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红军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红军牺牲3万人,被俘6千人,红八军团、红三军团六师18团、红五军团34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央红军总兵力锐减为3万人,《湘江之战》以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主线,真实再现中央红军突围以来的军事、政治现实。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状况,更站在历史发展和历史思辨的立场上,反思战争决策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简介
黎汝清,1944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济南战役,沧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争年代曾立过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曾获三级解放勋章,军级领导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长篇小说多部,多次荣获各类各级奖项,被誉为“红色经典巨匠”。其中《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等影响广泛,新时期以后创作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碧血黄沙》直面我军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挫折,被并称为“黎汝清战争经典三部曲”。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
第二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阻击阵地
第三章 1934年11月30日·黄昏 湘江东岸
第四章 1934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一军团阻击陆地
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东岸黄土崖高地
第六章 1937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界首
第七章 1934年11月·中旬 南昌行营
第八章 1934 年12月2日 新圩、文市之间的三十四师阵地
第九章 1934年12月2日 油榨坪资水河边
第十章 1932年10月 中央苏区宁都
第十一章 1932年10月 江西宁都北郊李园村
第十二章 1934年9月·中旬 于都竹沟村
第十三章 1934年12月4日 越城岭山中(上)
第十四章 1934年12月6日 越城岭山中(下)
第十五章 1934年10月7日 中央苏区瑞金
第十六章 1934年12月-1935年1月 宝界岭山中
第十七章 1934年10月28日 于都河畔
第十八章 1934年11月10日 于都竹沟村
第十九章 1934年12月 南昌行营
第二十章 1934年12月11日 湘南通道
第二十一章 1978年10月 北京——宁都
精彩书摘
王稼祥不知如何理解毛泽东不同凡响的举动。在炮火连天、大军西行、危机四伏的路上,他竟然有闲情逸致去评价近似神话的传说。这对当前的处境是一种淡漠还是一种邈远的想象?是胸怀广阔还是从这传说里寻求启示、吸取力量?王稼祥是个精明而又诚挚的知识分子。他在与毛泽东较多的接触中,默默地观察着他。他虽然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却不像其他“吃洋面包”长大的留苏学生那样,只是从别人的传言中,从主观臆测中想象毛泽东。
他比博古、洛甫先到中央苏区,与毛泽东相处很久。他从毛泽东带有悠闲色彩的繁忙中,看到他那样应付裕如地去创造一个完整的“国家”,除战争准备与战场指挥,他还同时关注施政、财经、外交、民事甚至开荒、植树……并亲自调查,起草文电、布告、命令和撰写文章,而且竟然能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有时,他看到他长久地独自沉吟,绕室徘徊,那些深思熟虑的腹稿,便流泉般奔涌而出。
他还清楚地记得1932年3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十次常务会议上,一致通过的《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就是他亲自起草的。决议案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对开展植树运动的办法和措施也至为详尽。这个《决议》在公布实行之时,正值中央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而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不久之际。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里,建设伊始、百端待举,毛泽东竟能抓紧战争间隙,发动群众,改造山河,造福后代,没有广阔的胸怀,没有充足的胜利信心,没有远见卓识,岂能如此?
王稼祥深感毛有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经天纬地之才,由此产生了一种心定神宁的依附感。不过,在崇敬之余,他又有些困惑。他发现,在毛所有出人意外的言论行动中,并不都源于马列主义的指导,而是集中了古今明哲、各种思想的精华的杂糅。这种不纯粹的马列主义,也许正是与教条主义相区别的鲜明的特征。因为世上绝对纯粹的东西是没有的,列宁的论述也并不是马克思的重复!当时的王稼祥,并不理解这种杂糅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须。所谓的“纯粹的马列主义者”,像王明、博古,他们只能背诵原文,却往往远离中国实际。以教条来指导革命必然把事情搞糟。
历史证明,不论哲学、文化、科学,都体现着“杂交优势”。马列主义的来源本身,也是杂糅。王稼祥发现,毛泽东很少翻阅马列主义的原著。王稼祥手边有《反杜林论》,有《国家与革命》,有《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等等,毛泽东却很少借阅,有时浏览一下,似乎并不深研……有几次谈话甚至使王稼祥目瞪口呆,以致使他相信在上海听到的那些传言是真的:
“马列主义是普遍真理……可是,它不可能在一百年前的欧洲开出医治中国的药方。只有中国的大夫号脉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他还听说,毛泽东竟然和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在长汀养病时,一连几天研讨《贞观政要》,还说过一句放荡不羁让人惊骇莫名的话:“治理中国,需要马克思加秦始皇。”
这些,又使王稼祥对毛泽东产生了距离感。这几年,依附感和距离感始终困扰着他,再加上伤口久不愈合,身体不好,王稼祥总显得忧心忡忡。
在宁都会议之前,在前线与后方激烈争吵时,他才真正看清了毛泽东是对的。他看清了那些只顾执行国际路线,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后方委员们,对战争实际是多么无知。他们对前方的指责是多么不公,而且按照不切实际的国际战略,逼迫前线执行是多么可恨可恶!这些人握有尚方宝剑,只顾对国际负责,不体谅前线的实际困难,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王稼祥开始对这些人的马列主义是真是假发生了怀疑。
由于王稼祥最先与毛泽东接触,由于他比王明、博古更多地了解中国革命实际,所以他最先觉醒。王稼祥在宁都会议上,对撤销毛泽东的军内职务没有举手。不要轻看这一点,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环境与气氛中,不举手需要巨大的勇气。
对这一点,毛泽东始终没有忘怀。
这天晚上,毛泽东又给他大讲《淮南子》,又使他的困惑感加重了。他想跟毛泽东谈谈当前。
……
前言/序言
系列开篇之作:战略的宏图与战术的锋芒 《黎汝清战争经典系列:湘江之战》并非一部孤立的战役记录,而是黎汝清先生宏大军事思想与卓越指挥艺术的开端。本系列旨在通过一系列经典战役的深度剖析,为读者呈现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军事博弈,更深层次地揭示战争的本质、战略的精髓以及战术的运用。而湘江之战,作为系列的奠基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黎汝清先生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其军事理论体系形成和实践的生动注脚。 湘江之战:历史的洪流与命运的交汇 湘江,这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见证了无数历史的风云变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成为了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战场。湘江之战,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决战,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点线连接,更是无数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搏杀的真实写照。在那片土地上,战略家们运筹帷幄,将领们身先士卒,士兵们浴血奋战,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而又充满力量的战歌。 战略的深邃:洞察全局,把握主动 本书将深入探究湘江之战背后的战略考量。在那个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红军面临着怎样的战略困境?敌人又有着怎样的战略意图?黎汝清先生是如何在看似绝境中,洞察全局,抓住转折点的?本书将抽丝剥茧,剖析红军最高指挥部在战略决策上的权衡与取舍,以及黎汝清先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看到,战略并非空谈,而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地理环境、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的深刻理解之上。 战略背景的还原: 细致梳理湘江之战爆发前的国内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分析当时红军所处的战略态势,解释为何湘江会成为关键的战略节点。 决策层面的博弈: 深入分析红军内部在战略方针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特别是黎汝清先生如何在关键时刻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战略建议,并获得采纳。 敌我战略对比: 对比双方在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部署上的优劣,揭示红军如何在战略上以弱胜强,化解劣势。 黎汝清的战略洞察力: 通过对战役进程的分析,展现黎汝清先生对战局走向的超凡预判能力,以及他如何运用战略灵活性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 战术的精妙:以点破面,决胜毫厘 如果说战略是战争的灵魂,那么战术便是战争的血肉。湘江之战的胜利,离不开一系列精妙绝伦的战术运用。本书将以极高的细节度和严谨性,呈现黎汝清先生如何在战场上将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的战术行动。从部队的编组、阵地的选择、火力分配,到进攻的时机、迂回的路线、阻击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战役部署的解析: 详细描绘红军在湘江沿线的作战部署,分析各部队的职责和协同作战的计划。 关键战斗的复盘: 选取战役中的几个关键性战斗(例如,渡江作战、阻击战、阵地防御等),逐一进行微观分析,还原当时的战场情景,展现战术指挥的细节。 战术创新的展现: 聚焦黎汝清先生在战术上的创新之处,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地貌、如何灵活运用兵力、如何突破敌军的封锁线等。 战术与战略的互动: 阐释具体的战术行动是如何服务于整体战略目标,以及战略的调整如何指导战术的运用,形成紧密的战略战术统一体。 武器装备与战术结合: 在有限的条件下,分析红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效能,并结合其独特的战术理念,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指挥艺术的魅力:洞悉人性,激励士气 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人。黎汝清先生的指挥艺术,不仅体现在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更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部队士气的激励上。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如何凝聚人心,如何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如何在绝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本书将通过对黎汝清先生一系列指挥实践的描绘,展现其卓越的领导才能。 临阵指挥的智慧: 记录黎汝清先生在战役关键时刻的指挥决策,包括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如何调整战术部署、如何下达命令等。 心理战的运用: 探讨黎汝清先生在心理战方面的运用,如何瓦解敌军意志,如何鼓舞己方士气。 官兵关系的展现: 通过史料和细节,展现黎汝清先生与基层官兵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对士兵的关怀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团队凝聚力。 危难时刻的担当: 描绘黎汝清先生在面对巨大压力和风险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责任担当,这些品质往往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战争的启示: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烛照 湘江之战,不仅仅是一场过去发生的战役,它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理解战争,乃至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书在对战役进行客观呈现的同时,也将引导读者思考战争的本质,反思和平的珍贵,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战争的残酷性与人道主义: 在展现战争的宏大叙事时,不回避其残酷性,同时反思战争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战略思维的普适性: 探讨黎汝清先生的战略思想和战术理念,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借鉴意义。 历史的经验教训: 从湘江之战的成败得失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经验,警示后人。 和平的价值: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更加凸显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黎汝清战争经典系列:湘江之战》不仅是一部军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战略、战术、指挥艺术和人性光辉的史诗。它将带领读者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英雄们的壮志豪情,领略战略家的深邃智慧,体会战术家的精妙运用,最终,深刻理解这场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里程碑式意义,以及它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以其详实的史料、严谨的分析、生动的叙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场全面、深入、引人入胜的湘江之战的盛宴。