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象学术译丛”之一,全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数学原理、一些科学观念的剖析、战争期间的工艺学校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海报:
教育与科学
序言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对改革的建议
(1916年1月出任英国数学家协会会长的就职演讲)
第二章
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1917年1月担任英国数学家协会会长的在职演讲)
第三章
战争期间的工艺学校
(1917年2月16日在伦敦绍斯沃克的市工艺学校颁奖大会上的演讲)
第四章
数学课程
(1912年担任英国数学家协会伦敦分会主席的演讲)
第五章
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数学原理
(1912年8月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教育分会上宣读的论文)
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
第六章
有机思维
(1916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召开的英国促进学术进步协会大会A分会上的会长演讲)
第七章
一些科学观念的剖析
第八章
空间、时间和相对性
(1915年在英国促进学术进步协会A分会召开的曼彻斯特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带着附加的注释.后来又在亚里士多德学会上宣读)
理性的功能
引论
第一章
更好地生活:尤利西斯的实践理性进化
第二章
科学的发展:柏拉图的思辨理性的作用
第三章
科学世界观:从诸学科到宇宙论的解释
整部作品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并非那种一味堆砌复杂理论的学术巨著,相反,作者展现出一种高超的叙事能力,能够将极为抽象和宏大的概念,逐步分解,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进入核心论点。开篇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建立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和关键术语的界定,为后续的论证铺设了清晰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这归功于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设置的过渡段落,它们就像是巧妙设置的桥梁,确保了逻辑的连贯性,让人在思想的跳跃中始终能抓住主线,保持一种流畅的“心流”状态,这种阅读体验是十分难得的。
评分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充满张力,却又极其精准的类型。他似乎非常厌恶含糊不清的表达,每一个句子都力求将概念的边界描绘得清晰明确。然而,这种清晰并不意味着僵硬刻板,相反,在论证过程中,时常能捕捉到一种内在的激情和对真理探索的渴望。例如,在探讨到某些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时,作者的措辞会变得尤为犀利,但这种批判始终建立在充分的尊重和深入的理解之上,而非廉价的嘲讽。这种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个人声音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人在阅读时仿佛正与一位睿智且坦诚的导师进行着一场深度的对话。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在于其对“反思性”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简单答案,这反而让我感到更踏实。真正的启发往往来自于对既有框架的审视和挑战,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种鼓励读者进行深度自我诘问的写作取向,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层面,真正达到了启发心智、塑造思维模式的高度。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饱和,而是思维被激活后的那种清醒和广阔。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其核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是孤立地探讨单一领域的知识,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观察视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某个特定的科学范式时,并没有直接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而是迅速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审视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宏观调控”式的论述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变得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批判性深度。它迫使读者跳出原有的认知舒适区,去重新评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严肃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留白的处理,让整个视觉焦点自然地集中到书名上,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深邃的思考空间。内页的纸张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纹理,阅读起来既舒适又不会有廉价感,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装帧的工艺似乎也经过了精心打磨,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松散或损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我感觉作者和出版方都对这本书的内容抱持着极大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知识载体。从拿到手的第一个瞬间起,我就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那种知识的重量感,让人对手头的阅读任务充满期待。
评分除了鲁迅先生外,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评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是“博读”的忠实拥护者。他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习惯是一个人如影随形的伴侣,不同的习惯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阅读习惯,我们会惊叹阅读的方式是如此多样:一目十行型、水滴石穿型、还有“饿狼”型、“牛嚼”型等等……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他们都去粗存精,将知识的营养吸收最大化。
评分很好
评分除了鲁迅先生外,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评分除了鲁迅先生外,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评分自古以来,书便是人类灵魂的伴侣,在中国,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示;在西方,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格言。处于不同的社会时期,身在不同的术业当中,名家学者们各抱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有些是书迷,有些是书痴,有些是书的攫取者,有些是书的捍卫者;同时他们形成了迥异的阅读习惯,甚至由此产生了许多佳话。当我们走进这个名家阅读的大观园,一定会被他们读书的故事深深吸引,更会为他们的读书心得和做人智慧颔首赞叹。上周著名主持人梁文道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给深圳市民提到一个阅读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读得更多。其实在历史上,这种“读得更多”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例子比比皆是。鲁迅就对青年提出读书应博览的建议。他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评分自古以来,书便是人类灵魂的伴侣,在中国,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示;在西方,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格言。处于不同的社会时期,身在不同的术业当中,名家学者们各抱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有些是书迷,有些是书痴,有些是书的攫取者,有些是书的捍卫者;同时他们形成了迥异的阅读习惯,甚至由此产生了许多佳话。当我们走进这个名家阅读的大观园,一定会被他们读书的故事深深吸引,更会为他们的读书心得和做人智慧颔首赞叹。上周著名主持人梁文道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给深圳市民提到一个阅读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读得更多。其实在历史上,这种“读得更多”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例子比比皆是。鲁迅就对青年提出读书应博览的建议。他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评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是“博读”的忠实拥护者。他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习惯是一个人如影随形的伴侣,不同的习惯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阅读习惯,我们会惊叹阅读的方式是如此多样:一目十行型、水滴石穿型、还有“饿狼”型、“牛嚼”型等等……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他们都去粗存精,将知识的营养吸收最大化。
评分书不错,纸张也好,还会光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