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叢書(第三輯):椿廬史地論稿續編

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叢書(第三輯):椿廬史地論稿續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鄒逸麟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地理
  • 復旦大學
  • 史地研究
  • 地方史
  • 中國曆史
  • 史料
  • 論稿
  • 叢書
  • 椿廬
  • 續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197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1291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0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叢書(第三輯):椿廬史地論稿續編》收錄的文章基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椿廬史地論稿》收入的2005年之前的一些文章;另一部分則是2005年後至2011年年底發錶的文章。所有文章均圍繞鄒逸麟先生主要學術成就所涉及的運河史、黃河史及曆史地理等領域,同時也拓展到瞭古代時期的産業、經濟、都市以及與此相關的區域、環境、人地關係等地理問題。

作者簡介

  鄒逸麟,1935年8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鄞縣。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曆史係。1957年初隨譚其驤教授來滬參加《中國曆史地圖集》編繪工作。1984年晉升為教授。1986—1996年任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2、1997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原任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2008年8月退休。著有《中國曆史地理概述》、《椿廬史地論稿》、《黃淮海平原曆史地理》、《中國曆史人文地理》等及有關論文100餘篇。

目錄

自序
試論我國運河的曆史變遷
遼代西遼河流域的農業開發
廣德湖考
略論曆史上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明清流民與川陝鄂豫交界地區的環境問題
明代治理黃運思想的變遷及其背景一——讀明代三部治河書體會
北宋黃河東北流之爭與朋黨政治
山東運河開發史研究
膠萊運河的曆史研究
論清一代關於疆土版圖觀念的嬗變
試論我國曆史上運河的水源問題
談曆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義
清代集鎮名實初探
兩宋時代的錢塘江
略談江南水鄉地區橋梁的社會功能
從曆史地理角度討論黃河下遊河道綜閤治理問題(摘要)
關於曆史氣候文獻資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問題
關於加強對人地關係曆史研究的思考
對21世紀中國環境問題的思考
略論長江三角洲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曆史演變及規劃策略
我國水資源變遷的曆史迴顧——以黃河流域為例
曆史時期黃河流域的環境變遷與城市興衰
有關環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關於上海曆史地理的幾個問題
上海港的曆史地理
也談安陽是否夠格列為中國曆史上的大古都
春鞦秦漢鄴城古址考辨
再談安陽是否能稱得上大古都
也談有關金元黃河的幾個問題——與王顳先生商榷
讀《〈尚書·虞夏書〉新解》之《禹貢》篇一得
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評史念海主編《西安曆史地圖集》
對當前古籍整理工作的幾點淺見
迴顧建國以來我國曆史地理學的發展
重視曆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曆史地理學的發展與成就
基礎研究與當代社會——談曆史地理學的建設和發展
曆史地理學並非僅僅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我眼中曆
史地理學的現實意義
安徽史地漫談
澳門話古今
大禹故裏在何處?
長三角有過幾個中心
運河承載的帝國
勾踐國都勾乘山獻疑
青龍鎮興衰考辨
古代閤浦史地雜談
曆史上的川北甘南地震
曆史上的黃運關係
垓下之戰的地理方位之爭
運河——通城聯市
對學術必需有負責和認真的態度——評《淮河和長江中下遊旱澇災害年錶與旱澇規律研究》
一本值得一讀的沿革地理佳作——評《童書業曆史地理論集》
《太平寰宇記》校點本的重大貢獻
曆代正史《河渠誌》淺析
《漢書·溝洫誌》箋釋
《宋史·河渠誌》浙江海塘西湖篇箋釋
譚其驤論地名學
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學習季龍師的工作態度和治學精神
潘季馴
鬍渭
古都洛陽研究的新篇章——讀《洛陽——絲綢之路的起點》後感
衝田一和《上海地名誌》
讀新編《蚌埠市誌》有感
《洛陽市誌》第3捲《城市建設誌·交通誌·郵電誌》讀後的幾點感想
評新編《寜波市誌》
對新編方誌工作的幾點意見
地方誌有助政府決策
修誌者心目中要有讀者
修誌貴在徵信——讀新修《雲翔寺誌》有感
張鵬翮《治河全書》整理齣版前言
陳學文著《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序
文煥然等著《中國曆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序
何業恒著《中國虎與中國熊的曆史變遷》序
許作民著《鄴都佚誌輯校注》序
戴鞍鋼著《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曆史考察》序
劉統著《唐代羈縻府州研究》序
藍勇著《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序
華林甫著《中國地名學史考論》序
馮賢亮著《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製》序
尹玲玲著《明清長江中下遊漁業經濟研究》序
高凱著《地理環境與中國古代社會變遷三論》序
周曉光著《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地理研究》序
錢茂偉著《國傢、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序
巴兆祥著《中國地方誌流播日本研究》序
楊煜達著《清代雲南季風氣候與天氣災害研究》序
段偉著《禳災與減災:秦漢社會自然災害應對製度的形成》序
楊偉兵主編《明清以來雲貴高原的環境與社會》序
《中華大典·曆史地理典》序
《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總序
謝麗、楊方正編《和田地區民國時期綠洲農業與生態環境檔案選輯》序
餘同元著《傳統工匠現代轉型研究》序
“八馬同槽”時代的山東大學曆史係——一個學生的迴憶
鬍其偉著《環境變遷與水利糾紛》序
求實·嚴謹·創新——著名曆史地理學傢鄒逸麟教授訪談錄

前言/序言


《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基於地方誌與傢族檔案的新探析》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通過對晚清民國時期(約1840年至1949年)中國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的深入考察,提供一個多維度、細緻入微的圖景。研究立足於傳統史學中相對邊緣化但信息量巨大的地方誌、族譜、契約文書等基層史料,結閤新近挖掘的私人檔案和口述曆史資料,力求突破以往宏大敘事框架的局限,聚焦於社會生活層麵的具體實踐與地方精英群體的能動性。全書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共計十五篇專題研究。 第一部分:地方治理與社會重構 本部分集中探討晚清“權力的滲透與地方的適應”這一核心議題。 第一章:清末新政在江南城鎮的實施與地方士紳的介入 本章以長江三角洲的若乾縣城為案例,分析清末“新政”自上而下的改革指令在地方層麵如何被地方士紳階層(包括新式知識分子和傳統鄉紳)選擇性地吸收、改造和實施。重點考察瞭保甲製度的重構、地方自治的嘗試,以及這些變化如何重塑瞭傳統宗族與國傢權力之間的微妙關係。研究指齣,地方精英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解釋者,他們的行動極大地影響瞭改革的實際效能與形態。 第二章:稅製改革、田産流轉與農村金融的變局 通過對數個省級行政區劃內地方賦稅檔案和地契文書的梳理,本章詳細考察瞭土地所有權結構的動態變化。分析瞭太平天國戰爭後土地兼並的加速趨勢,以及地方性金融組織(如錢莊、押店與民間藉貸網絡)在支撐(或瓦解)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中的作用。特彆關注瞭新的土地稅和厘金製度對不同社會階層財富分配的影響,揭示瞭晚清國傢財政壓力如何直接傳導至底層民眾。 第二章:宗族、社區與社會救濟的重塑 本章聚焦於傳統宗族組織在麵對帝國衰落和外部衝擊時的韌性與轉型。研究對比瞭華北與華南地區宗族在維護地方秩序、調解糾紛方麵的職能變化,並分析瞭慈善事業(如義莊、社學)在清末民初的演變。探討瞭在缺乏強有力國傢乾預時,地方社區如何通過重塑社會契約來維持最低限度的社會穩定。 第二部分:商業網絡與空間經濟地理 此部分側重於商業活動、交通網絡的發展及其對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 第四章:內陸水運與沿海貿易的互動:長江中下遊的物質流動 基於海關報告與地方商業行會記錄,本章繪製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長江流域主要的商貿通道及其貨物構成。重點分析瞭洋貨輸入對傳統手工業生産的衝擊與改造,以及地域性商幫(如徽商、晉商的殘餘力量)在新的商業環境下的調整策略。 第五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地方利益衝突 考察瞭鐵路、公路的修建過程,不僅僅是技術和資本的投入,更是深刻的社會重組過程。通過分析徵地賠償、勞工組織、以及地方政治精英對基礎設施的控製權爭奪,揭示瞭現代化進程中潛藏的地方權力鬥爭。 第六章:城市商業空間的演化:從傳統集市到現代商場 本章通過對上海、天津、武漢等新興都市的城市規劃資料和商業廣告的分析,探討瞭近代城市商業景觀的形成。關注瞭傳統店鋪嚮現代公司製企業的過渡,以及新興消費文化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滲透情況。 第三部分:文化觀念與知識的傳播 本部分轉嚮思想史與文化史的交叉領域,探討瞭社會變遷中的觀念轉型。 第七章:傳統學術的“存續”與“變異”:地方書院與私學的轉型 本書摒棄瞭“傳統文化全盤崩潰”的論調,轉而細緻考察瞭地方性教育機構在教育體製改革中的生存狀態。分析瞭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地方儒者如何巧妙地將傳統經典詮釋納入新的學科框架,以求在新的教育序列中占據一席之地。 第八章:民間信仰、善書與社會道德的再構建 基於大量善書、民間宗教文本和地方廟宇碑刻的分析,本章研究瞭晚清社會在麵對巨大不確定性時,民間信仰如何提供精神慰藉和道德規範。考察瞭西方宗教的傳入與本土信仰的競爭、融閤,以及“教案”背後的文化衝突根源。 第九章:傢族祭祀的儀式化與身份認同的強化 通過對比同一傢族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族譜和祭祀規範記載,本章探討瞭在社會動蕩時期,傢族儀式如何被精英階層精心設計,用以鞏固內部凝聚力,並嚮外部展示其社會閤法性與文化傳承的連續性。 第四部分: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史 本部分深入微觀層麵,描繪普通民眾和特定群體的日常生活圖景。 第十章:晚清婦女的經濟角色與傢庭空間的變化 基於契約、訴訟檔案及有限的女性自述材料,本章關注瞭纏足的逐漸鬆動、女性財産權利的有限擴張,以及城市中新興職業對女性社會參與的影響。重點分析瞭底層勞動婦女和士大夫傢庭內眷在傢庭經濟中的隱性貢獻。 第十一章:飲食、服飾與階層區分的“可見性” 研究瞭物質文化在身份識彆中的作用。通過分析地方誌中關於物産和風俗的記載,考察瞭晚清社會如何通過精細化的飲食習慣和服飾規範來標示其社會等級和地域歸屬。 第十二章:疾病、醫療與地方公共衛生意識的萌芽 基於醫學文書和地方政府的疫情記錄,本章探討瞭傳統醫學體係在應對西方傳染病時的反應,以及西醫的引入在地方社會引發的接受與排斥現象。分析瞭地方精英在公共衛生事務(如地方性瘟疫控製)中開始扮演的角色。 第五部分:跨界互動與曆史記憶 本部分關注地域間的聯係與曆史的建構。 第十三章:僑批(或通匯信件)中的地域聯係與跨界匯款網絡 本書以南方沿海某省份為例,分析瞭海外移民與故鄉之間的金融、信息與物質迴流機製。僑批不僅是經濟證據,更是維係地域認同和傢庭責任感的關鍵載體,反映瞭全球化早期對地方社會的深刻影響。 第十四章:抗爭與規訓:地方社會對國傢暴力的反應 通過對地方械鬥、反抗稅吏以及特定政治運動中地方民眾參與情況的分析,本書審視瞭底層民眾如何理解和反抗中央政府的權威,以及地方精英在其中扮演的緩衝或煽動角色。 第十五章:曆史書寫的地方性:族譜、鄉賢傳記與地方自傳的互文性 最後,本章迴歸史學方法論,探討瞭在晚清至民國這一斷裂性極強的曆史時期,地方精英群體如何通過不同的文本形式(族譜修訂、鄉賢紀念、個人迴憶錄)來構建、修飾和鞏固其傢族與地方的曆史地位與文化閤法性。 結語: 本書匯集瞭對多個地方案例的細緻爬梳,旨在提供一個復雜、充滿張力和動態適應性的晚清民國社會圖景。它強調,理解這一關鍵轉型時期的中國,必須深入到田野、檔案和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關注地方精英的微觀抉擇與社會結構中的內在張力。本書的貢獻在於,它通過紮實的地方史料分析,為重估晚清社會變革提供瞭新的經驗基礎和理論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版式設計,體現齣一種對閱讀舒適度的極高要求。我發現它的行距處理得非常得當,既保證瞭每頁信息量的閤理承載,又避免瞭閱讀時的擁擠感,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那些內文中的引文和注釋部分,也做瞭清晰的區分,讓人在追溯原始文獻時能夠迅速定位,這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反映齣齣版方對內容質量的自信和對讀者的尊重。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能夠讓人心無旁騖沉浸其中的實體書是多麼珍貴。它仿佛在無聲地告訴讀者:“請慢下來,仔細體會這些文字背後的思考和考證。”它不是那種速食文化的産品,而是需要靜心研讀的寶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封麵采用瞭典雅的深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和清晰的排版,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學術精品。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但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編者在選題上的獨到眼光和嚴謹態度。那些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標題,比如關於江南水利變遷的研究,或是對古代城市布局演變的探討,都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種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忍不住想找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能為整個房間增添一份書捲氣和曆史的沉澱感。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處理的用心,比如扉頁上的設計,既現代又古典,讓人在閱讀前就沉浸在一種莊重的學術氛圍之中。

評分

盡管我還沒有深入研究過每一篇文章的論證細節,但從整體的學術氣場來看,這本書無疑代錶瞭當前曆史地理學研究的前沿水平。它似乎沒有滿足於對既有理論的重復闡述,而是大膽地提齣瞭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論上的探索。我特彆好奇,那些涉及跨學科研究的章節,例如如何利用GIS技術來分析古代的交通網絡變遷,是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優質的學術成果往往在於其提齣問題的能力,而非僅僅提供答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在某些曆史地理學的經典難題上,提供一種全新的、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框架,從而推動整個學科嚮前邁進一步。這種對學術創新的追求,纔是最讓我看重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內斂卻又不失分量。與市麵上很多追求花哨的齣版物不同,它將重點完全放在瞭內容本身和閱讀體驗上,這是一種對知識的尊重。我想,這套叢書必定匯集瞭一批在該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的智慧結晶。閱讀這樣的書,就像是與領域內的頂尖專傢進行瞭一場深度的、跨越時空的對話。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無論是對於專業人士還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值得信賴的知識源泉。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書房中,一本可以時常翻閱、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篇幅適中,內容似乎非常紮實,從章節的安排來看,作者對曆史地理學的脈絡把握得非常清晰。我注意到其中有幾篇關於區域性聚落形態演變的論述,這正是我近期非常感興趣的方嚮。從行文的風格來看,它似乎兼顧瞭學術的深度和閱讀的流暢性,不像有些純粹的理論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而是試圖將復雜的地理現象與具體的曆史事件緊密結閤起來,使得論證過程既有說服力又引人入勝。我甚至想象到,那些通過考古發掘和文獻梳理得齣的新證據,將如何顛覆我們對某些傳統曆史觀點的認知。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考察相結閤的努力,是真正優秀的史地研究的標誌,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散落的碎片拼湊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洞察力的曆史圖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