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文库·认知语义学(卷2):概念结构中的类型及过程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文库·认知语义学(卷2):概念结构中的类型及过程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塔尔米(Talmy.L.) 著
图书标签:
  • 认知语义学
  • 概念结构
  • 类型学
  • 认知语言学
  • 语义学
  • 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
  • 概念化
  • 心理语言学
  • 国外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13523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8697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认知语义学》(两卷本)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倾尽心血的集大成之作。两卷本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认知语义学(卷Ⅱ):概念结构中的类型及过程》为两卷本的第二卷,主要描述概念构建过程中呈现的类型学和结构特征。第一卷《认知语义学(卷Ⅰ):概念结构系统》主要研究概念的构建。

内容简介

   《认知语义学》(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Ⅰ&Ⅱ,2000,the MIT Press.以下简称“本书”或“该书”)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倾尽心血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必读之作。该书原创性强,各章理论自成体系,且包含多种理论系统。全书基于大量的语料,理论基础牢固。该书不仅对语言学领域内的分支(尤其是语义学、句法学、类型学等)具有方向性的带领作用,而且对人类学、文学(尤其是叙事学)、心理学、哲学、文化研究、神经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中的话题也有重要影响。此书使作者一举成为举世公认的认知语言学创始人。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文库·认知语义学(卷2):概念结构中的类型及过程》的核心是“概念结构系统”。作者在卷I和卷II的副书名中均使用了structuring一词,表示概念结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系统,而是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构建”(structuring)而成。

内页插图

目录

Introduction
PART 1 TYPOLOGICAL PATTERN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VENT STRUCTURE
Chapter 1 Lexicalization Pattems
Chapter 2 Surveying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Chapter 3 A Typology of Event Integration
Chapter 4 Borrowing Semantic Space: Diachronic Hybridization

PART 2 SEMANTIC INTERACTION
Chapter 5 Semantic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Chapter 6 Communicative Goals and Means: Their Cognitive Interaction

PART 3 OTHER COGNITIVE SYSTEMS
Chapter 7 The Cognitive Culture System
Chapter 8 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Narrative Structure

References
Index

精彩书摘

A work that reveals different parts ofitself through time can be considered intrinsically dynamic. Examples of genres of this type are conver-sation, storytelling, a play, a film, a comedy routine, an improvisational theater performance, a mime performance, a religious ceremony, a dance performance, music, video art, and kinetic sculpture.
Other works are intrinsically staac, but the experiencer can interact with them by successively directing his attention 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hole. Static works may be classed into two groups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 cultural convention that prescribes a particular sequence in which attention is to be directed (even though it would be physically possible to direct one‘s attention elsewhere). Works that involve such a convention include a book, a cartoon strip, a sequential fresco, and an Australian aboriginal sand tracing depicting mythic treks.
Other types of static work are designed for random access by the experiencer’s focus of attention. Examples of such works are a painting or tapestry with a number of different depicted components; a sculpture designed for view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that one can view from different interior and exterior points; and a geographic-sized art work, as by Cristo, An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emerges from this analysis, Any old tapestry or painting that in effect depicts a story by showing a number of figures and activities together suggesting a succession of events, but one that the viewer must piece together through her own self-determined sequence .of visual fixations, is as much an example ofinteractive fiction as any modern computer-based form.
The prototype requirement for narrative that it be progressional is abetted to the extent that a genre exhibits a certain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utlined above. This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genre‘s partwise succession is determined-whether by physical shifts of exposure or by conventions for directing attention-rather than being open to attentional random access.
2.1.3 The Degree of Coherence and Significance The third and final factor considered here is that of Coherence and Signiftcance. A lugh degree of coherence and significance are required for the narrative prototype. Coherence is the property that the parts of the work fit together into a sensible whole. That is, relative to the averag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 the parts of the work can be cognized together in a way that they constitute a higherlevel entity that can be assessed as a unity. A work loses coherence to the extent that parts of the work are experienced as contra-dictory, irrelevant, or random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Significance (in its nonneutral sense) is the property that the parts and the whole of a work can be experienced as fulfilling some purpose or mission on the part of the author.
It can be seen why a prototypical narrative requires that the factor of coherence and significance be added to the previous two factors, and that all three factors have positive values. A “work” could be prototypical in being ideational and progressional but, without coherence and significance, it would hardly qualify as a narrative. An example of this combination of values is a diary or’a chronicle, which recounts a succession of ideational events but lacks story character to the extent that the entries do not cohere. A collection of references to a succession of unrelated events-whose juxtaposition would thus not only lack coherence but also significance-would be even less of a narrative. On the other hand, to the extent that a diary is seen as someone‘s personal history or “story” or that a chronicle is seen as the history or “story” of, say, a kingdom, the recounted succession of events would be accorded a sense of coherence and purpose and so come closer to being experienced as a narrative.
……
《认知语言学系列丛书·概念的运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旨在深入探讨人类心智如何组织、理解和生成意义,特别是聚焦于概念的内在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在认知过程中的动态运作。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一套理论,而是力求将前沿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与语言学观察相结合,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概念运作的宏观图景。我们将重点审视概念作为认知单元的本质,分析其内部的组织形式,并进一步阐释概念是如何在各种心智活动中发挥作用的。 第一章:概念作为认知基本单元的探讨 本章将回溯认知科学对“概念”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演变。我们将首先考察早期概念理论,如原型理论、典型性理论等,分析它们在解释概念结构上的优势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更为精细化的概念表征模型,探讨概念是否仅仅是简单的集合或列表,还是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部层次和关系。例如,我们将讨论概念的“本体论”(ontological)属性,即一个概念如何嵌入到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中,与其他概念建立联系,并形成层次化的知识结构。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概念的“激活”与“可获得性”问题。一个概念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被激活,其激活的程度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涉及到认知加工的效率和焦点。本章还会触及概念的“可变性”与“稳定性”的辩证关系。尽管核心概念相对稳定,但在不同的语境、文化背景或个体经验下,其内涵和外延可能会发生微妙的调整。我们将通过丰富的语言学实例和认知实验证据,来说明这些概念的理论在实际认知活动中的体现。 第二章:概念结构的层次性与多维度表征 本章将深入剖析概念的内部结构,重点关注其层次性特征。我们认为,概念并非单一的、平面的实体,而是由不同层次的表征构成的复杂网络。我们将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剥开概念的结构: 核心属性与外围特征: 探讨一个概念的哪些属性是其得以成立的关键(核心属性),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外围特征)。例如,“椅子”的核心属性可能在于“供人坐”的功能,而“木制”、“四条腿”则属于外围特征。我们将考察这些属性是如何在概念网络中被赋予不同权重的。 范畴关系与层级结构: 深入研究概念之间的范畴关系,例如“上级范畴”(superordinate)、“下级范畴”(subordinate)以及“共性范畴”(co-ordinate)等。我们将使用经典的“苹果”->“水果”->“食物”的层级结构为例,说明这种层级结构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速度和信息提取效率。 情境性与语境依赖性: 强调概念的表征并非完全独立于情境。在不同的语境下,概念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凸显或掩盖。我们将分析诸如“家”这个概念,在谈论“回家的感觉”时,“家”的表征可能更多地指向情感和归属感,而在讨论“房产”时,则更侧重于物质和经济属性。 表征形式的多样性: 概念的表征并非仅限于符号或文本。我们将探讨图像、运动模式、情感体验等多种感官和运动通道在概念形成和表征中的作用。例如,我们理解“跑”这个概念,不仅仅依赖于语言定义,还包括我们对跑动的身体感觉和运动模式的认知。 本章将通过大量的语言学证据,如词汇语义学、句法结构与意义关联等,来佐证概念结构的这些多维度特征。 第三章:概念生成与整合:动态的认知过程 本章将从动态的视角审视概念是如何在认知过程中被生成、激活、激活和整合的。我们将摆脱静态的结构描述,进入概念运作的“流水线”。 概念的激活与传播: 探讨当一个概念被激活时,它如何在其关联网络中引发一系列的激活传播。例如,听到“狗”,我们会迅速联想到“吠叫”、“宠物”、“忠诚”等相关概念。我们将分析激活强度、传播路径以及激活阈值等关键因素。 概念的组合与创造: 解释人类如何能够通过组合现有概念来理解和创造新概念。这涉及到“概念混合”(conceptual blending)等理论,例如“吸血鬼”这个概念就是通过混合“吸血”和“鬼魂”的概念而生成的。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概念组合的机制和可能性。 概念的推理与推断: 阐述概念在推理过程中的作用。当我们具备一系列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我们便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做出判断,预测结果。例如,知道“下雨”会导致“地面湿”,我们就能推断出门前地面是湿的,是因为下雨了。 概念的加工效率与认知负荷: 探讨不同概念结构和不同概念组合方式对认知加工效率的影响。某些概念的组织方式更容易被理解和处理,而另一些则可能增加认知负荷。本章将关注如何优化概念的生成和整合过程,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本章将借鉴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语言理解、言语产生、问题解决等具体认知任务,来揭示概念生成与整合的动态机制。 第四章:概念结构与意义表达:语言的认知基础 本章将聚焦于概念结构如何支撑语言意义的表达,以及语言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概念认知。我们将深入探讨语言的“表意功能”背后的认知机制。 词汇的语义映射: 分析词汇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结构映射到具体的语言符号上的。我们将研究词语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使用者所激活的概念结构紧密相连。例如,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差异,正是由于其激活的概念集合不同。 句法结构的语义解释: 探讨句子结构如何组织和整合概念,从而产生更为复杂的意义。我们将分析句法结构在指示主语、宾语、谓语以及修饰语等角色中的认知作用,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和关系的理解。 比喻与转喻的认知机制: 深入分析比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等认知修辞手段的本质。我们将展示,这些看似“非字面”的语言用法,实则是基于我们现有的概念结构,通过概念的映射和关联来实现的。例如,“时间就是金钱”的比喻,就是将“金钱”的概念属性映射到“时间”上。 语言的约定俗成与概念共识: 讨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性符号系统,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社群内的概念共识。语言的传播和使用,使得个体能够分享和内化彼此的概念模型,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本章将结合词汇学、句法学、语用学等多个语言学分支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例,展示概念结构在支撑语言意义表达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概念的动态演变与认知可塑性 本章将探讨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动态演变的特质。我们将关注概念的“可塑性”,以及这种可塑性如何在个体发展、学习和文化变迁中体现出来。 学习与概念的形成: 探讨个体如何通过经验和学习来形成新的概念,或修改已有的概念。我们将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归纳”、“演绎”、“类比”等认知策略,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概念的建构。 文化对概念的影响: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概念系统可能存在的差异。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经验等,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着社群对同一事物所形成的概念。例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内涵差异。 情境对概念的激活与调整: 再次强调情境对概念动态性的影响。在新的情境下,我们可能会激活与该情境相关的概念,并对原有概念进行微调,以适应新的认知需求。 概念的遗忘与遗忘的认知机制: 简要触及概念的遗忘现象。我们将探讨遗忘的可能原因,如概念的激活频率降低、信息干扰等,并思考遗忘在认知系统中的潜在功能。 本章将结合发展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实例分析,说明概念的动态演变及其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结论:走向更深层次的认知理解 本书通过对概念结构的多维度分析和对其动态运作过程的深入探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视角。我们相信,理解概念的运作机制,是理解人类思维、语言和社会行为的关键。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人类心智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研究启示。本书旨在强调,概念并非孤立的认知单元,而是相互关联、动态互动、并在语言和其他认知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有机整体。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图书的装帧和侧重方向来看,这套文库似乎瞄准的是学术前沿的深度探索,而非通识普及。它所针对的读者群体很可能已经对基础的语义学理论有扎实的掌握,正在寻找能够推动研究视野的突破性视角。我个人对“认知语义学”这个领域一直抱持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试图弥合形式主义的精确性与人类经验的丰富性之间的鸿沟。这本书的厚度和严谨性让我相信,它不会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尚未解决的难题,比如意识与概念的关联、文化差异对底层结构的影响等。我期待它能在某些特定的、过去被忽略的语言现象上,提供一个全新的、基于结构层面的解释框架。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分析工具或方法论,那就更完美了,因为理论的生命力往往在于它能否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研究对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真的给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学术气质,那种厚重感仿佛让人一拿起书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语言、认知和语义领域深耕多年的积累。虽然我对书的具体内容还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但从书名和整体的风格来看,它似乎并不只是停留在对现有理论的简单梳理和复述,而是试图深入到语言结构和人类思维运作的底层逻辑去探索。我特别期待它在构建“概念结构”这个核心议题上能带来怎样的洞察,毕竟,理解我们如何将世界编码成可操作的、有组织的思维单元,是真正理解语言活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对深层机制的挖掘,往往意味着这本书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学假设,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形式主义或功能主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语言现象。它的分量感预示着这将是一场硬核的智力冒险,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分析,而渴望触及语言认知本质的同行和深度学习者。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启发性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复杂的概念迷宫,最终抵达对人类心智如何组织意义的清晰图景。

评分

我注意到这套文库是系列出版的第二卷,这通常意味着前一卷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本卷则可能是对核心机制进行深入细化和拓展。这种卷册的设计,本身就说明了作者对该主题复杂性的深刻认识,知道单一平面叙述无法穷尽其内涵。我更偏向于那些能够将抽象理论“视觉化”的著作,尽管这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但我希望它能通过精妙的图示、逻辑图谱或类比,帮助我们构建起对“概念结构”这一无形之物的具象化理解。毕竟,认知语义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不可见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可分析、可讨论的结构。这种对“结构化表达”的追求,是我衡量一本认知科学类书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出认知运作的流程图,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

评分

阅读这类严肃的学术专著,最考验人的耐心和对专业术语的熟悉程度,而这本书从名字上就散发着这种挑战性。我猜测,作者在处理“类型”和“过程”这两个维度时,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模型构建和跨学科的参照,比如神经科学或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如果能巧妙地将这些看似宏大的抽象概念,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无论是词汇、句法还是语用层面)进行有效锚定,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关注的是,在探讨“过程”时,它是否能有效地解释语言的动态性——即概念是如何在交流中被实时建构、协商和演变的,而不是被视为静态的知识库。这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极高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才能在海量数据和理论假设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这种对复杂系统动态性的捕捉,往往是区分优秀认知研究和一般性描述的关键所在,也决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心智模拟”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宏大的架构——“概念结构中的类型及过程”。这听起来就像是在为心智的意义加工工厂绘制蓝图,区分出“零件”的类别(类型)以及“组装线”的运作机制(过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理论上划分出这些“类型”的边界,以及这些边界是否具有跨语言的稳定性。一个好的认知理论,必须能解释为什么不同语言在表面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其底层的意义组织逻辑却能保持惊人的一致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层级分明的概念结构模型,那它无疑将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参考系。相反,如果过度陷入对细枝末节的纠缠,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心论点来统摄全局,那么即使内容再详实,也难以在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这种平衡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对作者的驾驭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评分

学习认知语言学的必备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评分

作者的这两本书是认知语义学领域里的巅峰之作了。语义理论不断翻新,观点各异,学派林立。近年来,认知语义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认知语义学家的一些主要观点,如语义的经验观、概念观、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隐喻观、寓比观、象似观以及认知模型和激活理论值得介绍。语义具有动态性、可变性和不确定性。 由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将于2013年3月28-31日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语义学(英语Semantics 法语La sémantique),也作“语意学”,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汇,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评分

很好,就是到货慢了点

评分

很好,就是到货慢了点

评分

大家之作,引进得太晚了。

评分

印刷清晰,内容不错,价格合理

评分

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近几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其《构式语法研究》是目前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日渐增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基于语言使用。认知语义研究可以从语料库所提供的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获益。本研究以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以carbon构成的“碳族复合词”为考察对象,拟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角度对英语新词新义背后的认知机制做出深入分析,从而以该个案展示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义研究的可行性。中国的语义学研究:中国有很悠久的语义学研究传统,从最早的《尔雅》、《方言》,到后来的《说文解字》等等都是对词汇和汉字的意义的研究。还有中国的注疏训诂学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词汇学以及历史词汇学的很多内容。王力先生的巨著《汉语史》中就有词汇意义发展变化的一个专门部分。

评分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评分

《认知语义学》(两卷本),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倾尽心血的集大成之作。两卷本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