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尚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本)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尚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尚书
  • 历史
  • 地理
  • 经典
  • 中华文化
  • 古籍
  • 文献
  • 文化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90
商品编码:1078718313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1-25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内容简介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90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闫林林,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录
 目 录

【尚 书 目录】

虞夏书

尧典………………………… 006

皋陶谟……………………… 018

甘誓………………………… 029

五子之歌…………………… 031

商书

汤誓………………………… 036

仲虺之诰…………………… 037

汤诰………………………… 039

伊训………………………… 042

盘庚………………………… 046

太甲………………………… 053

说命………………………… 060

高宗肜日…………………… 069

西伯戡黎…………………… 072

微子………………………… 074

周书

牧誓………………………… 078

洪范………………………… 081

金縢………………………… 092

大诰………………………… 095

康诰………………………… 097

酒诰………………………… 102

召诰………………………… 105

洛诰………………………… 114

无逸………………………… 123

君奭………………………… 129

蔡仲之命…………………… 137

多方………………………… 140

立政………………………… 149




在线试读
精彩书摘

尧典

【原文】

曰若稽古①,帝尧曰放勋。钦②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③,光

被四表④,格于上下⑤。克明俊德⑥,以亲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⑧。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⑨。

【注释】

①曰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的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稽:

考察。古:这里指古时传说。

②钦:恭谨严肃。

③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国语·晋语》:

“让,推贤也。”

④光:光耀,光明。被:覆盖。四表:四方极远的地方。

⑤格:到达。上下:这里指天地。

⑦俊德:指才德兼备的人。

⑧九族:指同族的人。

⑨平:当为“釆”(biàn,非“采”),因字形相近,易误。釆,这里

是辨别的意思。章:这里作动词,意为使明显。百姓:百官族姓。

⑩黎民:民众,百姓。于变:随着尧的教化而改变。时:这里

用作“是”。雍:和睦,祥和。

【译文】

帝尧的名字叫作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态度谦和,

诚实尽职,可以推贤任能,善于治理天下,因此他的光辉照耀四

方,以至于天地上下。他能够举用同族中德才兼备的人,让族人

变得亲密和团结起来;族人和睦团结了,就可以对百官中有善

行的人进行考察,并作为典范树立起来,以资鼓励。百官中的

失误处理妥善了,又能够让各个邦族团结一致,亲如一家,如

此一来,天下的臣民在尧帝的教育之下,自然可以和睦相处了。

【解读】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是儒家设想的理想社会,这一段的主

旨是歌颂尧帝的功德,强调“和睦”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说:“家

和万事兴。”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友爱团结,家庭安乐和睦,才

可以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是相通的。试想,如

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那么社会一定会呈

现出一片太平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

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如此自然可

以和睦。

【原文】

乃命羲和①,钦若昊天②,历象③日月星辰,敬授人时④。分

命羲仲,宅嵎夷⑤,曰旸谷⑥。寅宾⑦出日,平秩东作⑧。日中⑨,星

鸟⑩,以殷仲11春。厥民析12,鸟兽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曰

明都。平秩南讹15,敬致16 。日永17 ,星火18 ,以正仲夏。厥民因19,

鸟兽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21 ,平秩西成22。

宵中23,星虚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鸟兽毛毨26。申命和叔,宅

朔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

鸟兽氄32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33六旬有六日,以闰

月定四时34,成岁。允厘百工35,庶绩咸熙36。”

【注释】

①羲和:羲氏与和氏是同族两氏,郑玄以为是重黎氏的后

代。相传,重黎氏是掌管天地四时之官。至尧时,重黎氏后代羲、

和的首领一直在担任这类官职。

②钦:恭敬。若:顺从。昊天:意为上天,当指上帝。

③历:推算岁时。象:这里用作动词,指观测天象。

④敬授人时:意为制定历法。人时:原为“民时”。

⑤宅:居住。嵎(yú)夷:地名,东方的地方。

⑥旸(yáng)谷: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⑦寅:恭敬。宾:迎接。

⑧平秩:平,与“平章百姓”中的“平”是同义,均为辨别之

意。下文“平秩南讹”“平秩西成”“平在塑易”中的“平”字意义

均同上。秩:次第。作:兴起,开始。

⑨日中:指春分。春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叫日中。

⑩星鸟: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古人分二十八宿为四象,每

一象均含七宿,星鸟是南方朱雀七宿的总称,朱雀为鸟名,故称为

星鸟。

11 殷:确定。仲:每个季度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一年有四

季,每季三个月,第二个月称为仲。

12厥:其。析:分散开来。

13 孳(zī)尾:生育繁殖。《列子·黄帝》:“孳尾成群。”其

中,孳为“生”。

14 交:其有两种意思。第*种意思,认为“交”为交趾之意,

但并不为多数人认同。虽然古书中有一些“尧南抚交趾”的记载,

但是多为附会。另一种意思,认为“交”指春夏之交,也就是时季

交接的开始。

15平秩南讹:指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讹:运转,运行。

16 致:到来。

17 日永:指夏至。夏至这天白天zui长,因此叫日永。

18 星火:指火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星。夏至这天黄昏,心

星出现在南方就是仲夏。

19因:指在高地居住。

20希革:指鸟兽皮毛稀疏。其中“希”为稀疏之意。

21 饯:送行。纳日:落日。

22西成:太阳在西边落下的时刻。其中,“西”指太阳向西方

运转,“成”指秋天收获之事。

23宵中:指秋分。秋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虚:星名,指虚星,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这里指回到平地居住。夏天人们在高地居住,秋

天人们又回到平地居住,从事秋天的劳作。

26毛毨(xiǎn):生长新羽毛。

27朔方:极北之地。幽都:幽州,亦指北方之地,具体地点

还有待查证。

28在:观察。易:变化,这里指运行。

29日短:指冬至。冬至这天白天zui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ǎo):星名,指昴星,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1 隩(yù):指冬天到室内居住,御寒取暖。

32氄(rǒng):鸟兽细软的毛。

33期(jī):指一周年。有:通“又”。

34 以闰月定四时:古代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

二十九天,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实际天数少十一又四分之

一天。三年累计超过了一个月,所以安排闰月来补足,使四时不

错乱。

35允:信。厘:治,规定。百工:百官。

36庶:众,多。熙:兴起,兴盛。

【译文】

尧先命令羲氏与和氏,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并且

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从而告诉人们依照时令节

气从事生产活动。又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

日出,并且通过观察不同时期日出的特点。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

为春分,并以鸟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划分仲春的根据。此

时,人们正在田间劳作,鸟兽也大肆繁殖起来。又命令羲叔,

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明都,在这里观察太阳向南运动的

规律,从而决定夏天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地等待着太阳的

到来。以白昼时间zui长的那天为夏至,并以这天火星见于南方

正中之时,作为划分仲夏的根据。此时的人们居住在高的地方,

鸟兽的羽毛也都变得稀疏了。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

的地方,恭敬地送行太阳,观察日落的特点,以此规定秋季收

获时的工作。以秋分这天昼夜交替的时候和虚星见于南方正

中的时候,作为划分秋分的根据。此时,人们离开高地迁至平

原地区,以收获庄稼,鸟兽毛盛,可以选用。又命令和叔,居

住在北方叫作幽都的地方,以观察太阳从南向北运行的情况。

以白昼zui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以昴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

作为仲冬的根据。此时,人们都居住在室内以取暖,鸟兽们为

了抵御寒冷,毛质也变得丰富而细密。尧说:“唉!羲与和啊!

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你们需要用置闰月的方法确定一年的

春夏秋冬四季。用来规定百官的职位,如此各种事情就可以开

始进行了。”

【解读】

在此段中,主要记载的是尧帝命人制定历法的情况。由此可

知,中国远在部落时代就已经有了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

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上物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

定时令。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这件事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巨

尚 书

010

大意义。这标志着人们有了深刻的时间迁移感与空间方位感。

正是时空意识的产生,导致了对时间流动的划分、确认和记

录,以及对方位变化的辨认,而时间与空间的确立有利于人们从

事农业生产、迁徙定居等活动,也有助于人们的生活,例如,春种


《尚书》: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与治世方略 《尚书》,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深邃智慧的古代典籍,其重要性不亚于一座巍峨的文化丰碑。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集政治、哲学、伦理、历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史书,也是儒家“五经”之一,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一、 《尚书》的价值与意义:一部“政书”的诞生 《尚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政书”的属性。它主要收录了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帝王、诸侯的诏令、典册、训诫、誓词等,记录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政治生活,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治理、政治理念、君臣关系、权力运行的原始图景。 政治智慧的宝库: 《尚书》中记录了大量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选贤任能、如何惩治腐败、如何安抚百姓的论述。例如,禹的治水方略,文王的“民惟命,天惟时”的政治哲学,武王的“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周公的“明德慎罚”的治政原则,都闪烁着光辉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对现代的政治实践和治理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所探讨的“德治”、“礼治”等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核心,深刻影响了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历史脉络的清晰呈现: 《尚书》以时间为序,通过对三代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勾勒出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形态向更成熟的政治制度演进的清晰脉络。从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到周朝的建立与巩固,《尚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早期历史最直接、最翔实的史料。其中记载的每一次政治变革、每一次王朝更迭,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 思想观念的早期发端: 《尚书》中蕴含的许多思想观念,如“天命观”、“德治思想”、“民本思想”等,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早期萌芽。它所提出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强调了道德对于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性;“民之所畏,在乎我(君)心”则体现了对民意的重视。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也对后世哲学、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艺术的典范: 《尚书》作为一部先秦时期的文献,其语言文字具有古朴庄重、言简意丰的特点,是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中的一些篇章,如《尧典》、《舜典》、《禹贡》等,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叙事风格、修辞手法,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借鉴。 二、 《尚书》的时代背景与内容精要 《尚书》的成书年代久远,其内容跨越了夏、商、周三个朝代,记录了近两千年的历史。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尚书》中收录的夏朝文献,虽然数量不多,但却记录了夏朝的建立、大禹的治水功绩,以及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的萌芽。例如,《禹贡》篇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山川形胜、物产贡赋,为我们了解夏朝时期的中国地理格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的篇章则更多地展现了商代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祭祀等方面的活动。其中,关于商朝政治制度的记录,如“封建亲戚”、“任用贤能”等,为我们认识商朝的统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尚书》中篇幅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时期。周公旦作为《尚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其功绩尤其值得称道。《尚书》中记录了周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以及周公辅政时期的重要政治改革,如分封制、礼乐制度的确立。《尚书》中关于周朝政治伦理的论述,如“明德”、“敬天保民”、“以人为本”等,更是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 《尚书》的内容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帝王德政篇: 以《尧典》、《舜典》为代表,记录了尧、舜两位圣君的禅让、选贤任能、励精图治的德政。《盘庚》篇则记载了商王盘庚迁都的故事,强调了领导者变革的决心和魄力。 君臣告诫篇: 如《太甲》中汤告诫太甲的训诫,《益稷》中舜对百官的训诫,以及《金縢》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诫,都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教导与服从关系,以及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誓命征伐篇: 如《牧誓》、《甘誓》等,记录了周武王伐纣前后的誓师词和讨伐檄文,展现了军事斗争的策略和理由。 国家治理篇: 如《洪范》篇,总结了夏禹治水时获得的“洪范九畴”,即治国理政的九项基本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 《尚书》的流传与研究 《尚书》的流传历经坎坷,其版本和真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一度失传。汉代时,孔子后人孔安国从家中壁中发现《尚书》,并作《传》,世称《古文尚书》。同时,流传下来的还有未受秦火影响的《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出现,为《尚书》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真伪也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 历代学者的研究: 从汉代的郑玄,到宋代的朱熹,再到清代的阎若璩、姚际恒等,历代学者对《尚书》的版本、真伪、篇章考订、义理阐释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尚书》研究体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尚书》的理解,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学、哲学、文献学的发展。 现代视角下的解读: 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尚书》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分。其关于国家治理的智慧,关于领导者应有的品德,关于民众的重要作用,都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现代学者也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尚书》进行解读,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四、《尚书》对后世的影响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其所倡导的“德治”、“民本”、“仁政”等思想,构成了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尚书》中记录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方略和借鉴。从“任人唯贤”到“以人为本”,从“敬天保民”到“以德服人”,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反复印证和应用。 对历史学的影响: 《尚书》开创了中国史书的先河,其编纂体例和叙事方式,为后世史书的编写提供了范本。它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也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依据。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尚书》的语言风格古朴典雅,其叙事宏大,议论深刻,对后世的散文、诗歌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尚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部闪耀着古代先民政治智慧和哲学思辨的宝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初的记忆,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根脉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深入研读《尚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历史发展,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经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注释体例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自觉性,让人对出版社的专业程度肃然起敬。我留意到,在涉及到一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古代记述时,译注者并未简单地给出单一结论,而是引述了不同时代学者的主要观点,并标注了这些观点的出处和理据。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促使读者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场小型的辩论。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历史演变脉络的人来说,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带来的价值,远超于其纸面售价。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我过去尝试阅读一些古典文献时,常常因为注释过于学术化或过于口语化而感到阅读体验割裂,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既保留了原典的古朴韵味,又通过精准且符合现代语境的解读,有效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典故的阐释,作者团队显然下了大功夫去考证,使得那些看似零散的记载,在阅读时能够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能让人在不失精髓的前提下,快速掌握核心思想。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当下的译注风格,是现代国学普及读物中难得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的深红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文字,显得庄重又不失典雅,那种老派的文人气质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出色,光滑细腻,印刷清晰,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也多了一份呼吸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的书房艺术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体验,而这本《精粹》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极致,让人从触碰到翻阅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会到制作者的匠心。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也更能让人沉浸到国学经典的世界中去。

评分

作为一本面向当代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触及”的视角。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很多困惑在阅读过程中就被作者巧妙地解答了。它成功地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声音,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重新演绎出来,没有过度地进行“翻新”,而是保持了历史的本真和厚度。这种叙事方式的拿捏非常到位,既有历史的庄重感,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在你迷茫时轻轻推你一把,引导你去看更远的地方,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力量,是很多单纯的文本汇编所不具备的。

评分

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选材和组织逻辑非常严密,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它没有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堆砌,而是精选了那些在思想史和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进行深入解读。不同篇章之间的过渡衔接处理得非常自然,使得读者在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议题时,能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特别是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呈现,做到了客观公正,没有过度倾向于某一家之言,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系统化的梳理,让我能更清晰地把握住古代圣贤们在面对国家治理、民生疾苦等核心问题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体系的。

评分

凑单买的,价格实惠。

评分

经典国学,太难了,正所谓的书到用时方恨少。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版本略小,方便携带阅读。内容不错,印刷可以,不过纸张质量一般。价钱便宜,也不能要求太高[呲牙]

评分

阅读经典,开卷有益,重量轻

评分

感觉不错,感觉不错!

评分

评分

感觉不错,感觉不错!

评分

哈哈哈过函谷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