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世界的1001天》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世界通史,一部图文对照的世界大事编年史。全书960页,以铜版纸全彩印刷,精装,重愈4斤,是老少皆宜的家庭必备藏书。
人类首次登月、水门窃听丑闻、纳尔逊·曼德拉出狱、戴安娜王妃去世、“9·11”恐怖袭击事件……自古以来,这类改变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有成千上万件 。这本引人入胜的书向您介绍了1001件决定文明兴衰起落的事件。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马建城到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侯赛因被处决,从公元前490年9月21日的马拉松战役到2007年北爱尔兰的和平协定,《塑造世界的1001天》记述了值得纪念的事件、重要的相遇、大型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令世界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
《塑造世界的1001天》由历史学家彼得·弗塔多(Peter Furtado)主编,每一篇文章都基于专业研究,出自历史学家、记者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之手,详尽记录了改变世界的事件,并评价它在物质、文化、社会或经济层面对后世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本世界史入门读物以引人共鸣的艺术、生动鲜明的照片配合深刻敏锐的文字介绍了塑造当今世界的事件。
发现罗塞塔石碑有何重大意义?哪个国家先赋予女性投票权?彼得·米努伊特(Peter Minuit)究竟用多少钱从美洲土著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本书会帮你找到答案,并带你发掘更多有趣的内容。《塑造世界的1001天》内容详实,涵盖了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部分重要事件。打开这本书,看看历史上重要的日子里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原因和出场人物。
《塑造世界的1001天》取景于壮阔的历史舞台,从起点(史前,地球形成之前)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囊括全球之事。书中包含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收录了部分相对琐碎之事。书中展示了1001个构建了某种“全局观”的日子。它不是一幅流畅且完整的图画——事实上,与其说它是一幅镶框油画,倒更像是散点图,但它轮廓清晰。倘若试着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找到其中的图案,便会了解世界是如何塑造而成的。书中的每一篇都是独立的,并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示当天发生的事件、地点、原因和结果,内容涵盖政治、王朝变迁和战争,也涉及文化、技术、科学,以及稍纵即逝的偶发事件。
彼得·弗塔多,拥有牛津大学历史和艺术史学位,担任英国月刊《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编辑一职达十年之久,《今日历史》是现存历史久远的历史类杂志。过去三十年来,彼得撰写并编辑了大量历史主题作品。
迈克尔·伍德著有多部备受推崇的英国历史作品,摄制了八十余部纪录片,主持了大量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如《印度的故事》(The Story of India),并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做节目。他也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平衡感和人文关怀。它没有简单地进行黑白分明的道德审判,而是努力去理解每一个历史角色在当时的处境和动机。书中对那些“失语者”——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声音微弱的群体——的关注,尤其令人动容。作者通过对边缘史料的发掘和细致的重建,努力还原了那些被忽略的生命体验。这种立场的谦逊和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使得全书充满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我阅读过程中,多次被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所打动,那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后的共情。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步并非总是坦途,它充满了妥协、挣扎和无数次微小的人性选择的叠加。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在评价任何事物时,都要多问一句“站在谁的立场上?”,这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种旁征博引的叙事风格所震撼。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总能在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之间搭建起意想不到的桥梁,让原本枯燥的历史脉络变得生动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当他描述某个关键性的哲学思潮转变时,会巧妙地穿插进当时某个地区流行的生活习俗或者艺术风格,这种多维度的解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叙事。书中的论证过程极其严密,引用了大量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侦探式的解密,需要我全神贯注地去梳理、去推敲。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宏大图景的把控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洞察力。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消化那些信息量爆炸的内容,那种脑力激荡后的酣畅淋漓感,是其他许多书籍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实,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配上略带斑驳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我是在一个不经意的下午,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我正被那些现代感十足的平装本弄得有些审美疲劳,而它就像一股清流,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混着岁月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有种触碰历史的错觉。内页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工艺也相当扎实,厚重的纸张和紧实的装订,让人感觉它不是一本易逝的快餐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开头或结尾处偶尔穿插的小插图或者手绘的地图,虽然篇幅不大,但那种精心的点缀,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仿佛是在引导我进入一个更深邃、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整体气质,就是沉静、厚重,带着一种历经时间洗礼后的智慧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颠覆性诠释。它不像传统编年史那样,简单地罗列事件的先后顺序,而是构建了一种流动的、网状的时间结构。作者似乎在告诉我,过去、现在和未来并非是截然分离的直线,而是在某些关键节点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在作者的梳理下,似乎都找到了历史的根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无法用简单的“学到了知识”来概括的。我开始留意新闻报道背后的历史惯性,开始反思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既定观念,它们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历史沉淀,有多少是时代的产物。这种深刻的内省,使我感到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的表皮,直抵其运行的核心机制。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建构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未来蓝图的隐形指南。作者在梳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后,并非停留在对过去经验的总结,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并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解决现代问题的灵感。书中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资源分配或社会组织形态的探讨,即使放在今天来审视,其前瞻性也令人惊叹。我发现自己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理论框架应用于分析我自己的职业挑战,这种跨领域的思维迁移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实实在在的回报。它教会我的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强大的、可迁移的问题解决范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陪伴你成长,每次重读,都会因为你自身的阅历增长而展现出新的光芒,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自身的成长轨迹,这种迭代式的阅读体验,简直无价。
评分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这些方案*后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评分很厚实,内容很丰富。即便是再有钱有闲有冒险精神的人,终其一生也游不完这些地方,所以看看书也是满好的。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搞活动时买很划算
评分书很好,就是一些书从来不参加优惠活动。买一本好贵的书,但物超所值。还是能接受
评分电影学者史蒂文•杰伊•施奈德担纲主编,全球20多家专业媒体的50多位优秀影评人,精选1001部经典电影,撰写1001篇精彩影评,配以800多张珍贵海报,丰富翔实的制作团队、演员阵容资料,及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数据,精装960页,铜版纸全彩印刷,4斤多重,历经5年5版,全球28种语言30多个国家发行,累计销量已超过105万册
评分电影学者史蒂文•杰伊•施奈德担纲主编,全球20多家专业媒体的50多位优秀影评人,精选1001部经典电影,撰写1001篇精彩影评,配以800多张珍贵海报,丰富翔实的制作团队、演员阵容资料,及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数据,精装960页,铜版纸全彩印刷,4斤多重,历经5年5版,全球28种语言30多个国家发行,累计销量已超过105万册
评分许多游戏听都没听过,给自己长点阅历。
评分很厚实,内容很丰富。即便是再有钱有闲有冒险精神的人,终其一生也游不完这些地方,所以看看书也是满好的。
评分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这些方案*后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