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哲学的著作,应当具有大众性。它的读者对象决不应该只局限于科学哲学的专业小圈子里,它更应该与科学界以及未来的科学界的后备队,包括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一起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以便从中相互学习,相得益彰。为此,在写作此书时,我努力做到行文流畅,把本来十分抽象的科学哲学道理说得明白畅晓。为了把抽象的科学哲学道理说得明白畅晓,我努力做到如下三条:一,论证清晰而严密。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清晰而严密的论证才能做到明白而畅晓,而那些概念模糊或论证缺乏清晰性的文字是不可能给读者以明白畅晓的感觉的。为此,书中有时(在必要时)不得不使用某些逻辑公式,但我想,这些不会对读者造成真正的困难。第二,史论结合,尽量使所述内容生动而具体。在我看来,如果脱离科学的现实与历史,抽象地讨论科学哲学的理论原理,那势必造成内容干涩,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且不易理解。我在研究与讨论科学哲学的理论过程中,特别注重于把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紧密结合,从科学与科学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从科学与科学史的丰富材料的分析中抽象出科学哲学的理论模型,或对前人所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原理做出修正或补充,在写作时,又注意用科学史的详细案例分析来说明科学哲学的理论。第三,所述的科学哲学理论或原理必须符合科学的实际。因为在我看来,只有符合科学实际的科学哲学理论,才有可能会是明白畅晓的,这对于理工科出身的读者来说尤其是如此。特别地说来,这也是从事学术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从这一点出发,所以,我不太认同某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和近些年来很时兴的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观念和原则。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
第二节 如何研究科学哲学或科学方法论
第一编 划界问题与归纳问题
第一章 划界问题
第一节 划界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关于“划界”的理论
第三节 波普尔提出的划界理论
第四节 划界问题之我见
第二章 归纳问题
第一节 归纳和演绎
第二节 归纳问题——归纳原理合理吗?
第三节 科学中是否存在归纳,为归纳辩护
第二编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第三章 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发现和发明的模式,直觉的作用
第二节 “抽象一具体”方法之重构
第三节 类比与联想
第四章 科学理论与科学解释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特点与结构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特点与结构
第五章 实验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第一节 实验与观察
第二节 测量仪器中的认识论问题
第三节 关于观察的客观性
第四节 观察依赖于理论
第五节 重要的是把实验和观察当做理性活动来把握
第六节 事实的发现与理论的发明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检验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检验结构与检验逻辑
第二节 检验证据的价值与干净的实验
第三编 问题学探究
第七章 问题学探究的背景
第一节 科学家们如是说
第二节 科学史的启示
第三节 哲学家们的思考
第四节 科学中的理性怀疑主义和科学家的好奇心
第五节 呼唤建立问题学
第八章 问题的实质和定义,科学问题的界定
第一节 以往的科学哲学家关于“问题”定义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问题”的实质和定义的新探讨
第三节 疑难和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界定
第四节 由“科学问题”引向“科学目标”
第九章 科学的目标,科学进步的三要素目标模型
第一节 科学进步与科学目标
第二节 科学进步的三要素目标模型——科学的实际可检测的目标
第三节 个案分析
第四节 蕴涵的结论
第五节 科学中产生问题的通道
第十章 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
第一节 问题的类型和问题的指向,问题形式的归约
第二节 问题的应答域和问题的解,解题的规则
第三节 问题的一般结构与求解机制
第四节 真问题和伪问题,正确的问题和错误的问题
第五节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略述
第十一章 科学中课题的选择.问题的分解和问题的转移
第一节 科学研究中的课题选择
第二节 科学研究中问题分解的一般模式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中问题的转移
第十二章 科学中问题的难度评价和价值评价
第一节 科学中问题的难度评价及评价模式
第二节 关于科学中问题的价值评价及评价模式的初步思考
第四编 科学理论的演变
第十三章 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库恩的规范变革理论
第一节 库恩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前科学,前科学向常规科学的转变
第三节 常规科学
第四节 危机与革命
第十四章 科学理论的还原与整合
第一节 科学中还原沦与反还原论的历史争论
第二节 何谓理论还原
第三节 理论还原是否可能
第四节 强还原与弱还原
第五节 还原论纲领是一种进步的科学纲领
第六节 当前把生物学还原为物理学一化学的困难之所在
第七节 还原的意义,还原与整合
第八节 结论
第十五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 科学理论评价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第二节 关于科学理论评价的传统理论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我们的见解
第十六章 科学革命的机制:我们的理论
第一节 科学革命——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
第二节 一项危险的工作——试图在沙滩上建房子
第三节 从方法论人手——策略、模型及基本概念
第四节 对库恩科学革命之理论的再评述
第五节 科学革命的机制:我们的见解
第六节 我们的见解(续):“筛”的作用——科学革命导致科学进步
第五编 关于实在论
第十七章 实在论的困惑与思考——主张一种“中性的”工具主义科学观
第一节 关于实在论的困惑与思考
第二节 实在论面临着四个不可解决的难题
第三节 主张一种非实在论但不反实在论的工具主义科学观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值得注意的是,波普尔没有对“客观性”一词作形而上学的解释,而是把“客观性”定义为:主体间的可相互检验性。他说:“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要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它的必备的条件是它所描述的事件具有可重复性。所以,他强调科学中可接受的实验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波普尔强调可重复性是“客观性”的必要条件。②他说:科学上有意义的物理效应可以定义为“任何人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实验都可能有规则地重复的效应”③。反过来,他也强调:“主观经验或确信感绝不能证明科学陈述……它在科学中不可能起什么作用。”④他进一步说:“我完全可以深信一个陈述的真理性,确信我的知觉提供了证据,(对于它)具有一种极强烈的经验,任何怀疑对我来说都是荒谬的。但是,这是否能为科学提供丝毫理由来接受我的陈述呢?能否因为波普尔完全确信它的真理性就证明任何陈述呢?回答是‘不’!任何其他的回答都是和科学的客观性不相容的。”⑤对于“客观性是主体间的可检验性”,后来,波普尔又把客观性的定义修改为“主体间可一致性”。
第四,强调“观察浸透着理论”。
波普尔说:“我们的观察经验决不能不受检验,它们浸透着理论。”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汉森在《发现的模式》(1958)一书中所发挥。
由于波普尔强调观察浸透着理论,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因为既然观察浸透着理论,因而观察是可错的。然而波普尔又要求科学中用以检验理论的可接受的“基础陈述”必须具有客观性,因此对于任何作为基础陈述的观察陈述必须进行检验。但是,这种进一步的检验又是依赖于理论的。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无穷的倒退。波普尔曾经举过一些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笔者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研究方法概论》一书中曾举过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
前言/序言
本书可以说是我几十年来从事科学哲学教学与研究成果的某种整合和集成。
大约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1958年末至1959年初)开始,我这个“工科佬”(我读了8年工科)被组织上强制地当做“一颗螺丝钉”安放到了哲学教师的岗位上。对于要我离开原来所学并且所喜爱的专业,转到一个我完全陌生并且在内心里不太认可的岗位上,我内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因而造成了我多年来心灵上莫名的痛苦和创伤。但是,以我们当年所接受并且从内心里所认可的教育,我还是在内心里长时期地开展了痛苦的自我思想斗争,严厉地批判自己的“个人主义”,强令自己服从党的需要,“做党的驯服工具”。要求自己:“党把我放到哪里,就在哪里起作用”;“党要我干一行,就爱一行”。这种“自觉”开展的痛苦的思想斗争,虽然收效甚微,没有让我快乐起来,但毕竟还是强使我自己“安下心来”,无异议地接受了这个安排。当时,我在大学读书时,工科大学里尚未开设哲学课。所以,我是先有了哲学教师的头衔,然后才开始学习哲学,而且完全是靠自学的。因为,除了1959年我到当时的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即后来的湖北省委党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进修以外,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哲学方面的正规的学校训练。而且那3个月里我被灌输的东西,原则上都是我后来所不认可的。所以像我这样的人,要想从事哲学的教育和研究,会要遭受多么大的艰辛和困难,也就可想而知。由于我没有接受过传统的哲学教育,所以,如果我在本书中所写的东西违背了“传统”,那就请传统的哲学家们予以谅解。
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