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

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永杰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历史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
  • 古代史
  • 秦朝
  • 汉朝
  • 历史故事
  • 冷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1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039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教科书里没有的秦汉史》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关注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孔融,着重写他的恃才傲物和志大才疏;写赵高和胡亥,重点揭示赵高的老谋深算、胡亥的天真、狠毒,以及与李斯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蔡文姬,让我们扼腕的则是她的才情无双与命运多舛。写事件,写社会,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解剖微观社会,揭示真相。如汉灵帝,重点介绍他暴发户心理支配下的卖官与荒淫;写霍光废昌邑王,着重钩稽当时宫廷的政治斗争;描写汉人追求富贵与长生、叙述妇女追求时尚与潮流,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生动的历史断面。而关注文房四宝、书信名片,甚至厕所文化,又能展现汉人生活的细节。

作者简介

邹水杰,1971年9月生,湖南新化人,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秦汉史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两汉县行政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原著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选译《白话精华二十四史·后汉书》(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在《中国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史学月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现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完成省、厅级课题多项,曾获得多项省、市、校级教学奖及科研成果奖。

目录

前言
故事人物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之死与胡亥之立
昌邑王被废有没有隐情
断袖情深:汉哀帝与董贤
王莽的代汉历程
宽厚长者汉章帝
汉灵帝卖官:是皇帝还是(暴发户)
蓄谋篡位的赵高
楚汉相争话范增
滑稽的东方朔
外戚梁冀的专权之路
志大才疏的孔融
影响三位皇帝的窦太后
汉武帝和他的四位皇后
(娶妻当得阴丽华):光武帝与阴皇后的爱情
引领时尚的美女孙寿
一代才女班昭与蔡文姬

典章制度
不一样的亭长
(非吏比者)三老是个什么官
汉代皇宫的保卫
两汉京师治安的维护
汉代的县衙

社会万象
郭解之死:汉代游侠的命运
秦汉时代的名片与书信
神秘的汉代古尸
富贵与长生:汉代人的生死追求
汉代流行民谣
汉代厕所那些事儿
汉代的(文房四宝)

精彩书摘

秦始皇虽然在听到扶苏的劝谏后大怒,但让他去蒙恬的军队里当监军,实际上是委以重任,让他执掌三十万大军的兵权,以便在军队中接受锻炼,增长见识和经验。可见让他北上监军,并非始皇对扶苏失望的表现。也正因为秦始皇很看重扶苏,在弥留之际,才会下遗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实际是要将帝位传于扶苏。
可谁知秦始皇和扶苏都让赵高给算计了!
扶苏自杀后,胡亥被立为太子,即位为秦二世。但民间一直;存在应该由扶苏继承皇位的看法,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诈称公子扶苏,声称“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利用人们认为扶苏贤德、天下应该传于扶苏的。心理,来宣扬起义的合法性,增大起义的煽动性。
扶苏之所以被人们寄予厚望,他在平时的言行中体现出的仁慈宽厚与人格魅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扶苏的思想意识中充满着古代正统的规范礼节。在劝谏始皇“焚书坑儒”时所说的“诸生皆诵法孔子”,说明在扶苏的思想中,至少认为学习孔子一系的儒学是不应该被绳之以法的。而从他名字的来源及讲求忠孝之义来看,他肯定接受过古代正统的诗书礼乐教育,完全可以算做是正统的士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始皇除了让后代学习法家的吏道之,外,也是注重对子女进行贵族式传统教育的t。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以前认为秦代完全只学习法家思想的认识了。
上世纪出士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新发表的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记录了在秦代为官所应遵循的息想观念。简文有“宽容忠信”、“忠信敬上”、“龚(恭)敬多让”、“戒之慎之”等语,明确要求政府治民的官吏,应该是恭敬礼让、小心谨慎、具有儒者之风的谦谦君子,以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的目的。
……

前言/序言


《烽火连天:汉末群雄的崛起与角逐》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东汉末年那段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历史进程。它并非聚焦于教科书上耳熟能详的几场经典战役或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的微妙变化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或简化的关键人物群体的真实面貌。 东汉王朝的衰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系统性崩塌。本书首先细致描绘了黄巾起义爆发前夕,地方豪强势力如何通过土地兼并、宗族网络以及乡绅力量,逐步架空中央权威的复杂过程。我们不再将黄巾军视为简单的“流寇”,而是将其视为长期土地兼并矛盾积累的总爆发,探讨了太平道教义在社会底层民众中的广泛传播机制,以及他们对传统儒家政治伦理的反叛与重构尝试。 随后的篇章集中于“群雄并起”这一核心阶段。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简单化的“忠义”或“奸雄”标签,转而采用权力动态平衡的视角来审视各路诸侯的崛起路径。 一、北方的权力真空与军事化演进 董卓乱政,洛阳成为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本书着重分析了以曹操为代表的北方势力,是如何利用汉室宗亲的名义,逐步整合遭受黄巾之乱破坏的冀州、兖州等地的资源。重点在于曹操集团的组织构建:他如何吸纳寒门士人,建立起不同于传统世家大族的精英团队;军事上,如何从早期的流动作战,转变为依靠屯田制度支撑的长期战争机器。特别是对官渡之战的分析,本书侧重于分析袁绍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缺陷——过度依赖门阀士族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其在战略决策上保守与冒进交织的矛盾心态,而不是简单归因于某次情报失误。 二、长江流域的军事创业与地方秩序重塑 长江中下游的格局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本书详细梳理了孙坚、孙策直至孙权三代人,如何在江东这片相对稳定的“文化飞地”上,通过招揽流亡士族和整合本地水军力量,建立起独立于中原政治体系的军事化统治结构。重点探讨了江东士族在权力分配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们与孙氏集团之间既合作又制衡的微妙关系。这种地方自治形态的形成,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荆州的多重博弈与战略价值的凸显 荆州,作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要地,是本书另一个重点剖析的区域。刘表时代的荆州并非如传统描述般平庸无能,而是一个在士族自治与中央权威之间寻求微妙平衡的复杂体。本书探讨了荆州内部蒯氏、蔡氏等大族对地方政权的实际控制力,以及刘备集团如何通过依附荆州士人网络,实现其政治上的“二次创业”。对赤壁之战的解读,则着重于长江水域的地理环境、疾病因素以及孙刘联盟内部在战后利益分配上的初期裂痕,而非仅限于火攻的战术层面。 四、底层逻辑与社会变迁的微观视角 更进一步,本书尝试从社会史的角度切入,探讨汉末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战争重塑的。大量引用了出土简牍、地方志残篇以及私人著述中关于赋税、徭役和流亡人口的记录,力求还原普通人在战乱中的生存状态。战争不仅是诸侯间的权力游戏,也是对个体生命资源的一次野蛮洗牌。我们审视了战时经济的运作模式,以及在权力中心不断迁移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工匠、乃至流民群体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多维度的汉末图景,揭示在历史的巨大惯性下,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更为隐蔽的社会力量和个体选择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造就了那个“短命的王朝”与“长久的纷争”的时代。它试图描绘的,是英雄们如何在碎片化的权力结构中,凭借其独特的组织能力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从一隅之地,最终蜕变为能够塑造天下格局的强大政治实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开阔得令人咋舌,它成功地将原本看似不相关的考古新发现、出土文献的解读,与成熟的史学理论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停留在对正史进行通俗解读的著作,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面向高阶读者的学术综述,但其语言组织却保持着极高的可读性,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平衡。作者在论证某个特定观点时,往往会同时引用甲骨文时代的残留影响、先秦的哲学思潮,并结合最新的地层学报告来佐证,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秦汉大一统格局形成动因的理解。特别是关于“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博弈过程,书中不再是简单地歌颂秦的功绩,而是深入剖析了制度设计背后的权力结构、经济基础与军事需求之间的复杂张力,甚至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某些视角。读完之后,我感觉过去自己接受的关于那个时代的基础知识框架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重塑,许多原本模棱两可的概念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它不是在迎合大众口味,而是在引领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和批判锋芒,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快感。作者似乎对历史的“套路”深恶痛绝,敢于直面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刻意回避或美化的“阴暗面”和“逻辑断裂点”。它不回避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为塑造“高大全”的形象而牺牲真实性。我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理性,用最精确的词汇去解构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内在肌理。举例来说,书中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剖析,绝非简单的赞扬或谴责,而是将其置于帝国权力稳定与意识形态控制的冷酷现实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儒学如何被“驯化”成维护统治的工具,以及这种“驯化”过程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长远戕害。这种不妥协的姿态,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性,但也正因如此,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这本书要求读者保持警惕,不断质疑自己既有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捕捉上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这种对“微观历史”的执着,使得秦汉的图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活感。它似乎深谙一个道理:历史的重量往往体现在最不起眼的小物件上。书中对玉器在丧葬礼仪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对简牍的材质、书写工具的差异如何影响官方文书的效率,甚至是对当时货币的铸造工艺与地方经济差异的关联分析,都写得极为透彻。这些看似“非核心”的内容,却构成了理解秦汉社会运作的坚实基础。例如,关于“里耶秦简”中关于徭役征发的细致规定,作者将其与后来的赋税制度变迁进行了对比,展示了权力扩张过程中行政技术手段的演进。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帝国,不能只看它的疆域有多广阔,更要看它如何管理到每一个阡陌之中的普通人生计。这种注重“技术史”和“生活史”的写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政治史解读,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古代社会精妙运行机制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历史读物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史实和帝王将相的功绩,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的细微之处,将秦汉时期的市井百态、士人的精神困境以及边疆民族的生存哲学,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制作的、带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历史纪录片,充满了细节和人情味。比如,它对汉代基层官吏的文书往来、农具的改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这些在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边角料”,却被作者挖掘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同理心,没有简单地贴上“文明”与“野蛮”的标签,而是展现了不同族群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合理选择与挣扎。这种细腻的笔触,让那些冰冷的史料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仿佛我能闻到汉代长安城里扬起的尘土味,感受到竹简摩擦时发出的微弱声响。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可感知的、多维度的历史世界,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一些制度和观念,在当时是经历了多么漫长而痛苦的演变才得以确立。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非线性叙事和主题的跳跃性组织,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编年体结构,转而采用一种高度聚焦的“主题切片”方式来构建秦汉的图景。比如,它可能在相邻的章节中,一篇聚焦于汉代盐铁官营的财政学意义,下一篇则转到某个边塞士兵的家书残片所揭示的乡愁与服役压力。这种看似松散实则内在紧密联系的结构,恰恰模拟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现实世界中,政治、经济、军事和个人命运从来不是线性展开的。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走向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得以从多个维度去“触摸”那个时代。我惊喜地发现,这种阅读路径迫使我必须主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因果链条。这种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历史重构的探索者。

评分

通俗有趣味,于专业研究无益。但是很有趣味,当小说读呗!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比起“一本书读懂”系列,中华的这套“教科书里没有的”可能都显得薄点,内容尚可,应该是作者自己的真货,不是从那些畅销历史口水书里趸来的。

评分

通俗易懂,好看的秦汉史!

评分

邹水杰,1971年9月生,湖南新化人,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秦汉史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两汉县行政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原著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选译《白话精华二十四史·后汉书》(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在《中国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史学月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现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完成省、厅级课题多项,曾获得多项省、市、校级教学奖及科研成果奖。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比起“一本书读懂”系列,中华的这套“教科书里没有的”可能都显得薄点,内容尚可,应该是作者自己的真货,不是从那些畅销历史口水书里趸来的。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