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

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子康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艺术
  • 中国艺术
  • 东方艺术
  • 文化
  • 艺术史
  • 鉴赏
  • 技法
  • 2011年
  • 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艺术杂志社
ISBN:9771005973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44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16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主要内容包括:活动、玄达、“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展”系列活动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聚焦、董其昌临古研究——选自《董其昌书法艺术》、人物、自适清凉境雄强正大魂——孙伯翔先生访谈、金石、洛阳东汉刑徒墓砖概说、中坚、理性的笔墨与激情的挥洒、启明室读碑笔记(节录)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活动
玄达
“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展”系列活动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聚焦
董其昌临古研究——选自《董其昌书法艺术》
人物
自适清凉境雄强正大魂——孙伯翔先生访谈
金石
洛阳东汉刑徒墓砖概说
中坚
理性的笔墨与激情的挥洒
启明室读碑笔记(节录)
赏鉴
《唐王古墓志》释解
展事
“参与悟”一潘明环、段炼书法作品展在京举办
杂俎
推介
垒国青年书法二十家

精彩书摘

这段文字毫无疑问是脱胎于董氏探原、参合笔意、不求形似等临古主张。类似的论调在王澍的书论中屡屡出现,足见王澍受董氏影响之深。
与王澍同时的蒋衡(活动于18世纪)在临写欧褚两种兰亭之后,有感而发道:
临两种兰亭,乃悟欧褚所摹则同,笔性各异。学欧者得王,以王就我,直追原本,尽空法相。所谓割肉还母、拆骨还父。
蒋衡就本身临古的实际经验,对董其昌所提出之参合与得本相等说做了一番印证,可说是董氏临古观的一个具体注脚。
清代中期大书家王文治(1730--1802)在观赏了董其昌所临的钟王帖后题道:
窃谓古帖虽至佳,必得名家临仿,而精神倍出,其似与不似之间,乃是一大入处。似者,践其形也。不似者,符其神也。形与神在若接若不接之间,而真消息出焉。以似为不似,以不似为似,非似非不似,即似即不似。重重秘密,帝网交罗,故文敏自谓学书三十年,专明此事。
王文治此跋透露了两个讯息,一则是清人之所以大量地临董其昌之临古,主要原因在于清人认为董氏临占能将古帖隐含于内之精神清楚地表现出来。这层道理,清初评论家冯班也曾以浅显的文字解释道:“学前人书,从后人人手,便得他门户。”清代书家大都认为董其昌的临古能充分地掌握住原作之精神,故透过董氏之临占去学古,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他们将董氏之临古作品一临再临,冀望书艺也因此一进再进。再则王跋所论之似与不似,反映出清代书家对董氏临古观了解之透彻。董其昌写毕此本临钟王帖后跋日:“临书先具天骨,后传占人之神,太似不得,不似亦不得,予学书三十年,专明此事。”董氏所谓“太似”系“形太似”,“不似”乃“神不似”。王文治深解其意,就其语加以敷陈,点出“以似为不似,以不似为似,非似非不似,即似即不似”,董论之精义遂更为彰显。
于理论上将董氏临古观加以最大发挥者当属姜宸英(16281699),他声称:“临可自出新意,故其流传与自运无别。”董氏临古而得自性之论对清代书家大有启发,临古的意义更加扩充,消极的临仿一变而为积极的创作。
董其昌的临古观经过清代书家们的推波助澜,声势益发浩大,直抒己意、不求形似之临古作品大量出现。例如同是临颜真卿《争座位帖》,沈荃(1624-1684)之作,张照之作,和原拓在形貌上颇有出入。张氏所临掌握原帖飞动的笔意,并更加夸张。米芾曾赞此帖“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之语可为张临本写照。张照此作可谓神似过于形似。沈荃临本则重原帖顿挫郁屈之神态,故笔意不及张本飞动,但在起收转折时,分外用力。如与董氏临本及《争座位帖》比较,则沈氏在形貌上反而更近于董氏。三件临本皆力求与原帖神韵相通,然董本既具飞动的笔意,又含顿挫的情态,最能体现出颜书意态,无怪清人将董其昌之临本奉为圭臬。清代帖学大家刘墉(1719-1804)之临占,亦绝不涉形似,无论临王羲之、颜真卿或是董其昌,笔下流出的全是他自己。
……

前言/序言


《东方艺术:书法》创刊号,总第232期,特刊集萃,献礼盛夏。 本期杂志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瑰宝——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视角,深入探索书法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艺术魅力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不仅为您呈现各家各派大师的传世之作,更将触及书法艺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以及时代印记。 卷首语:笔墨丹青,千年风骨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书法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人格的体现。从甲骨文的古朴沧桑,到篆隶的庄重肃穆,再到行楷的流畅飘逸,以及草书的恣意挥洒,每一个字形、每一笔画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本期《东方艺术:书法》特刊,便是以此为契机,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跨越千年的书法之旅。 专题报道: 书海拾遗:探寻晋唐名家风范 我们将精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精妙笔触,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鬼斧神工;细品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激昂,体会其“忠义”之魂;欣赏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骨力遒劲,领略其“颜筋柳骨”的独特风韵。通过深入的图文分析,揭示这些古代书法巨匠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追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元遗韵:文人书法的雅趣与胸襟 苏轼的“尚意”书法,以其丰腴跌宕、意态生动,展现了文人特有的豁达与洒脱;黄庭坚的笔力雄健,结构奇特,尽显其狂放不羁的个性;赵孟頫的笔法严谨,形体秀美,融合了晋唐的古法与宋人的意趣。本栏目将深入剖析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转型,展现文人墨客在笔墨间流露出的个人情感与生活态度。 明清以降:地域流派的多元探索 明代吴门书派的俊逸秀丽,晚明公安派的率真自然,清代碑学的兴起及其对篆隶的重新发掘,以及晚清民国时期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艺术元素方面的尝试。我们将通过梳理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展现明清以来书法艺术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地域文化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艺术评论: 笔墨的哲学: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 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东方哲学思想的载体。本栏目将从老庄的“道法自然”以及儒家的“中庸和谐”等思想出发,探讨书法艺术中蕴含的哲学意蕴,以及“气韵生动”等中国绘画理论如何影响书法创作。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品读,感受古人“写我心,遂我意”的艺术境界。 从“形”到“意”:书法审美的演变 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其超越文字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将分析书法从注重“形似”到追求“神似”,再到强调“意境”的审美发展历程,探讨何谓“骨力”、“血肉”、“筋节”,以及“浓、淡、干、湿、润”等用笔用墨的丰富变化如何共同构建起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书法画面。 人物专访: 当代书坛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本期我们荣幸地采访了数位在当代书坛享有盛誉的书法家。他们或在传统技法的坚守上独树一帜,或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勇于突破。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们将了解他们在创作理念、艺术实践以及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将古老的书法艺术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技法解析: 临摹的智慧:如何读懂古帖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临摹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栏目将以经典碑帖为例,从选帖、用笔、结构、章法等多个角度,提供实用的临摹指导,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创作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临摹中获得真正的艺术启迪。 用笔之道:笔尖上的乾坤 一支毛笔,在书法家手中,能够变化万千。本期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笔画的起收、转折、提按,以及“永字八法”等基础用笔技巧,并结合具体作品,讲解如何在行笔过程中体现“飞白”、“枯笔”、“涨墨”等丰富变化,让读者对笔墨的运用有更直观的认识。 文化视角: 书法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意义 除了艺术价值,书法在中国历史上还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从官方文书的规范书写,到文人雅士的自我修养,再到民间节庆的装饰应用,书法无处不在。本栏目将回顾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以及其在沟通、传承、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书法与汉字:一体双生的艺术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本身的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原则,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基础。我们将探讨汉字结构之美如何转化为笔墨线条之美,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何影响着书法风格的形成。 书画互动: 意境的延伸:书法与绘画的对话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与绘画往往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许多书画家在创作时,会将书法的笔意融入绘画,或在画作旁题写书法,以增强作品的意境与韵味。本期我们将精选一些书画合璧的优秀作品,解析其中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巧妙呼应,展现中国艺术独特的整体美学。 艺术探索: 从传统到现代:书法艺术的当代困境与出路 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书法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找到符合时代审美的新表达?本栏目将邀请评论家、艺术家共同探讨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展望未来的可能性。 读者互动: “我的书法故事”征文选登 本期我们将刊登部分读者投稿的“我的书法故事”征文,分享他们与书法结缘的感人经历、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以及书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东方艺术:书法》特刊,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扇通往东方艺术殿堂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本期内容,能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热爱中华书法艺术,让这门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封面设计: 本次《东方艺术:书法》特刊的封面,选取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笔势遒劲,墨色淋漓,尽显晋唐书风的端庄大气。辅以简洁典雅的字体排版,力求在视觉上展现本书的艺术品位与文化内涵。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惊艳,心随笔墨舞 第一次翻开这本《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我就被一股浓郁的东方韵味深深吸引。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一幅水墨晕染的写意画作,仿佛蕴藏着千年的笔墨故事。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那排版精致的目录,每个章节的名字都透着一股古朴的智慧。我是一个对书法艺术略知皮毛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文字充满了敬畏。这本刊物似乎正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而是将丰富的视觉享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那些印刷精美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篆书的古朴典雅,还是草书的恣意挥洒,亦或是楷书的端庄秀丽,都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纸面上跳跃、舒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书体演变的历史脉络的介绍,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清晰的图示,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一路发展至今的历程娓娓道来,让我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不用说那些关于历代书法大家生平轶事和创作心得的篇章,读来如同与智者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视觉盛宴,墨香中的静心之旅 阅读《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的过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净化。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欣赏那些凝固在纸上的永恒之美,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这本杂志的排版设计堪称艺术品,每一个字,每一个墨点,都恰到好处地摆放在那里,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翻阅之间,仿佛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闻到淡淡的墨香,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安宁。我尤其喜欢杂志中收录的一些现代书法作品,它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书法艺术的时代生命力。这些作品的风格多样,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飘逸灵动,有的浑厚朴实,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每次翻开这本杂志,我都能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墨色与线条的世界里,享受一次短暂而美好的静心之旅。

评分

技法解析,匠心独运的传承 对于一个渴望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本《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简直是宝藏。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提供了许多非常实用的技法解析。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执笔”、“用墨”和“运腕”等基本功的详细讲解。作者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每一个动作要领都分解开来,细致入微,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比如,关于如何握笔,书中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握笔姿势,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关于墨的浓淡干湿,也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告诉你如何通过控制墨量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更让我惊喜的是,杂志中还收录了一些当代优秀书法家的创作过程的展示,他们是如何从构思到落笔,再到最后的章法布局,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看着这些过程,我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书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勤奋练习和正确指导来实现的目标。

评分

字里乾坤,文人墨客的雅集 如果说之前的体验是惊艳,那么这次阅读《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则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文人墨客的雅集。这期杂志不仅仅是展示书法作品,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古代文人是如何将情感、哲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它深入探讨了书法与诗词、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意识到,书法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个东方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一篇关于“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挂在墙上的字画,不再仅仅欣赏其表面的美感,而是尝试去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杂志中收录的一些古代名家的书信手札,更是让这份体验变得更加真实和亲切。看着那些带着墨迹的字迹,想象着写下它们时的情景,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这种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情感相结合的呈现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跨越时空的对话,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 我想说,《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6月,总第232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情感和历史的载体。在这本刊物里,我看到了古人的风骨,感受到了先贤的才情,也领略到了当代艺术家们对这份宝贵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杂志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书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北碑的雄浑到南帖的秀雅,从行书的洒脱到隶书的古拙,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更让我感动的是,杂志中似乎也传达了一种信息:书法艺术并非只属于过去的辉煌,它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并且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我能够感受到,这本刊物背后,是一群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编辑和作者,他们用专业和热爱,为我们呈现了这场精美的视觉与思想盛宴。我非常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出版物,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份宝贵的文化瑰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