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之道:藏书之爱 [This Book-Collecting Game]

搜书之道:藏书之爱 [This Book-Collecting Gam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纽顿 著,陈建铭 译
图书标签:
  • 藏书
  • 书评
  • 阅读
  • 文化
  • 文学
  • 知识
  • 爱好
  • 收藏
  • 书籍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6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42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is Book-Collecting Gam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搜书之道:藏书之爱》是其《藏书之爱》系列的第三本,美国藏书著作的经典。作家在书中以充满睿智巧思、亦庄亦谐之生花妙笔一一描述他所珍爱的书籍,总结了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道尽苦辣甘甜、欣悦哀愁,让他的书房中每一部书都栩栩有了生命。

内容简介

《搜书之道:藏书之爱》中爱德华·纽顿总结了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道尽苦辣甘甜、欣悦哀愁,可谓一生的总结。“书之为物”中回顾了西方印《搜书之道:藏书之爱》的收藏历史和莫里斯、莫舍尔等书籍艺术家的功绩。《搜书之道:藏书之爱》其余部分回忆拍卖场风云以及藏书家卡洛琳·韦尔斯等种种珍闻逸事,都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作者简介

A.爱德华·纽顿(1864—1940),美国藏书家和书话作家。余暇以阅读、藏书自娱。屡次造访伦敦,多为购置心仪的古籍、手稿。1918年,散文集《藏书之乐》问世,不但立即畅销,并成为同类著作之经典。此后他继续发表许多与藏书有关的文章并一一结集出版,广受读者欢迎。陈建铭,译有《查令十字路84号》、《嗜书瘾君子》、《纸房子》、《托尔金的袍子》、《非普通读者》等,主编有《逛书架》、《逛逛书架》等书。

目录

第四卷 搜书之道
题献
致谢
开门几件事
搜书之道
书之为物
拍卖场风云

前言/序言



搜书之道:藏书之爱 [This Book-Collecting Game] 一段穿越时光的寻书之旅,一场触及灵魂的藏书絮语。 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工具书,它是一场情感的邀约,邀请每一位热爱书籍、热衷收藏的朋友,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惊喜与哲思的“搜书之道”。它关乎的不仅仅是书本身,更是书籍所承载的时光、情感、知识与梦想。这是一场关于“藏书之爱”的探索,一次对个体生命与文化传承的深刻体悟。 第一章:缘起——那些被时光打磨的书页 每一个藏书者的故事,都始于一次不经意的邂逅。或许是在旧书摊上,尘封的扉页散发出古朴的油墨香;或许是在书店的角落,一本装帧独特的书吸引了你凝固的目光;又或许,是家族世代相传的书籍,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与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温润的光芒。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你走进那些触动灵魂的“书缘”。我们不谈论收藏的价值,不讨论市场的行情,而是聚焦于那份最初的感动。从那些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字迹,到精美的插画,别致的装帧,每一本书都仿佛在低语着自己的故事,等待着有缘人的倾听。作者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己与书籍初遇的场景,那些令人心动的瞬间,那些让时间仿佛静止的时刻。 我们将分享一系列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关于如何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到心仪之物,关于那些意外的惊喜,关于那些为了找到一本心心念念的书而付出的努力与等待。这些故事,或许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欧洲小镇,或许在一个亚洲都市的隐秘书店,或许就在你的邻居家的阁楼里。它们共同奏响了“搜书”的序曲,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发现的喜悦。 第二章:寻迹——在书海中勾勒的地图 “搜书”并非漫无目的的漂泊,而是一场精心规划的探索。本书将深入探讨寻书的策略与技巧,但这些技巧并非冷冰冰的教条,而是融入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对书籍深刻的理解。 你将了解到,如何辨识一本书的价值,这种价值并非仅限于物质层面,更是其历史意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以及个人情感的寄托。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书籍的出版年代、版本信息、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等线索,构建起一本书的“身世图谱”。 本书将带领你走进各类寻书场所,从大型的古籍书店、专业的拍卖行,到接地气的二手书店、跳蚤市场,甚至网络上的虚拟社区。我们将分享在这些不同环境中,如何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如何与书商和藏书同好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如何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收藏机会。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信息”的力量。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如何查阅专业的收藏指南,如何关注行业动态,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这些都将成为你在“搜书”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利器。然而,我们始终相信,最宝贵的“信息”,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 第三章:鉴赏——在书页间品味的风雅 当一本心爱的书籍终于来到手中,真正的乐趣才刚刚开始。本书将引领读者进入“鉴赏”的殿堂,去体会书籍之美,去感受收藏的温度。 我们将从书籍的“形”与“神”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装帧的艺术,纸张的质感,印刷的工艺,到插画的精妙,版式的考究,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匠心独运。作者将以专业的视角,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书籍的独特风格,以及这些风格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与审美。 然而,比“形”更重要的是“神”。一本书的灵魂,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与作者的情感。我们将一同品读那些经典的作品,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受历史的脉搏。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带有特殊“印记”的书籍:前藏书家的题跋、作者的亲笔签名、读者留下的批注,这些都如同书籍身上的“胎记”,赋予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生命痕迹。 本书将鼓励读者放下功利心,去享受收藏的乐趣。收藏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更是为了与书籍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对话。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梳理,都是一次情感的重温。 第四章:守护——让藏书之爱世代传承 收藏一本书,是拥有;守护一本书,是责任。本书的最后篇章,将聚焦于“守护”的意义,以及如何让这份“藏书之爱”得以传承。 我们将讨论书籍的保存与维护。从温湿度、光照、防虫防霉等基础知识,到更专业的修复技术,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指导,帮助读者妥善地保护自己的藏书,让它们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然而,“守护”的意义远不止于物理的保护。它更关乎如何让书籍“活”起来,让它们的故事得以延续。这包括如何记录和整理自己的藏书,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如何将这份热情传递给下一代。 本书将讲述那些将藏书视为生命一部分的藏书家故事,他们如何将自己的藏书转化为知识的宝库,如何通过捐赠、展览等方式,让书籍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地实现。我们也将探讨,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纸质书籍的独特魅力依然不减,以及它们在构建个人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结语:永不落幕的搜书游戏 “搜书之道:藏书之爱 [This Book-Collecting Game]”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旅程。它是一场关于知识的探险,一场关于历史的追溯,一场关于情感的沉淀。 在这本书中,你将找到的不仅是寻书的乐趣,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敬畏,对时光的珍视。你将学会如何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满足,如何在书本的海洋中,构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爱”的书。它邀请你,放下手机,推开书柜,让指尖轻触那温润的纸张,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度,去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搜书之道”,去品味那份独一无二的“藏书之爱”。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探索书海路上的同行者,成为你藏书旅途中的一盏明灯,让你在每一次的搜寻与珍藏中,都能发现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发现自己对“藏书”的理解发生了一次微妙的偏移。过去,我或许更注重藏书的数量和品相,追求稀有和完整性,但这本书让我转向了人与书之间的情感联结。作者用他自己的经历阐述了一个观点:最有价值的书,往往是那些在特定时刻为你提供了关键启示、改变了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无论它们是否是初版精装。这种“功能性”的价值,被作者提升到了近乎精神导师的高度。例如,书中提到一位前辈如何珍藏一本被翻阅得卷边、墨迹斑斑的平装本,只因那是他在人生低谷时唯一的慰藉。这种细节的捕捉和情感的注入,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它让我们意识到,藏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确认和精神图谱的构建,而非简单的资产堆砌。这与那些教人如何投资古籍的市场分析书籍截然不同,它关注的是“心之所向”。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考究,用词典雅而又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指南或随笔,更像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关于“藏”的论述,作者似乎有一种超脱于物质层面的理解。他探讨了书籍在时间长河中的角色——它们是凝固的时代声音,是逝去作者的灵魂回响。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对待未读之书”的章节,这简直是直击所有爱书人的内心深处。我们常常背负着“待读清单”的沉重,为那些尚未翻开的书页感到愧疚。然而,作者却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化解了这种焦虑,他认为“拥有”本身就是一种完成,是精神世界的扩展,阅读则是个性化的、私密的对话。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于其篇幅所能承载的重量,它引导我去重新审视我书架上那些安静的“守候者”,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光芒。

评分

与其他探讨收藏的论著相比,《搜书之道:藏书之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克制而又深沉的“反功利”倾向。它没有陷入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也没有过度渲染拥有稀世珍本的虚荣感。相反,作者似乎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内心的对话:你为什么要读书?你为何而藏?这种对动机的追问,使得全书的基调保持了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部分对于“放手”的论述。他承认,真正的爱,有时意味着允许书籍离开自己,去寻找下一个更需要它们的人。这无疑是对传统“占有欲”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书籍生命循环的尊重。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与一位博学、温柔且充满智慧的长者的深度交谈,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情感和视野的拓宽,让人对“爱一物”有了更具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心布置的私人书房,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展示柜,里面陈列着不同的思考维度。从对书籍“气味”的细致描摹,到对装帧工艺的敬畏,再到对藏书空间美学的探讨,作者似乎无遗漏地触及了爱书人情感光谱上的每一个细微振动。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谈及“爱书人的孤独与连接”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坦诚。他并没有将藏书描述成一种高高在上的孤芳自赏,而是强调了这种爱好如何将我们与历史上的无数先驱者、以及当代分享着同样激情的同好默默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微妙的社群感,在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屏幕的冷光之外,纸张的温度才是我们共同的归属。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搜书之道:藏书之爱》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动,它描绘的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我最近刚读完,心中涌起许多感慨。首先,作者对于书籍的“搜寻”过程的描绘简直是身临其境。那种在旧书店的角落里,在书展的喧嚣中,甚至是在二手市场的尘土飞扬中,与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不期而遇的激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一场充满偶然与必然的追逐游戏。我能想象到作者为了找到某本特定版本的稀有书籍,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乃至跨越的地域。那种等待被揭晓的期待感,以及最终得手后的满足感,通过文字传递过来,让我这个自诩为“书虫”的人都感到了一种新的共鸣。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每一本书的到来,都是一段有故事的旅程,而我们对它的珍视,也源于这段旅程的艰辛与美好。它成功地将“搜集”这个动作,升华为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尊重与承载。

评分

摘: “一个人之所以要买某部书,最好也最明显的理由便是:他觉得买了会比没买开心。”(169页)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将藏书者们种种冠冕堂皇的借口通通踢开,直接把他们心底的想法理直气壮的摆上了台面;而说出这句话的正是鼎鼎大名的阿尔弗雷德·爱德华·纽顿!

评分

纽顿最著名的著作是1918年,他54岁时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这本书其实在1992年即由北京三联书店以《聚书的乐趣》为名出版了中译本,至于陈建铭说三联译本“舛误、阙漏颇多”,我们没看过原著,自然不便评判)。而此次陈建铭编译的《藏书之爱》(重庆出版社,2005.11)则是选本,十九篇文章分别选自纽顿的五部著作——包括上面这本《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在内——内容大都与藏书有关。

评分

趣味性。

评分

不过纽顿的文笔信马由缰之余,却也常常显得拉杂拖沓。而作为编译者的陈建铭,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纽顿的文章广征博引,也多亏陈建铭认真细致的一一作出注释,否则对于缺乏英美文学背景的国内读者来说,恐怕会很难体会文中的旨趣,而且详细的人名和书名索引,也使得这本书使用起来更加便捷。然而陈建铭的译文却时时让人头痛,太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太太都变成“太座”,布朗宁夫人的信居然翻译出“倘非妾身已许”(45页),昵称一律译为“小○”,另外,四字成语也用的太多——行文固然流畅了,却总是教人怀疑未必尽合原文的意味。

评分

不过纽顿的文笔信马由缰之余,却也常常显得拉杂拖沓。而作为编译者的陈建铭,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纽顿的文章广征博引,也多亏陈建铭认真细致的一一作出注释,否则对于缺乏英美文学背景的国内读者来说,恐怕会很难体会文中的旨趣,而且详细的人名和书名索引,也使得这本书使用起来更加便捷。然而陈建铭的译文却时时让人头痛,太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太太都变成“太座”,布朗宁夫人的信居然翻译出“倘非妾身已许”(45页),昵称一律译为“小○”,另外,四字成语也用的太多——行文固然流畅了,却总是教人怀疑未必尽合原文的意味。

评分

不错的东西,不错的618价格。

评分

至于本书的印装,更是问题多多。首先是纸面精装的外壳,摸上去毫无质感可言,且太容易磨损;封面设计也太繁琐,色彩太暗!而书中的印刷错误虽未到纽顿所谓“排字工狂欢的地步”,但也足够多了,杨照的导言中,Wise一会是韦斯,一会又是怀斯;15页年代有一处印错; “当某人以五万、一万、五千元甚至一万元买下一件东西”(442页)这半句话要是数字单位没错才怪!当然,要是出版方拿陈建铭在注释里那句话来说事我们还真没辙——“在特别讲究版本的藏书家眼中,内容有错误(尤其是印刷错误)的书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评分

甜、欣悦哀愁,可谓一生的总结。“书之为物”中回顾了西方印本书的收藏

评分

“一个人之所以要买某部书,最好也最明显的理由便是:他觉得买了会比没买开心。”(169页)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将藏书者们种种冠冕堂皇的借口通通踢开,直接把他们心底的想法理直气壮的摆上了台面;而说出这句话的正是鼎鼎大名的阿尔弗雷德·爱德华·纽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