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

2001-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 编
图书标签:
  • 地震
  • 灾害
  • 损失评估
  • 中国大陆
  • 2001-2005
  • 汇编
  • 自然灾害
  • 地质灾害
  • 灾害防治
  • 经济损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37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7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1~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主要有2001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一康定6.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2001年3月12日云南省澜沧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2001年3月24日新疆和静县西北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2001年4月10日云南省施甸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等内容。

目录

2001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康定6.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3月12日云南省澜沧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3月24日新疆和静县西北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4月10日云南省施甸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5月24日四川省盐源5.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5月24日云南宁蒗-四川盐源5.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6月8日云南省施甸5.3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6月23日重庆市荣昌4.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7月10日云南省楚雄5.3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7月11日甘肃省肃南5.3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7月15日云南省江川5.1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1年10月27日云南省永胜6.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2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2002年8月8日四川省新龙县5.3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2年9月5日浙江省泰顺县-文成县4.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2年10月20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2年12月25日新疆乌恰5.7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师5.4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2月14日新疆石河子4.9、5.4级地震科学考察报告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6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4月24日陕西省石泉4.5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5月4日新疆伽师5.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6月17日四川省西昌4.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7月10日四川省西昌、昭觉间4.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2003年7月21日云南省大姚6.2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沁旗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8月18日西藏波密南5.7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8月21日四川省盐源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9月2日新疆阿克陶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9月27日中国、俄罗斯边境7.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10月16日云南大姚6.1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10月25日甘肃省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现场灾害评估报告
2003年11月13日甘肃省岷县-临潭-卓尼5.2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11月15日云南鲁甸5.1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11月25日山西省洪洞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11月26日云南省鲁甸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苏6.1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2004.年3月7日西藏那曲地区巴木错北5.6级地震灾害评估报告
2004.年3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5月11日青海德令哈5.9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6月17日四川宜宾白花4.7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7月12日西藏仲巴县北6.7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8月10日云南省鲁甸5.6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8月24日西藏安多县5.8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9月7日甘肃省岷县-卓尼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4.9级地震烈度分布与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10月19日云南保山隆阳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4年12月26日云南省双柏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2005年1月5日四川省马尔康4.7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5年1月26日云南省思茅5.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6.3级地震情况报告
2005年4月8日西藏仲巴北6.5、5.2级地震考察报告
2005年6月2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5.9级地震考察报告
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5.1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5年8月5日云南省会泽-四川会东5.3级地震四川震区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5年8月13日云南省文山5.3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5年8月26日新疆墨玉县5.2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2005年10月27日广西平果-田东4.6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江西省部分)

精彩书摘

  二、灾区概况和自然环境石泉县与汉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北依秦岭南麓,南接巴山北坡。汉江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轮廓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地形高低悬殊较大。
  灾区主要涉及的石泉县,全县有15个乡镇、219个行政村,共5.4 7万户、18.2 6万人。
  灾区主要包括石泉县东北部山区的迎丰、中池、红卫、池河、银桥、曾溪、城关等乡镇、汉阴县的酒店镇、观音河乡以及宁陕县铁炉庙乡等乡镇。三、伤亡及户外避难人数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死亡,1人轻伤。造成无家可归人数为170户680人(石泉县调查统计结果)。四、建筑物及其他工程结构破坏2003年4月24日06时37分28.4 秒,陕西省石泉县境内发生M。4.5 地震。这次地震受灾范围包括安康市的石泉、汉阴和宁陕3个县。安康、汉中两市部分县区强烈有感。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灾区部分农民住房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石泉县受灾最为严重,有1人轻伤,灾区主要包括石泉县的迎丰、中池、红卫、池河、银桥、曾溪、城关以及汉阴县的酒店、观音河等乡镇。
  地震发生后,陕西省地震局立刻派出地震现场考察工作队迅速赶往震区开展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烈度考察和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工作。中国地震局紧急救援办两位同志于24日晚到达灾区,指导开展相关的工作。
  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工作是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规定》的要求,结合震区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工作组会同震区有关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用抽样调查、单项调查、填表调查核实的方法,取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通过计算得出了此次地震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
  陕西境内除陕北延安、榆林两市外,全省普遍有感。安康、汉中市的部分县强烈有感,宝鸡、西安市感觉明显。
  由于地震灾区的房屋建筑、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情况基本类似,因此把灾区的破坏情况划分为1个评估区,通过抽样调查进行评估。
  根据现场考察,结合灾区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地震灾区房屋建筑的结构类型主要划分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房屋、砖混结构房屋。
  由于灾区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坡陡,且建筑物普遍建筑质量较差、地基基础不良、没有任何抗震措施,因此,震害情况较为突出。震害的主要具体表现为:掉瓦、梭瓦,墙体开裂、倾斜,屋面檩条、楼枕榫头断开、拉脱,掾皮折断,地基下陷、开裂等。总体表现为受灾范围广,受灾严重等特点。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详实,且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书目信息: --- 《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农业适应策略研究》 导言:刻不容缓的挑战与转型的必然 气候变化已不再是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深刻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威胁。本研究聚焦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特定地理区域(如东南亚季风区、地中海气候区及中亚干旱区)农业系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本书旨在超越宏观的理论探讨,深入剖析气候变异性(如极端高温、降水模式改变、病虫害分布迁移)如何具体作用于主要作物的产量、水资源可利用性及土壤健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兼具科学严谨性与地方适应性的综合性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量化影响评估 本部分建立了一套多尺度、多参数的耦合模型,用以模拟不同情景下(基于IPCC RCPs系列情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驱动效应。 第一章:温度阈值与作物生理胁迫 详细分析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在关键生长期(如抽穗期、灌浆期)遭遇的“热害”临界点。通过实地观测数据和遥感监测,量化了平均气温每升高1℃,特定纬度带作物减产的百分比。研究特别关注了夜间最低气温上升对作物呼吸消耗和净光合效率的负面耦合效应。 第二章:降水变异性与水资源压力分析 本章侧重于降水不确定性。传统的水文模型被修正,以纳入极端降水事件(如暴雨、干旱)的频率增加。对比了不同农业灌溉体系(如传统的漫灌、现代的滴灌和喷灌)在面临连续枯水年时的韧性差异。在中亚干旱区,深入探讨了冰川融水减少对季节性灌溉水源的长期冲击。 第三章:土壤健康与生态反馈 气候变暖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影响了土壤碳汇能力和养分循环效率。本章利用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展示了土壤温度升高如何促进微生物活动,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阐释了这种变化对土壤保水能力和有效磷、氮素有效性的连锁反应。 第二部分:区域适应性策略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前述的风险评估,本书提出了从宏观政策引导到微观农户层面的多维度适应路径。 第四章:培育抗逆新品种与生物技术应用 重点介绍了几种通过基因编辑或传统育种技术获得的,针对高温胁迫、耐盐碱或短生育期的作物品种的推广潜力。案例分析了热带水稻品种在亚热带地区的应用潜力及其带来的种植制度调整需求。同时,探讨了生物固氮技术在减少化肥依赖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精准农业与气候智能型灌溉技术 引入了基于物联网(IoT)和传感器网络的“气候智能型”灌溉系统。该系统能实时获取作物叶面温度、土壤湿度和未来短期天气预报,自动优化需水量和灌溉时间。书中详细记录了该技术在试点区域(如中国华北平原)的实施成本、节水效益(平均节水率超过30%)及对作物产量的稳定作用。 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生态系统重构 针对极端气候频发地区,本章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再优化建议。例如,在易受洪涝灾害的低洼地带,建议从高价值的粮食作物转向耐水淹的经济作物或水产养殖的生态组合。在山地农业中,强调了梯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和森林植被恢复在涵养水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政策框架、经济模型与社会影响 农业适应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它深刻依赖于制度保障和社会经济条件。 第七章:气候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机制创新 评估了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在覆盖极端气候风险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遥感指数(如降水指数、温度指数)的参数化农业保险方案,以解决传统查勘定损的滞后性和高成本问题。分析了政府补贴在引导农户采纳高成本适应技术中的激励作用。 第八章:小农户的适应能力与知识传播 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和小农户面临的适应困境,如信息获取壁垒、资金限制和传统知识的冲突。本章通过社会学调查方法,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农户对气候预警信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并设计了基于地方“能人”和农民田间学校的知识扩散网络模型。 第九章:跨区域合作与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韧性 气候变化引发的减产可能导致全球贸易格局重塑。本章探讨了主要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建立长期、稳定且具有气候韧性的贸易协定,以平抑突发气候事件对全球粮食价格的冲击,确保区域间的供需平衡。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了未来在气候模型与作物模型深度耦合、土壤碳循环的精确量化以及气候适应政策的长期社会经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挑战,需要科技创新、制度变革与社会协作的同步推进。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更多在于它所揭示的“人”的故事。2001-2005年,中国大陆经历了哪些令人难忘的地震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更深刻地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灾难面前人们的坚韧与互助,那些感人的救援故事,那些灾后重建的艰辛与希望。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是否会分析地震对当地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产生的长期影响?例如,某次地震后,当地的产业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人们的迁徙模式是否有所调整?村落的重建是按照原有模式进行,还是有了新的规划?了解这些,能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地震灾害的复杂性和深远性,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鲜活的生命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现灾难下的中国,展现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精神力量。

评分

这本书名虽然听起来比较学术化,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比较关注的人来说,它可能隐藏着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信息。2001-2005年,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地震灾害的发生,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损失评估可能会揭示出发展模式中的一些脆弱性。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地震是否引发了新的地质灾害,对当地的植被、水资源造成了破坏?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灾害发生后,重建过程中是否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书中能否看到一些关于风险评估与城市规划、建筑标准制定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损失的详细评估,我们是否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规避和应对自然灾害,以实现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中国地理和历史略有研究的人来说,2001-2005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些地区面临严峻自然挑战的时期。这本书所汇编的地震灾害损失,恰好可以放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对灾害损失的界定和分类是如何进行的?是仅仅计算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是包含了环境破坏、生态系统损害、文化遗产损毁等方面?在书中是否能够看到不同类型损失的占比分析?例如,在某个震级较大的地震中,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民用建筑损失,以及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的破坏程度分别是多少?这本书是否也提供了一些关于灾害管理、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的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成功的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这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防震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评分

我是一位热衷于数据分析的业余爱好者,看到“评估汇编”这个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书中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2001-2005年,中国的统计和数据收集能力相比现在可能有所不同,我特别关注书中数据的来源、统计口径以及评估方法。书中是否详细说明了损失评估的依据和计算过程?是否存在一些相对主观的评估项目,又是如何进行量化的?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趋势性的分析,例如,在这一时期内,地震灾害损失的总体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损失分布有何显著特点?是否有数据能够支持关于地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讨论?比如,某次大地震是否对区域GDP增长产生了可见的负面影响?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详尽的数据图表和统计分析,那将是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能够让我更客观地认识到中国大陆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地震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过去一段时期内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空白,尤其是2001-2005年这个时间段,对于很多从事防灾减灾、城市规划、保险业以及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损失情况。我特别关注的是,汇编中是否能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差异,例如,是沿海地区的地震损失更大,还是内陆地区的?是强震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更突出,还是由次生灾害(如滑坡、洪水、海啸)引发的间接损失更严重?此外,书中对于损失评估的方法论是否有所介绍和探讨?能否看到一些先进的评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这对于我理解和学习如何进行科学、准确的灾害损失评估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详实的数据基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也能帮助决策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震级、不同烈度地震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