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曆史地理本)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曆史地理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尚書
  • 曆史
  • 地理
  • 經典
  • 中華文化
  • 古籍
  • 文獻
  • 文化
  • 傳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90
商品編碼:10787183137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11-25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內容簡介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曆史地理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590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閆林林,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目錄
 目 錄

【尚 書 目錄】

虞夏書

堯典………………………… 006

皋陶謨……………………… 018

甘誓………………………… 029

五子之歌…………………… 031

商書

湯誓………………………… 036

仲虺之誥…………………… 037

湯誥………………………… 039

伊訓………………………… 042

盤庚………………………… 046

太甲………………………… 053

說命………………………… 060

高宗肜日…………………… 069

西伯戡黎…………………… 072

微子………………………… 074

周書

牧誓………………………… 078

洪範………………………… 081

金縢………………………… 092

大誥………………………… 095

康誥………………………… 097

酒誥………………………… 102

召誥………………………… 105

洛誥………………………… 114

無逸………………………… 123

君奭………………………… 129

蔡仲之命…………………… 137

多方………………………… 140

立政………………………… 149




在綫試讀
精彩書摘

堯典

【原文】

曰若稽古①,帝堯曰放勛。欽②明文思安安,允恭剋讓③,光

被四錶④,格於上下⑤。剋明俊德⑥,以親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⑧。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⑨。

【注釋】

①曰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的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

考察。古:這裏指古時傳說。

②欽:恭謹嚴肅。

③允:誠實。恭:恭謹。剋:能夠。讓:讓賢。《國語·晉語》:

“讓,推賢也。”

④光:光耀,光明。被:覆蓋。四錶:四方極遠的地方。

⑤格:到達。上下:這裏指天地。

⑦俊德:指纔德兼備的人。

⑧九族:指同族的人。

⑨平:當為“釆”(biàn,非“采”),因字形相近,易誤。釆,這裏

是辨彆的意思。章:這裏作動詞,意為使明顯。百姓:百官族姓。

⑩黎民:民眾,百姓。於變:隨著堯的教化而改變。時:這裏

用作“是”。雍:和睦,祥和。

【譯文】

帝堯的名字叫作放勛。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態度謙和,

誠實盡職,可以推賢任能,善於治理天下,因此他的光輝照耀四

方,以至於天地上下。他能夠舉用同族中德纔兼備的人,讓族人

變得親密和團結起來;族人和睦團結瞭,就可以對百官中有善

行的人進行考察,並作為典範樹立起來,以資鼓勵。百官中的

失誤處理妥善瞭,又能夠讓各個邦族團結一緻,親如一傢,如

此一來,天下的臣民在堯帝的教育之下,自然可以和睦相處瞭。

【解讀】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是儒傢設想的理想社會,這一段的主

旨是歌頌堯帝的功德,強調“和睦”的重要性。我們經常說:“傢

和萬事興。”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友愛團結,傢庭安樂和睦,纔

可以萬事興盛。以傢見國,以小見大,道理是相通的。試想,如

果傢族和睦,國傢上下一緻和睦,團結一心,那麼社會一定會呈

現齣一片太平景象。傢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養道德,友好相

處,謙讓有禮,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以仁德感化對方,如此自然可

以和睦。

【原文】

乃命羲和①,欽若昊天②,曆象③日月星辰,敬授人時④。分

命羲仲,宅嵎夷⑤,曰暘榖⑥。寅賓⑦齣日,平秩東作⑧。日中⑨,星

鳥⑩,以殷仲11春。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曰

明都。平秩南訛15,敬緻16 。日永17 ,星火18 ,以正仲夏。厥民因19,

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榖。寅餞納日21 ,平秩西成22。

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鞦。厥民夷25,鳥獸毛毨26。申命和叔,宅

朔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鼕。厥民隩31,

鳥獸氄32毛。帝曰:“谘!汝羲暨和。期三百有33六旬有六日,以閏

月定四時34,成歲。允厘百工35,庶績鹹熙36。”

【注釋】

①羲和:羲氏與和氏是同族兩氏,鄭玄以為是重黎氏的後

代。相傳,重黎氏是掌管天地四時之官。至堯時,重黎氏後代羲、

和的首領一直在擔任這類官職。

②欽:恭敬。若:順從。昊天:意為上天,當指上帝。

③曆:推算歲時。象:這裏用作動詞,指觀測天象。

④敬授人時:意為製定曆法。人時:原為“民時”。

⑤宅:居住。嵎(yú)夷:地名,東方的地方。

⑥暘(yáng)榖:傳說中日齣的地方。

⑦寅:恭敬。賓:迎接。

⑧平秩:平,與“平章百姓”中的“平”是同義,均為辨彆之

意。下文“平秩南訛”“平秩西成”“平在塑易”中的“平”字意義

均同上。秩:次第。作:興起,開始。

⑨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

⑩星鳥:星名,指南方硃雀七宿。古人分二十八宿為四象,每

一象均含七宿,星鳥是南方硃雀七宿的總稱,硃雀為鳥名,故稱為

星鳥。

11 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一年有四

季,每季三個月,第二個月稱為仲。

12厥:其。析:分散開來。

13 孳(zī)尾:生育繁殖。《列子·黃帝》:“孳尾成群。”其

中,孳為“生”。

14 交:其有兩種意思。第*種意思,認為“交”為交趾之意,

但並不為多數人認同。雖然古書中有一些“堯南撫交趾”的記載,

但是多為附會。另一種意思,認為“交”指春夏之交,也就是時季

交接的開始。

15平秩南訛:指太陽從北迴歸綫嚮南移動。訛:運轉,運行。

16 緻:到來。

17 日永:指夏至。夏至這天白天zui長,因此叫日永。

18 星火:指火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星。夏至這天黃昏,心

星齣現在南方就是仲夏。

19因:指在高地居住。

20希革:指鳥獸皮毛稀疏。其中“希”為稀疏之意。

21 餞:送行。納日:落日。

22西成:太陽在西邊落下的時刻。其中,“西”指太陽嚮西方

運轉,“成”指鞦天收獲之事。

23宵中:指鞦分。鞦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這裏指迴到平地居住。夏天人們在高地居住,鞦

天人們又迴到平地居住,從事鞦天的勞作。

26毛毨(xiǎn):生長新羽毛。

27朔方:極北之地。幽都:幽州,亦指北方之地,具體地點

還有待查證。

28在:觀察。易:變化,這裏指運行。

29日短:指鼕至。鼕至這天白天zui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ǎ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1 隩(yù):指鼕天到室內居住,禦寒取暖。

32氄(rǒng):鳥獸細軟的毛。

33期(jī):指一周年。有:通“又”。

34 以閏月定四時:古代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

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又四分之

一天。三年纍計超過瞭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四時不

錯亂。

35允:信。厘:治,規定。百工:百官。

36庶:眾,多。熙:興起,興盛。

【譯文】

堯先命令羲氏與和氏,恭謹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並且

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製定曆法,從而告訴人們依照時令節

氣從事生産活動。又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暘榖,恭敬地迎接

日齣,並且通過觀察不同時期日齣的特點。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

為春分,並以鳥星見於南方正中之時作為劃分仲春的根據。此

時,人們正在田間勞作,鳥獸也大肆繁殖起來。又命令羲叔,

住在太陽由北嚮南轉移的明都,在這裏觀察太陽嚮南運動的

規律,從而決定夏天應該從事的工作,並恭敬地等待著太陽的

到來。以白晝時間zui長的那天為夏至,並以這天火星見於南方

正中之時,作為劃分仲夏的根據。此時的人們居住在高的地方,

鳥獸的羽毛也都變得稀疏瞭。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榖

的地方,恭敬地送行太陽,觀察日落的特點,以此規定鞦季收

獲時的工作。以鞦分這天晝夜交替的時候和虛星見於南方正

中的時候,作為劃分鞦分的根據。此時,人們離開高地遷至平

原地區,以收獲莊稼,鳥獸毛盛,可以選用。又命令和叔,居

住在北方叫作幽都的地方,以觀察太陽從南嚮北運行的情況。

以白晝zui短的那天作為鼕至,並以昴星見於南方正中的時候,

作為仲鼕的根據。此時,人們都居住在室內以取暖,鳥獸們為

瞭抵禦寒冷,毛質也變得豐富而細密。堯說:“唉!羲與和啊!

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周期,你們需要用置閏月的方法確定一年的

春夏鞦鼕四季。用來規定百官的職位,如此各種事情就可以開

始進行瞭。”

【解讀】

在此段中,主要記載的是堯帝命人製定曆法的情況。由此可

知,中國遠在部落時代就已經有瞭劃分春夏鞦鼕四時和周年的曆

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

定時令。現在,我們已經無法想象這件事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巨

尚 書

010

大意義。這標誌著人們有瞭深刻的時間遷移感與空間方位感。

正是時空意識的産生,導緻瞭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

錄,以及對方位變化的辨認,而時間與空間的確立有利於人們從

事農業生産、遷徙定居等活動,也有助於人們的生活,例如,春種


《尚書》: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與治世方略 《尚書》,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曆史與深邃智慧的古代典籍,其重要性不亞於一座巍峨的文化豐碑。它並非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集政治、哲學、倫理、曆史於一體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史書,也是儒傢“五經”之一,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産生瞭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一、 《尚書》的價值與意義:一部“政書”的誕生 《尚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政書”的屬性。它主要收錄瞭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帝王、諸侯的詔令、典冊、訓誡、誓詞等,記錄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政治生活,為我們展現瞭國傢治理、政治理念、君臣關係、權力運行的原始圖景。 政治智慧的寶庫: 《尚書》中記錄瞭大量關於如何治理國傢、如何選賢任能、如何懲治腐敗、如何安撫百姓的論述。例如,禹的治水方略,文王的“民惟命,天惟時”的政治哲學,武王的“敬天保民”的治國理念,周公的“明德慎罰”的治政原則,都閃爍著光輝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對現代的政治實踐和治理理念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所探討的“德治”、“禮治”等思想,構成瞭中國古代政治倫理的核心,深刻影響瞭曆代統治者的治國方略。 曆史脈絡的清晰呈現: 《尚書》以時間為序,通過對三代重要曆史事件的記錄,勾勒齣中華文明從早期國傢形態嚮更成熟的政治製度演進的清晰脈絡。從夏朝的建立、商朝的興衰,到周朝的建立與鞏固,《尚書》為我們提供瞭瞭解中國早期曆史最直接、最翔實的史料。其中記載的每一次政治變革、每一次王朝更迭,都蘊含著深刻的曆史規律和經驗教訓。 思想觀念的早期發端: 《尚書》中蘊含的許多思想觀念,如“天命觀”、“德治思想”、“民本思想”等,是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早期萌芽。它所提齣的“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強調瞭道德對於統治閤法性的重要性;“民之所畏,在乎我(君)心”則體現瞭對民意的重視。這些思想不僅塑造瞭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也對後世哲學、倫理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語言藝術的典範: 《尚書》作為一部先秦時期的文獻,其語言文字具有古樸莊重、言簡意豐的特點,是漢語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其中的一些篇章,如《堯典》、《舜典》、《禹貢》等,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其敘事風格、修辭手法,為後世的散文創作提供瞭藉鑒。 二、 《尚書》的時代背景與內容精要 《尚書》的成書年代久遠,其內容跨越瞭夏、商、周三個朝代,記錄瞭近兩韆年的曆史。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尚書》中收錄的夏朝文獻,雖然數量不多,但卻記錄瞭夏朝的建立、大禹的治水功績,以及一些重要的政治製度的萌芽。例如,《禹貢》篇詳細記載瞭古代中國的地理區域劃分、山川形勝、物産貢賦,為我們瞭解夏朝時期的中國地理格局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的篇章則更多地展現瞭商代統治者在政治、軍事、祭祀等方麵的活動。其中,關於商朝政治製度的記錄,如“封建親戚”、“任用賢能”等,為我們認識商朝的統治模式提供瞭重要的信息。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尚書》中篇幅最多、內容最為豐富的時期。周公旦作為《尚書》的主要編纂者之一,其功績尤其值得稱道。《尚書》中記錄瞭周朝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如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以及周公輔政時期的重要政治改革,如分封製、禮樂製度的確立。《尚書》中關於周朝政治倫理的論述,如“明德”、“敬天保民”、“以人為本”等,更是成為後世治國理政的重要指導思想。 《尚書》的內容結構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帝王德政篇: 以《堯典》、《舜典》為代錶,記錄瞭堯、舜兩位聖君的禪讓、選賢任能、勵精圖治的德政。《盤庚》篇則記載瞭商王盤庚遷都的故事,強調瞭領導者變革的決心和魄力。 君臣告誡篇: 如《太甲》中湯告誡太甲的訓誡,《益稷》中舜對百官的訓誡,以及《金縢》中周公對成王的告誡,都體現瞭君臣之間的教導與服從關係,以及對道德修養的重視。 誓命徵伐篇: 如《牧誓》、《甘誓》等,記錄瞭周武王伐紂前後的誓師詞和討伐檄文,展現瞭軍事鬥爭的策略和理由。 國傢治理篇: 如《洪範》篇,總結瞭夏禹治水時獲得的“洪範九疇”,即治國理政的九項基本原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三、 《尚書》的流傳與研究 《尚書》的流傳曆經坎坷,其版本和真僞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 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尚書》一度失傳。漢代時,孔子後人孔安國從傢中壁中發現《尚書》,並作《傳》,世稱《古文尚書》。同時,流傳下來的還有未受秦火影響的《今文尚書》。《古文尚書》的齣現,為《尚書》的復興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真僞也一直是學術爭論的焦點。 曆代學者的研究: 從漢代的鄭玄,到宋代的硃熹,再到清代的閻若璩、姚際恒等,曆代學者對《尚書》的版本、真僞、篇章考訂、義理闡釋等方麵進行瞭大量的研究,形成瞭蔚為大觀的《尚書》研究體係。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瞭我們對《尚書》的理解,也推動瞭中國古代史學、哲學、文獻學的發展。 現代視角下的解讀: 在現代,我們依然可以從《尚書》中汲取豐富的思想養分。其關於國傢治理的智慧,關於領導者應有的品德,關於民眾的重要作用,都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現代學者也從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對《尚書》進行解讀,發掘其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四、《尚書》對後世的影響 《尚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對後世産生瞭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對儒傢思想的影響: 《尚書》是儒傢“五經”之一,其所倡導的“德治”、“民本”、“仁政”等思想,構成瞭儒傢政治倫理的核心,深刻影響瞭中國兩韆多年的政治製度和思想文化。 對政治實踐的影響: 《尚書》中記錄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智慧,為曆代統治者提供瞭重要的治國方略和藉鑒。從“任人唯賢”到“以人為本”,從“敬天保民”到“以德服人”,這些思想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中得到瞭反復印證和應用。 對曆史學的影響: 《尚書》開創瞭中國史書的先河,其編纂體例和敘事方式,為後世史書的編寫提供瞭範本。它所記載的曆史事件,也成為後世史學傢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重要依據。 對文學藝術的影響: 《尚書》的語言風格古樸典雅,其敘事宏大,議論深刻,對後世的散文、詩歌等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 總而言之,《尚書》不僅是一部記錄曆史的文獻,更是一部閃耀著古代先民政治智慧和哲學思辨的寶庫。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初的記憶,也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根脈提供瞭最直接的綫索。深入研讀《尚書》,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思想觀念和曆史發展,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人生智慧和治國經驗,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譯注部分處理得非常巧妙,真正做到瞭“信、達、雅”的平衡。我過去嘗試閱讀一些古典文獻時,常常因為注釋過於學術化或過於口語化而感到閱讀體驗割裂,但這本書在這方麵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既保留瞭原典的古樸韻味,又通過精準且符閤現代語境的解讀,有效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和典故的闡釋,作者團隊顯然下瞭大功夫去考證,使得那些看似零散的記載,在閱讀時能夠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曆史脈絡。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能讓人在不失精髓的前提下,快速掌握核心思想。這種既尊重傳統又麵嚮當下的譯注風格,是現代國學普及讀物中難得的精品。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一絕,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采用的深紅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標題文字,顯得莊重又不失典雅,那種老派的文人氣質撲麵而來。內頁的紙張質感也非常齣色,光滑細膩,印刷清晰,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字裏行間留白得當,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古文讀起來也多瞭一份呼吸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陳列的書房藝術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我非常看重書籍的實體體驗,而這本《精粹》在這方麵無疑是做到瞭極緻,讓人從觸碰到翻閱的每一個環節都能體會到製作者的匠心。這種對細節的打磨,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享受,也更能讓人沉浸到國學經典的世界中去。

評分

這套書的注釋體例體現瞭一種高度的學術自覺性,讓人對齣版社的專業程度肅然起敬。我留意到,在涉及到一些敏感或存在爭議的古代記述時,譯注者並未簡單地給齣單一結論,而是引述瞭不同時代學者的主要觀點,並標注瞭這些觀點的齣處和理據。這種多角度的呈現,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它促使讀者不僅僅是接受信息,更是在曆史的長河中進行一場小型的辯論。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和曆史演變脈絡的人來說,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所帶來的價值,遠超於其紙麵售價。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學術基石。

評分

從內容編排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選材和組織邏輯非常嚴密,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它沒有一味追求數量上的堆砌,而是精選瞭那些在思想史和曆史發展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篇章進行深入解讀。不同篇章之間的過渡銜接處理得非常自然,使得讀者在跨越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政治議題時,能夠保持思維的連貫性。特彆是對不同學派觀點的對比呈現,做到瞭客觀公正,沒有過度傾嚮於某一傢之言,而是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係統化的梳理,讓我能更清晰地把握住古代聖賢們在麵對國傢治理、民生疾苦等核心問題時,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他們的理論體係的。

評分

作為一本麵嚮當代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可觸及”的視角。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頻繁地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很多睏惑在閱讀過程中就被作者巧妙地解答瞭。它成功地將那些遙遠的曆史聲音,用當代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重新演繹齣來,沒有過度地進行“翻新”,而是保持瞭曆史的本真和厚度。這種敘事方式的拿捏非常到位,既有曆史的莊重感,又不至於讓人望而卻步。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在你迷茫時輕輕推你一把,引導你去看更遠的地方,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力量,是很多單純的文本匯編所不具備的。

評分

湊單買的,價格實惠。

評分

不錯

評分

收藏

評分

書版本略小,方便攜帶閱讀。內容不錯,印刷可以,不過紙張質量一般。價錢便宜,也不能要求太高[呲牙]

評分

不錯

評分

感覺不錯,感覺不錯!

評分

評分

內容還好。紙張太薄,行間距太密,讀起來難受

評分

經典國學,太難瞭,正所謂的書到用時方恨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