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文澜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历史
  • 简编
  • 文化
  • 教育
  • 古代史
  • 近代史
  • 中国
  • 历史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4477
商品编码:1393674043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范文澜 定  价:88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页  数:60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7524477
再版说明
关于《中国通史简编》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远古至秦
 原始公社时代――禹以前
 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
第二节 关于远古的传说
第三节 关于黄帝及其后裔的传说
第四节 关于尧舜禹的传说
第五节 原始公社制度
简短的结论
第二章 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占有制度时代――夏商
 夏代传说
第二节 商代事迹
第三节 商代的生产方式
第四节 商代的制度与文化
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 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
 周初生产方式
第二节 周怎样灭殷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简编(上下)》初版于1941、1942年,由延安新华出版社出版。本书由原始社会一直写到鸦片战争,着重叙述了中国历代政治、军事成败的根源,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文化与艺术生活。从观点、体裁到语言文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受到广泛的欢迎。不仅在解放区是各地干部的推荐阅读之书,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后,在国统区也广受进步青年的欢迎。1947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此后遭到查。本书写法上夹叙夹议,文字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几经修订再版,累计印数达数百万册。本书开创我国新的通史的著述范式,范文澜展现给读者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是一部地位崇高又及其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很值得一读。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有名历史学家。1913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入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有名学者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1941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1951年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群经概论》、《文心雕龙注》等书,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很高的声誉。     人民需要统一,更需要和平,秦朝给与的却是残暴的刑罚,严重的徭役,起义和死亡两条道路,很明显地摆在人民眼前了。人民当然不会束手待毙。秦朝废弃宗室贵族专政制(汉以后继承秦制,宗室权位、贵族特权大抵受严格),皇帝一人统率官僚和人民对立,人民攻击对象比较单纯,只要驱散官僚,就能推倒皇帝。所以秦以前,只有贵臣得夺君位,秦以后,平民创立朝代,成为常事。诸侯并列,互相援助或监视,例如燕王哙让位给宠臣子之,孟子劝齐宣王伐燕定乱;庶民夺国,更是保证不允许。统一以后,皇帝孤立,庶民开始武装起义,没有外力干涉摧残,成功较易。战国以前,文化知识被贵族独占;从战国起,士的数量大增,他们不敢独立起义,但以“帝师”“王佐”的资格,帮助革命,却起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些缘故,秦朝农民在历目前靠前次大起义了,而且政权落在平民刘邦的手里了。
  &nbs;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通史简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请注意,这份简介是虚构的,旨在满足您的要求,描述一本内容上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不同的历史著作。 --- 《大汉风云:从秦汉到魏晋的帝国塑造与文化转型》 导言:历史的深层肌理 本书旨在探索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从秦朝建立的统一帝国肇始,直至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与文化重塑。我们选取了“大汉”作为核心叙事线索,但视野超越了单纯的朝代更迭,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流变以及地域文化融合的复杂过程。不同于传统按时间线性叙述的通史,本书更侧重于主题式探讨,力求揭示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深层动力和内在逻辑。 第一部:帝国的奠基与早期张力(秦汉之交) 第一章:秦的遗产与统一的代价 本章首先审视秦始皇嬴政如何以空前的力度完成了对“天下”的物理和制度整合。重点分析了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规范以及“焚书坑儒”对早期文化版图的影响。我们不将秦朝简单视为暴政的缩影,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建立在高效官僚体系和严酷法家哲学基础上的“超级国家”的首次试验。讨论将集中于秦朝强大的动员能力与其内部张力的不可调和性。 第二章:楚汉的对决与刘邦的现实主义 描述了秦亡后,项羽的贵族式霸权理想与刘邦的平民化、实用主义路线之间的冲突。重点剖析了“鸿门宴”背后的权力博弈,以及刘邦集团如何吸收秦朝的官僚技术,同时通过“与民休息”政策来缓解秦朝留下的社会创伤。 第三章: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其制度基础 详细解读了汉初如何通过“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来治理一个被长期战乱摧残的社会。本章着重分析了早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如何为后来的帝国扩张奠定经济基础,并探讨了在中央集权尚未完全巩固时,诸侯王权力与中央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帝国的盛极与制度的成熟(西汉中后期) 第四章:汉武的雄心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定型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我们探讨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如何将儒家思想改造为官方意识形态,从而为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哲学基础。分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的排他,而是构建了一个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新社会契约。同时,详细考察了对匈奴的持久战争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帝国的财政结构和军事组织。 第五章:盐铁之议与国家经济的转向 深入分析了“盐铁专营”的起源与争议。这不仅是一场经济政策的辩论,更是早期官僚集团内部,主张国家干预与地方豪强利益之间的路线斗争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桑弘羊等经济思想家的剖析,展示了帝国如何试图在财政稳定与市场活力之间寻求平衡。 第六章:外戚、宦官与帝国的内部侵蚀 考察了西汉中后期,随着皇室血缘的稀释和外朝权力的膨胀,外戚集团(如吕后、王莽集团)的崛起如何系统性地削弱了皇帝的权威。本章侧重于对中央权力机构的结构性缺陷的批判性分析。 第三部:危机的爆发与帝国的重塑(新莽至东汉) 第七章:王莽的乌托邦实验与社会动荡 本章对王莽的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将其视为一次试图用儒家理想主义改造既有社会结构的激进尝试。分析了“托古改制”的局限性,以及土地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适得其反,最终导致社会全面崩溃。 第八章:光武中兴:门阀的兴起与光荣的妥协 研究了刘秀如何重新统一天下,以及“光武中兴”的真正内涵。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兴”是以牺牲部分中央集权,换取地方望族(门阀士族)支持为代价的。东汉士人政治的形成,标志着权力结构从秦汉以来的“官僚制”向“士族制”的缓慢过渡。 第九章:经学、谶纬与东汉的文化氛围 探讨了东汉时期,在官方意识形态固化后,学术研究如何转向了对经典训诂和神秘主义(谶纬之学)的沉迷。这反映了在政治日益僵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寻求精神慰藉和权力合法性的复杂心态。 第四部:秩序的瓦解与新文明的萌芽(魏晋时期) 第十章:黄巾之乱与中央控制的终结 详细分析了土地兼并达到极限后,底层民众对现存秩序的绝望反抗。黄巾军的失败并非终点,其后果是地方军阀的崛起,标志着帝国中央政治权威的彻底让位于军事力量。 第十一章: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与士族政治的固化 重点分析了曹操及其继承者如何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下重建秩序。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人才,但很快沦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加速了权力从“才干”向“门第”的转移。 第十二章:玄学、清谈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走 探讨了东汉末年政治的黑暗如何催生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玄学思潮。士人阶层通过对《老庄》和《易经》的重新阐释,表达了对僵化儒家伦理和腐败政治的无声抗议,形成了魏晋独特的“清谈”文化。 结语:凤凰涅槃的文化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从秦朝的制度暴力到魏晋的精神自由这一漫长历程的意义。秦汉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版图,而魏晋时期的动荡则孕育了后世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以及隋唐盛世所需的新文化基因。这一时期的探索与挫败,为理解中国历史的韧性与周期性循环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号称“入门级”的通史,但它们要么专业术语过多,把我生生地劝退;要么为了迎合大众,把历史写得过于浅薄,读完像没读一样。而这本《中国通史简编》,恰好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且富有学养,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令人舒适的克制。它用词精准,逻辑严密,没有太多花哨的修辞,但这恰恰是其力量所在。在阐释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例如“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或者某一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时,作者的解释清晰而富有条理,不含糊其辞,也没有过度简化导致失真。这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真正懂行的教授在做深度讲解,既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又保证了受众的理解度。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扎实的知识框架,是真正可以作为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读物。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年代罗列。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点睛之笔”。许多其他史书可能一带而过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在这本“简编”中却得到了精妙的阐述。比如,关于宋代市民阶层兴起的部分,作者引用了一些生动的史料侧写,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和商业繁荣,让我仿佛能闻到汴京城里的喧嚣和茶香。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巧妙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帝王将相名录,而是活生生的人类经验的累积。它成功地在“简”与“全”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同时又避免了为求简洁而牺牲掉历史的丰满度。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趣味性的追求,让我在合上书本时,不仅记住了时间节点,更记住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

评分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这本书在对“历史局限性”的探讨上展现出的平衡态度。在描述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作者避免了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标签化历史人物或政策。相反,它更倾向于将事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技术水平和时代背景下去考察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它教会我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古人,而是要去理解他们在那个特定时空下的决策逻辑。正是这种不偏不倚、力求客观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的史学价值远超一般的普及读物。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理性思考方法的训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层次、更少偏见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至关重要。通常,厚重的历史书排版密密麻麻,眼睛很快就会感到疲劳。但《中国通史简编》在字体大小、行距和段落划分上都做了细致的考量。阅读时,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次停下来思考和消化前一段信息后,都能很轻松地进入下一段的阅读状态。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关键的历史地名、人名或专业术语,在首次出现时似乎都有着恰当的标注或侧重,帮助读者迅速定位重点。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可以说,作者和编辑团队不仅关注了“写什么”,更关注了“如何被阅读”,这种全方位的关怀,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中国通史简编》的篇幅设计真是恰到好处,对于一个对历史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传统史书浩如烟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当初翻开这本书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精炼”。作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芜存菁,将几千年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而又不失深度。初读时,我尤其欣赏它对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处理。比如,在描述秦汉统一时,它没有陷入繁琐的战役细节,而是着重分析了制度的演变和思想的融合,这让我能迅速抓住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核心要义。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导游,既不会马不停蹄地赶场,也不会在某个小景点流连忘返,总能在我感到疲惫之前,将我引向下一个更精彩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它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过渡时,逻辑衔接非常自然,不会让人产生“怎么突然就换了朝代”的断裂感。这种行云流水的叙述,让原本感觉沉重、难以企及的“通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效率。

评分

买给家里人的,没有缺页,纸面干净,字体也够大

评分

还可以的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东西不错,下次再买,好好好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京东商城买商品物廉价美

评分

京东商城买商品物廉价美

评分

书的质量各方面都很满意

评分

书的质量各方面都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