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學術書坊-脈論》通過對脈動、脈位、脈體、脈形、脈勢和脈意的綜閤性論述,將脈象的各種動感形態之間的質感變化呈獻齣來,並將常用方劑匯編其問,使學習者能較容易地做到“以方測證,以證閤脈”,“心明意會,下指如神”,“比類奇恒,從容知之”,從而成為“善為脈者”。
中醫脈學的産生與中醫學一樣久遠,曆代名醫大傢無不精通脈理、脈象。但要學會、學好、學精脈學卻十分睏難,近代甚至有學者用心電圖、脈象儀和圖示的方法,企圖清晰、明瞭、準確地講解和辨析各種脈象的確切性狀,盡管如此,許多初學者仍然”心中瞭瞭,指下難明”。作者劉誌明大夫傢傳的脈學,曆來稱雄中原,在全國中醫界也享有盛名。
劉誌明,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專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第六、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中醫顧問等。
脈成論
持脈論
診脈論
用脈論
脈象論
甲、浮脈類:浮、大、洪、盛、實
乙、沉脈類:沉、牢、伏、硬
丙、數脈類:數、疾、促、動
丁、遲脈類:遲、緩、滑、濡
戊、虛脈類:虛、弱、微、細、短、小
己、弦脈類:弦、緊、長、革
庚、芤脈類:芤、澀、滯、散
辛、間歇脈類:促、結、代
壬、十怪脈綜述
癸、婦人脈象論
附錄一:炙甘草湯主治證之商榷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
持脈論
一、姿勢
持脈的姿勢和動作對否,對脈搏觀察的準確性有直接的關係。古人對此十分重視,《醫存》中曾說:“病者側臥,則在下之臂受壓,而脈不能行;若復其手,則腕扭而脈行不利;若低其手,則血下注而脈滯;若舉其手,則氣上竄而脈馳;若身復,則氣壓而脈睏;若身動,則氣擾而脈忙。”所以,持脈的姿勢以及受診者的姿勢動作配閤得好不好,可直接影響到脈
象和對脈象的觀察。為瞭使脈象準確地錶現齣來,正確地體會脈意,必須有正確的持脈姿勢。
就臨床上常用的寸口脈而論,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最為理想的姿勢是:讓患者仰臥在床上,上肢自然平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嚮上。醫者端坐在患者一側,若在左側,則用右手持患者左側橈動脈,然後再坐在另一側,用左手持患者的右側橈動脈,依次交換,相互參伍,這樣醫者的食指始終把在患者的寸位脈上。或者讓患者端坐在桌案前,下肢與軀體不得扭麯歪斜,自然地將上肢嚮前平伸在桌案上,腕下墊好脈枕,掌心嚮上,稍斜嚮內側。這樣可使患者舒適,身體自然放鬆,脈搏的反映就減少瞭許多乾擾。醫者端坐在患者對麵或一側,以右手持患者左手脈,以左手持患者右手脈,可交換進行,也可同時雙手持雙脈。除姿勢動作的配閤外,雙方還要精神專注,神態安詳,若一方神情躁動則不成。可與患者交談,以分散其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待其心平氣和後再行切診。隻有這樣,纔能摸清脈搏的真相。
二、位置
中醫將橈動脈在腕後淺顯處,分為寸、關、尺三部分,名曰寸口脈。每一部脈又分浮、中、沉三候,以察脈位,三三見九,故稱九候。《難經·;十八難》中說:“三部有寸、關、尺也。九候有浮、中、沉也。”然而,三部脈相距不過寸餘,稍有不慎,將寸移關位,或關、尺不分,勢必影響到對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和用藥的選擇。
寸、關、尺三部的劃分在《四言舉要》中講得最明白:“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寸),關後為陰(尺)。”用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來說,是在掌後橈骨側(即拇指側)的橈動脈處,掌後高骨即橈骨莖突。一般將中指按在橈骨莖突的高峰處,即是關脈;食指和無名指並排在中指兩側,按壓在橈動脈的脈脊上,食指按的部位就是寸脈,無名指按的部位就是尺脈。若患者比診者高大,診者應疏其三指;若患者比診者矮小,則診者應密其三指。
橈動脈沿橈骨通過橈骨莖突的“高骨”之後,分為兩支,一支進入掌心,一支斜嚮手背。有人齣現“反關脈”、“斜飛脈”,就是因為橈動脈在通過橈骨莖突之前就齣現瞭分支,其大支從橈骨莖突外側斜嚮手背處。這並不是病理反應,而是生理異常,不算病態,但已不關
脈候。
由於“反關脈”、“斜飛脈”的存在,所以在“姿勢”一節中十分強調一定要醫者的左手去診患者的右手,以醫者的右手去診患者的左手,醫者的四指就會始終從患者的橈側(即拇指側)進行診脈。如果在正常脈位處診不到滿意的脈搏形象,隻需將手指一推,使患者的手腕嚮內反轉,就可進行是否為“反關脈”、“斜飛脈”的診察瞭。我們知道瞭診脈的位置和寸、關、尺三部脈的分布,瞭解到掌後“高骨”這一生理特點,就能準確地進行布指瞭。
三、布指
布指就是運用手指去體察脈象。硃肱在《活人書》中,對布指有段精確細緻的描述:“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關位(即掌後高骨之上),乃齊下前後二指(即食指和無名指)為三部脈(即寸、關、尺),前指(食指)寸口也;後指(無名指)尺部也。若人臂長(指患者),乃疏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在下指過程中,古人又對所下的三個指頭提齣瞭很嚴格的要求。如盧子頤《學古診則》中說:“人之三指,參差不齊,必使指頭齊平,節節相對,方可按脈。但三個指頭的皮肉不同,食指最靈,中指則厚,無名指更木厚,故必用指端棱起如綫者名指目,以按脈之脊。”隻有這樣,三個指頭的力量纔能相等,對脈搏的觀
察纔能趨於一緻。
另外,還須注意以下兩點:
1.不要將自己指端之動脈的跳動,誤認為是患者的脈搏。王漢犀《醫存》中說:“醫者三指之端,亦有動脈,宜知所分彆,不可誤以自己之動脈,作為病者之脈。”
2.不要用自己的意識去指揮患者的脈象。比如:在區分弦滑脈時,脈搏動有無左右彈動是很重要的,有則為弦滑脈,沒有則隻是滑脈。如果用自己的意識去指揮指下的脈搏動,認為它有左右彈動,則沒有也會齣現左右彈動的現象。當齣現這種情況時,可用反意識法
去加以鑒彆,用意識指揮指下的脈搏,不讓它有左右彈動的感覺。如果這時脈搏改為在一條直綫上跳動瞭,則剛纔齣現的現象為假弦滑脈。如果它並不聽你的意識指揮,仍有左右彈動,則是真弦滑脈。餘此類推。
四、時間
《黃帝內經》上對何時診脈為最好,作過明確的闡述,說:“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平旦”是指早晨剛睡醒而未動之時。從目前我們的日常工作和臨床特點來看,讓我們對每一位患者都這樣要求,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在日常工作中什麼時候診脈最好、最準呢?
從生理機製和臨床經驗來說,上午10點鍾左右和下午4點鍾左右比較好。因為這時候腹中的食物已經消化得差不多瞭,身體各方麵的功能活動錶現得也比較充分,容易在脈搏中顯示清楚各髒腑功能的差異強弱來,不會受到消化食物等其他生理因素所造成的不利
影響。但一般來說,對診脈時間要求並不是十分嚴格,隻要我們在診脈時盡量瞭解清楚患者當時的生理狀況(睡眠、飲食)、精神狀況(喜怒、鬱悶)、體質狀況(月經、疲勞、失血)、外界刺激(氣候溫差變化、恐懼)等的情況,不管什麼時候診脈都能掌握住人體的實質性變化。如:喜則脈散,過飽則脈虛滑或兩關脈獨大滑,月經期脈滑而短等。
……P9-12
自序
中醫脈學的産生與中醫學一樣久遠,曆代名醫大傢無不精通脈理、脈象,人們對它的神奇無不嘆服,它的神秘性至今縈繞在許多人心中。傢父劉良泰先生曾經說過中醫學的五種境界———“會、好、精、絕、化”。會不會看病,看得好不好,精不精,一直到能否齣神入化,中醫的脈象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從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到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雖然奠定瞭中醫脈學的學術地位,但要學會、學好、學精卻十分睏難,近代甚至有學者用心電圖、脈象儀和圖示的方法,力求清晰、明瞭、準確地講解和辨析各種脈象的確切性狀。盡管如此,許多初學者仍然“心中瞭瞭,指下難明”,很難在學術上産生大的飛躍。
我自幼跟父親學習中醫時,感覺最神奇、最難學的也就是脈學,手把寸口之間就要為患者報齣病之所苦、疾之所疼來,實在是高深莫測,難於攀摸。然古人再三告誡:“醫學之要,莫不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性命者。”於是倍加潛學,細心揣摩,又得傢傳《脈論》一書的指點,為其後的臨證辨疑,選方用藥,確實得益不淺。
這幾年,帶瞭幾批實習、進修的學生,他們在學院裏雖然也已學就四至五年,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但查其脈理,多顯不足,他們自己也實感欠缺。鑒於這種情況,又鑒於自清代以來脈學的發展不大,所齣之書又多限於圖解古籍之言,對於現在的初學者學習和掌握並不太妥帖實用,故這幾年一直想根據自己學習脈學的體會,結閤傢傳的《脈論》之言,匯編成冊,形成一本既實用又便於現在初學者理解和掌握的小冊子。
傢父劉良泰先生曾經告誡我們“脈不欺人,人自欺”,對何時捨證從脈或捨脈從證有過精湛的論述。劉氏傢傳的脈學,曆來稱雄中原,在全國中醫界也享有盛名。今循劉氏一傢之微言,布傢傳父教之真意,不欺世盜名,不攀附眾說,謹遵“四十五歲之後再著書立說”之父訓,撰此小書。書中試圖通過對脈動、脈位、脈體、脈形、脈勢和脈意的綜閤性論述,將脈象各種動感形態之間的質感變化呈獻給大傢,並將常用方劑匯編其間,使學習者能較容易地做到“以方測證,以證閤脈”,“心明意會,下指如神”,“比類奇恒,從容知之”,從而成為“善為脈者”。在振興中醫事業,力求中醫自身的發展和解放的路途中,我願將自己的一點心得,作為鋪路石,奉獻給大傢。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又得到河南省中醫學院趙清理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謹緻謝忱。
我是一個中醫愛好者,平時也涉獵瞭不少中醫相關的書籍,但總覺得在脈學這個領域,始終沒有找到一本能夠讓我完全滿意的。當看到《大象學術書坊:脈論》這本書時,我便被它那種厚重的學術氣息所吸引。我對書中對於“實脈”和“虛脈”的區分有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這是理解脈象的基礎,但其中很多細微之處,往往容易混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清晰的鑒彆方法,幫助我區分不同類型的實脈和虛脈,並深入理解它們各自所代錶的病理機製。此外,我對“緊脈”和“緩脈”的論述也充滿瞭期待。我感覺這兩種脈象能夠直接反映齣人體的寒熱狀態,而我在這方麵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我希望作者能夠詳細闡述緊脈和緩脈的形成機理,以及它們在不同病癥中的應用。我更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對一些相對少見但臨床意義重大的脈象進行介紹,比如“牢脈”或者“濡脈”,並結閤實際病例進行分析,這樣纔能真正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脈學學習的“寶典”,為我打開一扇更深入的脈學殿堂之門。
評分剛拿到這本《大象學術書坊:脈論》,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單看這書的裝幀設計,就足以讓人心生好感。硬殼封麵,質感厚重,字體古樸而又不失力量感,書頁的紙張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時有一種莫名的儀式感。我一直對中醫的脈學理論非常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種深邃的智慧,能穿透錶象直抵病竈。從書名上看,“大象學術書坊”本身就自帶一種學術沉澱的 aura,而“脈論”更是點明瞭主題,讓人充滿期待。雖然我纔翻瞭目錄,裏麵的章節劃分就顯得相當係統和有條理,從基礎的脈象分類到更深層次的辨證應用,似乎都涵蓋瞭。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其中關於“浮脈”、“沉脈”的詳細闡述,以及它們在不同病癥下的細微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我以往閱讀材料中沒有涉及到的角度,比如一些罕見脈象的成因分析,或者是一些古今醫傢對脈學理論的不同解讀。另外,我對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臨床實踐的案例分析也抱有很大的期望,畢竟理論再精彩,也需要落地的實踐來驗證其價值。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留下瞭一個非常專業的印象,我相信它會成為我脈學學習道路上一位重要的嚮導。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機緣巧閤。最近在研究一些古籍,裏麵經常會提到一些中醫的脈象,但很多時候解釋都比較簡略,讓我感覺捉襟見肘。偶然間看到《大象學術書坊:脈論》這本書,書名就很有吸引力,而且“大象”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渾厚、博大的意味,總覺得它應該能承載一些比較紮實的學術內容。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滑脈”和“澀脈”的論述。我總覺得這兩種脈象的變化非常微妙,而且臨床上意義重大。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清楚它們各自的形成機製,以及在不同疾病狀態下的具體錶現。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泛泛而談的理論,我更傾嚮於有理有據、有邏輯分析的內容。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脈象與髒腑功能、氣血盛衰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那對我來說將是巨大的收獲。我對書中是否能提及一些古代名醫在脈學上的獨到見解也很感興趣,比如李時珍、張景嶽他們是如何理解和運用脈學的。我之前也看過一些脈學相關的書籍,但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流於錶麵,缺乏深度。希望這本《大象學術書坊:脈論》能夠填補我這方麵的空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氣質和我想象中的“學術”二字非常契閤。從封麵設計到書名,都透露著一種沉靜的力量,不張揚,但有深度。我個人對中醫的“脈診”一直懷有一種近乎崇敬的態度,覺得這是一種極為精妙的診斷技術,是中醫智慧的結晶。拿到《大象學術書坊:脈論》之後,我第一時間翻閱瞭目錄,看到其中對於“大脈”、“細脈”的分類和論述,讓我非常期待。我一直覺得,這兩種脈象的對比,能夠非常直觀地反映齣人體氣血的盛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兩種脈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們在不同髒腑病變中所呈現齣的差異。例如,同樣是大脈,是實證還是虛證?細脈又有哪些具體的鑒彆要點?我更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動脈”、“促脈”的詳細講解,這些脈象似乎都暗示著一些比較危急的情況,而我對這類脈象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麵。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脈象與心血管功能、微循環障礙等現代醫學概念的聯係,那對我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驚喜。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脈象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從而在臨床實踐中更加遊刃有餘。
評分我之前接觸過一些中醫的普及讀物,對脈學有初步的瞭解,但總覺得隔靴搔癢,不夠深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大象學術書坊:脈論》時,它的專業性立刻吸引瞭我。書名中的“學術書坊”幾個字,就足以說明它的定位,不是那種通俗易懂但缺乏深度的讀物,而是真正希望 delving into the essence of pulse theory. 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弦脈”的解讀。我印象中,弦脈常與肝膽相關,但具體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在不同病程中的演變,我一直覺得理解不夠透徹。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解釋,甚至是一些輔助理解的圖示或者模型。另外,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現代醫學技術與傳統脈學相結閤的研究,或者是一些脈象在現代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探討。畢竟,醫學是不斷發展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兼顧傳統與現代,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視角。我還想知道,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特殊的脈象,比如“促脈”或者“結脈”,以及它們在臨床上預示著怎樣的凶險信號。對我來說,學習脈學不僅僅是為瞭理論知識,更是希望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突破,能夠更準確地辨識病情,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評分經常在京東上買東西,信賴京東,希望正品一如既往
評分五苓散
評分看看纔知道
評分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鬍桂枝湯主之。方十二。
評分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評分真好,我好喜歡
評分小縣城書籍不全 每次買書都是在京東買 便宜 物流也快
評分快遞速度快!快遞員業務很好
評分注解傷寒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