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庫:同治 沅州府誌(套裝共2冊)

湖湘文庫:同治 沅州府誌(套裝共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張官五 等 編
圖書標籤:
  • 地方誌
  • 沅州府誌
  • 同治
  • 湖湘文庫
  • 清史
  • 湖南曆史
  • 地方文獻
  • 史誌
  • 古籍
  • 民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807615835
版次:1
商品編碼:1073258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21
套裝數量:2
字數:63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沅州,因沅水而得名。作為州級、府級行政區域,湖南曆史上曾經有五個沅州。
一是南朝時期的沅州。南朝陳太建七年(五七互改武州為沅州,轄武陵、通寜、沅陵、南陽、夜郎五郡十一縣。其地域相當於今日之大湘西,以及貴州省天柱縣的一部分。隋開皇九年(五八九)隋減陳後,此沅州廢共延續瞭十五年。
二是唐代武周時期的沅州。武周天授二年(六九二)將原敘州潭陽郡(本巫州)改為沅州,州治在龍標,即後來的黔陽縣。唐代開元十三年(七二互以『沅』號『原』聲相近,復改為巫州。此沅州麵積較小共延續瞭三十五年。
三是宋元時期的沅州。宋熙寜七年(一○七四)置沅州,先後轄盧陽(即芷江)、麻陽、招諭(次年並入麻陽縣)、黔陽、渠陽(即渠陽寨,在今靖州地)等縣。元至元十二年(二一七五)設立沅州安撫司,至元十四年改為沅州路總管府,所轄地域大緻如宋。此沅州延續瞭二百九十六年。
四是明代初期至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的沅州。明初改沅州路總管府為沅州府,但不久又降為州,領黔陽、麻陽二縣,隸屬於辰州府。此沅州延續瞭三百六十九年。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捲之首
捲之一 星野
捲之二 沿革
捲之三 疆域
捲之四 山川上
捲之五 山川下
捲之六 城池
捲之七 鄉都
捲之八 關隘
捲之九 當梁
捲之十 塘堰
捲之十一 公署
捲之十二 戶口
捲之十三 日喊
捲之十四 蠲血
捲之十五 積貯
捲之十六 學校
捲之十七 學校下
捲之十八 壇廟
捲之十九 風俗
捲之二十 物産
……
下冊

前言/序言


湖湘文庫:同治 沅州府誌(套裝共2冊) 編纂體例與文獻價值 一、 篇章結構與內容擘畫 《湖湘文庫:同治 沅州府誌》以其嚴謹的誌書編纂體例,勾勒齣清代同治年間沅州府(今湖南省懷化市境內,涵蓋沅陵、辰州、濾溪、漵浦、新化等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全貌。全書共分若乾捲,涵蓋瞭最為傳統的“方誌二十四門”的精髓,力求以有限的篇幅,展現一個區域的宏大曆史。 捲帙的設置並非簡單堆砌史料,而是遵循瞭“敘事邏輯”與“地理邏輯”的統一。開篇往往是“輿地誌”,詳細描摹沅州府的山川形勢、疆域變遷,以及氣候水文特徵。沅州地處湘西腹地,山高水急,湘江支流密布,此部分對研究古代湘西的水利、交通及軍事防禦體係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緊隨其後的是“建置誌”,追溯府、州、縣的設立時間、治所遷移、吏員更迭。對於研究清代地方行政層級的變動,尤其是在湘西土司改流過程中,府誌的記錄尤為珍貴,提供瞭官方視角的製度落地與執行情況。 “田賦、戶口、物産”部分是研究清代中後期湘西經濟史的核心資料。同治時期,中央財政壓力增大,地方賦役製度的執行情況直接關係到民生穩定。《沅州府誌》詳細記錄瞭正賦、火耗、徭役的徵收標準與實際負擔,以及府境內特有的礦産(如锡、鉛)的開采情況和主要農作物的産量,為經濟史學傢提供瞭詳實的定量數據。 二、 典章製度與人物研究 在政治製度方麵,“職官誌”不僅羅列瞭曆任知府、同知、通判的任職時間,更簡要記載瞭他們的主要政績。對於研究地方精英群體與中央權力網絡的互動具有重要的個案價值。 而“人物誌”則是此誌的精華所在,其收錄標準往往體現瞭地方社會的價值取嚮。它分為“循良”(清官)、“孝友”(德行模範)、“列女”(節烈女性)、“名宦”(外來官員)和“縉紳”(本土士紳)等類彆。通過對比不同群體的傳記篇幅與贊譽詞藻,可以洞察同治年間沅州社會的主流道德規範與權力結構。例如,對“土司改流”後新任官員的記載,與對當地望族士紳的記錄相互映照,展現瞭權力更迭中的社會心理張力。 三、 文化傳承與民俗風物 《沅州府誌》在文化方麵的記載尤為細膩,這往往是地方誌區彆於中央官修史書的顯著特徵。 “學校、科舉、藝文”部分,記錄瞭府學、書院的興衰,以及同治時期本地士人的應試成績和著作。這直接反映瞭湘西地區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輻射能力。特彆是“藝文”篇,輯錄瞭被認為有價值的詩文、碑記,是搶救性地保存地方文學遺産的重要手段。 “風俗、物産、雜記”等部分,則深入到社會生活肌理。沅州地處少數民族聚居區,府誌對苗族、瑤族等部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或譯音記錄)、服飾、婚喪嫁娶製度的記錄,雖然帶有清代漢族士大夫的視角和偏見,但卻是現代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早期田野調查的寶貴遺存。對於研究湘西地區不同族群的互動模式、文化適應與衝突,提供瞭不可替代的文本基礎。 四、 曆史語境與文獻稀有性 此套《沅州府誌》成書於同治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運動的餘波尚未完全平息,湘贛粵地區的社會動蕩剛剛平復,中央集權受到挑戰,地方團練興起。此誌的編纂,一方麵是地方士紳在政局相對穩定後,試圖重塑地方認同、強調“教化”的努力;另一方麵,也反映瞭地方社會對自身曆史和現狀進行一次係統性總結和記錄的迫切需求。 作為一套地方誌,“同治本”的存世量往往遠低於國傢正史或影響更大的省誌。經過兵燹、戰亂和曆史的損耗,完整的善本尤為稀缺。《湖湘文庫》的整理齣版,使得這套地方百科全書得以係統性地重現於世,為研究清代中後期湘西社會的變遷、區域治理模式、以及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心態,提供瞭直接、原始、且具有高度地域特色的史料支持。它是一扇直接窺見晚清湘西社會肌理的珍貴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常常覺得官方編纂的地方誌太“端著”,缺少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然而,這套《同治 沅州府誌》在我閱讀過程中,卻意外地展現齣一種務實的人文關懷。例如,書中詳細記載瞭府城內的街道布局、城牆的修築曆程,但這描述的重點不在於軍事防禦的宏大敘事,而是百姓齣行、商業交易的實際便利性。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義倉”和“社倉”的記錄,這直接關係到災荒年間底層民眾的生死存亡。誌書中不僅記錄瞭這些儲備糧倉的規模和管理章程,甚至還保留瞭一些關於曆年歉收時義倉發放的具體數據。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隱藏著多少傢庭在飢饉中的掙紮與希望。閱讀這些內容,使我深刻體會到,地方誌的編纂,絕非僅僅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修飾,它更是古代社會管理體係對民生福祉最直接的製度性迴應。這份對“生民”的關注,使得這套冷峻的官文獻,擁有瞭跨越時空的溫度和力量。

評分

這部《湖湘文庫:同治 沅州府誌(套裝共2冊)》的齣版,對於所有對清代地方誌和湘西曆史文化感興趣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特地去翻閱瞭一下這部古籍的影印本,光是看到那厚重的裝幀和清晰的排版,心中就湧起一股敬意。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那個遙遠時代的時光之門。沅州,即今芷江一帶,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這裏的文化風貌往往兼具楚地大氣與西南邊陲的神秘色彩。這部同治年間的府誌,記錄的正是乾嘉道光之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微妙變化,但傳統秩序又尚未完全崩塌的那個關鍵時期。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土司製度”的記載部分,那些關於土官的任免、轄區內的風俗習慣、以及與朝廷關係的描述,都極為細緻。這對於研究湘西邊政史的學者來說,是無可替代的第一手資料。可以想象,當年編纂此書的幕僚們,是如何冒著溽暑嚴寒,深入實地,訪談耆老,核對田畝戶籍的。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如今快餐式的文化傳播中,顯得尤為珍貴。能夠再次將這套地方誌重現於世,讓現代人得以一窺湘西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全貌,功德無量。

評分

我對古籍的校勘和版本傳承一直非常關注。據我瞭解,同治年間的《沅州府誌》原版流傳下來的情況並不算特彆樂觀,很多細節在後世的抄本或翻刻中都可能齣現訛誤。因此,這次湖湘文庫的影印工作,其版本的選擇和底本的質量,直接決定瞭這套書的學術價值。從觸摸到的這批書中,我能感受到影印技術的進步,圖文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細小的硃批、注釋,也能辨認得八九不離十。這對於做版本學研究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不僅要看它記錄瞭什麼內容,更要看記錄的方式和媒介本身。影印版最大程度地保留瞭原書紙張的肌理和墨色的層次感,這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觸摸到兩百年前的油墨與紙縴維。對於那些希望進行深度文獻考據的研究者而言,一個清晰可靠的底本,能夠省去大量繁瑣的校對工作,讓他們能更專注於思想內涵的挖掘。可以說,這套書在文物保護和學術普及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評分

我通常對地方誌這類書籍抱有一種敬畏又略帶疏離的態度,覺得它們往往過於注重官方的敘事,缺乏鮮活的人間煙火氣。然而,這套《沅州府誌》卻在不經意間流露齣一種沉甸甸的真實感。比如,書中關於“物産”的記載,絕非簡單的羅列,而是細緻入微地描繪瞭沅州山區特有的藥材、茶葉的采摘時節,甚至連當地人製作竹篾製品的技藝都有所提及。這讓我仿佛能聞到那股山間的草木清香,感受到過去農耕歲月中,人們對土地的依賴與敬畏。再細看“風俗”一章,它沒有用居高臨下的筆調去評判少數民族的習俗,而是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口吻,記錄瞭他們祭祀山神的儀式、婚喪嫁娶的流程,以及那些已經消逝在曆史長河中的歌謠和傳說。這體現瞭清代地方官僚在文化記錄上的難得的開明與包容。對於從事民俗學研究的人來說,光是這一部分,就值得花費數月時間進行深入挖掘和比對分析。這套書的價值,絕不是簡單地復印瞭舊本,而是讓那些沉睡在故紙堆中的文化精魂,重新獲得瞭呼吸的空間。

評分

說實話,讀地方誌有時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因為它充斥著大量的官僚術語和程式化的辭藻。但當我翻到這套《同治 沅州府誌》的“藝文”部分時,卻有瞭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一部分收錄瞭清代以來沅州士人的詩詞歌賦、匾額碑記的節選。詩詞的水平自然有高有低,但它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側麵視角,來觀察一個偏遠府城的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變遷,以及他們如何用古典文學的框架來描繪自己的山水傢園。有些詩句,氣象萬韆,完全不輸於當時的京城名傢;有些則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筆觸粗獷卻真誠。更吸引我的是那些碑刻文字的收錄,這比純粹的詩歌更具曆史的“物質性”。它們記錄瞭地方士紳對水利工程的捐助、對地方教育的興辦,乃至對某次自然災害的集體反思。這些文字如同一個個曆史的切片,將同治年間沅州社會的“精神生態”清晰地勾勒齣來。閱讀這些文字,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一個偏遠地區的精英群體是如何在維護自身文化認同的同時,尋求與時代脈搏的共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