代语气词用法后,教材会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对比分析两篇不同朝代文章中该语气词出现的情况及其细微差别,这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语感。这种“做中学、学中思”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我特别喜欢那种“开放式”的思考题,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查阅更多史料、参考不同的学术观点,自己形成一套自洽的理解。这种引导独立思考的方式,对于培养未来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塑造。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地喂鱼。

评分

繁体字的 竖着的排版。。。。额。。。。希望能攻下来啦

评分

有用,不錯

评分

不错 不错 挺喜欢!

评分

好古朴的书啊,基本按照古代书籍的样式设计装帧的。强调原典阅读,所以文选是没有标点的,注释采用前人专门的注解书中的注释,也是古文的,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过收藏蛮好的。

评分

好古朴的书啊,基本按照古代书籍的样式设计装帧的。强调原典阅读,所以文选是没有标点的,注释采用前人专门的注解书中的注释,也是古文的,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过收藏蛮好的。

评分

太难了,竖起看,牛B。送货速度快。

评分

不是我买的

评分

书还没仔细看 就翻了翻 全是繁体字 还要从后往前翻书 还是竖着排版 书也很厚 读起来应该会蛮吃力吧。。。

评分

我没有看,不太好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